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產品責任侵權可能適用的法律

產品責任侵權可能適用的法律

發布時間: 2022-03-28 19:30:45

㈠ 有關產品責任的法律有哪些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

㈡ 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是什麼

法律分析:產品責任,適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權人選擇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損害發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權人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沒有從事相關經營活動的,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或者損害發生地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 第四十五條 產品責任,適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權人選擇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損害發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權人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沒有從事相關經營活動的,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或者損害發生地法律。

㈢ 產品責任責任侵權屬於侵權行為嗎

產品責任糾紛屬於侵權糾紛。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二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零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㈣ 廠家提供的產品侵權要求解除合同,適用哪條法律

解除合同對您來說不是最好的選擇.

要求對方賠償違約金更合算.

因對方違約,未能在約定的期限內提供合同約定的合法商品,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對方有本事繼續履行或補救那當然更好.如果做不到,您可以要求其賠償違約金.這個錢,協商估計是要不來的,對方肯定火大.只有起訴.

違約金的計算,得看到您的合同才能幫您算,如果你們之間有約定違約金,那最方便.沒有約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㈤ 產品責任糾紛是否屬於侵權糾紛

法律分析:產品責任糾紛屬於侵權糾紛,一般產品責任糾紛屬於侵害財產權的侵權行為,但是因為產品責任導致受害人遭到身體損害的,那麼也屬於侵害人身的侵權行為,此時既侵犯了財產權利又侵犯了人身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㈥ 產品責任的適用法律

國外對產品責任復實行的製法律制度有兩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實行絕對責任制,另一種是以西歐、日本為代表的實行疏忽責任制,但發展趨勢是實行絕對責任制。絕對責任制又稱嚴格責任制。根據這種制度。一個人即使盡力做到適當注意以避免傷害他人,也要承擔法律責任。換言之,一個人雖然沒有明顯的過錯,但他對無辜的受害者仍需負賠償責任。

㈦ 產品責任侵權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法律分析:產品責任又稱產品侵權責任,是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因其生產的產品、出售的產品造成他人人身、該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而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只要產品因缺陷造成了他人人身、財產損害,不論受害人與產銷人是否有合同關系,都將按照一定的歸責原則追究產銷人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五條
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㈧ 當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發生侵權責任的時候,適用哪一部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民法能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責任或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產品質量法》則只規定銷售者和製造者。運輸者、倉儲者在運輸、倉儲產品過程中,可能存在經營缺陷,將其也列為賠償義務主體是正確的,但與製造者、銷售者相比較,應為第二順序的賠償義務主體。
由此可見,我國產品責任法將生產者和直接銷售者作為基本的責任主體,而對於其他人員,如運輸者、倉儲者、非直接銷售者雖然對產品缺陷負有責任,但消費者不能直接向其請求賠償,而只有生產者、銷售者在對消費者進行賠償後,再向這些人追償。這樣規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者請求的方便。我國《產品質量法》第30條第2款作了與之不同的規定:「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如果銷售者能夠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即非直接出售人,則該提供者應承擔責任。
另外,當消費者因產品缺陷受到損害時,是先向生產者提出賠償請求,還是先向銷售者提出賠償請求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給予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受害人選擇銷售者還是生產者作為被告,或者選擇二者作為共同被告起訴,依其自主意志決定,不受其他限制。法院可以根據受害人的請求,判決由作為被告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由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賠償責任。
倉儲者、運輸者是產品缺陷來源的,亦為賠償義務主體,但他們不是產品侵權賠償法律關系的基本主體,受害人並不直接向倉儲者、運輸者請求賠償,而是在銷售者、生產者在承擔了賠償責任以後,對產品負有責任的運輸者、倉儲者有義務賠償銷售者、生產者的損失。因而,運輸者、倉儲者是產品責任賠償關系消滅以後產生的另一種求償法律關系的賠償義務主體。它的賠償義務,是因自己造成的缺陷而賠償銷售者、製造者因賠償損失而造成的損失。
2、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3、營業執照的持有人或借用人。由於在我國借用他人營業執照進行非法經營的現象為較普遍,所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7條對此作了專門規定: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4、展銷會的舉辦者或者櫃台的出租者。由於各種展銷會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購物方式,櫃台的出租者在許多商場已非常普遍。所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服務者追償。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㈨ 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訴訟方面的問題

無獨三。

有獨三和無獨三雖一字之差,實天壤之別。
要判斷民事訴內訟中的第三人應是有容獨三還是無獨三,有個不錯的方法:
假設原被告之間的訴訟被不存在了(比如原告撤訴被准許了,又或終止了,但不包括判決),該第三人還有參加訴訟的必要嗎?
如果有,就是有獨三。因為有獨三對於訴訟標的需要主張權利,雖然原被告之間的糾紛已經不存在,但有獨三與原被告的糾紛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有獨三訴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繼續審理。
如果沒有,就是無獨三。因為無獨三的權利義務與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緊密聯系,只要訴訟不存在了,無獨三的權利義務就不受影響了。
總之一句話,有獨三是訴原被告,無獨三不訴原告,也不訴被告。

在你舉的例子中,如果受害人撤訴了,那麼生產商就一定不承擔產品責任了,它的權利義務因此不再受影響了,它與受害人、生產商之間再無糾紛,沒有繼續訴訟的必要,所以它是無獨三。

另外,如果你是法學院學生,還是去翻翻教科書比較好。
我記得當初是看了某民訴法教科書上的表格,才記住了兩種第三人的區別。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買來新媽媽 發布:2025-07-28 01:00:37 瀏覽:95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 發布:2025-07-28 00:54:24 瀏覽:618
念佛堂戒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8 00:52:52 瀏覽:545
池州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7-28 00:51:33 瀏覽:940
法院服裝冬裝 發布:2025-07-28 00:50:39 瀏覽:273
民法典籍 發布:2025-07-28 00:40:28 瀏覽:812
酒店各部門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8 00:29:31 瀏覽:786
勞動合同法培訓ppt2014 發布:2025-07-28 00:28:45 瀏覽:471
民法典物權新規 發布:2025-07-28 00:24:26 瀏覽:175
鹽城農民工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28 00:18:20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