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總原則

道德總原則

發布時間: 2021-02-09 01:09:27

① 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

一、集體主義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新時期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首先,集體主義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共同富裕本質的要求。

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是解決經濟利益分享的基本原則,以勞動者為社會所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給相應的物質利益,既保證了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又鼓勵個人勤奮勞動為社會多創造財富,保證社會集體利益的穩定發展;

體現了調節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公平合理。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就在於它把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而不是絕對對立起來。

其次,集體主義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精神。民主就是人民自己當家作主,民主政治建設就是實現公民的政治平等,讓人民真正行使自己的權力來保證自己的權利。

再次,集體主義植根於經濟生活的公平要求,它也是公民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必然形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由於體制的轉型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因而出現了不同利益主體在價值觀、價值取向上的不同選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取決於與它相結合的社會制度。我國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它的社會主義性質,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其相適應,並為之服務。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的在於,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新時期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對二者關系的處理幾乎成了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本,理所當然也是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根本問題。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要求公民應當具有集體主義精神。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要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總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生活中堅持集體主義。

(1)道德總原則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規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唯一宗旨,是社會主義時期道德建設的核心。

堅持為人民服務,首先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這是人生首要的、根本的問題,也是無產階級人生價值觀與剝削階級人生價值觀的根本區別。

其次,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為人民服務水平的高低,貢獻的大小,不僅與他的人生價值觀相聯系,也與他的知識、素質為基礎的能力相聯系。

第三,要積極從事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掌握知識和提到能力的目的在於實踐。

一個人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又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這還不夠,還必須積極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中去,在實踐中使為人民服務成為現實。

第四,要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合理的、合法的、合乎政策的追求個人利益是道德允許的,但基本前提是保證國家、集體和人民的利益。

社會主義國家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集體代表這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都是人民的利益。個人利益不能凌駕於人民利益之上,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矛盾時,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勇敢地犧牲個人利益。同時,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

② 道德的最高原則是

道德來的最高原則是「自律性」源.即「我應當……」。意思就是說,人,每一個人,都受感官世界的種種誘惑,但知性世界的人總是以「我應當……」的方式發出定言命令,這種命令就是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的自由。
康德通過分析法和綜合法的綜合運用,找出並確立了「自律性」這一最高的道德法則,從自律性原則的內涵以及思辨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對理性的高度贊揚和道德自覺的熱情謳歌。

③ 社會公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公德的基本原則: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社會公德的基本原則內容介紹:

社會公德的內容是對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為::

一,,文明禮貌

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臟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這是處世做人最起碼的要求。

二,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系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時時快樂、事事順心,難免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人幫助、救濟的時候。這就需要人們之間互相幫助,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以助人為樂。對不法行為,每個公民都應當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見義勇為,都有責任和義務自覺維擴社會治安。

三,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要愛護國家及公共財產不受侵犯。

四,保護環境

為了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環境整潔、舒適和干凈,保障社會成員的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應當講究公共衛生、保護生活環境,這也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講究公共衛生,造成優美環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風尚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五,遵紀守法

1,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及規范,是對道德的補充。

2,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們要能順利地進行社會活動,就必須要有規矩可循,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

3,每個社會成員既要遵守國家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場所的有關規定。人們只有依照法律、法規及紀律的有關規定行事,才不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也保障自己所要從事的某項活動;才不會紿社會和他人造成損失和傷害,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相對穩定和和諧,並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

4,遵紀守法反映了人們的共同要求,體現了人們共同的利益。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自覺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紀觀念,自覺用法紀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履行法紀規定的義務,敢於並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各種違法亂紀現象作斗爭,並能正確運用法紀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紀懂法,遵紀守法。

社會公德內容介紹:

1,指存在於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與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

2,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

3,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與「私德」相對,這里的「公德」是指與國家、組織、集體、民族、社會等有關的道德;而「私德」則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④ 道德的原則指什麼

道德原則亦稱「道德基本原則」。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版體和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權利益關系的根本指導原則。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人們在社會關系的一切領域中應該普遍遵循的准則。亦用作評價人們行為的是非、榮辱、正邪、善惡的根本標准。是各種道德體系相互區別的基本標志。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是對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關系的本質概括,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經濟關系和階級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現了道德的社會本質和人們行為整體的基本方向,規定著各種道德關系的基本類型。

⑤ 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復主義社會道德的基制本原則是集體主義。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就在於它把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而不是絕對對立起來。

與此同時,也有於它把每一個人的利益在集體利益中的實現,建立在付出了同等的勞動,獲得同等報酬的原則基礎上。更主要的在於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決反對任何特權利益,力求實現利益的公平,因而依據集體主義原則能夠在總體上解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公平和效率問題。

(5)道德總原則擴展閱讀

集體主義的意義:

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為完成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在道德上的一種必然要求,它是無產階級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現。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在進行生產斗爭和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形成的。近代大工業的發展,使每個無產者的活動都受到彼此的制約和機器的限制。

同時,也把整個無產階級的命運聯系起來。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面前,任何一個無產者都不能單獨改變自己的命運。無產階級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擺脫剝削和壓迫。階級斗爭的實踐,使無產階級覺悟到必須珍視集體的力量,必須在斗爭中維護集體的利益。

⑥ 「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三個原則(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人道主義)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⑦ 什麼是道德原則,什麼是道德品質它們的關系是什麼

如何理解道德原則、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

一、道德原則

道德原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的行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體系的核

心。他是人們立身處世的基本准則,是判斷行為是非、善惡的尺度。

道德原則集中體現了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根本利益,從道德上規定了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

益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道德行為的整體方向。

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沒有本質區別,兩者是一致的。道德原則是總的道德規范,道德規范

則是比較具體的道德原則,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的人們立身處世的原則和評價行為

是非、善惡的標准。

道德原則具有具有普遍性、相對穩定性和一貫性的特點。一般說來,經濟基礎、階級關系

不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道德原則是不變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

義,而資產階級根本的道德原則是利己主義。

二、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和

凝結,是人們在處理自己同他人、同社會集體的利益關系時所形成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一,道德品質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綜合表現。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客

觀內容和表現形式,一定的道德行為持續不斷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習慣。

第二,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構成道德品質

的內在因素。

判斷和評價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以他的一貫的道德行為為依據的。

在思想史上,不同時期的倫理學家都對自己階級的成員提出了道德品質的要求。例如:1、

我國古籍《中庸》一書要求社會成員具有「智」、「仁」、「勇」三個品德。

2、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節制和正義的道德

品質。

3、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求人們具有堅定勇敢、知難而進、積極進取、勇於開拓、自力更

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等道德品質。

三、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具備以下特徵:

1、一定是與他人或社會集體發生利害關系的行為。

2、是自知的行為,即行為者對自己的行為目的有明確認識的行為。

3、是行為者本人意志自願選擇的行為。

因此,也就能夠從道德上對其進行善惡評價,行為者負有道德責任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

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

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

那種不受道德意識支配,或同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無關,又不能進行善惡評價的行為,即

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或非倫理行為。

⑧ 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專則、屬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人們在從事職業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在的、非強制性的約束機制。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化,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基本原則:
1.愛崗敬業。
2.誠實守信。
3.辦事公道。
4.服務群眾。
5.奉獻社會。

熱點內容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
規章的制定 發布:2025-07-04 09:03:00 瀏覽:349
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08:54:32 瀏覽:357
勞務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8:44:49 瀏覽:662
關於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08:39:51 瀏覽:784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2025-07-04 08:20:16 瀏覽:893
甲法官處理一起 發布:2025-07-04 08:18:41 瀏覽:963
財產民法典 發布:2025-07-04 08:08:32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