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的丘浚
⑴ 「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
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像。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斗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里,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里的刑,原為
⑵ 開創我國比較法學研究先河的是明代思想家是誰
丘浚《大學衍義補》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個章節,宋洛閩諸儒特為表彰,漸獨立為回書,南宋真答德秀徵引經訓,參證史事,旁采先儒之論,復以己意發明之,撰《大學衍義》。模擬德秀原書體例,「采輯五經諸史百氏之言,補其闕略,以為治國平天下之要。立為十二目,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固邦本,曰制國用,曰明禮樂,曰秩祭祀,曰崇教化,曰備規制,曰慎刑憲,曰嚴武備,曰柔遠方,曰成功化。又於各目之中,分為條件,凡一百十有九,共為書一百六十卷。補前書一卷,目錄三卷,總一百六十四卷,名之曰《大學衍義補》,所以補德秀前書之闕也。」
以其書所衍之義大而簡,於是在補闕時側重實際政事,丘浚指出了兩書之關系……
⑶ 理學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其評價
理學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
1、視封建三綱五常為天理,作為人人必須遵守的道德信條。國家和法都是理的體現,法者,天下之理,違背三綱五常的名教就是違背天理,就要受到懲罰。阻礙了法律變革。
2、主張德禮政刑相為始終。德禮和政刑都是天理的產物,目的是存天理、滅人慾,政刑必須以德禮為指導,德禮的貫徹必須以政刑為保證。沖擊德主刑輔法律思想。
3、主張人治優於法治。為政必有規矩,君主自律重於法律,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人治思想。
4、以嚴為本,而以寬寄之。強調王道與霸道交替使用,肯定刑罰的作用,在刑罰的執行上,一改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以嚴為本,嚴格限制贖刑,重罪決不可赦,精選治獄之官。
一理學
(1)、理學的概念及產生
又稱「道學」,是對形成於宋代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長期占統治地位的一種學術思想的總稱。
宋明時期的部分儒家認為「天即是理」,「理」為萬物之本、宇宙之本,世上萬物皆由「理」所派生。由於宋明理學融合了佛教哲學和道家學說,又以闡發義理、兼談性命為其主要內容,因此這一學說被稱為「理學」。理學的主要目的在於為已衰敗的封建制度尋求一條生路。
程顥、程頤兄弟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宋代理學的重要代表是朱熹。
(2)、理學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特點及其評價
(一)基本內容
1.視封建「三綱五常」為「天理」
2.主張德禮政刑「相為始終」
3.主張人治優於法治
4.「以嚴為本,而以寬濟之」的執法思想
(二)特點
1.使傳統儒家思想在理論上更縝密和思辯,完成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和系統化的過程。
2.使宋明時期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及其立法、司法實踐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
(三)評價
1.標志著儒家思想體現的進一步完善,理學成了封建社會後期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學術,導致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
2.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3)、《大學衍義補》中的法律思想
《大學衍義補》是明代政治家、思想家丘浚根據宋人真德秀《大學衍義》、以「經世致用」為指導思想所作。《大學衍義補》是對漢以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一次系統、全面總結。他開創了中國古代比較法學研究的先例。丘浚及其《大學衍義補》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關於法律起源、法律目的、「禮樂刑政」四者辨證關系、立法原則、司法原則、犯罪的根源、慎刑恤獄、原情定罪的刑罰理論等。
⑷ 誰有往年的《中國法律思想史》自考試題啊
2005年7月全國自學考試中國法律思想史試題_自考真題庫(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西周時期,使神權法思想發生重大變化的思想命題是( )
A.天命無常 B.致天之罰
C.以德配天 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級制的核心是( )
A.分封制 B.世卿世祿制
C.嫡長繼承製 D.君權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當時反對最為激烈的是晉國的( )
A.韓非 B.鄧析
C.公孫僑 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是( )
A.禮 B.仁
C.政 D.德
5.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天志 B.尚賢
C.功利 D.兼愛
6.下列各項,不屬於道家法律思想的是( )
A.無為而治 B.道法自然
C.提倡人定法 D.絕聖棄智
7.法家將君主掌握政權和駕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為( )
A.法 B.術
C.勢 D.道
8.東漢第一個從理論上系統清算和批判讖緯神學的思想家是( )
A.仲長統 B.劉秀
C.王充 D.董仲舒
9.最早提出「禮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禍亂的根源」的魏晉玄學家是( )
A.阮籍 B.嵇康
C.王弼 D.鮑敬言
10.在唐代,集中批判「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論的思想家是( )
A.韓愈 B.白居易
C.魏徵 D.柳宗元
11.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有治人,無治法 B.無為而治
C.存天理,滅人慾 D.德禮政刑
12.在丘浚看來,「明刑弼教」是刑罰的( )
A.一般價值 B.普通價值
C.特殊價值 D.根本價值
13.張居正提出「聖王殺以止殺,刑期無刑,不聞縱釋有罪以為仁也,」因此寬容犯罪是( )
A.王者之政 B.聖王之仁
C.姑息之愛 D.明刑弼教
14.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導原則是耶律楚材起草的( )
A.《大扎撒》和《便宜十八事》 B.《陳時務十策》和《大扎撒》
C.《元史刑法志》和《大扎撒》 D.《便宜十八事》和《陳時務十策》
15.「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主張與下列先秦哪位思想家的觀點正好是相對( )
A.管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
16.提出「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主張的思想家是( )
A.王夫之 B.顧炎武
C.黃宗羲 D.張居正
17.魏源抵禦西文列強侵略的思想是( )
A.民主議政 B.師夷長技以制夷
C.更法,改圖 D.廣收人才
18.「天下為天下之天下」的主張出自( )
A.龔自珍 B.林則徐
C.曾國藩 D.魏源
19.太平天國最具發展資本主義傾向的綱領性文件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原道救世歌》
C.《資政新篇》 D.《十款天條》
20.在張之洞看來,經術中之「最著者」是( )
A.禁止刑訊 B.親親之義、男女之別
C.改良監獄 D.刑罰平,結民心
21.「戊戌變法」的主要目的在於( )
A.求強求富 B.改革舊律
C.共和革命 D.救亡圖存
22.「議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說法直接體現的法律顧問思想是( )
A.君主立憲 B.民主政治
C.三權分立 D.變法維新
23.在康有為看來,「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而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正是( )
A.大同 B.苦道
C.欲 D.私
24.《大同書》中提出致刑措、達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於( )
A.設議院 B.開國會
C.去九界 D.行立憲
25.在梁啟超的觀點中,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體( )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 D.部分相同
26.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後,觸發了哪兩派之間的激烈斗爭?( )
A.改良派與禮教派 B.革命派與禮教派
C.禮教派與法理派 D.洋務派與法理派
27.在建立君主立憲 、實行三權分立的問題上,康有為著重探討的問題是建立( )
A.代議機構 B.司法機構
C.行政機構 D.憲法機構
28.近代中國歷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貴有其人」主張的思想家是( )
A.孫中山 B.梁啟超
C.張之洞 D.沈家本
29.孫中山把民生主義歸納為解決哪兩大問題?( )
A.土地和人力 B.資本和土地
C.人力和物力 D.資本和物力
30.章太炎系統闡述他對代議制的意見的文章是( )
A.《革命之道德》 B.《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C.《代議然否論》 D.《與馬良書》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西周「禮治」的基本原則有( )
A.男女有別 B.親親
C.長長 D.友友
E.尊尊
32.管仲提出的「國之四維」包括( )
A.義 B.信
C.恥 D.廉
E.禮
33.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內容包括( )
A.斷案當「以情求之」,不以刑訊為然
B.提高審判效率,勿使滯留
C.確立君主最高權威
D.強調宗室與外戚的區別
E.根據犯罪具體情節,區別對待
34.在王夫之的思想中,「三代久安長治」的主要法度包括( )
A.封建 B.郡縣 C.井田
D.肉刑 E.君仁
35.在清末禮法之爭中,沈家本為反駁禮教派,主要寫了下列哪幾篇文章?( )
A.《陳修訂大旨折》 B.《書勞提學新刑律草案說帖後》
C.《答戴尚書書》 D.《論國家主義與家族主義之區別》
E.《法學盛衰說》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令順民心
37.惟仁者宜在高位
38.三綱五常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巨之與君,名異而實同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7分,共21分)
41.簡述管子改良周禮的主要內容。
42.簡述荀子「有治人無治法」的思想。
43.簡述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法律思想。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44.試論《唐律疏議》的法律思想及其歷史意義。
45.試述沈家本的資產階級法治主張及其意義。
http://www.stsj86.com/zikaoshitishijuan/falv/6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