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認定與歸結參考文獻
① 會計法律責任的參考文獻
會計法律責任的參考文獻 :
1,黃繼好.論會計工作的法律責任[J]. 理論 界,2004(10).
2,陳冰.會計法律責任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6:35.
3,肖小飛.我國會計信息失真法律責任分析[J]. 中國 鄉鎮 企業 會計,2004(12).
4,李明輝.淺談會計人員法律責任[J].財會月刊,2003(3).
5,孟昭穩.新會計法設定了哪些法律責任[J].中國農業會計,2005(3). 6,伍中信,現代財務經濟導論--產權、信息與社會資本分析,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7 7,尹煥三,論中國特色的「共同治理結構」經濟學家,2008 8,方銘偉,新形勢下會計的職責,財會月刊,2008
②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權由誰行使
在我國,違法者的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權屬於人民法院;行政法律責任認定;歸結權屬於公安、工商、稅務、環保、質檢、物價、衛生監督等有特定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違憲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③ 試述法律責任的認定
法律責任的抄目的主要在於保障法襲律上的權利、義務、權力、自由得以生效,在它們受到阻礙從而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受到侵害時通過適當的救濟,使對侵害發生有責任的人承擔責任,消除侵害並減少未來發生侵害的可能性。 主要作用是懲罰、救濟、預防 懲罰主要是事後,對於刑事責任來說,幾乎所有的法律責任都是懲罰作用,並且是最為嚴厲的一種。行政責任承擔的方式較為多樣化,既有懲罰性也有救濟性責任。 救濟主要存在於民事責任中,因為民事中主要涉及的是財產,平等主體的一方對於另一方進行賠償。 預防作用是所有法律的共同特點,法律責任的承擔對於人們來說有威懾力,才有了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上三種作用。
④ 什麼是法律責任的歸結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來結是指對因違自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法律規定而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認定、追究、歸結以及減緩和免除的活動。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是由國家特設或授權的專門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在法律領域,認定違法責任並把它歸結於違法者的,只能是具有歸責權(追究權)的專門國家機關,而且認定和歸責的過程表現為一系列法律程序。
⑤ 法律責任的歸結如何解釋
法律責任的歸結,也叫歸責,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歸責的基本原則包括:
1. 責任法定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要貫徹責任法定原則,首先,要由特定的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構歸責。第二,要反對責任擅斷。第三,要反對有害追溯。第四,責任法定一般允許人民法院運用判例和司法解釋等方法,行使自由裁量權,准確認定和歸結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2. 公正原則
公正包括分配的公正與矯正的公正,實質公正和形式公正。在追究法律責任方面,首先,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第二,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即要求法律責任的性質、種類、輕重要與違法行為、違約行為以及對他人的損害相適應。第三,公正要求綜合考慮使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別對待。第四,公正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時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非依法律程序,不得追究法律責任。第五,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對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樣地追究法律責任,不允許有不受法律約束或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超出法律之外的差別對待都是不公正的。
3. 效益原則
效益原則是指在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應當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講求法律責任的效益。這是實現懲罰違法,挽回損失,威懾預防違法的功能所必需的。
4. 合理性原則
合理性原則是指,在設定及歸結法律責任時考慮人的心智與情感因素,以期真正發揮法律責任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追究法律責任來實現法律責任的教育和預防功能也是合理性原則的內在要求。
⑥ 何謂法律責任的歸結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歸結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
歸結法律責任的基本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⑦ 哪些機關有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的權利
有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的權利的機關:
一、刑事責任:人民法院;
二、民事責任:人民法院、仲裁機構、行政機構;
三、行政責任:行政機關、人民法院。
如果您滿意,請您採納,非常感謝。
⑧ 簡述法律責任的認定與歸結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