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醫療損害責任例解與法律適用

醫療損害責任例解與法律適用

發布時間: 2022-02-27 10:12:24

Ⅰ 醫療糾紛適用法律法規主要有哪些

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醫療糾紛的案由有三種:1,醫療服務合同糾紛;2,醫療回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答;3,一般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三種不同案由適用的法律依次是《合同法》、《侵權責任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民法通則》等法律規定。
很顯然,合同糾紛自然要適用《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此不具爭議;但在醫療侵權糾紛上則爭議頗大,如前所述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和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法律屬性相同,都屬於侵犯人身權引發的侵權糾紛,本應適用統一的法律規定,然而實踐中則形成醫療損害賠償糾紛適用《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和《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而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配套的的法規文件的局面。

Ⅱ 如何處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在醫療侵權中的法律適用關系

優先考慮責任法

Ⅲ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的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
第五十四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五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
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六條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第五十七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八條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第五十九條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
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第六十條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
(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
(三)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六十一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按照規定填寫並妥善保管住院志、醫囑單、檢驗報告、手術及麻醉記錄、病理資料、護理記錄、醫療費用等病歷資料。
患者要求查閱、復制前款規定的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
第六十二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三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
第六十四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Ⅳ 哪位大神能較簡單的告訴小弟《侵權責任法》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各自在醫療糾紛中的作用呀

《侵權責任法》出台以後,對於類似的醫患糾紛的解決具有劃時代的指導性意義。按照原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醫療爭議案件須經醫療鑒定委員會鑒定,構成醫療事故才賠償。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而結合案例三來看,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對醫療損害責任新的規定,使我國民事賠償責任原則重新得到了統一,「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再成為醫療訴訟中法律考量的核心和重點。「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也不再是醫方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其中第五十七條更明確對五十四條的過錯問題進行了界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有鑒於此,在今後的醫療糾紛中,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是否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將是法律考量的重要內容。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以及患者受損害,是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充分條件。案例三中就充分的印證了以上兩個條款對該案的適用,因為院方在對鄧某某診療過程中未盡相應的診療義務,可以說,院方在該次醫療糾紛中存在著明顯的錯誤——先手術、後診斷,而《侵權責任法》出台後,患方可以不需要進行相關的醫學鑒定就可以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十條、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中,不僅死亡賠償金並沒有列為賠償項目,而且條例規定的范賠償圍比較窄、標准比較低。很明顯,構成醫療事故的都是醫療損害中比較嚴重的部分,但是死亡患者家屬拿到的賠償卻比非醫療事故的醫療損害致死的情況少,這顯然是違背法理,有失公平的。而《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可見《侵權責任法》規定了死亡賠償金,賠償的范圍及標准都比《條例》規定的更為合理、公平。這絕對是法制的進步,在國家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綜上,醫療事故糾紛案件中,醫院診療行為構成醫療事故並導致患者傷殘,還可以支持傷殘賠償金,而導致患者死亡,給其家屬帶來的傷痛更為沉重,反而沒有賠償,於情於理都有悖民意。醫療行為構成醫療事故,醫院過錯程度較重,但賠償數額較少;醫療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醫院過錯程度較輕,但賠償數額較多。這種不公平的處理結果,背離了類似案件類似處理的裁判原則,背離了重錯重處、輕錯輕處的裁判尺度,背離了強調「公平正義」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的出台對於建立和完善醫療侵權法律體系無疑將起到決定性的統領作用。它將終結以往相關法律法規對該領域一些關鍵問題的歧義和紛爭,為相關機構和人員依法行醫、依法解決紛爭、依法維權提供了堅實的依據和切實的措施,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較長一段時期以來醫療事故案件醫院錯重賠少、其他醫療糾紛案件醫院錯輕賠多的不合理狀態;改變當前既不利於患者權益的平等保護,也不利於醫院管理的司法環境;改變極個別醫院、極個別醫生為少賠而故意將小錯加重成事故的負面效應的發生。

Ⅳ 法律對醫療損害責任舉證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醫療損害責任舉證責任的規定:
適用《侵權責任法》的過錯責任
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的,新法優於舊法,《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受到傷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有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侵權責任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屬於司法解釋,效力上法律大於司法解釋。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過錯責任更加有利於患者,使患者掌握主動權,此外,在具體訴訟中,醫療機構仍會證明其不存在過錯及不存在因果關系的。

Ⅵ . 如何處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在醫療侵權中的法律適用關系

《侵權責任法》由全國人大制定屬於法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由國務版院制定屬於行政法規權,根據《立法法》規定,法律效力高於行政法規,故醫療侵權中優先適用《侵權責任法》,《侵權責任法》沒有規定的,才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Ⅶ 醫療損害賠償案件是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還是適用《侵權責任法》

鑒定為醫療事故的適用於《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如果鑒定為醫療過錯的適用於《侵權責任法》。

Ⅷ 醫療損害賠償案件是適用《侵權責任法》還是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您好:
1、醫療損害賠償案件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的。
2、《侵權責任法》
第五十四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五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六條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第五十七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八條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Ⅸ 什麼是醫療損害責任

醫療損害責任是發生在醫療過程中的,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因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或者其他損害而應當承擔的以損害賠償為主要方式的侵權責任。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由醫療機構承擔,醫務人員一般不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四條
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經濟法本科自考 發布:2025-05-22 12:00:18 瀏覽:999
退休勞動法有規定嗎 發布:2025-05-22 11:58:04 瀏覽:603
法律援助中心機構改革能否參公 發布:2025-05-22 11:57:55 瀏覽:512
勞動法扣工資咨詢 發布:2025-05-22 11:57:55 瀏覽:681
扎賚特旗法院 發布:2025-05-22 11:50:29 瀏覽:131
最高人民法院李春 發布:2025-05-22 11:45:23 瀏覽:414
民事訴訟法第1l2條 發布:2025-05-22 11:44:46 瀏覽:146
尊崇法治是最 發布:2025-05-22 11:44:09 瀏覽:954
阜沙鎮法院 發布:2025-05-22 11:43:58 瀏覽:821
2018年司法考試客觀題 發布:2025-05-22 11:42:37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