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報告的法律效力
Ⅰ 資產評估報告和價值評估報告有什麼區別
資產評估,即資產價值形態的評估。是指專門的機構或專門評估人員,遵循法定或公允的標准和程序,運用科學的方法,以貨幣作為計算權益的統一尺度,對在一定時點上的資產進行評定估算的行為。
資產評估就是對資產重新估價的過程,是一種動態性、市場化活動,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其評定價格也是一種模擬價格。因此,資產評估需要規范進行。資產評估作為我國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重要的中介服務行業,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拓展資料:
資產評估中的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區別在於
1. 包括范圍不同 價值包括20款,即電力建設基金收入、三峽工程建設基金收入、養路費收入、車輛購置附加費收入、鐵路建設基金收入、公路建設基金收入、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收入、郵電附加費基金收入、港口建設費收入、 市話初裝基金收入、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收入、下放港口以港養港收入、煙草商業專營利潤收入、碘鹽基金收入、散裝水泥專項資金收入、貼費收入、郵政補貼專項資金收入、牆體材料專項基金收入、鐵路建設附加費收入和適航基金收入。 而價格包括企業依法交納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稅、教育費附加等稅費、 礦產資源補償費、印花稅、耕地佔用稅等稅費,以及在上繳國家之前,由企業代收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等。
2. 計算方法不同 價值計算公式為: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凈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而價格計算公式表示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3. 性質不同 價值是社會性的內涵因素決定,價格是價值的體現,價格往往不等於價值。
資產評估報告是指注冊資產評估師根據資產評估准則的要求,在履行必要評估程序後,對評估對象在評估基準日特定目的下的價值發表的、由其所在評估機構出具的書面專業意見。 是接受委託的資產評估機構在完成評估項目後,向委託方出具的關於項目評估過程及其結果等基本情況的具有公證性的工作報告,是評估機構履行評估合同的成果,也是評估機構為資產評估項目承擔法律責任的證明文件。評估報告包括正文和附件兩部分。是評估機構完成評估工作後出具的具有公正性的結論報告,該報告經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或有關主管部門確認後生效。
操作環境:vivo s9e MP_0.1
Ⅱ 估值報告與評估報告的區別
房產估價報告和資產評估報告的區別在於以下幾點:
評估對象不同。房產估價報告的對象是與房地產有關的資產進行估值;資產評估報告的對象是要廣泛些,包括不動產和無形資產等等;
評估范圍不同。房地產評估報告的范圍比較狹隘,僅涉及到建築物;資產評估報告的范圍除了不動產還有其他資產;
管理部門不同。合格的房地產評估中的對象房產歸住建部管,土地評估歸國土部管;資產評估歸財政部管理。資產評估的業務范圍包括房地產評估。但建設部和銀行一般都不承認資產評估師出具的房地產評估報告。
Ⅲ 房地產估價報告對被拆遷人的法律效力急!!!
只要你沒在拆遷(補償或安置)協議上簽字,就可以。
拆遷評估報告里內面只是對你的容房地產價值進行評估,你如果對評估報告有異議,可以提出異議或要求專家委員會進行評議該報告。評估報告沒有所謂的法律效力。只是一個關於你房屋拆遷時候如何補償的一個參考文件。
拆遷補償時,不光包括拆遷評估報告裡面的價格,還有很多什麼搬家獎勵、安置補償款、移機費、停產停業損失等很多其他的款項。
你如果對給拆遷公司告知你的拆遷補償總款項不滿意,可以找拆遷公司去談。
你對評估報告裡面某項有異議,也可以找當地的房管部門去申訴。
Ⅳ 列入報告之中評估審計報告起何作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列入報告之中評估審計報告的作用有:
(1)使審計機關領導了解掌握審計情況,判斷和處理審計問題的主要依據。
(2)是審計決定書的基礎。
(3)是審計機關編制審計信息,為宏觀決策服務的重要信息來源。
(4)是幫助被審計單位改進管理的重要參考。
列入報告之中評估審計報告,具有法律效力。
Ⅳ 資產評估報告書摘要與資產評估報告書具有的法律效力同等嗎
如果都是原件的話,那麼都是原始證據,至於法律效力要看其所證明的對象是什麼
Ⅵ 具備資質的房屋評估公司評估結果有法律效力嗎
當然有法律效力啊。
房地產估價程序
1.獲取估價業務
獲取估價業務是指獲取房地產估價業務,這是房地產估價的先決條件。
2.明確估價基本事項
無論從何種途徑獲取房地產估價業務,估價方與委託估價方一般都有一個業務接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估價方要就估價的基本事項以及估價收費問題與委託估價方溝通和協商,予以明確,並簽訂合同,為後續工作打好基礎。
(1)明確估價目的
所謂估價目的,是指為何種需要而估價。估價目的決定了房地產價格類型,也決定了估價的依據,是實施房地產估價的前提條件。受理估價的具體目的主要包括:①市場行為:買賣、租賃、轉讓、抵押、典當、保險、拍賣等;②企業行為:合資、合作、股份制改造、上市、兼並、破產清算、承包等;③政府行為:農用地徵用、土地使用權出讓、課稅、拆遷補償、作價收購、土地使用權收回等;④其他:繼承、糾紛、贈與及可行性研究、他項權利造成的房地產貶值等。
任何一個估價項目都有估價目的,並且只能有一個估價目的。
(2)明確估價對象。
明確估價對象即明確待估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物質實體狀況和權益狀況。
(3)明確估價時點
估價時點是指決定房地產價格的具體時間點。由於同一房地產價格隨時間而變化,所評估的房地產價格,必定是某一時點的價格,而並非只是一個純粹的數字。因此,在進行房地產估價時,必須明確估價時點。否則,在估價過程中,有關參數的選擇、調整幅度的確定等將無法進行,其估價也將毫無意義。
(4)明確估價日期
估價日期是進行房地產估價的作業日期。估價日期的確定也意味著明確了估價報告書的交付日期,因為,估價作業日期的止日期一般即為估價報告書的交付日期。
3.簽訂估價合同
在明確估價基本事項的基礎上,估價方與委託估價方應簽訂委託估價合同或協議。
4擬訂估價作業方案
為保證估價工作高效率、有秩序地進行,根據估價目的、待估房地產基本情況及合同條款,估價方應及時擬定合理的估價作業方案,其主要內容包括:①擬採用的估價技術路線和估價方法;②擬調查收集的資料及其來源渠道;③預計所用的時間、人力、經費;④擬定作業步驟和作業進度。
5搜集、整理估價所需資料
估價資料是為應用估價方法、作出估價結論及撰寫估價報告書提供依據的,因此,估價資料是否全面、真實、詳細直接關繫到估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准確性。
房地產估價資料一般包括下列四個方面:
(1)對房地產價格有普遍影響的資料,主要包括:統計資料、法律法規資料、社會經濟資料、城市規劃資料等。
(2)對估價對象所在地區的房地產價格有影響的資料, 主要包括:市場交易資料、交通條件資料、基礎設施資料、建築物造價資料、環境質量資料等;
(3)類似房地產的交易、成本、收益實例資料;
(4)反映估價對象狀況的資料。
收集估價資料,其來源主要有:
(1)委託估價方;
(2)實地勘察;
(3)政府有關部門;
(4)房地產交易市場及有關中介機構;
(5)有關當事人;⑹專業性刊物。
6實地查勘估價對象
實地查勘是指房地產估價人員親臨現場對估價對象的有關內容進行實地考察,以便對委估房地產的實體構造、權利狀態、環境條件等具體內容進行充分了解和客觀確認。
通常,委託估價方應派出熟悉情況的人陪同估價人員實地查勘。在實地查勘過程中,估價人員要事先准備已設計好的專門表格,將有關查勘情況和數據認真記錄下來,形成「實地查勘記錄」。完成實地查勘後,實地查勘人員和委託方中的陪同人員都應在「實地查勘記錄」上簽字,並註明實地查勘日期。
7選定估價方法計算
在前述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待估房地產估價對象、估價目的和資料的詳實程度,就可正式確定採用的估價方法,然後,採用相應的估價方法進行具體計算。
8確定估價結果
估價結果的確定過程,是使評估價格不斷接近客觀實際的過程。不同的估價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對房地產進行估價的,因此,用不同估價方法對同一宗房地產進行估價,其計算結果很自然不會相同。估價人員應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處理,以確定最終估價額。
9撰寫估價報告
估價人員在確定了最終的估價額後,應撰寫正式的估價報告。估價報告是房地產估價機構履行委託估價合同的成果,也是估價機構所承擔法律責任的書面文件,同時又是房地產估價管理部門對估價機構評定質量和資質等級的重要依據。
10估價資料歸檔
完成並向委託人出具估價報告後,估價人員應及時對涉及該估價項目的資料進行整理、歸檔,妥善保管。這將有利於估價機構和估價人員不斷提高估價水平,同時也有助於行政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對估價機構進行資質審查和考核,還有助於解決以後可能發生的估價糾紛。
Ⅶ 司法案例中單方評估的法律效力
只要委託的機構是有資質的就是有效的。
當然如果雙方都委託了,評估結果存在差異,法院可以重新委託評估或者是採信其中一份的。
Ⅷ 國有資產評估報告書摘要與資產評估報告書正文,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不同等的理由如下來:
最主要理由是自依據《評估准則-評估報告》規定,評估摘要評估師、評估公司、評估公司法人可以不簽章,而評估報告正文評估公司、評估公司法人、評估師(2名)必須簽章。除此以外還有以下原因:
1、報告摘要反映評估結果一般只以萬元為單位概括表示;
2、報告摘要未充分說明採用的評估前提及假設;
3、報告摘要未充分說明價值類型的選擇理由;
4、報告摘要未充分說明評估方法採用的理由;
5、報告摘要未充分說明評估程序的執行情況;
6、報告摘要未充分說明評估結果的使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