詆毀商業信譽的法律責任
A.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是如何認定的
其次應當嚴格劃清違法與犯罪的界限,在審判實踐中,要以損害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罪的構成要件為標准認定罪與非罪,對於那些確實具有損害商譽性質的行為,應當鑒別其危害程度,如果確系情節顯著輕微,損害後果不大的,可依照本法第13條規定不認為是犯罪。 2、「重大損失」和「其他嚴重情節」的認定; 「重大損失」和「其他嚴重情節」是損害本罪的「量」的規定,屬於該罪犯罪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涉用至罪與非罪的界限問題。所謂「重大損失」,應當指侵害人實施的損害行為,造成他人商譽貶值,進而使他人蒙受重大經濟損失。在認定這一侵害結果時,首先要確認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之行為負刑事責任。其次,要准確地界定損失范圍,確定損失是否為重大。所謂損失的范圍,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1)客戶退貨損失;(2)滯銷壓庫損失;(3)為正名所進行宣傳耗費的損失。(4)預期利益和停產期間的損失。所謂「其他嚴重情節」,應當是指除上述給被害人造成重大損失以外的各種綜合性評判指標,一般要包括侵害人主觀方面惡性的深淺,行為次數的多少、行為方式惡劣與否、社會影響大小、有無同種劣跡等等,應當在實踐中加以摸索、待成熟後作比明確司法解釋為宜。 (二)本罪與誹謗罪的界限 在認定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時,應當劃清與誹膀罪的界限。本法第246條規定,誹謗罪是指捏造並散布某種事實,損害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該兩種罪在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方面都有十分相似之處。二者的區別最主要體現在侵犯的客體不同:前者是通過「誹謗」的方式侵犯競爭對方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而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後者則是通過誹謗侵害公民的人格。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侵害人的誹謗行為針對企業負責人或者經營者本人的,就應當具體分析行為的特徵和侵害人的主觀方面特徵,來確定罪名。侵害人如果以排擠競爭為目的,捏造並散布虛偽的事實,但同時指向商業信用主體和其負責人個人的,應當認定為本罪。如果侵害人為發泄個人不滿,蓄意貶低企業負責人個人的,應當認定為誹謗罪。如果一行為既貶低企業又貶低個人的,應以想像競合原則處理。N扌枳⒉幔
B. 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
1、商業來詆毀行為的民事責任
我國源《反不正當競爭法》未對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可以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20條的規定來要求賠償。
2、商業詆毀行為的刑事責任
如果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還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1條,231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1)對自然人,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以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
C. 損害商業信譽罪與誹謗罪有什麼區別
誹謗罪 一、概念及其構成 誹謗罪(刑法第246條),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版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權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D. 論商業詆毀行為的構成、表現及法律責任
一、商業詆毀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規定,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行為。
二、該行為具有如下特點:
1.有著明確的意在貶低競爭對手的目的性,直接打擊、削弱競爭對手與其進行競爭的能力,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
2.行為本身表現為捏造、散布與真實情況不符的虛假、不實之情。
這里的捏造,既可以是無中生有,也可以是對真實情況的歪曲。經營者無論是捏造還是散布虛假事實,都可以構成商業詆毀行為。
3.有特定的詆毀對象,即行為所抵毀的對象必須是與行為人存在競爭關系的同業經營者,也即競爭對手,而非其他經營者。
所謂有特定的詆毀對象,是指有關虛假言詞必須明確指向一個或幾個競爭對手,或者雖無明確所指,但他人可以從中推測其指向。詆毀的對象既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競爭對手。
4.行為後果損害的是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
商業信譽包括經營者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信用情況等;商品聲譽主要包括商品的性能、用途、質量、效果等,商品聲譽最終也反映了經營者的商業信譽。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E. 詆毀他人名譽,能構成什麼罪
1、情節嚴重的能構成誹謗罪。
採用各種方式惡意詆毀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給他人造成一定的後果,可以向法院起訴請求追究其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2、情節較輕的不構成刑事犯罪。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詆毀他人名譽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5)詆毀商業信譽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於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
(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
(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
(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
F. 是否是詆毀法人的商業信譽
商業詆毀又稱復"商業誹謗行為",通常制是指損害或者可能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的虛假宣傳,即經營者通過捏造,散布虛假事實對其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進行惡意詆毀,貶低,以削弱其競爭能力,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
根據商業詆毀的構成要件來看應該選C
G. 如果在網上發帖詆毀某公司,算犯法么,具體是觸犯了什麼法律,相關的法律條款是什麼。
屬於誹謗行為。
1、情節輕微的,跟對方道歉可能會免被追究;
2、但對方不願意的而回報警的,有可能答會按治安管理處罰;
3、情節嚴重的,要受刑事處罰。公司屬於法人,不是自然人,所以不具有人格權,刑法上就不存在侮辱罪,但仍可以認定為誹謗罪。
事後後悔發帖澄清的,可以減輕處罰。但最佳的處理方式就是寫郵件或發帖給網站的管理員,請求刪除誹謗內容的帖子,再發澄清和賠禮道歉的帖子,甚至可以跟當事公司賠禮道歉。這樣責任就能減到最低。
《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本罪,告訴的才處理(即公司親自向法院起訴的才認定是否為犯罪,司法機關不會主動找你處罰的)。
H. 惡意誹謗,影響公司形象及名譽怎麼處罰
惡意誹謗,影響公司形象,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
《刑法》第221條規定,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是指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犯本罪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其立案標准:
(1)給他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2)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嚴重妨害他人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導致停產、破產的;
②造成惡劣影響的。
對於尚不造成或者損害較輕微的,可追究其民事責任或者行政責任,而不以犯罪論處。
(8)詆毀商業信譽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客觀方面
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
(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
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
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主體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單位不能構成犯罪主體。
主觀方面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
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
I. 商業詆毀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其行為主體必須是經營者行為人具有經營者的身份是認定侵犯商譽權行為的重要條件之一。即只有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所實施的損害競爭對手商譽的行為才構成該類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非經營者實施的侮辱、誹謗、詆毀的行為則以一般侵權論。這一構成要件反映了現代各國主要是從競爭法的角度來保護商譽權。《巴黎公約》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的保護示範法草案》,均將商譽侵害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英美法系國家為商譽權提供仿冒訴訟與其他特殊訴訟的救濟方式,其主體指向概為經營者。
大陸法系國家更是主要適用競爭法保護商譽權,因此要求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必須存在競爭關系。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則》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於1998年作出司法解釋,從主體要件方面明確了商業詆毀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區別,並且具體指出,新聞單位或者消費者因為對經營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失當,甚至借機誹謗、詆毀、損害經營者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由此可見,新聞單位、消費者與商譽權的主體之間沒有競爭關系,不互為競爭對手,所以不能作為商業詆毀行為的主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情況下經營者是自己實施對競爭對手的商業詆毀行為,但有時經營者也可能不是自己實施此種行為,而是利用他人加以實施。他人既可能是其他同業經營者,也可能是非同業經營者或非經營者的社會組織或個人。例如,會計、審計、質量檢驗等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及消費者個人等等。如果這些組織或個人與經營者之間就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有過共謀,即存在主觀上的共同故意,他們就應與該經營者一起對該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二)其行為的主觀方面為故意而不是過失行為人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是以削弱競爭對手的市場競爭能力,並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為目的,通過捏造、散布虛偽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進行惡意的詆毀、貶低,因此,故意行為才構成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從過錯心理方面來分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商譽的結果(認識因素),但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商譽毀損的危害結果的發生(意志因素),行為人的這種主觀故意性是明顯而確定的。當然,經營者也可能因過失造成對競爭對手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的損害,並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但這種行為並不構成商業詆毀,這是基於不構成競爭法體系中規定的侵犯商譽權之行為的條件所決定的。
(三)其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或者對真實的事件採用不正當的說法,對競爭對手的商譽進行詆毀、貶低,給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後果。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關於反不正當競爭示範法所作的概括,侵犯商譽權的行為分為兩種:一是採取虛假說法的行為,即憑空捏造或散布有關他人商譽的、與其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事情,包括無中生有的編造,也包括對真實情況的惡意歪曲。另一種是採取不當說法的行為,即不公正、不準確、不全面地陳述客觀事實,意在貶低、詆毀競爭對手的商譽。
例如,在比較廣告和產品促銷活動中,對同類產品、服務的評價使用貶損性質的言辭;或在未有科學定論的情況下,片面宣傳某些產品、服務的副作用或者消極因素。
商業詆毀行為,是對競爭對手合法享有的商譽及商譽權的嚴重損害和侵犯。這種以損害競爭對手合法權益為手段的競爭行為,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正常秩序,屬於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J. 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是怎樣的
1、商業詆毀行為的民事責任 我國《反法》未對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可以依據《反法》第20條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20條的規定來要求賠償。 2、商業詆毀行為的刑事責任 如果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還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1條,231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1)對自然人,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以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