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
『壹』 《道德經》這5句話處世箴言,充滿大智慧經典名言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悟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經》這5句話處世箴言,充滿大智慧,值得細細品悟!
1.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所以說,生活中出現的狂風暴雨,也許就是光明的前奏。
2.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
大丈夫持守質朴淳厚的大道,不行虛華無用的禮儀;行為忠厚朴實,摒棄浮華淺薄。
「不居其薄」是要求我們信義為上,厚道做人。
「不居其華」是要求我們莫虛榮浮誇,篤實立世。
做到這兩點,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成為有德之人。
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謹慎行事,小心處事,從一而終,就不會有失敗一說。
「慎終如始」聽起來有多簡單,做起來就有多難。如何才能在數年工作的苦乏之後,仍像一個實習生一樣富有干勁與熱情?
如何在荒廢學習多年之後,依然像個青少年一樣對知識常懷探索的激情?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仍希望諸君嘗試並堅持,做一個慎終如始的人。
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道德經》
禍與福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禍中有福,福中有禍,兩者相倚相伏,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福事的時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能一味地沉迷於其中,將福事變成禍事。
同樣的,情場失利、職場失意,也不必一味消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
難事都是從容易做起,大事都是從細小開始的。
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復著所謂平凡的小事。
得進一寸則進一寸,得進一尺便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大事終成。
註:圖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貳』 如何理解《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
理解《道德經》中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這句話,關鍵在於分辨「恆道」與「非恆道」。恆道是與天地同生、獨立不改的普遍真理,而非恆道則是針對具體事物呈現的道,依賴於具體情境。
萬事萬物的運行都有其正常狀態,即「得一」的狀態,這是它們遵從道所得到的常態。然而,這些常態都是可以偏離的。當事物偏離其正常狀態時,便是「廢棄」大道;重新回歸常態,則為「得道」。
「仁義」、「智慧」、「孝慈」、「貞臣」等概念的出現,往往表明人類群體偏離了「有道」的中正常態。它們是偏離大道之後的產物,立足於「失正」的基礎之上。當人們背離自然本性、敦厚朴實的狀態,使用智慧時,欺詐行為便開始出現。同樣,當國家清明安寧的狀態消失,忠貞之臣才會被贊揚。
莊子在《馬蹄》篇中警示,過分重視「仁義」、「禮樂」等人為設定的規范,實際上是對自然本性的破壞。他指出,這些規范是分割素材雕飾而成的「器」,而非「朴」,是逆亂循環的根源,而非回歸大道的途徑。
「仁義」、「智慧」、「孝慈」、「貞臣」等概念的推崇,實際上是對「朴」的破壞,導致了對「大道」的廢棄。只有當不再推崇這些概念,人們才有可能以清虛、淳樸的狀態重新關注大道,回歸真實,實現六親和睦、國家清明安寧的狀態。
要真正理解《道德經》,需要回到更貼近原典的帛書版本,而非經過篡改和降維的編撰版。帛書版《道德經》的出現,正反映了對原典的重新發現與尊重。喜愛《道德經》的朋友,應關注這一版本,以獲取更准確、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可利用提供的資料進行學習與討論,共同探索《道德經》的精深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