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警宣傳法律知識圖片

民警宣傳法律知識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26 06:50:33

㈠ 求宣傳法律知識的PPT或漫畫

南京市法制漫畫網
http://www.yfzs.gov.cn/gb/cartoon/main.asp
平陽法制網
http://www.pyfz.gov.cn/listclass.asp?webclassid=8
這兩個網是比較全的。
ps:毛忠回強 - 民商法律事務 提供答

㈡ 警察工作涉及的法律知識是什麼

警察工作涉及的法律知識太多了,就是警察執法辦案和服務群眾的法律法規

㈢ 作為基層民警所應掌握的法律知識或者說是所需要掌握的知識

你好:
民警應掌握的法律知識太多了,給你主要的和常用的:
1、《治安管理處罰法》專;屬
2、《行政訴訟法》;
3、《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4、《國家賠償法》;
5、《人民警察現場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程序》;
6、《人民警察法》;
7、《人民警察使用槍支武器規定》;
8、《人民警察內務條例》;
9、《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追究辦法》;
還有不少法律法規。。。和廉政建設和廉潔自律方面的規定;

㈣ 我要做一份宣傳法律知識的手抄報!

太誇張了吧?宣傳法律知識的內容夠出書的了!到圖書館或書店找一本手繪手抄報的版面設計的書,裡面有大量圖案供你參考,現在 給你有關法律知識:
奴隸製法律
1)夏 中國最早的奴隸製法律,神權色彩濃厚
2)商 主要源於夏法,又發展了夏法,刑法發達
3)西周 中國古代奴隸製法律的高度全盛時期,神權色彩漸為隱退,出現了最早的民本與慎刑思想,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全面發展。
4)春秋 奴隸製法律走向衰落,出現兩大學術流派法家與儒家。第一批成文法公布
封建製法律
1)戰國 法家思想佔主要地位
2)秦朝 法家思想進一步完善,同時將重刑思想推向及至
3)漢朝 初期採用黃老思想,西漢中期採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漢承秦制,儒家思想滲透法律春秋決獄、引經注律
4)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法律在此有延續性,並有重大突破。
5)隋唐 中國封建法律的全盛時期,唐律是中華法系的代表,立法技術高度完善「儒法合流」,司法制度進一步完善。
6)宋朝 程朱理學,嚴刑「存天理,滅人慾」,法律走向殘酷,最殘酷的生命刑凌遲刑出現。
7)元朝 民族分治「屬人主義」
8)明朝 立法:繼承程朱理學,法律進一步殘酷化,出現廷杖制度。司法:會審制度形成,從唐朝出現,合議制代替獨任職,九卿圓審
9)承襲明制
中國近代法律——西學東漸,中西合壁(法律移植)
1)清末變法修律 中國法律近代化的開端。中華法系解體。立憲,修律,諸法合體
2)南京臨時政府 倡導天賦人權、人人平等、三權分立憲法性文件,體現男女平等、除舊革新的法令文件
3)北洋軍閥 繼續推進法律的近代化
4)國民政府統治時期1927-49 完整的實現了西方法律在中國的移植。六法全書的頒布繼承於法國,進一步向大陸法系靠攏,現在台灣適用。
5)革命根據地1927-49 沒有借鑒西方,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主張,提倡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的權益。
一、柏拉圖的生平與著作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生於雅典的一個貴族之家。他的父母都是名門望族的後裔,母親更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倫的後代。由於出身高貴,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從20歲起受教於蘇格拉底,從事哲學學習和研究。曾一度渴望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但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刑,使他放棄了從事政治的願望。後流亡國外,40歲後回雅典並創立了「阿卡德米學園」。在學園中,柏拉圖一邊講學,培養人才;一邊著述,宣講其哲學和政治哲學,前後達41年之久。該學園在歷史上延續了900年,是全希臘文化知識的中心。

柏拉圖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保留下完整著作的思想家,前後共著對話25篇。有關政治法律理論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國》(成於壯年)、《政治家篇》(成於中晚年)、《法律篇》(絕筆)。一般說來,《理想國》代表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主要理想,而《法律篇》則是面對現實所寫成的有關法治的著作。

二、正義論與人治論

(一)正義之國與人的類型

柏拉圖的哲學基礎是理念與現實的區分,在柏拉圖看來,世界由「理念世界」和「摹本世界」兩部分組成。理念是精神的,是第一性的,盡管它是無形的,但它是萬物的根源,是永恆不變的真實存在;而摹本世界,則是有形的,虛假的,變化不定的,只能算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人由於分享理念程度的不同,相應地便分別具有了金、銀、銅鐵的三種不同的性質,人也就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品質:

金→哲學家→智慧

銀→勇士→勇敢

銅鐵→生產勞動者→節制

然而,節制的品質不僅應當為生產勞動者所擁有,也應當成為所有三種人的品質,因為一個國家必須保持和諧協調,只有當人們各盡其職、各守其位時,國家才可能產生「正義」的品德,成為正義之國。當個人的三種品質(慾望、激情和理智)在個體中協調運行秩序井然時,個人就成了正義之人。這意味著理性支配慾望,精神支配肉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柏拉圖所說的正義就是一種道德正義。

(二)法律與正義的關系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人品性中,都具有「較善」和「較惡」兩部分。如果較善的那部分佔優勢,就控制住「較惡」的那部分,他就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接受不良的教育,或者受壞人的薰染,他便成為「自己的奴隸」。當惡性膨脹時,就只好服從外在的權威,這個外在權威就是法律。

對於柏拉圖來說,法律就是一種社會行為准則,它是公道與正義的標志。但是,法律的正義與道德正義不完全相同。法律正義是「訴訟正義」,是指通過法律機器的正常運轉而獲得的後果或判決。因此,法律正義是為道德正義服務的。

(三)哲學王與人治

柏拉圖認為,哲學王通過知識進行統治,比法律統治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法律遠不如和哲學家的智慧相比。因為:(1)哲學家所掌握的是一種真理,它比國家機關所制定的法律要高明得多;(2)「法律者強者之所好」,而現實中的法律並不必然體現正義,而惡法並非真正的法律;(3)法律是刻板和固定的,而政治本身是柔性的。而哲學家的知識可以隨機應變;(4)一切社會都需要和諧,而這只有哲學家通過智慧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三、法制論:立法與守法思想

(一)立法過程論

在柏拉圖看來,立法是一個「清刷」的過程,即必須對原來的舊制度和人們的品質清洗一番,方能制定出新的法律。在立法時,先應當確定憲法大綱,然後是制定法律和規章。柏拉圖重視成文法,而認為習慣是來源於普通人的習俗。

(二)立法原則論

根本的原則是依照公正的理念制定法律,並應依全體人民的幸福為依據。就立法的重點而言,著重於培養公民的法律精神。

(三)守法論

柏拉圖從歷史的角度追溯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認為國家形成於契約。而契約的核心就是對法律的遵守,這就意味著,只有守法的美德才是符合國家的本性的。[1]

柏拉圖認為,對於有意志的公民來講,法律的統治並不具有強迫性,而是體現了國家的良善願望。他認為:「如果法律能完全導致至善或至少是能部分地達到這樣的目的,這些法律我們都應該執行。」對公民的教育也是要引導他們執行和遵守法律;法律必須擁有權威,國家官員的權力必須受到約束,所謂良法須由良吏來執。

四、柏拉圖法律思想的主要評價

第一,法治主義思想是西方法律傳統源遠流長的一個傳統,對西方近代法治主義的復興具有深遠的影響,並成為羅馬法的重要思想基礎;

第二,概括了古希臘政治哲學的精髓:最好的政治是難以實現的,而防止最壞的政治是可能的,這就是,必須運用至高無上的法律進行統治。

第三,關於「混合政體」的研究以及「分權原則」的論述,被學者譽為三權分立的原型。

第四,集體主義方法論也開創了後世以集體為單位研究國家、法律學說的先河,在柏拉圖的理念中,個人只是城邦的工具和手段,並無獨立存在的價值。

----------

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一、亞里士多德的生平與著作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臘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大家,曾師從柏拉圖。其代表著作是《政治學》和《雅典政制》(研究158個國家城邦政治制度的總結之一),此外,《倫理學》中也有大量的法律思想資料。國內苗力田教授主編的《亞里士多德全集》有十卷之多。

二、法律正義論

(一)正義的內涵與分類

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基礎,由這種正義衍生出法律,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產生的一種美德。正義和不正義含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能否服從紀律;二是指一個人所取得的東西是否他應當得到的。正義又可分為「普遍的正義」和「個別的正義」兩種。其中「個別的正義」又分為「分配的正義」和「平均的正義」兩種。「分配的正義」就是求得比例的平等,這種正義是從人的不平等性出發的,而這種不平等性是自然造成的,是固定不變的。至於「平均的正義」就是指人們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正義是以人的等價性為依據,使相互利益等同。

(二)法律正義論的延伸:平等與中庸

1.平等。一是數量平等,即各人所得到的事物在數量和容量上與他人所得的相等;二是比值平等,即根據各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政治權利的分配必須以人們對於構成城邦各要素的貢獻的大小為依據,誰具有比他人較為優越的政治品德,誰在城邦實現良善生活的過程中善德行為最多,誰就應該在這個城邦中享受更多的利益。

2.中庸。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頗,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亞氏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性。對於社會而言也是如此,社會分為極富者(常逞強放肆以致犯罪)、極貧者(往往懶散無賴易犯小罪)和中產階級。唯有中產階級是貧富兩階級矛盾的「最好的中性的仲裁者」。因此,中產階級最適宜擔任統治者和立法者。

(三)正義與法律的關系

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由正義延伸出法律。正義的原則寓於實體法之中。自由正義導致了自然法的形成,而這成為國家制定實在法的依據。

三、法律的定義、作用、分類

(一)關於法律的定義

法律是政治上的正義,是世所公認的公正不偏的權衡標准,是理性的體現,又是一個合同式的契約。法律的特性包括:(1)公正性:法律是正義的體現,它對一切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是平等的;(2)可變性,法律應該允許變革,當然這咱變革須要慎重;(3)必須遵守性。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們的行為准則,人人都必須遵守它。

(二)關於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和目的全在於為了城邦的「善業」,為了「善德」,為了追求「公共福利」,增進人類的道德。

(三)關於法律的分類

1.自然法與制定法。自然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是以正義為基礎的,是存在於社會的普遍原則,是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律;制定法即實在法,是由人制定的。自然法高於制定法;

2.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基本法實際上也就是憲法,它規定國家的治理形式,規定統治者的人數及產生的辦法,規定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

3.良法與惡法。凡是正宗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凡是在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

4.成文法和習慣法。習慣法即希臘城邦中長期存在的習俗或稱禮儀。

四、法治主義理論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五、亞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特點

第一,與柏拉圖一樣,均從倫理學入手來探討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由此開創了西方法哲學的理論傳統,並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

第二,將法與政治合而為一進行研究,使法律社會學或者政治法律學的學科構造奠定了基本的原型;

第三,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分析問題的立足點是考察現實,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即通過分析、比較,然後得出結論。所以有人稱,柏拉圖給予後人以更多的激情與理想,而亞氏則留下較成熟的體系與邏輯;[1]

第四,推崇法治的精神,對於西方成熟的法治理論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

㈤ 警察有沒有義務給公民普及法律知識

選舉權屬於公民的政治權利,被法院判決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享有選舉權,或者未滿18周歲的人也不享有選舉權。

㈥ 宣傳崗民警主要是做什麼工作

做好局裡的大小事情的宣傳,特別是局領導的,黨、團活動,民警活動,警務進展情況,重大項目進展情況,網站的管理等宣傳,其他部門發來的稿件進行審核在上傳局網站上!

㈦ 宣傳張貼法律知識海報會被處罰嗎

有小廣告的性質,不是因為張貼的內容違法,是張貼行為違法。

㈧ 法紀教育的手抄報內容或圖片誰有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研究核心是法紀教育。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將法紀教育的方式歸納為「四求」:事中求理,析中求真,貫中求用,活中求新。現簡述如下:

一、事中求理

中學生應當具有較強的法紀意識,但實際狀況並不盡如人意。由於現實生活中不良現象對學生心靈的沖擊、腐蝕,導致一些學生的行為偏離道德,甚至有犯罪現象。為此,必須加強中學生法紀教育的針對性,加強學生身邊法律知識的教育。要本著「近、小、實」、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原則,選編與中學生聯系密切的法律知識,作為《德育》課本法紀教育部分的補充,形成「一主多輔」的教材體系,著力開展生動活潑的普法教育。各年級教學內容,既有重復交叉,又突出重點,既劃分層次,又螺旋累加,逐步克服法紀教育內容「一刀切」的弊端。實踐證明,我們選編的中學法紀教育參考資料,確實起到了上述作用。

二、析中求真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全方位的熏陶過程,既要靠課堂教學,也離不開課外活動的鍛煉與陶冶。因此,要刻意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要優化文化環境,要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特別是法紀教育的一個重點。在綠化、凈化、美化校園的同時,要在校園文化環境中增加更多的法紀內容,使法紀與科學、文明一道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主題。學校要運用廣播、電視、黑板報、櫥窗、展覽等途徑宣傳法紀知識,介紹公安部門的執法戰果、英雄事跡等。以美的形式涵載法紀內容,藉助美育的手段實施文明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完善自我。在整個學校營造一種人人學法,個個守法,嚴格執法,以法律保護師生和社會安寧的氛圍。

要「導防結合」,加強治安與學生管理,糾正青少年的不良行為;要在學生中大力倡導文明行為,在大力表揚弘揚精神文明的同時,按校規校紀處理教育違紀學生,做到「凈化與強化相結合」,從不同方面優化育人氛圍。

要把法紀教育活動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學校全方位、全成員投入團結、緊張、務實、高效的立體化育人工程。充分發揮德育處、保衛科、團組織和政治教師、班主任老師的骨幹作用。學校各科教師要利用教學內容中已有的德育因素,引發法紀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職員、工人要在管理中細心育人。

三、貫中求用

學校的法紀教育,要積極「外引內聯」,尋求公安部門的參與,與他們創建和維護良好的育人環境,主要圍繞「三反」(即反滋擾、反勒索、反兩搶),「三防」(防黃賭毒滲透、防盜竊、防治安災害事故)開展。加強校園治安管理,落實安全防範措施。在學生上課、放學時間的主要路段及校園周邊加強巡邏,重點打擊擾亂學校秩序和危及師生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保證校園及周邊地區的良好秩序。

請求公安部門向學校派出法制輔導員,請他們結合長期的執法經驗編寫講義,把大量的案例、英雄事跡、公安戰況引進課堂教學,同時協助幫教後進學生,形成一種有嚴密組織的校外德育工作力量。我們還將學生派出去,向民警叔叔學習,直接向他們請教法律知識,學習他們忘我的敬業精神。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使學校的法紀教育與社會法制教育有機結合,互為補充。

要努力使法紀教育進入學生家庭、進入社會,學校要廣泛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以強大的法制宣傳攻勢震懾社會上一小撮不法分子,營造濃厚的法制氛圍。

四、活中求深

在法紀教育活動中,要抓好一個「導」字,引導的指導學生發揮主體性,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法紀教育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受教育,使知、情、意、行諸心理因素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以小品、舞蹈、詩歌朗誦等形式生動表現公安幹警、防毒禁毒幹警英勇機智地與不法分子作斗爭的法紀內容。學校與派出所聯辦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參觀防毒禁毒圖片展覽,觀看禁毒宣傳錄像片,參觀巡警中隊營地和派出所內務管理情況等,使教育方法途徑不斷改革創新。每堂活動課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時空,成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參與為特點的老師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活動過程。充分發揮道德發展主體的法紀整合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教育流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中自覺地受教育,把有關法紀知識整合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自覺行為。

㈨ 如何宣傳法律知識

如果你想要宣傳法律知識的話,首先你要先找一個地方,比如說小區啊或者是那種集市啊超市之類的,然後把你們想要宣傳的法律知識做成宣傳單,最好設置成一個比賽,比賽有獎品,這樣才可以吸引人來參加,方便你來宣傳法律知識,最好在那種商業中心啊那些地方搭上你的宣傳地點,然後出那種小游戲小活動來吸引大家來參加,然後就可以宣傳法律知識了。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生育假期 發布:2025-05-23 02:24:42 瀏覽:102
法與社會不再是寶貝 發布:2025-05-23 02:20:26 瀏覽:428
招收法律碩士非法學的院校 發布:2025-05-23 02:00:57 瀏覽:774
新婚姻法認可度 發布:2025-05-23 01:40:33 瀏覽:322
合同的掃描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01:40:26 瀏覽:437
法院法醫培養 發布:2025-05-23 01:38:04 瀏覽:290
刑事訴訟法練習題集百度雲 發布:2025-05-23 01:34:19 瀏覽:768
法院宣判後多久執行 發布:2025-05-23 01:34:11 瀏覽:397
蕪湖市律師排名 發布:2025-05-23 01:19:02 瀏覽:380
勞動法有沒有企業必須同工同酬 發布:2025-05-23 01:18:24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