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時間: 2025-07-04 08:20:16

⑴ 行政訴訟證據法定種類有幾種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證據為書證、物證、視聽材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七種證據,不論何種形式,人民法院都應審查其真實性和合法性。同時應對各種證據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系進行審查。證據只有經過法庭審查屬實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一、行政訴訟證據法定種類有幾種

行政訴訟中的證據有以下幾種:

1、書證。

是指以文字、符號所記錄或表示的、以證明待證事實的文書;如證明、書信、罰款單等。

2、物證。

是指用物品的外形、特徵、質量等說明待證事實的一部或全部的物品。如達不到國家質量標準的葯品等。

3、視聽材料。

是指用錄音、錄像的方法記錄下來的有關案件的事實材料。如用錄音機錄制的音響、語言;用錄像機錄取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動;用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數據等。視聽資料可以由當事人提供,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索取或復制。

4、證人證言。

是指證人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向人民法院製作的對案件事實的陳述。除了精神或生理上有缺陷而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和案件的訴訟代理人不能做為案件的證人外,任何公民和組織都有作證的義務。證人做證一般應親自出庭,確有特殊情況不能到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後可以用書面證言的形式作證。

5、當事人的陳述。

是指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關於案件事實和證明這些事實情況的敘述。由於行政爭議就是在當事人之間進行的,所以他們最了解爭議的事實。當事人的陳述是查明案件事實的重要線索,應當加以重視。但是,由於行政爭議直接涉及到當事人雙方的利害關系,所以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客觀地對待,注意是否有片面和虛假的部分。當事人的陳述只有和本案的其他證據結合起來,綜合研究審查,才能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6、鑒定結論。

是指人民法院指定的專門機關對行政案件中出現的專門性問題,通過技術鑒定作出的結論。由於行政案件涉及許多專業技術管理領域,所以鑒定結論是行政訴訟中運用的極為廣泛的一種證據。如衛生監督機構對葯品質量的檢驗證書。

7、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勘驗筆錄是指人民法院對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現場或者對不能、不便拿到人民法院的物證,就地進行分析、檢驗、勘查後作出的記錄。它是客觀事物的書面反映、是保全原始證據的一種證據形式。勘驗筆錄常常用於涉及房產、土地、山林、環保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糾紛。現場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現場當場實施行政處罰或其他處理決定所做的現場情況的筆錄。

二、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

1、被告負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和理由

行政訴訟法第32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

主要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理由:

原告難以了解行政管理行為的具體依據和有關的專業知識;

被告舉證能力強,體現負擔公平原則;

無論行政相對人能否提供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依法行政原則要求在行政訴訟中的體現就是行政主體必須為其行為提供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

2、原告負舉證責任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7條:「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一)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二)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

(三)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害的事實;

(四)其他應當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34條第2款的規定,當被訴的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在第三人提供證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准許被告就第三人提供的證據補充證據。在此種情形下的第三人應當是具有相當於原告地位的第三人,而非指與被告利益一致的第三人。

⑵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法律主觀:

行政 訴訟 的 證據 規則主要是指在行政訴令的舉證,作證,取證,質證和認證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規定和原則。由於行政訴訟同民事訴訟和 刑事訴訟 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和特徵,因此,其證據規則除了同其他訴訟證據規則存在共同性之處,更具有自己獨立的,有別於其他訴訟活動的證據規則。 效率還是訴訟效果都比過去要快、要好。該規定還對告知期限、舉證期限、申請期限、對當事人申請調取證基和據申請的答復期限以及逾期的法律後果等作了具體規定,這些規定的落實,無疑能有效防止拖延訴訟現象,促使訴訟主體積極為其訴訟行為,實現舉證、質證和認證的全面快速對接,從而有效提高訴訟效率,實現行政審判的高效率。 (八)開辟行政審判方式改革的空間 行政審判是一項年輕的審判,與之相關的多項制度都有待完善。其中,行政審判方式更是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問題之一。然而,其發展必須有相應的依據,不能憑空隨意而行。《行政訴訟問題規定》是落實《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的產物,它順應了「建立符合行政訴訟特點的舉證、質證、認證規則」的建設性要求,並較好地完成了歷史使命。因此,該規定之中蘊含著改革的精神,內容既側重於審判工作實際,又有必要的前瞻性規定。針對有關證據規定的新內容、新要求,人民法院若要嚴格予以落實,並保證其質量、效率和效果,就必須對行政審判方式中的相關事宜作出相應調整、深化和改革,或予以廢棄,或進行修改,或作以補充,或重新確定。從這種意義上講,《行政證據問題規定》為行政審判方式改革有效進行提供了法律依據,並為其碧鋒埋開辟出一片較大的發展空間。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五條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悔螞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三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⑶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證據

法律主觀:

我們知道在提起行政訴訟的時候,要准備充分的證據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才能快速的結束這個案子。
一、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
1、強化被告的舉證責任行政訴訟是「民告官」的訴訟,為了保護處於弱者地位的原告,證據規則強化了被告的舉證責任,而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證據規則。
2、嚴格舉證期限證據規則規定,行政機關的舉證期限為10天,從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被告不僅要在此期間內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而且還要提供其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3、司法認知問題繼民事證據規則確定了司法認知制度之後,在行政訴訟證據規則中對此也進行了明確。規定了無須當事人舉證的五種事實,包括眾所周知的事實、自然規律及定理、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但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不包括自然規律及定理)。
4、關於證人證言的新規定證據規則賦予證人作證的義務,規定凡是知道案件事實的人都有出庭作證的義務,證人出庭作證應出示身份證件。
二、行政訴訟證據種類
1、書證
書證即以文字、符號、圖案等所記載的內容表達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人的思維或者行為的書面材料。如行政機關的文件、文書、函件、處理決定等。作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在訴訟中必須提交的書證。
2、物證
物證即以物品、痕跡等客觀物質實體的外形、性狀、質地、規格等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肇事交通工具、現場留下的物品和痕跡等。
3、視聽資料
視聽資料即以錄音、錄像、掃描等技術手段,將聲音、圖像及數據等轉化為各種記錄載體上的物理信號,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音像磁帶、計算機數據信息等。
4、證人證言
證人證言即直接或者間接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一般情況下,證人應當出庭陳述證言,但如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經人民法衫扒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證應與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
5、當事人陳述
當事人陳述即本案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和承認。
6、鑒定結論
鑒定結論即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鑒定人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就與案件有關的專門問題所作的技術性結論。根據鑒定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醫學鑒定、文書鑒定頌斗、技術鑒定、會計鑒定、化學鑒定、物理鑒定等。
7、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勘驗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
現場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情況及其處理所做的書面記錄。
三、行政訴訟證據交換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野塌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一條對於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前向對方出示或者交換證據,並將交換證據的情況記錄在卷。
第三十七條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人民法院對於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後、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第三十八條交換證據的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不足,人民法院有權要求補充證據。但在特殊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需要由人民法院收集和調查的證據,主要有兩類: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供了證據線索,但無法自行收集而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是當事人應當提供而無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希望上文的的內容會有所幫助。

法律客觀: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八條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熱點內容
浙江市司法 發布:2025-07-04 14:48:11 瀏覽:514
醫療器械企業法律責任人清單 發布:2025-07-04 14:46:36 瀏覽:253
公益性崗位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7-04 14:46:31 瀏覽:305
洗車場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4:40:35 瀏覽:168
高職刑法課本 發布:2025-07-04 14:28:29 瀏覽:927
規章救援如何講 發布:2025-07-04 14:18:25 瀏覽:331
法律顧問坐班制 發布:2025-07-04 14:15:56 瀏覽:43
規章制度民主協商 發布:2025-07-04 14:15:15 瀏覽:503
公示顧問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14:00:25 瀏覽:336
管理學道德 發布:2025-07-04 13:49:37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