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時期法官

時期法官

發布時間: 2021-12-14 12:03:09

Ⅰ 在古代法官怎樣判案

首先申明一點,中國古代是沒有法官這個職業的。
中國古代實行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司法的制度,意思是各級行政長官兼任相應級別的「法院和檢察院院長」,由他們審理的主要是刑事案件。

至於中國古代如何斷案的問題,就先把我所了解的說一說。拋磚引玉阿~
商周時期是「神明裁判」,即通過各種占卜讓「上天」來斷案。秦漢之後神明裁判漸漸廢止,斷案的主要依據是:1.由行政官員主觀地根據雙方當事人以及證人的證言,還有搜集的實物證據綜合推理案件事實;2.根據以儒家思想,儒家經典為指導而制定的各種律令來適用具體刑罰。

Ⅱ 山東民國歷代法官

本人來自山東的西藏--菏澤(菏澤在山東的西南角,菏澤是山東最窮的,當然這是指現在的菏澤,在古代,特別是宋金之前,菏澤境內四澤八水,通濟天下,禹貢所列九大名澤居其四),觀山東名人有感,特作打油詩一首。
鳳鳴海岱間,黃河入齊魯。
文武皆雙聖,百代有宗師。
墨子仗劍行,莊周逍遙游。
鄒衍話陰陽,百家齊爭鳴。
忠義無雙地,仁孝千古芳。
朝朝起義兵,蚩尤戰炎黃。
皇龍不入魯,齊人枉斷腸。
詩書代代傳,只為謀將相。

山東省,又稱齊魯大地、孔孟之鄉,稷下故里。
齊魯大地文脈蔚然,人才輩出,上至東夷時期下至現代,文化就一直沒處於下位。 「泰山在這里崛起,黃河在這里入海,孔子在這里誕生」的表述,概括了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和重要的貢獻。在「一山一水一聖人」的脊脈下,繁花似錦,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里表現最優異並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
山東是孔子、孟子的家鄉,素有「禮儀之幫」的美譽。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山東省,齊魯又成為山東省的代稱。宋代蘇軾詩雲:「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齊魯學風為士夫文人所景仰,從中可見一斑。故有人稱,山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源,山東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並且在隨後(指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中表現雖有些起伏,但總體上可稱上佳。宋之前,其綜合表現僅次於河南;北宋中後期之後,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風光不再,山東人文狀況卻較之其隋唐五代時期的相對低迷而有著顯著的改觀,並在北方諸省中,表現一直最出色、最穩定。禮儀在山東遠比其他地方嚴謹,「禮、義、廉、恥、孝」、宗族觀念到現在還是很強,所以山東人重承諾知禮儀,性格相當內斂。
尚武重文、文武兼備,是齊魯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一般來說,齊魯文化有五個傳統:
一)名為齊學實為魯學的儒家文化,代表人物是孔孟。「公羊」博士董仲舒的學術思想即出自於齊學,始於齊人公羊高的《春秋》,至漢代有「公羊傳」。儒家文化的兩面性,在她的發源地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忠君與造反,山東人都可以做到極致,一切皆取決於君的好壞與否。
二)真實齊學的管子流派,主張「通貨積財,富國強兵」,漢代黃老之說的倡導者深受其影響,黃老出於齊法家,是剛猛無極的學說。法家按地域來說分為齊法家和三晉法家。三晉法家主要秦帝國所用,以商鞅為代表;齊法家主要是齊國和西漢帝國前期所用,代表人物是管仲。《管子》一書相傳為管仲所著,但實際上,非一人之筆,也非一時之書,它是先秦管仲學派的著作匯編,但盡管如此此本書依舊可以體現管仲的主要思想,管仲是法家的先驅,也是齊法家的代表人物。可惜自漢武帝以後就受到壓制。
三)兵家軍事學的傳統。齊魯兵學甲冠天下。「吳孫子」與「齊孫子」兵法均在漢墓中有所出土,齊魯地區研習兵法都代不乏人。古代十大兵書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尉繚子》、《太白陰經》、《虎矜經》等十大兵書,其中的前七部都出自山東。《武經七書》中的《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的作者皆出自齊魯。宋朝將《六韜》、《司馬法》、《孫子》、《吳子》、《尉繚子》、《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七部兵書定為當時武職人員學習的重要兵學寶典。《武經七書》中,除《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外,其餘5部書皆出自齊魯。
四)山東歷史上就有尚武傳統,一向民風彪悍,名將名帥輩出。山東的戰事頻繁,使山東人養成了尚武的風氣,無論春秋戰國、楚漢爭霸、三國爭雄,還是兩晉的七國之亂、南北朝並立,以後的宋元明清,山東都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優秀將領輩出其中。古代軍事理論的創始人孫武、後來的孫臏、三國時的諸葛亮、兩晉時的王導、王敦、隋唐之際的李績、秦瓊、明代的戚繼光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就連南宋著名的文學家辛棄疾年輕時也是「醉里挑燈試劍,夢回吹角連營,沙場秋點兵」。中國三大古典演義小說《封神榜》、《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的主人公或傑出代表姜子牙、諸葛亮、秦瓊、程咬金無一不是山東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則幾乎全是講述的山東人的故事。歷朝歷代山東既不乏文臣,更不缺武將。而且歷朝歷代造反派也不少。山東揭竿造反的人多,改朝換代的人少,但治國良人卻不少。
五)通行於燕齊海隅,喜訪仙事鬼的方術之學。蓬萊神話傳說,齊地八神之說,巫蠱文化之說,泰山主鬼之說,泰山封禪之說,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徐福的出海求仙之說,全真七子全都是山東人,可見山東的方術神仙學的盛行。

山東就是一迷你版的「中國」,地理位置重要,溝通南北、抵禦日美、西部支邊、四季分明、物產豐富,人才汲汲。
山東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比較繁榮,歷史文化的厚重不遜於河南,陝西這些地方。在山東說不定某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就曾經是個諸侯國的國都。
山東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東文化就象黃河一樣源遠流長。回望歷史,讓我們去領略一下伴隨著厚重的山東文化一路走來的文化名人們的風采。
不過山東自古以來不出大商家,實在令人費解!也是個不掙的事實,可凈出些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化家,藝術家,從春秋首霸齊恆公到文聖孔子,亞聖孟子,武聖孫子,智聖諸葛,書聖王懿之。詞人李清照,辛棄疾,醫聖扁鵲,到秦漢的蒙恬,田橫,東方朔,從三過兩晉南北朝的孔融,到隋唐的英雄好漢秦瓊,程咬金,黃巢,從宋金元的梁山108條好漢,到明清的戚繼光,蒲松齡,在到現在的張萬年,遲浩田。
自古至今,在國家危難時刻,總有山東人挺而出現,幾乎每個歷史朝代都有。這在中國任何一個省中,都是無法有的現象。
美國有位官員曾說過,山東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所以有人說山東省位於中國的心口位置,代表著中國人的良心!

山東一是英雄無數,二是所有英雄竟然找不出一個和美女有瓜葛的,這個是比較有特點的。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似乎對山東英雄是例外。
現在,在國家領導層里,在各個省級單位的四大領導班子里,山東籍貫的領導最多。其次是靠上海發家的浙江人最多。而山東籍里以膠東最多,這個主要是當年驍勇善戰的膠東子弟兵的原因,在這個關系網里,膠東人發跡了。我個人估計,未來的中國政壇里,如果真有天實行民主大選了,山東人應該出領導,而且能出不少,多數是保守黨的領導;而社會黨的領導是湖南能出很多。這個是由於多數山東人保守,多數湖南人喜歡煽動煽情而又熱衷政治的原因。所以說,當年台灣的王永慶因反台獨說過,無論山東人還是湖南人,都是中國人。其實就是因為山東和湖南人都性格鮮明的原因。

山東出不了皇帝, 「江南的才子,山東的相,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山東歷史以來就沒有出過正兒八經的皇上,這是山東人最大的心結之一;
山東也不適合當起義的首選之地,歷史上以山東為根據地起家成功的也就一個曹操,可惜最終沒有統一全國;
山東少詩人領袖、陰謀家、大商人、美酒、雄兵(好像只有 春秋戰國的齊技擊、本朝部分精兵、曹操的青州兵、岳家軍的部分精兵、齊王韓信擊敗項羽的齊軍、唐右威衛將軍孫仁師在朝鮮破倭兵的7000齊兵);
山東多聖人、將相、好漢、響馬、孝子(24孝的故事中有10個發生在山東)。

若以古今名人數量而論,當以地處中原的河南為最,遠邁諸省;而山東仍然被很多中國人和大多數的外國人認為是中國第一文化大省,我認為其理由如錢穆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各地區的文化興衰,時時在轉動,比較最能長期穩定的,應該首推山東省。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精神的,譬如西方的希臘,則在中國首先應推山東人。自古迄今,山東人比較最有做中國標准人的資格。他們最強韌、最活躍;大聖人、大文學家、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各種偉大典型的人物都有。既能平均發展,還能長時期維持不墜。」
中國200年文明看上海,500年文明看北京,2000年文明看陝西,3000年文明看山西,4000年文明看河南,5000年文明就要看山東而已!

地域自豪感強烈
山東是儒家創始人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山東人常以「與聖人同鄉」為榮,酷愛自己的家鄉。中國有兩個地方的人愛誇自己的家鄉:一是山西人,愛唱《人說山西好風光》;一是山東人,愛唱《誰不說俺家鄉好》。
弊端
其民受益於其地,也受制於此。譬如多數山東人鄉土觀念凝重、官本位意識濃厚、盲目服從上級,商業意識滯後、思想相對保守,固守其方言令外人感覺土氣,豪爽過激令人感到不夠禮貌等。
山東近現代次要地位的最大悲劇就是自主意識不強,老是跟在其它地域人的屁股後面跑,不能與時俱進!(這個問題貌似自北宋以後就存在)
好像自三國以來,山東人大多呈現的情況是:在內而弱,在外而強,豈不怪哉?!!!
山東的GDP雖然很高,但水分太大,山東整體還是「國富民窮」,消費上跟廣東、江蘇不能比。

這里給出的山東人的選擇的標準是:
一)出生地是山東,故2歲就隨母嫁到鄒平的范仲淹、祖上都是濟南人的王莽、父母都是山東人的丁肇中、祖籍山東的檀道濟、顏真卿、劉穆之、封地在蘭陵的蘭陵王、祖籍齊國的荊軻等不能入選,就算是山東文化的代表人物也不入選,如武松、管仲、荀子、韓復榘、鄭板橋、王景等,但出生於山東的曹植、冉閔、文成公主入選。
二)有想當的名氣或者是代表性人物,比如說漢哀帝,實在是人渣一個,但他是山東唯一的一個正統的皇帝,故入選。
三)可能在當時名氣大,但知名度實在太低的人不如選。實在是人太多了,據專家統計,一部《二十四史》,涉及到的山東人有2000名之多。
四)如果是以群體出現的只選擇代表人物:如孔門七十二賢,大多是山東人,故只選幾人;另如稷下學宮、秦漢游俠、隋唐好漢、梁山好漢、24孝子(山東10個)、鐵道游擊隊、地雷戰等。
五)爭議實在太大的不如選:如劉秀、董永。他們出生地的距離相距太遠,無法判斷。上古時期的人物不在此例,但也是認可度大的入選。
六)此人當時屬於山東,但後來劃出去的不算,如馬本齋、馬永貞、范築先等(雖然在有的電視劇上稱他們為山東人,實際上現在他們已是河北人)。
七)保證女性的上榜率
八)保證各行業的覆蓋率
九)因歷代山東多農民起義,故起義領袖盡量包括。

上古時期:(山東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鳳文明高度發達,文明發達程度最高,炎黃蚩尤時代東夷文化較中原文化發達。當炎黃聯盟與蚩尤發生戰爭之時,炎黃部族使用石制兵器,而蚩尤使用金屬兵器,故而可以推測黃帝的西戎部族處於石器時代,而蚩尤的東夷部族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上古時代華夏族的統治部族西戎族落後於東夷族的事實。)
太昊: 上古東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領,山東西南部或西部人,鳳文化的創造者(一般認為鳳文化的發達程度略高於龍文化,但龍鳳經過了幾千年的戰爭,最後敗給了龍文化,伏羲是龍文化的創造者,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昊,太昊與伏羲並無任何瓜葛。)山東被稱為太昊、少昊之地。東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與華夏抗衡的部族,它與華夏的交往十分頻繁,並創造了燦爛的殷商文化,太昊時代應該在大汶口文化晚期。
少昊: 中國五帝之首, 山東濟寧市曲阜人,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少昊時期是鳳文化繁榮鼎盛時期,鳳文化和龍文化是中華華夏文化的兩大支柱,中華民族既是龍的傳人,又是百鳥之王——鳳的傳人。主要活動於今山東菏澤、濟寧一帶,擅於治水、農耕。少昊氏最初立國於今山東日照一帶,後來建都曲阜。
蚩尤: 中華三祖之一, 山東西南部人, 上古十大魔神之首,漢民族三大種族群之一東夷部落的首領,是以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先祖,活動在山東西南部。齊地八神中的兵主,因在涿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他在戰爭中顯示的威力,使其成為戰爭的同義詞,尊之者以之為戰神,斥之者以之為禍首。他也是苗族的遠祖之一,其活動年代大致與華夏族首領炎帝、黃帝同時。死後葬在古代九大名澤之一的大野澤東西兩邊(即今山東菏澤巨野和山東濟寧汶上境內)均有其墓。《史記》記載了這兩處。
舜: 五帝之一, 山東菏澤市鄄城人,一說山東濟南人,東夷之人,生於姚墟,在山東菏澤市鄄城縣境內的雷澤東十三里,(一說生於諸馮,即今山東諸城)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太平環宇記》載:「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谷林、河濱、雷澤、歷山均在菏澤境內。《左傳》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夏商時天下分為九州。鄄城屬古兗州之域。
皋陶: 上古四聖之一, 山東濟寧市曲阜人,司法鼻祖,皋陶、堯、舜、禹被後人尊為「上古四聖」。東夷部落的首領,生於曲阜少昊之墟。生活在公元前(大約2280一2170年)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當時在晉南一帶的堯、舜、禹等部落與皋陶在山東的東夷部落聯盟結成強大的聯盟,形成了華夏諸國的核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法官.
伯益: 秦和趙君主先祖, 山東西南部人, 嬴姓,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1世紀,出生地大約位於今天的山東省的西南部中原地區。傳說,他能領悟飛禽語言,被尊稱為「百蟲將軍」。在他的帶領下,我國早期先民學會了建築房屋,鑿挖水井。

夏商西周時期:(山東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東夷文明和華夏文明 激烈碰撞、高度融合;商起自東夷,又融合中原,故自商朝起,中原文化超越東夷文化)
後羿: 夏時東夷有窮氏部落首領、箭神, 山東東部人,後羿代夏,使太康失國。後羿所部的有窮氏當是山東半島的一個部落,我國古代把東方民族稱為東夷。史書記載,弓箭的發明在東夷,後羿射日的傳說就發源於德州,所以德州被譽為太陽城,並被國際上認可。
少康: 夏朝國君, 山東濟寧市任城區人。史有 少康復國。當寒浞攻殺後相之時,其妻後緡東逃至魯西南母家有仍氏之地,生下遺腹子少康。
伊尹: 商元聖, 一說商時有莘國(今山東菏澤市曹縣北)人,一說出生於莘之野(今河南省欒川縣),一說出生於空桑之野(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名伊,一說名摯,夏末商初人。他開始當做飯奴隸,後提為廚師。後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作為陪嫁奴隸到商,後輔佐商湯王建立商朝,被後人尊之為中國歷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中華廚祖。
盤庚: 商朝第20任君主,山東濟寧市曲阜人,在位期間,他進行了商王朝歷史上一次重要的遷都,將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史稱「盤庚遷殷」,所以商朝也被稱為殷或殷商。盤庚遷殷後,執行開明的政策,使得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興盛,人民安居樂業,商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姜子牙:百家宗師, 山東日照市人,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尊稱太公望,。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指揮牧野之戰,著有兵法《六韜》。留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等千古美談。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Ⅲ 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法官

《羅馬十二銅表法》結尾有一警句:「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培根也曾說過:「應當知道,法官與君主和政治家負有共同的使命,他們應當攜起手來,以避免司法與政治發生矛盾。在制定政策時,執政者要考慮到法律。在執法時,司法者要考慮到政治利益。司法的重大錯誤,有時是可以引起政治變亂甚至國家顛覆之危的。所以,法律與政治絕不是對立的,而是密切相關的。」從培根的話中可以看出,作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法官擔負著國家統治的使命,法官的司法行為與政治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有時甚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法官個人的政治觀左右著司法行為的方向,從而對政治起著一定的正面或者負面作用。同時,也只有充分了解、認識和掌握政治的深刻內涵,法官所作出的裁決才能真正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合格的法官不是終身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不斷追求「公正與效率」。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恆的司法主題,是司法工作的最高追求,也是法官賴以生存的兩個基本元素。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要遠遠大於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冒犯法律—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現代的法官都知道這樣的道理,公正需要效率,遲到的公正等於不公正,做到「公正與效率」的統一,才是真正的公正。訴訟本身對當事人來說就是一枚苦果,而如果法官拖延不決,更增添了這枚苦果的酸苦。 二、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要實現司法公正,法官必須牢記自己的使命,堅守自己的良知。培根說:「面對復雜的案件,法官不應向任何壓力屈服,也不可被任何詭辯、陰謀所迷惑。法官也不應濫用權威,依靠壓力、逼供、誘供必出冤案,正如『擤鼻過猛會流血』。」「應該懂得,制定法律的目的僅僅在於懲戒。要知道,世間的一切苦難之中,最大的苦難無過於枉法。」「法官應當為作出公平的裁判准備一切必要的條件,猶如上帝為人間所作的那樣:削平山崗,填補崎嶇,以鋪平一條正直的道路。」 三、法官要清楚自身的職責。法官必須十分清楚自己的職責是什麼,要明白哪些事該為,哪些事不該為。法官的最高職責,就是鮮明地依據法律作出裁判。我們知道,法官在審判中,有四項任務:調查取證;主持庭審時的發言,制止與審判無關的話題;宣示判決所根據的原則,總結案情;根據法律宣判。如果超越這四件事之外,那就做得過多了。做一名法官必須依照法律規定行使職權,而不能根據個人喜惡,拋開法律規定,任意或人為地司法。 四、要正確處理法與情的關系,人性化執法。我們一般認為「法不容情」,然而,無論在古代以及在追求合諧社會的今天,法與情都是可以兼容的,現代社會我們提倡「人性化執法」,目的就是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追求法與情的和諧統一,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法官在執行法律過程中,不能機械呆板,要考慮到民情、民意,表現出一種道德仁慈的力量和修養,體現出一種最基本的人性關懷。培根曾說:「執法也不可過苛。不能把法律變成人民動輒得咎的羅網。在審判時,法官不僅應當考慮事實,還應分析與事實相關連的背景和環境。對已過時的嚴刑酷法,要予以限制。注意情節,也應當權衡情理,這同樣是法官的職責。特別在審理人命攸關案件時,在考慮法律正義的同時,應當有慈悲救人之心。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

Ⅳ 民國時法官職務系列

民國司法官分為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大理院院長為「特任」。「簡任專」包括大理院庭長屬、推事,高等審判廳和地方審判廳廳長;總檢察廳檢察長、首席檢察官、檢察官,高等檢察廳和地方檢察廳檢察長。「薦任」包括高等審判廳、地方審判廳和初級審判廳的廳長、庭長、推事;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初級檢察廳的檢察長、首席檢察官、檢察官。此外,在法院和檢察院從事錄供、文牘、編案、會計等事務工作的書記官有「薦任」和「委任」兩種,書記員多為「委任」;但少數優秀書記員也可升至「薦任」。

Ⅳ 漢謨拉比法典同時期法官的地位

首先,確立了法官在社會中作為法的代表人物的地位的確定。在此之前,法官雖然有此職業,但是並沒有成文法律可以遵循,那麼皇權等貴族權利會影響法官的判決,用習慣法來進行裁決會造成法律的不公,而法官則無法正常執法。漢謨拉比法典頒布後對各種法律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特別是「有關債權、契約、侵權行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規定所確立的一些原則:如關於盜竊他人財產必須受懲罰,損毀他人財產要進行賠償的法律原則以及誣告和偽證反坐的刑罰原則,法官枉法重處的原則」等,這就使得法律已成文形式頒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法律的公正,也使得法官可以依照法律進行宣判。
其次由於在法律中對法官作了要求,不許妄法等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官因主觀原因導致的判決不公。

Ⅵ 中國最早出現法官一詞是什麼時期

皋陶,是堯、舜、禹時期的「首席法官」
他被史學家和司法界尊為中國「司法鼻祖」回,他的「法答治」和「德治」思想與今天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系,皋陶不僅是一個法律的制定者,他還是一個審理案件的法官。

Ⅶ 中國歷史中司法官的官職名稱

夏: 士
商: 司寇及正源、史
西周: 司寇及土師、士
春秋: 司寇或司敗
戰國: 廷尉或廷理
秦: 廷尉
兩漢: 廷尉
三國至南北朝: 廷尉
隋唐,五代,宋,明,清:
大理寺:卿,少卿,主簿
刑部:刑部尚書,
侍郎 御史台: 御史

希望對你有用

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

Ⅸ 列舉中國歷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桐縣皋陶村,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2]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Ⅹ 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官是誰

皋陶(gāo yáo)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皋陶村,上回古時期偉大的政答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