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研討專題

法學研討專題

發布時間: 2021-02-10 16:00:48

❶ 觀《法律專題講座》有感

星期一下午第三節,孫律師到我們學校開法律講座,他用自己多年的見聞,舉了許多有關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活生生的例子,使我們受到很大的教育。

聽了講座後,我認識到,凡事都是由小變大,積少成多。一些人從小犯了小錯誤不及時改正,長大了就會犯罪,身上的壞毛病不改,日久天長壞毛病就越來越多,想改也改不了了。由於青少年的自我保護能力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再加上一些不法之徒的引誘、教唆,現在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青少年必須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依法維護自身的權益,我們作為中學生應當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依法自律,依法律己。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積極去做,法律不允許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要自覺做到:不吸煙、洶酒、打架、聚賭、吸毒、不進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

第二,要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未成年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是很可貴的,但不應當同虛心接受成年人的正確教育對立起來。有些未成年中學生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缺乏正確的態度。如果連家長和老師的正確教育也不接受,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現偏差。

第三,要勇於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未成年人要學會自我保護,這不僅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而且還是在維護法律的尊嚴。

孫律師的講座使我受到了不少啟發。我們都是花季少年,前途一片光明,而一旦觸犯了法律,我們不僅僅斷送了自己的前途,更加傷害了疼愛自己的父母、親人和老師,對社會也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危害。青少年朋友,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法律知識,不僅保護自己,也為了保護他人。

另外,我還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網路無處不在,許多家長「談網色變」,其實網路對中學生的幫助有很多:它可以開闊視野,給學習、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加強對外交流,給我們一個新的交往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促進中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創造性思維不斷地輸送養料;拓展中學生受教育的空間,有利於其身心的健康發展。但是,上網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網路信息的豐富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污染」,這些不良信息對於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的中學生來說,難以抵擋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

總之,網路社會已經悄然而至,我們既不能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中學生發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視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面作用而敬而遠之。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學生上互聯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成效。

法學前沿專題

1.自訴錯誤,本案不屬於自訴的三個范圍,當由公安機關提起自訴,公安機關不受理時,再向檢察院申回訴答,或者之後走公訴轉自訴
2.法院對王某執行逮捕錯誤,逮捕有特定的條件,且逮捕必須由公安機關執行
3 要求其胞姐翻譯錯誤,因為她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當作證人.另外要其班主任做他的辯護人也是錯誤的,因為他無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是不能委託的
4.傳喚新的證人價,法院應當裁定延期審理,而不是中止審理

❸ 專題研討怎麼寫

從現實復就業壓力開談

從人生價值制開講
還有
一上大學時自己的人生目標開始
看看是否扭曲了自己的原先計劃
不要被物質生活迷惑
在從幾個具體人生離子開 講
比如人生的具體價值,各年齡斷實現的基本價值以及完成精神和物質上的原始積累的比例和分量

❹ 法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

①當代西方綜合法學派首倡的一種研究方法,本世紀初開始,西方法學以自然法學;分析——規范法學、社會學法學為代表,形成三派鼎立之勢。他們之間進行無休止的論戰,各持法律的研究某一側面,對其意義無限擴大,試圖抹殺其他流派存在的意義。

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一些法學家紛紛指責上述三大法學派別的偏執和排他性,認為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歷史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及價值判斷等,都影響到法的制定和實施,法律應是「形式、價值和事實」的特殊結合。

因此,用任何單一的絕對因素或原因來解釋法律制度、法律現象都是不科學的,必須在法學方法論上進行一場變革,要把對法律的價值分析、形式分析和事實分析結合起來,採取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勢態,於是,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便應運而生。

提倡這種方法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美國的哈爾及其《綜合法學》,丁·斯通及其《法律制度和法學家推論》,博登海默及其《法理學》,以及前西德的費克納等。綜合研究的方法,目前在西方法學界已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因為以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看,流派和方法論的相互吸收、兼采博取,乃是學科發展的推動力之一。

然而,作為一種方法論,綜合研究的方法實質上是對三大流派研究方法的折衷,其涉及的內容龐雜而無邊際,仍然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②從多角度、多層次來研究法律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具體包括哲學的、歷史學的、社會學的、比較法學的、注釋法學的、價值論的、語義分析學的方法等。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對法律現象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有更深刻的把握。

(4)法學研討專題擴展閱讀:

從法的形式角度說,包括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從法的體系角度說,包括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社會法刑法、國際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各種部門法;

從時間角度說,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現代法和當代法;

從空間角度說,包括該國法、外國法、本地法、外地法;

從一般分類角度說,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實體法和程序法;

從表現形態角度說,包括動態法和靜態法、具體法和抽象法、紙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現實法(如實際生效的法)等等。

法學只有將所有這些不同意義上的法盡收眼底,加以研究,才算是名副其實的法學。

❺ 法家思想的專題研究

一、引 言
在我國正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際,對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傳統進行現代反思是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的。眾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華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有學者把唐朝以前中華法律文明分為"禮治時期"、"法治時期"和"禮法調和時期",也有學者把中國法文化傳統的總體發展歷程描述為"中國法律的儒家化"或"儒學的法家化"。儒家提倡"禮治"、"德治"或所謂"人治",法家則崇尚"以法治國"。很明顯,法家比儒家更重視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他們對近代史以前二千年中國成文法制的影響也可能比儒家更大。那麼,對於中國今天的法制現代化事業來說,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資源?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裡,那些二千多年前的法家典籍--如《管子》、《商君書》、《韓非子》等--是否還值得重讀?我們今天所追求的"法治"是否完全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而與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毫不相干?本文的目的,便是對這類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
在漫長的中國思想史中,人們對先秦法家思想的認識和評價,並不一致。從漢代到近代以前,由於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先秦法家長期受到貶斥和批判。漢人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說"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談到法家的缺點:"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到了宋代,蘇軾說:"韓非著書,言治天下無若刑名之賢,及秦用之,終於勝廣之亂,教化不足而法有餘。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然秦韓之治行於一時,而其害見於久遠,使韓非不幸獲用於世,其害將有不可勝言者矣。"清代盧文弨則認為:"商韓之術,用之使秦強,不知正乃所以速其亡也。今當聖道大明之日,其說之謬,夫人而知之,固不待於禁絕。若非之辭辨鋒銳,瀾翻不窮,人以其故尤愛之。" 但是,近現代以來,為法家伸冤平反之聲,此起比落,不絕於耳。這種現象的時代背景是: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中國急需找出變法自強之路。儒家傳統在"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運動中受到懷疑和否定,而西方國家成功的法治和憲政,則提醒國人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尋找是我們"古已有之"的相類物,於是我們發現曾有過法家"以法治國"的思想。嚴復說:"居今日而言救亡學,惟申韓庶幾可用。"章太炎說:"商鞅之中於讒誹也兩千年,而今世為尤甚。其說以為自漢以降,抑奪民權,使人君縱恣者,皆商鞅法家之說為之倡。嗚呼!是惑於淫說也甚矣。"章太炎為商鞅等法家人物正名,肯定他們的歷史功績,並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批判人治,像先秦法家那樣"專以法律為治"。梁啟超把先秦法家的主流思想形容為"法治主義",並把它與"術治主義"和"勢治主義"區分。梁啟超認為:"法治主義,為今日救時惟一之主義";"立法事業,為今日存國最急之事業";"自今以往,實我國法系一大革新時代也"。胡適對法家的評價有些特殊:一方面對"法家"這個名稱提出質疑,因為在先秦時期並無所謂"法家";另一方面,胡適指出,盛行於戰國中後期的、一般被稱為"法家"的思想,性質類似於西方所謂的法理學或法治的學說。他強調法家深受儒家、墨家和道家的影響,所以"當時所謂"法家"其實只是古代思想的第一次折衷混合。……當日的法治運動正是古代思想調和折衷的結果。"胡適特別指出,法家所主張的主要不是"刑"而是作為客觀標準的"法",他又強調成文法的公布的進步意義和法家思想中的平等主義。
胡適以後,不少學者採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去理解法家思想,認為法家思想所反映的是當時與正在沒落的封建貴族和奴隸主貴族階級相對的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具有進步和革新的意義。台灣學者戴東雄則從中國法制現代化的要求出發,指出"法家之法治學說,對於法的平等性與安定性,提倡甚力",中國繼受近代歐陸法,並非"毫無歷史的背景和理論上的淵源",甚至"應歸功於法家之法律成文化的法律觀"。戴氏更認為,"盡管中國法家與西洋的法實證主義,起源於不同的歷史環境與文化背景;但二者皆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和相同的學說"。
但是,並非所有近現代的論者都對古代法家思想傳統表示同情、肯定或願意放棄歷代以來累積的否定評價。例如,著名法學家梅仲協就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評論說:"我國二千餘年來,政治之所以未納正軌者,揆其原因,半誤於儒家,半惑於韓非。"他認為韓非"本不知法律為何物,而妄以法治為名而行其人治之實,"慘礉少恩","而終不免以人為殉",致使吾國上下,即在近幾十年來,對於法治的概念,還是弄不清楚,以為民主國家所勵行的法治制度,便是韓非所主張的一套嚴刑峻法,殘民以逞的法治"。此外,當代著名思想家余英時也嚴厲批評法家思想的"反智論",包括其思想專制、愚民政策和對於知識與學問的排斥。
從上面可以看到,如何理解和評價我國古代的法家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確是一個具爭議性的課題。在下面,讓我們從兩個角度去看法家思想傳統:首先是它在哪些方面具有進步的、積極的意義,在哪些方面與我們當前急需建設的現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然後我們再看,法家思想傳統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致它必須接受改造,才能在現代世界中繼續發揮其生命力。簡單來說,我們要理清的,便是在現代語境里古代法家思想傳統的精華和糟粕、正面和負面。

二、古代法家思想傳統的正面價值
(1)法的客觀性二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經認識到,法是用以規范和衡量人們的行為的客觀的、公正的准則,並因此把法比擬為度量衡。《管子》說:"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懸命也";"法者,天下之程序也,萬事之儀表也"。《慎子》說:"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商君書》說:"法者,

❻ 最新法學論文專題

海外投資監管制度__________絕對是理論上的空白你研究吧

❼ 法律專題辯論會的心得體會

你聽了就知道怎麼寫拉?

❽ 簡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如何開展專題研討,每一個專題分別是研討什麼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一次思想教育,就是要打掃思想灰塵、祛除不良習氣、內糾正錯誤言行,使廣大黨員容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凡事以身作則、沖鋒在前、率先垂範,為人民奮斗、對黨忠誠。筆者認為,各級黨組織要開展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就是要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做到「三個嚴禁」。
嚴禁學習囫圇吞棗。學習黨章、學習系列講話要作為理論武裝的重中之重,各級黨組織要在學好學深上下功夫,分類建立學習形式,通過會議學、文件學、網上學、書本學、影像學、現場學、編唱小曲學、測試檢驗學等方式,深入學習《黨章》、系列講話。同時,黨規黨紀是對黨章的延伸和細化,新修訂的《中國.廉潔自律准則》和《中國.紀律處分條例》不能放鬆學習,要納入學習內容之一,加深學習,強補精神之鈣,不可囫圇吞棗。

❾ 關於 法律專題研究報告

兄弟還是自己動手吧!這個事做挺傷腦筋的,就是別人寫了還是別人的,自己寫就是寫不好也沒關系,慢慢來,你相信你用心寫會寫好的。祝你成功。

熱點內容
觀察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25:41 瀏覽:340
啟東司法 發布:2025-07-04 09:20:39 瀏覽:706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
規章的制定 發布:2025-07-04 09:03:00 瀏覽:349
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08:54:32 瀏覽:357
勞務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8:44:49 瀏覽:662
關於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08:39:51 瀏覽:784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2025-07-04 08:20:16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