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謠言如何承擔法律責任
Ⅰ 如何處罰散布謠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網路謠言的刑事處罰
《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二條規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製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Ⅱ 網路散布謠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對於網路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分為三種責任: 一是民事責任,即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二是行政責任,即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受到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三是刑事責任,即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Ⅲ 網路上散布謠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侵犯了法人的商譽的,依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Ⅳ 散布謠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對於網路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分為三種責任。
1、民事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2、行政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1)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2)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3)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所以說,若散布謠言,公安機關可以依據上述規定對行為人進行處罰,派出所會依據規定,用傳喚證對行為人進行傳喚、查證、處罰。
3、刑事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291條之一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延伸閱讀-編造網文男子被行政拘留五日:
近日,一篇名為《傾城之戀2021》的網文稱,廣州南沙一男子與一女子約會就餐被感染,該女子來深導致深圳多區開展大排查,引起廣泛關注。
2021年6月8日凌晨,深圳市公安局寶安分局發布的情況通報,經查,該文為不實信息。6月8日,警方將居住在寶安區的嫌疑人李某某(男,42歲)查獲。李某某對其編造虛假信息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Ⅳ 散布疫情謠言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相關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屬於擾亂公共秩序,要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影響極壞或者造成了比較大的社會恐慌,還會受到刑法的制裁。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Ⅵ 散布和傳播謠言者要承擔法律責任
1、如果是故意散布虛假恐怖信息,造成社會恐慌,擾亂了社會秩序,回要承擔散播虛假恐答怖信息罪。
2、如果是中傷他人的謠言,給他人名譽造成了嚴重影響,可以起訴他侮辱罪或誹謗罪(注意此類案件只能自訴),同時可以要求他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名譽權),如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償精神損害等。
Ⅶ 散布謠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對於網路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分為三種責任。
《刑法》第291條之一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Ⅷ 散布不實謠言負法律責任
對於網路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分為三種責任。
【民事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行政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
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刑事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
網路謠言 是指通過網路介質(例如微博、國外網站、網路論壇、社交網站、聊天軟體等)而傳播的謠言沒有事實依據帶有攻擊性,目的性的話語。
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政治人物 、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
謠言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因此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2]偷換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謠言防不勝防;
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從眾心理加速傳播。網路謠言尤其是網路政治謠言由於真偽難辨、蠱惑性強,容易帶來嚴重社會問題,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和政局失穩。
許多國家把打擊網路政治謠言作為謠言治理的重要內容,綜合施策、嚴厲打擊。
2013年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網路謠言在什麼情況下構成犯罪。
該司法解釋於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