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作案
① 法院開庭審理,但犯罪嫌疑人沒有作案時間及作案條件,還可以拘押多久
根據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四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第七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的律師及其他辯護人對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被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或者依法變更強制措施。
應該說法院審判已經超期了,法院至遲應該在兩個半月內審結案件,除非有延期審理的情形第一百六十五條 在法庭審判過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響審判進行的,可以延期審理:
(一)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
(二)檢察人員發現提起公訴的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建議的;
(三)由於當事人申請迴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
如果報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還可以再延長一個月。
所以本案你們可以先要求解除強制措施,改為監視居住,然後可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反映本案的案情和處理情況,要求公正及時處理本案,無罪釋放犯罪嫌疑人。人。
② 檢察院對於團伙作案的嫌疑人的排名次到法院能按排名前後判刑嗎謝謝
公、檢、法機關是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關系。
分工負責在刑事訴訟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職能上的分工,公安機關負責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人民檢察院負責批准逮捕、檢察、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和提起公訴;人民法院負責審判;2.案件管轄上的分工。人民法院直接受理自訴案件;人民檢察院負責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人身權利的犯罪;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檢察院也可以立案偵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犯罪案件;公安機關則負責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和人民檢察院自行偵查的案件以外的案件。
互相配合則體現在:1.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為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提起公訴做好准備;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提請逮捕而應該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要及時批准逮捕;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若需要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則由人民檢察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人民檢察院需要通緝被告人時,應當通知公安機關執行;2.人民檢察院的起訴為法院的審判做好准備,法院對檢察院提起的公訴,只要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和附有相關證據材料的,就應當及時開庭審判;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除特定情況外應當派員出席法庭支持公訴。
互相制約體現在:1.公安機關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提請人民檢察院批准,如不批准,公安機關認為應當逮捕時,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檢察院不接受,可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2.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公安機關。公安機關認為應當起訴的,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向上一級檢察院提請復核;3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和偵查活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情況,可通知公安機關糾正。人民檢察院對法院的審判活動也實行監督。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時,有權按第二審程序或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的關系,過去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實踐,都強調三機關的相互配合,現在立法與實踐盡管依然重視互相配合,但互相制約的觀念和程序均得到加強。如本法有關法院對公訴案件的庭前審查程序的規定就弱化了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之間的配合,加強了法院對檢察機關的制約。.
在分工負責的前提下,互相配合與互相制約是一個辯證統一的綜合體,必須全面貫徹,不能過分偏執於其中某一方面。只有互相制約,才可以防止司法權力的濫用,從而保障訴訟的科學性、公正性,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充分保障人權,但只制約不配合,有時會放縱犯罪,影響刑事訴訟工作的高效開展,從而無法准確、及時地查清事實真相,抓獲罪犯。基於此,三機關之間的理想關系應當是,以互相制約為主,在此前提下強調積極配合。
③ 法院沒有沒收的作案工具派出所是否應該歸還
法院沒有沒收的作案工具,派出所是否應該歸還,要根據當事人情況確定。
法院沒有沒收的作案工具,是按照刑法規定,不需要沒收,但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應當收繳,按照規定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
第十一條 辦理治安案件所查獲的毒品、淫穢物品等違禁品,賭具、賭資,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於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應當收繳,按照規定處理。
違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財物,追繳退還被侵害人;沒有被侵害人的,登記造冊,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所得款項上繳國庫。
④ 犯了盜竊罪、上了法庭,法官會問作案過程嗎 還是直接說:你認罪嗎 詳細的想知道,到了法院,的過程
當然會問作案過程,首先宣布開庭紀律,要核實你的身份信息,然後核實控訴人和辯護人情況,由公訴人宣布起訴書,然後開始法庭調查等
⑤ 法院開庭當天都干什麼,判案嗎請專業人士說說開庭做什麼
法院開庭當天根據案情當庭宣判或者定期宣判。
法院開庭步驟:
1、書記員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並宣布法庭紀律;
2、審判長宣布開庭,並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3、法庭調查。
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①當事人陳述;
②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③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④宣讀鑒定意見;
⑤宣讀勘驗筆錄。
其間,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4、法庭辯論。
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①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②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③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④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後,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5、評議和宣判。
法庭辯論或被告人最後陳述結束後,法官進入評議室評議,做出裁判。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5)法院作案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
第一百三十七條 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
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第一百三十八條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1、當事人陳述;
2、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3、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4、宣讀鑒定意見;
5、宣讀勘驗筆錄。
第一百三十九條 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一百四十條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第一百四十一條 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1、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2、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3、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4、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第一百四十二條 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⑥ 殺人犯會在法庭上講述作案過程嗎
一、從實體上講,定罪量刑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作案過程中的具體情節、諸如殺人的時間、地點、使用的工具、作案的手段等均是法院認定犯罪事實的依據,其不僅能反映被告人的主觀危害性、也反映了其人身危險性,這些情節是定罪量刑的關鍵情節,法院在定案時必須審查清楚,才能做到罪刑法定和罪責刑相適應,從而更加客觀、公正地判案,對被告作出處罰。
二、從程序上講,因為我國的刑事審判以法庭調查為中心,故在庭審中法院會主動訊問被告人,讓被告人就相關事實進行陳述,被告人在法庭上的陳述是刑事訴訟中的證據,法院會結合案件其他證據綜合定案。故對於作案過程,特別是情節特別惡劣、手段特別殘忍的故意殺人犯,其作案過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是否會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故法院肯定會對上述情節要求被告人陳述再予採信認定。
⑦ 法院對作案的車輛最後怎麼處理
被公安機關扣押的車輛有幾種:
一、依法扣押,如果是和案件有關的,比如說作案工具類似的情況,按照刑訴法的有關規定公安機關是有權扣押的,因為作案工具是要作為一個證據隨案走的。
二、關於處理,有幾種情況:
1、隨案移交,比如這個案子作為涉案工具移交了,要隨案到檢察院、法院,最後對車輛做一個明確的規定,是拍賣還是發還,還是怎麼處理,由法院作出規定。
2、如案情不是特別嚴重,公安機關在查扣以後發現與案件的關系不大,當時查的時候對這個問題判明不是很准確,後來認為車輛和案件無關就要及時發還,不能尋找各種理由強行扣押、長時間扣押,更不允許對涉案車輛保管不善,造成損失,民警未經同意私自使用車輛,都不允許。
⑧ 法院如何認定作案工具以及幫助處理作案工具怎麼定罪
法院對被沒收的案涉作案工具會定期銷毀,或者上交有關機關依法處理。比如公安機關根據有關規定,對管制刀具、爆炸物等定期選擇合適的地點銷毀。
⑨ 作案工具不屬於犯罪人自己的,法院會沒收嗎
必須沒收,等結案後如果作案工具十分昂貴的話會考慮物歸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