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

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

發布時間: 2022-03-28 22:55:28

『壹』 大學生如何培養自己對法律的信仰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有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並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2)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大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3)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范圍將越來越廣泛,人們面臨的法律事務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既對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培養法

『貳』 大學生提升自身法律素養的方法與途徑

  首先,高校法復律教育要制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

『叄』 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制思維方式

法治中國的建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義。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思維,維護法律權威,養成心中有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訣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大學生要准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含義和特徵,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關系,逐步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培養運用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法治思維的途徑很多,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機會和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

參與法律實踐、養成依法辦事習慣等,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步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治思維方式。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

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

除了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外,還可以通過收聽收看法制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報紙雜志,尤其是運用新媒體等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訣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

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法律是調整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規范,涉及的專門領域和專業問題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個 門]專業學科,因此,了解並掌握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法治思維。參與法律實踐。

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訣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

一是參與 立法討論。我國國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廣泛徵求意見或者進行聽證,大學生可以參與這些立法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



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憲法和法律賦子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權利,包括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檢舉。大學生可以通過行使這些權利,進行法律監督。三是旁聽司法審判。

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大學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活動,增長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

大學生在生產生活中養成遇到沖突不使用武力、遇到糾紛就去查找法律的習慣,同樣是法治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問題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和法治思維。

二、尊重社繪主義法律權威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要深刻認識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都有義務和責任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尊重法律權威是其法定義務和必背素質。就大學生而言,作為一個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權威方面加強砥礪。

在學習和生活積極作為,養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質,努力成為尊重法律權威、信仰憲法法律的先鋒。信仰法律。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遵守法律。大學生要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處理問題、作出決定是,要先問問在法律上「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否合法可行。在處理守法和違法的關系是,要防微杜漸,防止因小失大。

在面臨選擇的重大關頭,要依法冷靜權衡,防止頭腦發熱或心存僥幸而鑄成大錯。服從法律。應當擁護法律的規定,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一切依據法律和事實作出的決定,真心接受與認可,自覺予以執行。

如,對學校依據法律和校紀校規作出的各種獎懲訣定,要嚴格執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尊重法律權威的習慣。維護法律。大學生應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對違法犯罪行為,要敢於揭露、敢於抵制;堅訣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心態,

消除袖手旁觀、畏懼不前的恐懼心理,抵制遇事迴避、私下了之的懼法現象。對於大學生及社會其他公民來說,幫扶弱智、見義勇為,不僅是一-種道德訴求,也為我國法律所規定和保護,已經成為具有法律性質的社會行為。所以,大學生要遵法守規、抑惡揚善,做新時代的護法使者。

『肆』 寫一篇關於法律的學習體會500字,自創的啊!!!

一個學期又結束了,通過這個學期政治課的學習,原本對法律一無所知的我開始接觸法律了。法律,多麼莊重而又神聖的字眼。作為中學生的我,開始了與法律知識的接觸。

「國有國法」。我國法律作為人民意志的體現,已經深刻的滲入人民的生活中了。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更要知法,懂法,守法,以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為重,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為民族的發展作貢獻,把個人完全的投身於集體和社會。

面對法律,我們要守法,愛法,更要學法,用法。面對不法分子,我們要以堅決的態度和無限的智慧與其作斗爭。學習法律,不僅是維護了國家人民的利益,更是維護了自己的利益,是在為美好的明天努力。

法律,我們敬畏你,但更愛戴你。同學們,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來學習法律,讓我們以堅決的態度來使用法律,讓我們以高昂的態度來創建美好而公正的法制社會吧!

『伍』 現在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到通過律師資格考試,要用幾年

我是法學專業的,兩年過了。但是去年是工作很忙,沒時間復習。如果你現在基本屬於法盲,那麼至少要專心復習兩年。好好復習,也許你能一年過呢。非法本一年過的也不少。

『陸』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大學生如何樹立法治觀念的理解

法治中國的建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義。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思維,維護法律權威,養成心中有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大學生要准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含義和特徵,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關系,逐步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培養運用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法治思維的途徑很多,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機會和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養成依法辦事習慣等,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步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治思維方式。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除了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外,還可以通過收聽收看法制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報紙雜志,尤其是運用新媒體等途徑學習法律知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法律是調整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規范,涉及的專門領域和專業問題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門專業學科,因此,了解並掌握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法治思維。
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現在,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一是參與立法討論。我國國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廣泛徵求意見或者進行聽證,大學生可以參與這些立法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權利,包括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檢舉。大學生可以通過行使這些權利,進行法律監督。三是旁聽司法審判。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大學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活動,增長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
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大學生在生產生活中養成遇到沖突不使用武力、遇到糾紛就去查找法律的習慣,同樣是法治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問題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和法治思維。
二、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要深刻認識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都有義務和責任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尊重法律權威是其法定義務和必背素質。就大學生而言,作為一個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權威方面加強砥礪,在學習和生活積極作為,養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質,努力成為尊重法律權威、信仰憲法法律的先鋒。
信仰法律。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遵守法律。大學生要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處理問題、作出決定是,要先問問在法律上「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否合法可行。在處理守法和違法的關系是,要防微杜漸,防止因小失大。在面臨選擇的重大關頭,要依法冷靜權衡,防止頭腦發熱或心存僥幸而鑄成大錯。
服從法律。應當擁護法律的規定,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一切依據法律和事實作出的決定,真心接受與認可,自覺予以執行。如,對學校依據法律和校紀校規作出的各種獎懲決定,要嚴格執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尊重法律權威的習慣。
維護法律。大學生應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對違法犯罪行為,要敢於揭露、敢於抵制;堅決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心態,消除袖手旁觀、畏懼不前的恐懼心理,抵制遇事迴避、私下了之的懼法現象。對於大學生及社會其他公民來說,幫扶弱智、見義勇為,不僅是一種道德訴求,也為我國法律所規定和保護,已經成為具有法律性質的社會行為。所以,大學生要遵法守規、抑惡揚善,做新時代的護法使者。

『柒』 思修考試:大學生如何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學習法律知識,就要求弄明白享有哪些權利和應當履行哪些義務,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心中髙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條文方面的知識和法律法治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除了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外,還可以通過收聽收看法制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報紙雜志,尤其是運用網路等途徑學習法律知識。
掌握法律方法。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例如,搶劫與搶奪、定金與訂金、合同的完全不履行與不完全履行等相近易混概念的理解。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例如,債權人向對方債務人要債,而債務人未按約定清償歸還,經協商無效,債權人可以通過調解、仲裁和訴訟等途徑解決,這就是運用法律方法,而拘禁債務人、哄搶物品就不是運用法律方法。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法治思維。
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現在,人們參與法律實踐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一是參與立法討論。我國國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廣泛徵求意見或者進行聽證,大學生可以參與這些立法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權利,包括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檢舉。大學生可以通過行使這些權利,進行法律監督。三是旁聽司法審判。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大學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校園法治文化活動,增長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
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辦事遇事習慣找「關系」,有問題習慣找政府,指望行政化手段干涉等,都是缺乏法治思維的具體表現,說明沒有養成用法解決問題、依法辦事的習慣。相反,在生產生活中養成遇到糾紛去查找法律的習慣,就是具備法治思維的具體表現。公民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具體事情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和法治思維。
守住法律底線: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法律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觸犯法律底線就要受到追究。如,國家公職人員以權謀私、徇私枉法,是觸犯法律底線的具體表現;公民應當依法納稅,而偷稅漏稅也是觸犯法律底線的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應當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形成底線思維,嚴守法律底線,帶頭遵守法律。

『捌』 高分懸賞 思想道德與法律 題

1:試述如何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
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等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
掌握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性條件。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兩部分:一是關於法律規定的知識,一是關於法律原理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律思維都很重要。只有了解國家在某個問題上的法律規定,才能對該問題進行法律思維。只有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和規范,才能把握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律。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因此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的是,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普通公民不可能像法律工作者那樣深入而系統地掌握各種法律方法,只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例如,要掌握法律解釋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如何正確理解和解釋法律。
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開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我們只有通過反復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范圍將越來越廣泛,我們面臨的法律事務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既對我們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供了良好條件。

2:試述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為什麼還要增強愛國意識。

(1)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整體利益的代表者。
第一,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組織形式。
第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強大的行為主體。
第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促進經濟全球化正常發展最具實力的制約力量。

(2)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非經濟利益一體化,各民族國家仍然有自己的經濟利益,仍需保護民族工業和品牌,維護國家經濟利益;
經濟全球化難以導致政治一體化,愛國主義仍是當代維系民族國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條件下, 一方面,西方強勢國家倚仗其經濟實力推行強權政治,企圖動搖他們作為民族國家主權象徵的政府權威。 另一方面,面對國人的政治淡漠和對政府信心的喪失,如何以一種思想或理論來匯聚人心、重建政治合法性,成為中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能發揮這種作用的,只有愛國主義。
經濟全球化難以導致文化一體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需弘揚愛國主義。
(3)弘揚愛國主義有利於全球化條件下國與國之間關系的處理。
既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3:現階段大學生如何弘揚愛國主義。

首先,要明確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愛國主義是指在知祖國、愛祖國的基礎上,立報國之志、學報國之識、踐報國之行,其有機統一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它表達的是對於祖國最深厚的感情,猶如孩子對於母親的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其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既要藉助於歷史,更要著眼於變革的時代和現實服務的需要。所謂「知國才能愛國」、「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因此當代大學生應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來了解祖國的過去,認識祖國的現在,展望祖國的未來。比如:結合班會進行國情教育,利用廣播、黑板報、宣傳櫥窗介紹祖國的光輝歷史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開展社會調查深刻感受周圍的飛速發展等。通過這些途徑,使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做到「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後,作為世界公認的大國的當代大學生,我們的心態理應更加開放、包容、理性、自信,以國家核心利益為重,熱情加理性才是我們表達愛國主義的正確態度。

『玖』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和法制理念

培養法律思維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等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
(1)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有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並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2)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大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3)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范圍將越來越廣泛,人們面臨的法律事務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既對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供了良好條件。

熱點內容
滕州法院領導 發布:2025-05-06 11:01:26 瀏覽:432
合同法80條理解 發布:2025-05-06 10:50:54 瀏覽:848
經濟法之資產 發布:2025-05-06 10:38:25 瀏覽:916
上市公司暗保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6 10:30:34 瀏覽:574
怒對法院 發布:2025-05-06 10:24:56 瀏覽:993
廣東醫療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06 10:17:54 瀏覽:727
民法典之 發布:2025-05-06 10:17:51 瀏覽:960
2011年初級會計資格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5-05-06 09:39:32 瀏覽:584
湖北十大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6 09:29:49 瀏覽:79
白城市司法局 發布:2025-05-06 09:28:36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