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的法官
1. 《樵夫、商人和法官》主要講了什麼
(西班牙)童話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樵夫,他每天都上山去砍柴來賣錢養活他的妻子和幾個兒子。有一天,他又上山去,走著走著,忽然發現路邊有一個口袋,他走過去撿起來一看,發現裡面有一百個金幣。看到了這些金幣,樵夫甭提心裡有多高興啦。他一邊高興地數著錢,一邊想著有了這些錢,自己的孩子就不會再忍飢挨餓,自己的妻子再也不用跟他受苦,他們將從此過上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他又想到那錢袋的主人,想到他攢下這些錢不知受過多少辛苦,他丟了這些錢該會是多麼著急,想到這些,他又覺得羞愧難當。
「不,這不是屬於我的,這是不義之財,我不能據為己有。」於是他把錢袋藏了起來,到山上砍柴去了。
直到晚上柴也沒賣掉,樵夫和他的妻子及嗷嗷待哺的孩子只好忍飢挨餓。
第二天早上,錢袋的失主在街上到處查尋,並宣布誰把錢袋交還給他,將能得到二十個金幣的賞金。於是,好心的樵夫來到他面前:
「這是你的錢袋,我上山砍柴時撿到的。」
誰知這位失主是一個佛羅倫薩商人,既奸詐又貪婪。為了賴掉賞金,他仔細地把錢袋裡的錢數了一遍後,便裝作氣憤地說:
「你這個人吶。這錢袋是我的,沒錯兒。但裡面的錢已缺少了,我在錢袋裡裝有一百三十個金幣,而現在卻只有一百個了。很明顯,那三十個是你拿走了。為此我要控告你,請求法官把你這個貪財的傢伙依法懲處。」
「上帝是公正的,」樵夫說,「他知道我說的是實話!」
兩個人一路爭吵著來到當地的一個法官那兒。這是一個鐵面無私、辦事公正的法官,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
「請你把事情的原委如實地向我講述一下。」法官對樵夫說。
「老爺,我上山去打柴,在路邊撿到了這個錢袋,我當時數了一下裡面的錢,確實只有這一百塊。」
「你難道沒有想過把這筆錢據為己有嗎?這可是個不小的數目呀。」
「我家裡有妻子和六個孩子,他們都靠我拿打柴的錢來換麵包吃呢。老爺,說出來很慚愧,當時我是有過要用這些金幣的想法,但後來考慮到這不是我的,它的主人丟失這筆錢會很著急。於是我就把錢藏了起來,我沒有回家,而是徑直去山上打柴去了。」
「你把拾到錢的事兒告訴你妻子了嗎?」
「沒有,因為我怕她貪心。」
「口袋裡的東西,你肯定一點也沒拿嗎?」
「老爺,如果您到我家,就一定會相信我的話。我昨天打的柴還沒有賣掉,現在家人們都快餓壞了。」
「那麼,你有什麼要說的?」法官又問商人。
「尊敬的老爺,這個人是信口開河,全是胡說八道。我的錢袋裡原先有一百三十個金幣,那三十個金幣肯定是這個窮漢拿掉的!」
「好了,不用說了,盡管你們雙方都缺少證據,我相信裁決這場官司還是輕而易舉的。」法官蠻有把握地說。
「你,誠實可憐的樵夫,你講的是那麼自然,根本用不著懷疑你說的事。更何況,你完全能夠留下所有的錢,沒有任何人會知道,何必還要拿走那一小部分錢而招人非議呢,我想天大的傻瓜也不會做這樣的蠢事。至於您呢,商人,你享有這么高的地位和聲望,根本就不窮。我相信您不會做出什麼忘恩負義和行騙賴賬這種卑鄙事。所以我相信你們兩個說的都是實話。很明顯,這個樵夫拾到的這只裝有一百個金幣的錢袋根本不是你丟的那隻有一百三十個金幣的錢袋。拿著這只錢袋吧,好心的人。」法官對樵夫說,「你把它帶回家裡去,裡面的錢是獎勵你的,你可以隨便用。至於你,商人,」法官又接著對商人說,「請你也回家去吧,去等著那個拾到你的有一百三十個金幣的錢袋的好心人把您的錢袋親自送給你吧。」
2. 法官、檢察官的誓詞
法官誓詞: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堅決擁護憲法,永遠忠於法律,恪盡職守,秉版公辦案,清正權廉潔,公正司法,為維護社會正義、捍衛法律尊嚴而奮斗。宣誓人:xxx
檢察官誓詞:「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我宣誓: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憲法和法律,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恪守檢察職業道德,維護公平正義,維護法制統一。宣誓人:xxx」
3. 法官歡迎什麼樣的律師
首先,法官喜歡誠實的律師。法官都非常歡迎講理的律師,他們客觀地認定案情不歪曲事實,他們正確地解釋法律,不曲解法律,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法官聽訟並不是為了欣賞控辯雙方的辯論技巧,而是為了尋找可供參考的判決依據。對於有爭議的案件,法官希望從律師對案情的透徹分析和對法律的完美解釋中得到啟示。誠實的律師能使法官獲得正確的答案,滿足他們渴求真理的思想願望。當法官認為律師言之有理,切合實際,就會很樂意接受律師的意見,將其轉化為判決的內容。對於歪曲事實、曲解法律、無理強辯的律師,法官十分地鄙視。其次,法官喜歡正直的律師。這些律師具有大無畏的勇氣,他們盡職盡責地為被告人辯護,而不管公眾對這 個被告人有多麼強烈的輿論,不管辯護會給律師帶來什麼樣的不利之處,也不管當事人是否有錢,能否獲得辯護費。法官厭惡不盡職盡責只收錢不辦事的律師,不敢伏義直言的律師和沒有同情心拒絕法律援助的律師。第三,法官喜歡高水平的律師。他們出眾的口才使法官聽訟的興趣盎然,他們深厚的法律功底和淵博的知識為法官解決了許多法律上的難題。濫竽充數、水平低劣的律師是不會引起法官任何興趣的。第四,法官喜歡謙恭的律師。與他們效法官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法官討厭傲慢無禮,目空一切的律師,他們的意見再有理,法院也希望能尋找出瑕疵,作為駁回其辯護意見的證據。第五,法官喜歡干練、效率高的律師。他能用簡潔、通俗的語言,發表辯護意見,節省了法庭的大量時間。法官不喜歡發表長篇大論嘩眾取寵的律師,他們浪費了他人的大量時間,使人聽到的是內容空洞,華而不實的辯護意見。
4. 法官讓兒子決定父親是否有罪 誠實回答引發全
法官讓兒子決定父親是否有罪,兒子誠實回答引全場爆笑
2017年年中,在網上有一段視頻流傳專,一位美國父親因在屬城區超速受到警方起訴。因為父親堅稱自己駕駛汽車時並未意識到已超速,並且當時自己兩個兒子和妻子都在場,並不會冒險有意識地超速,於是法官大人請來了旁聽席的兒子作證,詢問小孩:「現在你覺得他是有罪?還是沒罪?」,兒子不假思索地說,「有罪!」兒子超誠實的回答引發全場爆笑。不過,最終基於父親的良好駕駛記錄,法官並未給父親「判罪」。
5. 法庭開庭調解階段,主審法官質問被告誠信問題並讓被告還錢,合理不
你欠別人錢不還一審判你還錢,你還好意思上訴,法官讓你還錢天經地義。
6. 哪些既是法官的權利,又是法官的義務的
釋明,既是法官的權利,又是法官的義務。
法官的釋明權,是指訴訟過內程中,法官在當事人的訴訟請容求、陳述的意見或提供的證據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的情形下,依法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或要求當事人對上述事項作出解釋說明或補充修正的訴訟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第三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五條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
7. 誠信是一名法官的職業要求嗎如果失信,怎麼辦
誠信既是一名法官的職業要求,更是對一個人基本的要求,如果失信的話,那麼這個人的信譽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失。會不為人所信。
8. 各國法官誓詞
中國:「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堅決擁護憲法,永遠忠於法律,恪盡職守,秉公專辦案,清正廉潔,公屬正司法,為維護社會正義、捍衛法律尊嚴而奮斗。」
瑞典:我,XX,以自己的名義與良心宣誓並確認,一視同仁地對待窮人與富人,盡力、盡心公正處理一切事項,遵照瑞典王國法律進行裁判;我決不會因血緣、婚姻、友誼、嫉妒、惡意、害怕,也決不會為賄賂、禮品或其他偽裝理由,而操縱法律;我決不會判決無辜者有罪,也不會宣布有罪者無罪。我將保守秘密,無論是在宣判前後,決不會將法庭秘密商議的事情,披露給訴訟當事人或其他人。除此之外,我還將忠於所見所聞,做一個誠實、無偏的法官。
9. 為什麼說他是誠實的證人
法官:「證人,在你作證之前,我應該告訴你,在法律面前,你只能講你親眼看到的事情,不要講從別人那兒聽到的事,明白嗎?」
證人:「明白了!法官先生。」
法官:「我有幾個問題要問你。請你先告訴我,你是何時何地出生的?」
證人:「天哪!我尊敬的法官,我無法回答您,因為這是我母親告訴我的。」
過於呆板的形式化只會讓我們無所適從,只要真正明白了實質,形式才會體現出它應有的意義。
10. 如何在二審打動法官
在二審訴訟過程中,如果上訴方有新的證據,用證據打動二審法官。如果法律有適用不當,律師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向二審法官展開辯論。如果事實不清,則建議提供新證據,用新證據來打動法官。如果沒有新的證據,並且在法律適用適當的情況下,二審一般會維持原判。
擴展知識:
在理想的情境下,法官裁判時是超然中立的並且只服從法律,如馬克思·韋伯所說,「現代的法官是自動售貨機,民眾投進去的是訴狀和訴訟費,吐出來的是判決和從法典上抄下來的理由。」但實際上,法官不是機器,而是擁有感情和好惡的常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諸如偏見等因素的干擾。因此,如何使法官自由裁量的結果有利於己方,考驗著出庭律師的說服能力。
人們總是更容易被其尊重的人說服,法官也不例外。因此,在庭審過程中,除了說服內容本身以外,律師還要盡量贏得法庭的尊重。來自日常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的內容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其說服力截然不同。這要求出庭律師要將建立個人的良好口碑作為長期目標。如果一個律師被貼上胡攪蠻纏的標簽,那麼法官可能根本不會在意該律師在法庭上的發言——無論是否有道理。但問題在於口碑的建立是個長期的過程,在還未形成口碑時,律師需要在個案中表現得專業且敬業,才能得到法庭的尊重。
1 庭審前
1.1 充分准備
大部分官司在進入庭審之前就已經分出了勝負。換言之,勝訴方往往是准備得更充分的那一方。有人認為成功的出庭律師天生就具有左右法官裁判的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改變法官觀點的是構思巧妙且條理清楚的論據,為此,律師在出庭之前需要要花無數個小時來做准備。准備不充分的後果在於,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由於律師在庭審中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因此難免會慌張、遺忘、或者應對不利。庭前的准備工作又是工作中最耗時耗力的部分,有時甚至令人沮喪,但這是律師對當事人應盡的責任。
不充分准備的原因之一在於部分律師認為庭審不過是走過場,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由於我國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在庭審期間,雙方可以提交新證據並變更訴訟請求或抗辯理由,這導致雙方的訴訟文書一般都較簡略,因此,法官只有在庭審時才能全面了解案件事實,進而確定爭議焦點並考慮法律適用。而即便是寫得非常詳盡的訴訟文書,法官在閱讀之後也會有諸多疑問,期望可以在庭審中從雙方獲取文書中沒有且不可能有的信息。即使對於法官已有預判的個別案件而言,有力的庭審表現也幾乎是使法官的觀點動搖的唯一機會。因此,必須重視庭審這個雙方全面闡述己方觀點的唯一場合。
1.2 了解法官
在庭審前,律師必須充分了解其說服的對象——法官群體和法官個體。
法官群體的特點有忙碌、專業和公正。忙碌是指法院的收案量大,相應地,法官要審理的案件也非常多。因此,法官不希望在庭審中被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忙碌的另一面意味著法官閱人無數且經驗老道,能夠識別出各種套路。專業是指不同於「萬金油」律師,法官往往只負責某一特定領域的案件。另外,與律師不同,法官不需要負責市場營銷、維系客戶等工作,可以更專心於研究法律問題。因此,法官一般比律師更精通法律。公正則是指優秀的法官只會服從於事實和法律進行公正裁判,這是所有法官都追求的。
法官個體即承辦案件的獨任法官或者合議庭。庭前應該盡量通過各種渠道,包括法官的文章、演講、書籍、裁判文書來了解其立場和傾向。另外,可以在中國庭審公開網觀看過去的相關庭審錄播來了解法官的審判風格(有條件的話可以到現場旁聽),並將庭審情況與裁判文書進行對照。不同法官的審判風格可能截然不同,如果律師對於陌生的風格感到手足無措,那麼無疑會影響其庭審表現。例如,法官是親切和藹還是嚴厲粗暴,對律師的發言是耐心傾聽還是會不耐煩地打斷,法官在庭審中批評了哪些方面,庭審流程怎樣等等信息,都會從一次旁聽或者庭審錄播中得到答案。
1.3 熟悉案件
律師應該是最熟悉涉及案件的事實和法律的人,這既是出庭律師應做的工作,也是法官的期待。法官希望從高水平的律師了解案情和法律意見,從而幫助其正確裁判。律師也正是通過對事實的理解和法律的掌握來顯示自己水平的。
律師在庭審中的主要工作在於幫助法官發現案件事實。這要求律師要事無巨細地掌握案件的細節,這樣才能夠在庭審中應對法官的出其不意的問題。只有這樣,律師才能在法官面前建立熟悉案情的印象,從而更願意聽取律師的陳述。但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勤奮努力的結果。在勢均力敵的案件中,面對精心准備的一方以及漫不經心的另一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傾向性顯而易見。在中途接手案件時,律師應該調閱原審案卷,不能以「一審不是我代理的」、「起訴狀不是我寫的」等來推卸責任。
雖然法官在適用法律方面會有自己的理解,但律師無疑要熟悉案件的相關法律。不僅因為在庭前需要運用法律提出適當的請求或抗辯,而且在庭審期間也需要運用訴訟法等參與庭審。並且,律師通過建立一個與法官同等水平的法律專家的形象,可以增強說服力。
1.4 了解對方
庭審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預見性,而這最主要來自對方。如何在庭審中隨機應變,除了依賴於出庭律師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外,重要的是事先了解對方。為此,不要低估對手,應在庭前盡可能預判對方的理由和證據,並規劃好如何應對。
有條件的話,可以舉行模擬法庭,但必須像一個真正的庭審那樣,找到勢均力敵的對手以及中立的法官。模擬法庭雖然效果非常好,但受時間和人力等成本的制約,不可能適用於所有案件。在無法舉行模擬法庭的情況下,至少要與其他熟悉案情的律師討論。因為在長時間研究案件後,律師往往會認為己方勝券在握——這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外來者可以打破律師的局限性思維並帶來一些啟發。
2 庭審中
嚴謹
對法庭誠實是律師的底線,欺騙法庭不僅違背律師的執業倫理,而且還可能承擔法律責任。但更多的時候在庭審中發生的狀況是,由於來不及反應,律師會下意識地對未核實過的事實進行斷言。而如果這被當庭確認,那麼無疑會損害律師在法官面前的可信度。更壞的情況是,如果法官因此質疑律師的品性,那麼會懷疑律所所有的發言。因此,在陳述未經核實的事實時,要注意嚴謹性,避免使用絕對性語言。例如,可以用「據我所知」來開頭,將對客觀事實的描述轉化為主觀想法的表達。
另一方面,對於能夠經由證據確認的事實,不要使用「我認為」這樣的開頭,聽起來好像這是律師的一廂情願,而非真實情況。應該斬釘截鐵地進行陳述,加強法官的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