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唐代婚姻媒人法律責任

唐代婚姻媒人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2-26 14:12:57

『壹』 誰知道唐代婚姻法

唐代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嚴格來說也屬於一夫一妻。

『貳』 唐朝的婚姻制度是怎麼樣的需要遵守哪些條件

唐代的婚姻制度相對開放,但在封建制度的影響下還是有這許許多多的約束。

唐代是我國古代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各方面都高度發展的一個時期。由於當時的唐朝與其他各國都有貿易往來,久而久之很多西方的思想文化也漸漸的傳入了中原,因此唐朝的婚姻制度相對於其他朝代是十分“開放”的。

總而言之,唐朝雖然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思想上比較開放,但這也無法改變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封建傳統觀念。

『叄』 媒人給男方介紹的女方有精神病,媒人不知道,結婚後才發現,媒人有法律責任

媒人如果拿了好處你可以要回來的,另外你可以申請離婚啊,這個婚前隱瞞病史是法律不允許的

『肆』 唐朝婚姻制度法制史

一、唐朝婚姻制度的概述
(一)唐朝婚姻制度概況
唐朝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婚姻的締結、婚姻的解除和婚姻的限制三個方面的內容。在婚姻的締結方面,《唐律》規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和傳統的「六禮」程序是成立婚姻的必要條件,並規定了「報婚書」、「有私約」等成立婚姻的具體條件。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朝解除婚姻關系有兩種方式:強制離婚與協議離婚。前者分為「斷離」與「出妻」,協議離婚即「和離」。根據《唐律》規定,官府斷離的情形主要有兩種,一是「嫁娶違律」或「違律為婚」,二是出現「義絕」的情況,這些由官府強制解除其婚姻關系。在婚姻的限制方面,主要包括締結婚姻的限制和解除婚姻的限制兩方面的內容。《唐律》禁止結婚的情形主要是「嫁娶違律」和「違律為婚」,《唐律》關於解除婚姻的限制任然是傳統的「三不去」。另外唐律允許寡婦自願再婚和納妾。
(二)唐朝婚姻制度的特點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盛唐時期社會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法律健全,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唐朝的一派繁榮景象使唐朝的婚姻制度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即包容性和開放性。
第一,唐朝婚姻制度的包容性
經歷了南北朝以來的民族大融合和民族同化,各民族在風俗習慣上相互承認和接受,民族之間彼此通婚的現象也相對增多,唐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李氏家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流淌著鮮卑族的血液,是胡漢通婚的融合體,雖受儒家倫理綱常的熏陶,但在實際生活中受禮法的限制卻不像後朝那樣嚴密。其統治集團的重臣長孫無忌、宇文融等都是漢化很深的鮮卑族人,阿史那杜爾、李光弼等高級將領也都是其他少數民族,唐初的統治者具有遠大的政治韜略,對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持開明、包容的政策,民族之間的包容性呈現出一派新的景象,民族間的通婚增多,婚姻習俗相互影響,對禮教形成一定的沖擊,使人們的思想觀念趨於開放。
第二,唐朝婚姻制度的開放性
在唐朝,由於受民族大融合的影響,關於婚姻的禮教相對鬆弛,人們的婚戀思想相對開放,現實生活中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貞操觀念相對淡薄。唐朝離婚較為常見、再嫁不為失節,正如有學者所言,唐人「似乎不懂得如何去掩飾和壓抑自己的慾望和追求,相反,他們要讓這種慾望正常的表現出來。」在唐朝,和離,寡婦改嫁,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擇偶,納妾為法律所明文允許,使唐朝的婚姻制度呈現出歷史上少有的開放性特點。
二、唐朝締結婚姻的制度
(一)實質要件
唐朝締結婚姻的實質要件包括「一夫一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同姓不婚」等。
第一, 締結婚姻關系要遵循「一夫一妻制」。
所謂一夫一妻制,也稱「個體婚制」或「單偶婚制」,是由一男一女結成穩定配偶關系的婚姻形式,它是在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度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後世一直沿用。在封建時代的上層社會,一夫一妻制更多的表現為一夫一妻多妾制,唐朝的婚姻制度也不例外。唐令規定貴族官僚除正妻外,側室也各分等級:凡親王可有孺人2人(相當於正五品官階)、媵10人(相當於正六品官階);郡王以及一品官可有媵10人(相當於從六品官階);以下遞減,至五品官可有媵3人(相當於從八品官階),六品官以下至庶人的側室就只能稱之為妾,沒有官階身份。《唐律疏議·戶婚律》規定:「有妻者不得重娶妻,違者徒一年」、「不得亂妻妾位,違者處徒刑」。
第二,締結婚姻關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唐律》確認父母及尊長的主婚權。在中國傳統婚姻制度中「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男女無媒不交」。秦朝以後這些禮制規范被以法律形式確認父母意志是子女成立婚姻的必要條件。唐朝規定:「諸卑幼在外,尊長後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杖一百。」又規定「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在唐朝,父母還可以強迫守寡的女兒改嫁。《唐律》也維護「媒妁之言」在締結婚姻關系中的地位。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可見,媒妁就是成就男女婚姻關系的媒介,《豳風·伐柯》說:「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唐律已正式將媒人規定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唐律疏議》卷13「為婚妄冒」條疏議雲:「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唐律疏議·名例律》篇中也有「嫁娶有媒」的規定,可見媒人是成立婚姻關系不可缺少的條件。《唐律·戶婚律》中「嫁娶違律條」規定:「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媒人各減首罪二等。」由此可見,媒人在成立婚姻關系中處於重要地位,需要承擔僅次於主婚人的法律責任。
第三,締結婚姻關系須遵循「同姓不婚」的原則。
中國自古同姓不為婚,這一原則同樣為唐律所秉承,《唐律疏議》規定:「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但對於同宗異姓,因「祖宗遷易,年代浸遠,疏源析本,罕能推詳」,而「不在禁例」。另外,原本同姓,被皇家賜予他姓,眾所共知者,屬在禁之例;對音同字異之姓,如「楊」與「陽」之類,都不得為婚。唐朝禁止同姓為婚,是為防止輩份混亂,維護禮所倡導的倫理道德
(二)形式要件
唐朝締結婚姻關系的形式要件主要有:「報婚書」、「有私約」和「六禮」程序等。
所謂「婚書」是指雙方尊長以書面形式提出和答應訂立婚姻關系。《唐律疏議》卷13「許嫁女輒悔」條:「許嫁女已報婚書者,謂男家致書禮請,女氏答書許訖」,「輒悔者,杖六十」,並且「婚仍如約」。男家自悔無罪,僅不能追回聘財,可見婚書對男女雙方的約束是不平等的。
所謂「私約」是男女雙方尊長締結婚姻關系的口頭協議,包括對對方生理或其他方面一些缺陷的認可,《唐律疏議》對私約作了解釋:「約,謂先知夫身老、幼、疾、殘、養、庶之類。老幼,謂本約相校倍年者;殘疾,謂狀當三疾肢體不完;養,謂非己所生;庶,謂非嫡子及庶、孽之類。以其色目非一,故雲『之類』。皆謂宿相諳委,兩情具愜,私有契約,或報婚書,如此之流,不得輒悔,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約。」
唐朝締結婚姻關系仍然遵循傳統的「六禮」程序。《唐律疏議》說:「妻者,傳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禮,娶則二儀」,「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屬合法婚姻,說明六禮仍是唐朝結婚的必經程序。所謂「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的第一個程序是「納采」,傳統的納采是指男家委託媒妁以雁為禮物,向女家求婚,《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第二個程序是「問名」,指男家請媒妁求取女方姓名、生辰等情況,向宗廟卜問婚配吉凶。第三個程序是「納吉」,即男家將卜問所得吉兆通知女家,《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人授。」唐朝的納吉主要是將「報婚書」送達女家,女家答書許訖。第四個程序是「納征」,即男家向女家送交聘財,正式訂婚,《儀禮·士昏禮》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唐高宗時曾規定不同官品繳納不同數量的聘財,庶人則以禮而行。第五個程序是「請期」,即請定婚期,擇取吉日成婚,《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最後一個程序是「親迎」,即成婚之日,男方親自前往女家迎娶。《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有闕祥,親迎於渭。」經過「六禮」程序,男女雙方締結的婚姻得以正式成立。
(三)締結婚姻的限制
《唐律》禁止結婚的情形主要有兩類,一是「嫁娶違律」,二是
「違律為婚」。另外又有不得先奸後娶等規定。
第一,嫁娶違律。唐律規定的嫁娶違律的情形主要包括居父母喪嫁娶,居夫喪嫁娶,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嫁娶等三種。根據「禮」的規范,在為父母服喪期間嫁娶是「不孝」,為丈夫服喪期間自行改嫁是「不義」。《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3「居父母夫喪嫁娶」條:「諸居父母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妾減三等。各離之。知而共為婚姻者,各減五等;不知者,不坐。」《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3「父母被囚禁嫁娶」條:「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減一等;徒罪,杖一百。祖父母、父母命者,勿論。」《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3「居父母喪主婚」條:「諸居父母喪,與應嫁娶人主婚者,杖一百。若與不應嫁娶人主婚,得罪重於杖一百。」很明顯,唐律關於嫁娶違律的規定,體現了禮法的結合,是忠孝思想在婚姻制度上的體現。
第二,違律為婚。唐律規定的違律為婚的情形主要包括同姓為婚、五服以內親屬為婚、良賤為婚、與逃亡婦女為婚、監臨官與監臨女為婚,妄冒為婚以及恐嚇、強娶為婚等。
《唐律疏議》規定五服以內親屬不得為婚,「緦麻以上,以奸論。若外姻有服屬而尊卑共為婚姻者,及娶同母異父妹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論。其父母之姑、舅、兩姨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並不得為婚姻,違者各杖一百,並離之。諸當為袒免親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緦麻及舅甥妻,徒一年;小功以上,以奸論。」唐律禁止五服以內親屬為婚,目的是為防止道德淪喪,維護禮制。
為維護等級制度,唐律禁止良賤為婚。《唐律疏議》卷14《戶婚下》說:「諸雜戶不得與良為婚,違者杖一百;官戶娶良人女者亦如之,良人娶雜戶女者亦如之,良人娶官戶女者加兩等。」唐朝實行「當色為婚」制度,即要求門當戶對,《唐律疏議》卷14「雜戶官戶與良人為婚」條曰:「其工、樂、雜戶、官戶,依令『當色為婚』,若異色相娶者,律無罪名,並當『違令』。既乖本色,亦合正之。」
《唐律疏議》卷14「娶逃亡女」條規定:「諸娶逃亡婦女為妻妾,知情者與同罪,至死者減一等。離之。即無夫,會恩赦免罪者,不離。」《唐律疏議》卷14「監臨娶所監臨女」條規定:「諸監臨之官,娶所監臨女為妾者,杖一百;若為親屬娶者,亦如之。其在官非監臨者,減一等,女家不坐。即枉法娶人妻妾及女者,以奸論加二等;為親屬者,亦同。行求者,各減二等。各離之。」
妄冒為婚指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如身份、年齡等而為的婚姻,為唐律所禁止。《唐律疏議》卷13「為婚妄冒」條規定:「諸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約;已成者,離之」。恐嚇、強娶為婚亦為唐律所禁止,《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4「違律為婚」條規定:「諸違律為婚,雖有媒娉,而恐嚇娶者,加本罪一等;強娶者,又加一等。被強者,止依未成法。即應為婚,雖已納聘,期要未至而強娶,及期要至而女家故違者,各杖一百。」長孫無忌對「強娶者」解釋曰:「謂以威若力而強娶之。」此外,唐令規定不得先奸後娶,「假令,先不由主婚,和合通姦,後由父母等立主婚已訖後,先奸通事發者,縱生子孫猶離之耳。常赦所不免,悉赦除者,不離。唐令猶離者非。」這一規定出於維護禮制的目的,對家庭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作用。
三、唐朝解除婚姻的制度
(一)強制離婚
唐朝的強制離婚分為「斷離」與「出妻」兩種方式。所謂「斷離」是指官府強制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唐律》規定,在兩種情況下,由官府斷離,第一種情況是「嫁娶違律」或「違律為婚」,第二種情況是出現「義絕」的情形。有關「嫁娶違律」和「違律為婚」的情形上文已有詳述,這里不作重復。所謂「義絕」是指夫妻雙方對一定范圍內的親屬有殺傷、毆打、罵詈、通姦等情形,以及妻子謀害丈夫的情形。《唐律疏議·戶婚》解釋曰:「夫妻義合,義絕則離」,並以此作為這項規定的根據。《唐律疏議·戶婚》規定了「義絕」的具體情形:「(夫)毆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殺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或「妻毆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殺傷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與夫之緦麻以上親,若妻通姦及欲害夫者。」或「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殺者」。出現「義絕」的情形,由官府強制解除婚姻關系,並給予雙方一定處罰,《唐律疏議·戶婚》「義絕離之」條規定:「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
所謂「出妻」是指男方單方面休棄妻子的行為。唐朝仍然沿用傳統的「七出」作為丈夫強制離婚理由,《大戴禮記·本命篇》中有「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妻子犯「七出」之條,男方即可提出休妻,無需官府判決,只要作成文書,由父母和證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關系。唐律則規定凡妻子犯無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盜竊、嫉妒、惡疾之一者,由丈夫強制離異。
(二)協議離婚
協議離婚又稱「和離」、「兩願離」,指男女雙方自願解除夫妻關系的行為。《唐律·戶婚》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可見,唐朝法律是允許夫妻雙方自願離婚的,但需要雙方達成協議書,作為解除婚姻關系的憑證,敦煌文書中就有載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的和離協議書。在我國古代,唐律首創了「和離」制度,這是唐朝政治開明在法律上的一個體現,這對減輕婦女因婚姻關系造成的痛苦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三)解除婚姻的限制
唐律對解除婚姻的限制主要也是傳統的「三不去」。《大戴禮記·本命篇》中說:「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有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唐律疏議·戶婚律》認為「三不去者」,謂「一經持姑舅之喪,二娶時賤後貴,三有所受無所歸。」「諸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雖有七出,有三不去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可見如果妻子未犯「七出」或雖犯「七出」但有「三不去」情形之一的,不得隨意休妻,否則要受到處罰,但如果妻子犯「惡疾」及「奸」則「雖有三不去,亦在出限」。
「三不去」是對男子隨意解除婚姻關系的一種限制,對於穩定婚姻關系,減少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體現了儒家仁義精神和禮制對法律的影響。
四、對唐朝婚姻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體現了禮法結合的法律文化
禮法關系是唐律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唐律「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禮法結合的法律文化在唐朝婚姻制度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在唐律中,婚姻的締結、解除、懲治違律為婚和罪名的設立等都滲透了禮的因素。例如,在婚姻締結過程中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禮」程序、;婚姻解除中的「七出」、「三不去」;違律為婚中「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諸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妾減三等,各離之。知而共為婚姻者,各減五等;不知者,不坐。若居期喪而嫁娶者,醉杖一百,卑幼減二等,妾不坐。」「諸有妻者,更娶妻者,徒一年,妾減一等」又規定:「諸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二年。以婢為妾者,各正還之。」以上這些規定或者直接移用禮教規范,或者體現禮的精神,體現了唐朝禮法結合的法律文化。
(二)體現了婦女法律地位的提升
在唐朝婦女的地位有所提升,這在整個封建時代是罕見的。唐朝婦女受束縛較少,「一女不事二夫」等貞節觀念較為淡薄,也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而且出現「男到女家成婚」和「夫從妻居」的現象。在婚姻制度上,唐律除規定「三不去」外,和離、改嫁、再婚均為法律所明文允許。以再婚為例,唐朝允許寡婦再嫁,貞觀元年二月四日詔令:「孀居服紀已除,並需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其鰥夫年六十、女年五十以上,及婦雖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貞潔,並任其情,無老抑以嫁娶……鰥寡數量少量准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唐律疏議》規定「諸夫喪服除而欲守志者,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強嫁之者,徒一年;期親嫁者,減二等,各離之。女追還前家,娶者不坐」。唐朝以詔令的形式允許並鼓勵寡婦再嫁,並把寡婦數量的減少作為地方官吏政績考核標準的一個方面,其目的是促進人口的增長,發展經濟,但實際上對正統婦女貞節觀念也是一種沖擊,有利於唐朝社會風氣的開放,體現了婦女地位的提升。
(三)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互化融合
唐朝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唐朝的最高統治者李氏家族出生於關隴貴族,是胡漢融合的產物,既受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影響,又深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因此在對待民族文化的問題上較為開明,各民族之間的習俗相互影響,反映在婚姻關繫上,表現為民族間互通婚姻的現象增多,婚姻習俗相互影響,互相承認和接受,這些又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與融合;在此背景下,儒家的倫理綱常受到一定的沖擊,禮教相對鬆弛,世風開放,貞操觀念淡薄,這些都是民族文化互化融合的表現。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唐朝的婚姻制度由於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不乏一些良法美製,有利於穩固封建家庭秩序。科學總結我國唐朝的婚姻制度,借鑒其合理之處,吸收其經驗教訓,以期對健全我國當代婚姻制度能有所啟示。在建設我國當代婚姻制度的過程中,唐朝婚姻制度的包容性與開放性特點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啟示我們不僅要借鑒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合理成分,還要借鑒國外有關婚姻制度方面的先進立法經驗,針對我國多民族,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情,要注重婚姻制度的靈活性,允許一些變通性的規定;唐朝婚姻制度強調保護婦女權益和尊老愛幼、家庭和睦、親情和諧的傳統美德,在當代對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的和諧婚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伍』 唐代婚俗的法規

先看離婚的法律條文。《唐律·戶婚》對離婚有三種規定。一、協議離婚。指男女雙方自願離異的所謂「和離」:「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二、促裁離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強制離婚,即所謂「出妻」。《禮記》曾為出妻規定了七條理由:不顧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哆言、竊盜。《唐律》也大致襲用這些規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條,丈夫就可名正言順地休妻,不必經官判斷,只要作成文書,由雙方父母和證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關系。但同時,《唐律》又承襲古代對子女「三不去」的定則,即曾為舅姑服喪三年者不得去,娶時貧賤後來富貴者不得去,如今無家可歸者不得去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條, 雖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離婚。三、強制離婚。夫妻凡發現有「義絕」和「違律結婚」者,必須強制離婚。「義絕」包括夫對妻族、妻對夫族的毆殺罪、奸殺罪和謀害罪。經官府判斷,認為一方犯了義絕的,法律即強制離婚,並處罰不肯離異者。對於「違律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強制離婚。
《唐律》的這些規定,不言而喻,其本質是為了強化封建宗法制度,鞏固家長制下的夫權。在強調女子從一而終的封建時代,能夠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夫妻「不相安諧」即可離異,這是前代和後代所罕見的,《唐律》對妻無「七出」和「義絕」之狀,或雖犯「七出」而屬「三不去」者,不準其夫擅自提出離婚,否則處一年有期徒刑。這無疑對夫權是一個限制,對婦女利益是一種保護。另外,對婦女離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法律也沒有約束和限制,這就從法律上為婚姻的相對自由製造了一定的條件。
(一)唐代婚姻制度中,對於婚姻的成立,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維護「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原則,強調尊長對卑幼的主婚權,「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即使卑幼在外地已自行訂婚,只要尚未結婚,也必須服從尊長的安排,如違反尊長意志者,依律「杖一百」。
第二,婚書、聘財為婚姻成立的要件,「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杖六十」。或者雖無「許婚之書」,但女家已接受男家聘財,亦不得悔婚,否則,同樣處杖刑六十。又規定,「男家自悔者不坐」。
第三,對婚姻的締結有限制,規定同姓不婚,違者各徒二年。非同姓但有血緣關系的尊卑之間不得為婚,違者「以奸論」;嚴禁與逃亡女子為婚,監臨官不得娶監臨女子為妾,良賤之間不得為婚,違者均處以刑罰。
第四,維護「一夫一妻」為基礎的多妾制。懲治有妻更娶,「諸有妻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離之。」懲治亂妻妾位,「諸以妻為妾」,「徒二年」。
(二)關於婚姻關系的解除,唐律規定出妻、義絕、和離三種類型。
1、出妻即「七出」,唐律的「七出」自是源於禮制,但在內容上有變動,在順序上也有較大的調整。《大戴禮記.本命篇》:「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而依唐代律令,七出的順序為:一無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妒忌,七惡疾。七出是法律賦予男子單方面的權利,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古代社會,法律置子女卑幼的地位,因而出妻的特權往往操之於男方父母,有時並不完全出於本人的意願。下面分別介紹出妻的七個法定條件。
無子。在古代家族社會,血緣是聯系族人的紐帶,婚姻的目的、功能和最高價值被界定在「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宙,下以繼後世」的范圍內,在儒家經典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舜悖禮擅娶也不為過。娶妻的目的就是生育出承祖傳宗的男性繼承人,這也是妻的應有職責。這一禮制觀念歷代相沿,至唐未改。唐律強調妻的這一生育職責,將無子出妻列為七出首,實是將生育責任片面歸於妻。
淫佚。淫佚即縱欲放盪。按照《大戴禮記·本命》的解釋,禮設淫去,是因為其亂族,古代中國是一個血緣聚居的家族社會,它強調血緣的純正和親疏遠近之別,由此決定家族內部的等級以至推衍出社會的等級。淫佚亂族,此為家族大忌。當然這一禁條僅僅是對妻而言的,對夫並無絲毫的要求,它標志著夫及其家族對妻的性專權。
從史實來看,唐代離婚再嫁是較為容易的。離婚當然是由夫方提出離異者為多。女子色衰愛弛、男子一朝發跡,都可以成為棄妻更娶的緣由,甚至有因細小事故而輕出妻者。男子離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妻子的命運系於丈夫和公婆的喜怒之間。正如白居易詩雲:「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然而由妻方提出離異者也不少。有因夫坐罪而求離婚者,有因本家有故而求離婚者,有因夫患病而離異者。還有民間女子因對婚姻不滿意而離婚的事。這表明,唐代離婚較為自由;不僅為法律允許,而且不受社會輿論非議。
另外,再嫁也不為失節。這從唐代婦女不以屢嫁為恥中看得很明顯。唐代公主再嫁、三嫁者甚多。僅以肅宗以前諸帝公主計,再嫁者23人,三嫁者4人。
離婚再嫁的難易和貞節觀念的強弱,是衡量婚姻關系自由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從唐代看,離婚改嫁和夫死再嫁習以為常,並未受貞節觀念的嚴重束縛,它與前朝的「從一而終」和後代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形成鮮明的對照。
在唐代上層社會的男子中,較普遍地實行著各種形式的多偶制。皇帝嬪妃如雲,成百上千;貴族達官也借種種口實,廣置妻妾。就連與妻子情愛甚深的白居易也不例外,除納妾之外,士大夫階層還有狎妓的樂子。
與男子的納妾嫖妓、尋花問柳相對應,在上流社會的婦女中,也常演出許多蓄養情人、婚外私通的艷事來。以武則天為例,早在她作太宗才人時,就與太子李治發生了曖昧關系, 當皇帝後,更廣置面首,大選美少年為內侍。《開元天寶遺事》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楊國忠出使於江浙。其妻思念至深。忽晝夢與國忠交而孕,後生男名助。國忠使歸,其妻具述夢中之事。國忠曰:『此蓋夫妻相念情感所至。』時人無不高笑也。」「夢中有孕」不過是騙人的幌子,而楊國忠對妻子的這種行為不僅不怪罪,反而為其開脫,這除了顧及自己的名聲外,只能說明夫妻間有一種不相禁忌的默契。
上層如此,下層也是如此。社會上一般婦女私奔、私通之事,不乏其例。唐人筆記小說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例子。這些事例說明,在唐代婚姻中,一夫一妻制不僅對丈夫,而且對妻子的限制也並不十分嚴格,女子在「不相禁忌」的形勢下,常常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婚外偷情的自由。

『陸』 古人結婚的「媒妁之言」是必須的嗎,媒人為什麼這么重要

對,是必須的。在古代媒人這個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媒人,那男的就娶不了媳婦,女的就嫁不出去。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是非常封建的,是極少會有戀愛自由的情侶。戀愛雙方都依靠媒人來撮合,然後他們在父母雙方同意的情況下結婚。而且在古代,這男女之間即便已經訂了婚,那這兩個人也不能見面,也沒見過面,彼此都不知道長的是什麼模樣。所謂的體貌外觀,都是只憑媒婆這一張嘴說的。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非常狡詐的媒婆,她們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

事實上,媒人肩負著沉重的責任,畢竟婚姻是人的終身大事,如果兩個人婚後不幸福,那麼媒人往往是第一個受到責備的人。因此,在婚介過程中,家庭成員的匹配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門當戶對。在古代,對於一個貧窮的男孩來說,和一個富有的女孩結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柒』 唐代的婚姻制度

1.結婚年齡。唐太宗在貞觀初年(627年)發布了《令有司勸庶人婚姻及時詔》,其中規定:「其庶人男女之無家室者,並仰州縣官人,以禮聘娶,皆任同類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以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媒媾,命其好合。」這就是把結婚年齡明確在法律上,而且這個規定要比以前的年齡規定要小得多。後來,統治者又以婚姻的是否及時、鰥寡數量的多少、戶口的增減作為考核官吏的標准之一。所以,在這種早婚早育政策的影響下,唐代社會出現了男子未冠而婚、女子未笄而嫁的普遍現象。武則天年僅十四即入宮為妃,就是典型的一例。
2.擇偶方式。唐代的婚姻大多數也不例外,仍須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才能好合,只是男子出門在外之時才可「自娶妻」,但是這畢竟只是少數。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唐代法律明文規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嫁娶有媒」、「命媒氏之職,以會男女」,民間也有「無媒不得選」之說。如開皇初年,樂平公主之女娥英擇婿時,隋文帝「敕貴公方集弘聖宮者,公主親在幃中,並令自序,並試技藝,選不中者,輒引出之,至(李)敏而合意,竟為姻媾」。這便是典型的由父母做主的婚姻。
(2)自己擇偶。在唐代比較開放的風氣影響下,也出現有些青年男女不受父母和媒人的束縛自己擇偶。有的家長也尊重子女的心願,容許自主婚事。唐玄宗宰相李林甫有六位千金,「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李林甫在客廳牆壁間開一橫窗,裝飾雜寶及紗縵,常日使六女戲於窗下,每有貴族子弟入謁,李林甫即使「女於窗中自選可意者事之」。
3.離異。在唐代婚姻關系中,離婚是比較常見的,但是離婚同樣也是有明確規定的。唐代對離婚有三種規定:第一,協議離婚;第二,仲裁離婚;第三,強制離婚。
(1)協議離婚是指男女雙方自願離異的,所謂「和離」。這是一種比較開放的做法,但是在古代這樣的做法是不多見的。
(2)仲裁離婚即「出妻」,唐代基本沿襲了古禮「七出」休妻。所謂「七出」就是丈夫在妻子「無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盜竊、妒忌、惡疾」等七種情況下均可出(休)妻。也就是妻子若犯了其中的一條,丈夫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休妻,不必經官府判斷,只要作文書,由雙方父母和見證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關系。

『捌』 唐代婚姻制度的具體規定有哪些

納妾是可以,不過好像妾就只能是妾,不能成為正室。

熱點內容
中級經濟法公司證券法如何記憶 發布:2025-05-22 21:36:40 瀏覽:946
骨乾性法規 發布:2025-05-22 21:27:12 瀏覽:317
擔保法與合同法 發布:2025-05-22 21:13:07 瀏覽:202
建築業合同法 發布:2025-05-22 21:12:54 瀏覽:417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是 發布:2025-05-22 21:10:31 瀏覽:473
勞動法關於開除 發布:2025-05-22 20:55:49 瀏覽:682
從化法院執行局 發布:2025-05-22 20:55:09 瀏覽:405
上海政法學院法碩分數線 發布:2025-05-22 20:55:03 瀏覽:803
司法考試依法治國 發布:2025-05-22 20:54:17 瀏覽:4
打60歲老人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2 20:53:14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