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學中符號

立法學中符號

發布時間: 2021-02-10 16:34:19

Ⅰ 受過教育的人掌握了一套符號系統,這些符號包括哪些

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應有的基本品格 來源: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石旭齋 西方社會的法治歷史以及法學發展歷程表明,法律人(法律職業共同體)對法治道路的選擇、法治國家的推進以及法學學科的進步和發展均已做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近年來,我國法學界也由此提出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早日實現以及法學學科的繁榮發展,應當盡快建立和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而判斷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存在與否以及法律人素質和水平的高與低,主要的不在於其擁有法律知識的多與少,更在於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優良的思維品質,即是否擁有嚴密的法律思維這一基本品質。 一、法律思維是一種不同於其他思維的職業性思維 對於法律思維是否屬於職業性思維,理論界並無分歧,關鍵是對法律思維作為一種專業性、職業性思維到底具有哪些特點和品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總體上學界更多的是服從法治國家及其實踐需要,賦予法律思維以一定的價值屬性。①本文力圖基於「思維」本身的規律和屬性,著眼於法律思維與其他思維的本質區別,提出法律思維所具有的幾項基本屬性,旨在說明正是由此從根本上決定了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品格。 (一)法律思維以法律語言為思維語言 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藉助語言所實現的理性認識過程,也就是說「思維活動及其模式的建構是在語言直接參加的條件下完成的」[1](P·67),因而語言和思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法律作為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當然也與語言密切相關。「語言不僅是傳達法律觀念、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法律心理的特殊的、難以剝離的外在形式,而且,當法律一旦形成,語言就成為它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對於法律,我們不可能通過視角直觀到它的任何抽象的或具體的意義,只能通過語言符號的整合、組織,才有可能認識法律、理解法律。」[2](P·49-52)語言不僅是法律的表達形式,而且法律的意義也必須依靠語言來建構,被用來表達和建構法律意義的法律語言就成為貫穿於法律的制定、研究和運用全過程的語言文字表意系統,因而法律語言是一種典型的思維語言,而且為法律思維所必需。因為「不同的職業擁有不同的語言系統和語詞,不同的語詞則產生不同的思維。我們學會了什麼語言,我們就學會了如何按照我們特定的角色思考問題」[3](P·1)。為此,作為法律人除了必須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及其理解和運用能力外,還必須掌握規范的法律語言及其基本知識和理論,具體包括法律語言學的基礎理論,語音、語義、詞彙和句法的基本知識,書面文字和口語的基本要求,以及基本的法律術語的內涵和外延,甚至還包括法律語言哲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同時還必須具有運用法律語言的技能,只有這樣才能以法律語言為基礎開展社會交往、進行法律思維、從事法律職業活動。 (二)法律思維以「崇尚法律」、「恪守公正」為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 「思維定勢是思維模式的基本要素,它指主體調整認識指向和行為方式的特定的重點和限定性機制」。「任何思維模式都有其定勢,沒有定勢的思維模式是不存在的。」[1](P·125)因而,思維定勢直接體現和展示著特定思維模式的突出功能和特有屬性,並積極影響和有效強化思維主體的角色定位及其思維價值取向,由此決定了群體性思維必然有著共同的思維定勢和一致的價值取向,並使其內在地區別於其他專業性、職業性思維。法作為人類社會中一定歷史時期以內的典型行為規范,不僅具有規范、統一等重要屬性,而且自從被古羅馬人選擇成為構建和規范社會秩序的基本規則以後,最終成為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中具有最高權威的行為規范系統,特別是受自然法思想的啟迪和教化,「法律至上」觀念深入人心,這也就決定了法律思維的思維定勢主要表現在「崇尚法律」,面對任何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基本任務在於作出合法與非法的判斷,並對照法律規定,「以權利義務為線索」,最終作出權利安排和義務界定。同時,公平、正義作為法的永恆價值追求,從根本上決定了法律思維的基本價值取向也在於「恪守公正」。法律思維也由此明顯區別於其他思維模式,比如,倫理思維(道德思維)以是否合乎道德要求為思維定勢,以善惡評價為價值取向;經濟思維以投入產出比較為思維定勢,以追求經濟效率為價值取向;政治思維以政治利弊權衡為思維定勢,以是否合理、有利為價值取向。 (三)法律思維是一種理性主義引導下的經驗思維 法律制度實際上是人們通過理性的努力,在總結和凝聚已往社會經驗、知識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技術並基於一定的意志和利益需要,對理想社會關系和秩序狀態的能動建構。因而法律的實施實際上也就是法律人理解和運用這樣一個集合了理性和經驗的法律規定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的過程,既非單純的思辨,也非單純的經驗判斷。在這一「理解」和「運用」過程中,一方面,法律人作為法律的實踐主體,必須綜合運用法律原理,理性解讀法律規定,②講求和遵從邏輯,③恪守並闡釋社會公正,同時,還要綜合考察千變萬化、復雜多樣的案件事實,最終通過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的解決實現對社會秩序進行合理的建構。因而,法律思維必然是在一定理性主義指導下的思維活動,與法律人的哲學觀、價值觀等理性認識和思考密不可分。德沃金就認為在具體案件中,法官就適用法律上的爭論在深層次上都體現了在抽象層面上的理論爭論,所以其爭論不僅是「具體的」,而且是「抽象的」;不僅是「實踐的」爭論,而且是「理論的」爭論[4](P·164)。另一方面,「法律的目的要求法律職業者能夠完美地結合運用經驗分析和價值判斷」[5](P·107),可以說「法律思維就是一種經驗條件下和范圍內的法律人的職業活動」[6](P·49)。因為,作為法律規定的法律概念、法律規范以及法律原則等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不可能「一一對應」,這就要求法律人在充分運用自身的理性認識的同時,還要積極採用經驗分析。比如,當有人購買了100支假冒的派克鋼筆後,請求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獲得雙倍賠償時,法官除了依法對「消費者」進行理性分析外,還應從經驗角度判斷在通常情況下購買100支派克鋼筆是否真的是為了「消費」的需要。 (四)法律思維是一種群體性思維 法律思維的主體涉及所有「法律人」,也即法律思維為法律共同體所共有,因而有學者即從這一角度來定義法律思維:「法律思維方式是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性進行概括總結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法律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7](P·103)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乃至法學學者等在內的所有法律人,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群體組織結構,並運用規范、統一的法律語言,而且在其職業思維過程中圍繞著共同的目的和心理需要,遵循著共同思維邏輯和價值取向,並因此而得以相互溝通和理解。當然,法律思維這一群體思維在其模式建構上也區別於原始公社等依靠自然演變而得以建構的群體思維,它屬於「人為設置」的建構模式[1](P·111)。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法律人,其法律思維的養成,主要的不僅僅是通過參與群體的職業活動而受到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它需要經過專門的培養和訓練,才能具備與同一個職業群體內其他成員相一致的、穩定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並達到一定的層次和水平。 二、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應有的基本品格 (一)法律思維是法律人的職業特徵和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聯結紐帶 從社會學意義上說,法律職業是指受過專門的法律教育、具備法律預先規定的任職條件、取得國家規定的任職資格而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一種社會角色。在西方法學著作中,法律職業是指直接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各種工作的總稱,通常又指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即所謂「法律人」,其中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顧問、公證人和法學教師等,但主要指法官和律師,特別是律師。所謂法律職業共同體則是由以法律為業的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人因為職業的接近和目標的一致而自然地或者通過一定製度的力量形成的職業群體。 把「法律人」視為一種職業至少意味著「法律職業內在地擁有一系列獨具的特徵,因此能夠區別於其他職業。這些獨具的特徵和要素包括語言(所謂法言法語),適用法律的技藝,獨特的思想方法和推理過程,特殊的組織形式,獨具的符號系統,職業傳統,等等」[8](P·14)。法律人正是通過法律思維使其在行為方式上和思維方式上具有了明顯的獨特性和職業性,從而在觀察社會、解決社會矛盾和處理社會糾紛時,具有了不同於其他社會角色的眼光和方法。 一切以語言為媒介的社會關系都需要語言意義的識別機制和制度,以達到交往的目的。「不同的人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道理;在不同背景的人內部,道理很容易被相應的語言所闡釋,達到溝通和形成共識;而在他們相互之間,則又很難達到相應結果。所以,法律人需要的是形成一套自己的話語系統,它包括自己的行業概念和職業語言、職業思維、職業方法。」[3](P·1)維系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力量和因素,除了其成員從事著「法律職業」這一表層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所有成員作為法律人有著共同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社會目標和心理願望,並以此作為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基礎。因而,法律思維內在地成為聯結法律職業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團體關系的紐帶。 (二)法律思維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論證的核心內容 理論和實踐均已說明,法律人的職業活動絕非如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所比喻的自動售貨機———吃進的是法律條文,吐出的是法律判決。現行法律規定本身就是一個由法律概念、法律規范、法律原則和一般法律思想與法律理念構成的開放體系。約翰·格雷甚至認為,制定法就如同判例、習慣、法律專家的意見、倫理原則、政策等一樣,是法律的淵源而不是法律本身。法律適用者在形成真正的法律規則時,是以這些淵源為依據的。正是結合這些淵源和具體案件的事實,法律適用者才在判決過程中「制定」了法律規則,而這種法律適用者「制定」的規則才是真正的法律[4](P·71-72)。本傑明·卡多佐、傑羅姆·弗蘭克、盧埃林、奧利佛·霍布斯等作為規則懷疑主義者,都否認了把規則看成法律的惟一表現形式的說法。為此,法律人在理解和運用法律過程中,單純的形式推理是不夠的。在以成文法為主的大陸法體系中普遍採用的演繹推理,即「三段論」推理方式———根據法律規范這一「大前提」,結合案件事實這一「小前提」,推導出「結論」即法律判決;在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的普通法體系中,從特殊事實中概括出一般結論的歸納推理則具有顯著地位,同時,「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則也決定了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比推理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一旦作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法律規范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存在缺陷或者受到懷疑,形式推理的意義也就會受到局限,特別是形式推理難以很好滿足法律推理過程中的價值判斷的需要。④所以,實質推理在法律推理中成為必不可少。⑤不僅如此,「法律問題首先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它牽扯的往往不僅是一個法律判斷,也可能是一個道德或正義的判斷,也就是說是價值的判斷,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說它要處理的問題不是直線的,即並不是說一個案件僅依靠法律按照邏輯三段論處理就一定能解決問題,而是一種對話式的討論過程。另外,法律的判斷或思考,它必須表達為一種公共的意見」,「所謂公共意見,它不能是私見,即它不能僅僅是一個個人的主觀的意見,你的認識或判斷必須是經過論證的……,這就是法律論證理論思考的一個出發點。」[9](P·21)所以,「法律論證」才是法律人在法律實踐、特別是司法實踐中綜合運用法律規定以及價值判斷對有關命題討論的更加普遍的法律方法。⑥然而,無論是法律推理,還是法律論證,實質上都是依託於或者說是表現為法律人的法律思維活動。「法律思維是法律方法的核心內容,因為只有依靠正確的思維活動,包括嚴格合法的法律推理、法律解釋和法律論證,才可能形成、推導出解決法律問題的正確結論,真正做到『依法辦事』。法律技術、法律程序、法律設施等則都是圍繞著法律思維並為了配合法律思維的特殊性而生成的。」[3](P·1) (三)法律思維是法律生命延續和價值實現的基本需要 法律現象屬於社會現象,既是為了適應對日益復雜化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需要而得以產生,也是為了追求和實現一定的社會秩序狀態而存在和發展。任何法律規定本身並無意義,只有當它作用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以後才能得以體現和展示其作用和價值。因而「法律的生命在於理解、詮釋和運用。……人對法律理解的程度決定法律效力的邊界,如果離開人們對法律的理解、詮釋和運用,法律的生命便會停止」。「在嚴肅的法庭里,由法官、當事人、律師、檢察官的參與所進行的活動。主要是一些思維活動。在這里,最不可缺少的便是這些生命主體對法律與事實的理解和詮釋。」[10](P·32)如果說立法者通過法律思維發現法律,賦予「規則」以法的生命,那麼司法者、執法者是通過法律思維活化法律,在社會關系調整過程中延續法的生命、實現法的價值,正所謂「沒有規則,法官照樣可以判案;沒有法官,規則卻永遠無法獲得生命。」[11](P·97)「徒法不足以自行」,正是依靠法律人的法律思維才使法律得以豐富、發展和實現.

Ⅱ 標點符號

分號

分號用在復句內並列的分句之間,這是使用分號的基本原則。單句內並列詞語之間只能用頓號或逗號,不能用分號。例如:「主食和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室外活動量少,是形成肥胖的一種生活模式。」
這是個主謂單句,主語部分由三個並列的主謂短語構成,中間不能用分號,要改為逗號。
復句有簡單復句和多重復句。在簡單復句中,分句間必須是並列關系,才可以用分號;不是並列關系就不能用分號。例如:「舞台上,天女在翩翩起舞;舞台下,徐悲鴻思緒連綿。」「它不僅代表了兩千多年前我國養蠶、紡織、印染、刺綉和縫紉工藝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
前例是並列關系的簡單復句,分句間用了分號。後例句子雖然較長,但是一個遞進關系的簡單復句,不能用分號,分號應改為逗號。
並列分句之間,也不是一定要用分號。如果分句較簡單,內部沒出現逗號,分句間也就用不到分號。例如:「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大自然的生命才是永恆的。」「我漸漸愛上這些孩子了,孩子們也愛上了我。」
多重復句中,分號要用在第一層。第一層是並列關系,兩部分間常常要用分號;第一層不是並列關系,如是轉折關系、因果關系等,有時候也可以用分號。例如:「管理人員只要一出現,小販們就互相報信,趕快收攤;管理人員一走,他們就又繼續倒賣。」「有些同志口頭上也講要發揚民主,依靠群眾;但是,一碰到群眾提意見多了,他們就從心裡不耐煩。」「如果到一個地方去僅僅是座談座談,記些數字,或尋一個局部感覺,那就很難叫『體驗生活』;因為真正的體驗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在身與心的勇敢投入中。」
頭一例第一層是並列,用了分號。第二例第一層是轉折,第三例是因果,也都用了分號。這里如果不用分號而用逗號,前後兩部分層次就不夠清晰;如果用句號,又使前後的聯系斷開,所以用了分號。
不在第一層的並列分句間是不能用分號的,否則層次就亂了。例如:「只有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才能使社會主義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才能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這個例子第一層是條件關系,並列在第二層上,分句間的分號要改為逗號。

冒號 〔:〕
1、表示提示語後的停頓。
2、表示提示下文或總括上文。

(1) 運用冒號時要注意其提示範圍。冒號提示的內容的末尾用句號。如果一個句號前的內容不全是冒號提示的,則這個冒號用得不正確。例如:
這種驚人的事實證明:人如果老想著錢, 看不到敵人的腐蝕進攻,就會走入歧途,可見這些事實是可以作為活教材的。
(句中冒號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後邊,所以用錯了。應把"歧途"後面的逗號改為句號。)

(2) 沒有特別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號。如:
他表示:一定要來參加會議。(冒號應該刪去)
比賽的結果出人預料:老年隊竟打敗了青年隊。 (冒號應該改為逗號)

(3) 在句子內部,不能用冒號。如:
老師說了一聲:「下課!」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號,應刪去。)

(4) 「某某說」、「某某想」等後邊常用冒號。 但有時不想強調提示語,或不直接引述別人的話,則不用冒號而用逗號。如果「某某說」是在所有引文的後邊,「說」後用句號。

冒號的由來
(選自林穗芳著《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我國古代句讀符號中無冒號。現行標點符號中的冒號,形式和用法是從西方引進的,而名稱是使用表意詞,具有獨創性。「冒」字有「隱起」和「統括」的意思。如「冒頭」「冒子」指文章、話語的開頭部分或引子。「先說過一大篇冒頭,然後引入本體」,魯迅在《彷徨·孤獨者》所說的這句話有助於理解「冒」字的含意。冒號在 1919 年前後曾使用過多種名稱:句斷意連之號、冒號、冒引號、集點、集號、敘點、續號、敘述號、結號、綜號、兩點、爽殿、重點、扎點、可侖。胡適曾在《論句讀及文字元號》(1916年)一文中建議採用「:或」形式的冒號,所使用的名稱為「冒」。前一種是西式冒號,後一種是把西式冒號的兩個圓點改成兩個中式尖點。錢玄同在《句讀符號》(1918年)一文中建議採用的西文留種標點符號包括「『:』冒或結」。「結」字顯然指總結上文。冒號的形式和名稱是 1919 年《請頒布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正式確定的。
8 世紀末以來,西方的宗教書籍如《聖經》和《祈禱書》等常用升號表示句內較大的停頓,供誦讀經文祈禱文或唱聖詩聖歌時使用。升號形式為圓點的右上方加一挑或豆芽形曲線,如();14世紀中葉以後,圓點的上加符號也演變成圓點,升號變成雙點,即今冒號前身。英語的冒號名稱源自希臘語的kōlon。這個詞本意為「肢」(人或動物的身體的一部分),後轉成「詩歌或語句的一部分」。古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在公元 88 年寫成的修辭學著作中曾按照「長句段」的意思使用kōlon一詞。這個長句段符號,從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出版家馬努提烏斯開始用來標示介於句號和分號之間的停頓。分號之下是逗號,因為早期西文的句子較長,需要使用(.)(:)(;)(,)等四種標示語句不同結構層次的點號。英語大約從1550年起稱(:)為colon,意為「長句段符號」,在colon之下的斷句符號(;)從1644年起稱為semicolon,意為「半長句段符號」。17 世紀 40 年代英語正寫法規定以逗號(,)為停頓的基本單位,(;)和(:)表示停頓的長度分別為逗號的二倍和三倍。《英語牛津大辭典》colon條所舉 1748 年的書證為:「標示語音停頓我們如果可以自定以comma(逗號)為一,則semicolon(分號)為二,colon為三,period(句號)為四」。可見當時colon是用於句內第一層分界,semicolon則用於第二層分界。後來文風逐漸改變,短句多了,在句子內部不需要那麼多的標示層級的符號,(:)被派作其他的用場——從 18 世紀晚期開始改作提示性的符號,這就是現代冒號的起源。從此以後,分號(;)變成為介於句號和逗號之間的唯一的點號,(:)的主要功能再也不是切分長句段,雖然至今仍有一些英國作家在連接兩個並列分句的連詞and之前加冒號,這種用法不帶普遍性。從英語colon和semicolon的詞源和用法的歷史演變,我們可知這兩種點號在現代已沒有意義上的聯系,決不能把semicolon理解為「半冒號」。
與英語不同,法語、義大利語和俄語仿效拉丁語依照(:)的形態給它命名,稱之為「雙點」(法les deux-points/意i e punti/俄двоеточие),其用法的歷史演變和英語大致相同。上述法語名稱首見於 1590 年。這個點號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才引進漢語,所以依據它的現代意義譯成「冒號」,不可因此認為(:)這個點號在西方自古以來就一直作冒號使用。
注意漢語的冒號不同於數學的比號。比號的位置居中,如「1:2=3:6」;冒號位置靠字的右下角。分隔時分用冒號,不用比號,如「7時30分」要寫作「7:30」。西文的冒號和比號(:)的形體相同,兩點的距離比漢語冒號略寬,與一般小寫字母等高。

引號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說的話完整地記錄下來。分三種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斷幾枝扔下來,邊叫我的小名兒邊說:①「先喂飽你!」
2)「哎呀,真是美極了!」皇帝說,②「我十分滿意!」
3)「怕什麼!海的美就在這里!」我說。③

說明:例1)是說話人在前,說話在後的情形,例2)是說話人在中間,此前此後都是他說的話的情形,例3)是說話人在後面,前面是他所說的話。上述三個例句中的①②③處分別用冒號、逗號和句號,這是由引號所引發的固定搭配,不能變動。

間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話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隨語意拈來放在自己的話中的引用。這類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難發現它是引用。例如:

4)適當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豈但「你管得著嗎」,而且是順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
6)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由4)、5)、6)我們可以看出,跟引回號在一起的句號或逗號,都要放到引回號之後。如此相對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號或逗號等打在引回號之前。

一般地說,起引號跟引回號要成對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時,中間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號,該段段尾卻不用引回號。例如某人說了五段話,則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號,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卻不用回引號,回引號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號裡面又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例如:

7)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 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 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

引號除了引用外,還具有強調的作用,例如:

8)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
9)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

另外,引號還有反語的效果,用來表示諷刺和嘲笑。例如:
10)他們(指友邦人士)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號,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標榜,其實一點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話正說,具有嘲笑的客觀效果。

書名號:《 》 〈 〉

表示書籍、文件、報刊、文章等的名稱,亦用於歌曲、電影、電視劇等與書面媒介緊密相關的文藝作品。書名號里還有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裡面一層用單書名號。

書名號(雙書名號:《》,單書名號:〈〉),用於標明書名、篇名、報刊名、文件名、戲曲名、歌曲名、圖畫名等的符號。「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用書名號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用在書名、篇名、歌曲名、影劇名、報紙雜志名和圖表名等。」(《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台灣學術網路三版)

書名號應成對使用,書名號內使用書名號時,使用單書名號。「書名號里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里邊一層用單書名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

書名號原為在文字下方(橫寫)或左方(直寫)畫浪線﹏﹏,現在中國大陸僅在古籍中配合專名號使用,但在香港及台灣仍被經常使用,但香港普遍學生都會因為麻煩而不會用橫線的書名號,而改用中國大陸規范的「《》」。

由於電腦和網路運用的普及,加上傳統書名號(﹏﹏)在電腦輸入和排版上的不便,現今台灣也漸漸接受使用「《》」和「〈〉」做為書名號。同GB/T 15834-1955的規定不同,台灣在使用書名號時,有時可以在並非嵌套的情況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單書名號。[1]

在英文等西方語文中,則以斜體字標示書名,如「Harry Potter」。

範例
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
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歌曲名、影劇名等,用「書名號」標示。例如:
《天龍八部》是金庸的作品。
你讀過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嗎?
露易絲在著名的《美國自然科學家》雜志發表一篇《七弦鳥的研究》。[1]
我很喜歡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龍貓》很好看。
書名號里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里邊一層用單書名號。例如:
《〈中國工人〉發刊詞》發表於1940年2月7日。
書名與篇、章、卷名之間的分界,亦可用「間隔號」標示。例如:
《孟子·梁惠王》
《荀子·正名》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書名號的來歷
書名號「《》」,開始時人們叫它「尖括弧」。它的用處是標出文中書籍、報刊、篇章、歌曲等的名稱。但它是後來才有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還無此符號。
我國原來的書名號是一條曲線(波浪線)。但因為這種標點符號排印起來費事,因此很少使用。後來,為了印刷方便,接生人力物力,遇到書報刊名之類,就常用引號代替。
《》號原是俄文中的符號,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引號。20世紀50年代,在學俄語的熱浪中,不少人把《》搬用過來,用如引號。在實踐中,人們逐漸感到不能老是用引號來代替書名號,於是就有人以《》號專用作書名號,久而久之,便唄人們所接受。

省略號(……),又稱刪節號,用於省略原文的符號。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號標明。」
「舉例的省略,用省略號標明。」
「說話斷斷續續,可以用省略號標示。」
「用在表示節省原文或語句未完、意思未禁等。」
省略號
省略號是表明文句中省略內容的標號。
省略號的主要用法是表示省略。省略的內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復性詞語;三是類似語句;四是列舉。
除省略外,省略號還有以下幾種用法:
1、 表示沉默:
例:何為:梅伯母的身體已經經不起路上的顛簸了!歐陽平:……
2、 表語言中斷:
例:穿長袍的問:"這位是……""我的兄弟。"戴禮帽的回答。
破折號也可表語言中斷,但兩者有不同:破折號表語言戛然而止,省略號表餘音未盡。
3、表語言斷斷續續。
例:上級……派我……到這兒……工作,我沒……有……完成……上級……交給我的……任務。
4、表含糊其辭,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膽怯了起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5、表明語意未盡。
例:"可惡!然而……。"四叔說。
使用省略號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不可濫用省略號。一是省略號後語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號,而是沒有上述特殊語意不能用省略號。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號。(省略號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號表示的可以是各種需要省略的,而後者只能是類似的詞語或意思。)
(3)要正確處理省略號前後的點號問題:一是省略號前是個完整的句子的,省略號前應使用句末標點,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號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號前一般不用點號,表示省略的是詞語、短語;三是省略號後一般不用標點。
(4)、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幾段文字,就用十二個圓點表示,單獨成行,不頂格。

電腦應用
由於在電腦鍵盤中並沒有和中文省略號相對應的按鍵,有些人會使用三個或六個句號代替。正確的做法(如中文維基提供的)是使用兩個連續的「…」 (HORIZONTAL ELLIPSIS, U+2026),如「……」;正確的字體會將這個符號造成和中文字一樣寬並上下居中(繁簡體相同)。有些字體生產商將之對應到另一個形狀類似的數學符號「⋯」(MIDLINE HORIZONTAL ELLIPSIS, U+22EF),是不正確的。

破折號(——),表示話題或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續等的符號。「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用破折號標明。」「話題突然轉變,用破折號標明。」「聲音延長,象聲詞後用破折號。」「事項列舉分承,各項之前用破折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表示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續、時空的起止,或用為夾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90月台灣學術網路三版)

破折號的作用

1.解釋說明
2.表示遞進
3.表示延長
4.表示轉折
5.電腦應用
6.加強重點

由於在電腦鍵盤中並沒有和中文破折號相對應的按鍵,很多人會使用兩個全形連接號「--」 (FULLWIDTH HYPHEN-MINUS, U+FF0D) 代替。較正確的做法(如中文維基網路提供的)是使用兩個連續的「—」 (EM DASH, U+2014),如「——」,正確的字體會將符號造成和中文字一樣寬,上下居中(繁簡體相同);但在某些字體中這兩個符號連用時中間會(不正確地)斷開,不符合標准,有些軟體(如Microsoft Word)會自動將之換成兩個水平劃線符號「——」 (BOX DRAWING LIGHT HORIZONTAL, U+2500),這樣中間就不會斷開。

折號有哪些主要用法

破折號是一個用途比較廣的標號。它的主要用法可以歸納如下。
1. 用以表示對上文的解釋說明或補充。例如:「亞洲大陸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瑪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括弧也表示解釋說明,但是破折號引出的解釋說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較重要的信息,要讀出來的。而括弧里的解釋說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釋,沒有它不影響句子的完整性,讀時也不必連著正文念出來。
解釋說明或補充的語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間的,可以前後各用一個破折號。例如:「太陽系除了九個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還有40個衛星以及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等。」「直覺——盡管它並不總是可靠的——告訴我,這事可能出了什麼問題。」
2. 表示話題的轉變。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幹得挺順心。老闆對我不錯,工資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煙嗎?」破折號前是講述自己情況, 後面突然轉而詢問對方別的事。
3. 表示話語的中斷。例如:「『班長他犧——』小馬話沒說完就大哭起來。」「他很大了,——(頓)並且他以為他母親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號表示下面的話沒說出來。後一例表示說了半句暫時中斷,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下去。
4. 表示聲音的延長。例如:「『順——山——倒——』林子里傳出我們伐木連小夥子的喊聲。」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題為《論氣節》的文章里,他對『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道路與現實處境作了這樣一番總結——」「小姑娘的相貌神態酷似她的母親,我的心一顫。眼前又浮現出十年前我在槐樹村生活的情景——」這種由破折號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表示總結上文。例如:「其實這位選評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學藝術常識,甚至對一般古漢語詞彙的涵義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損有餘以補不足)講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書省的別稱)講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懷刺』(懷里揣著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講成『懷抱著有刺的東西』——都是全無根據地亂說一通。」
7. 分行列舉,每個分列項前用破折號。例如: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前迫切需要確立的主要原則是:
——民主集中製法制化原則;
——黨的領導法制化原則;
——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
——政企職責分開的原則。
8. 用在副標題的前面。例如:
語言與哲學
——當代英美與德法哲學傳統比較研究
9. 用於引文後標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Ⅲ ...這個標點符號是什麼意思

漢語標點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林氏認為,狹義的標點指書寫形式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非書寫形式的標點,如間空、大寫、分段等,並把非書寫形式的標點作為研究對象。鉤識號從先秦至少到漢代一直用來斷句。《說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為條目,兩者配對,是漢語早期的句讀符號。然後逐次介紹唐代寫本和《金剛經》刻本的標點,宋代至清中葉的標點,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標點,以至新中國的《標點符號用法》,稱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統的標點符號簡史。句讀是中國傳統的標點,則在第一篇中設「句讀·圈點」作了專門的討論。
西方標點源於古希臘。林著說,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銘文,用詞連寫,只是偶爾用直行的二連點和三連點分隔詞句。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辭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為連寫難以斷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人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五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他的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行銷歐洲各地,這幾種基本標點為各語種普遍採用。歐洲各語種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英語標點是在18世紀晚期才完備的。
幾千年來,漢語和西方一些語種的標點符號的發展和變化是有很大差異的,從宏觀上考慮,也有相似的前進軌跡。那就是由字、詞、句的連寫,而逐步採用標點或非標點的方式斷詞斷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見解、不同學派採用不同的標點符號,逐步舍異求同,而在一個語種內採取統一或基本統一的標點符號體系。
耐人尋味的是,人類在古代就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但是創造為數不多的標點符號卻是步履維艱。中國在殷商時代已創造出甲骨文,發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載約有4 500個單字(可識者約為三分之一)。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從那時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認可使用的還只有句(。)、讀(、)、表示著重的(.)、表示專名的(——)等幾個標點而已,而且這些標點符號常常同其他符號(如評點符號)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才有成為系列的12種標點。
古代希臘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已經是哲人輩出,為後世留下哲學、史學、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大量文獻。可是直到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 )、上圓點(˙)、下圓點(·),從無到有,且成序列,彌足珍貴。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問題。
嘆號是14世紀下半期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的創造。在現存的文獻中最早的嘆號見於佛羅倫薩城邦執政官、作家科盧特喬·薩盧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論法律和醫學之高尚》1399年抄本(參見第二篇2.2)。德國刊印的書籍在16世紀開始使用嘆號。英語和俄語的嘆號出現於17世紀初。莎士比亞在1610~1611年寫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嘆號」稱為note of admiration(贊嘆符)。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本·瓊森說嘆號在句子「帶贊嘆」的口氣說出時使用。1657年英語嘆號開始使用現代名稱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譜》中自擬的10種標點中有「慨嘆之號」(!)和「驚異之號」( )。魯迅1909年在《域外小說集·略例》中提出四種新式標點符號,其中有(!),表示「大聲」。1919年《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定名為「驚嘆號」,1951年《標點符號用法》改稱「感嘆號」,1990年以後正式名稱簡化為「嘆號」。
西方的標點符號在16世紀主要有朗誦學派和句法學派兩個學派,主要是由古典時期希臘文和拉丁文演變而來,在17世紀後進入穩定階段。俄文的標點是依希臘文而來,到了18世紀採用西歐的標點方法。
古代的漢字作品無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斷句。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人物、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現在這本書名為《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Ⅳ 標點符號:分號,冒號,引號,書名號,省陸號,破折號

分號

分號用在復句內並列的分句之間,這是使用分號的基本原則。單句內並列詞語之間只能用頓號或逗號,不能用分號。例如:「主食和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室外活動量少,是形成肥胖的一種生活模式。」
這是個主謂單句,主語部分由三個並列的主謂短語構成,中間不能用分號,要改為逗號。
復句有簡單復句和多重復句。在簡單復句中,分句間必須是並列關系,才可以用分號;不是並列關系就不能用分號。例如:「舞台上,天女在翩翩起舞;舞台下,徐悲鴻思緒連綿。」「它不僅代表了兩千多年前我國養蠶、紡織、印染、刺綉和縫紉工藝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
前例是並列關系的簡單復句,分句間用了分號。後例句子雖然較長,但是一個遞進關系的簡單復句,不能用分號,分號應改為逗號。
並列分句之間,也不是一定要用分號。如果分句較簡單,內部沒出現逗號,分句間也就用不到分號。例如:「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大自然的生命才是永恆的。」「我漸漸愛上這些孩子了,孩子們也愛上了我。」
多重復句中,分號要用在第一層。第一層是並列關系,兩部分間常常要用分號;第一層不是並列關系,如是轉折關系、因果關系等,有時候也可以用分號。例如:「管理人員只要一出現,小販們就互相報信,趕快收攤;管理人員一走,他們就又繼續倒賣。」「有些同志口頭上也講要發揚民主,依靠群眾;但是,一碰到群眾提意見多了,他們就從心裡不耐煩。」「如果到一個地方去僅僅是座談座談,記些數字,或尋一個局部感覺,那就很難叫『體驗生活』;因為真正的體驗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在身與心的勇敢投入中。」
頭一例第一層是並列,用了分號。第二例第一層是轉折,第三例是因果,也都用了分號。這里如果不用分號而用逗號,前後兩部分層次就不夠清晰;如果用句號,又使前後的聯系斷開,所以用了分號。
不在第一層的並列分句間是不能用分號的,否則層次就亂了。例如:「只有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才能使社會主義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才能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這個例子第一層是條件關系,並列在第二層上,分句間的分號要改為逗號。

冒號 〔:〕
1、表示提示語後的停頓。
2、表示提示下文或總括上文。

(1) 運用冒號時要注意其提示範圍。冒號提示的內容的末尾用句號。如果一個句號前的內容不全是冒號提示的,則這個冒號用得不正確。例如:
這種驚人的事實證明:人如果老想著錢, 看不到敵人的腐蝕進攻,就會走入歧途,可見這些事實是可以作為活教材的。
(句中冒號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後邊,所以用錯了。應把"歧途"後面的逗號改為句號。)

(2) 沒有特別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號。如:
他表示:一定要來參加會議。(冒號應該刪去)
比賽的結果出人預料:老年隊竟打敗了青年隊。 (冒號應該改為逗號)

(3) 在句子內部,不能用冒號。如:
老師說了一聲:「下課!」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號,應刪去。)

(4) 「某某說」、「某某想」等後邊常用冒號。 但有時不想強調提示語,或不直接引述別人的話,則不用冒號而用逗號。如果「某某說」是在所有引文的後邊,「說」後用句號。

冒號的由來
(選自林穗芳著《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我國古代句讀符號中無冒號。現行標點符號中的冒號,形式和用法是從西方引進的,而名稱是使用表意詞,具有獨創性。「冒」字有「隱起」和「統括」的意思。如「冒頭」「冒子」指文章、話語的開頭部分或引子。「先說過一大篇冒頭,然後引入本體」,魯迅在《彷徨·孤獨者》所說的這句話有助於理解「冒」字的含意。冒號在 1919 年前後曾使用過多種名稱:句斷意連之號、冒號、冒引號、集點、集號、敘點、續號、敘述號、結號、綜號、兩點、爽殿、重點、扎點、可侖。胡適曾在《論句讀及文字元號》(1916年)一文中建議採用「:或」形式的冒號,所使用的名稱為「冒」。前一種是西式冒號,後一種是把西式冒號的兩個圓點改成兩個中式尖點。錢玄同在《句讀符號》(1918年)一文中建議採用的西文留種標點符號包括「『:』冒或結」。「結」字顯然指總結上文。冒號的形式和名稱是 1919 年《請頒布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正式確定的。
8 世紀末以來,西方的宗教書籍如《聖經》和《祈禱書》等常用升號表示句內較大的停頓,供誦讀經文祈禱文或唱聖詩聖歌時使用。升號形式為圓點的右上方加一挑或豆芽形曲線,如();14世紀中葉以後,圓點的上加符號也演變成圓點,升號變成雙點,即今冒號前身。英語的冒號名稱源自希臘語的kōlon。這個詞本意為「肢」(人或動物的身體的一部分),後轉成「詩歌或語句的一部分」。古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在公元 88 年寫成的修辭學著作中曾按照「長句段」的意思使用kōlon一詞。這個長句段符號,從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出版家馬努提烏斯開始用來標示介於句號和分號之間的停頓。分號之下是逗號,因為早期西文的句子較長,需要使用(.)(:)(;)(,)等四種標示語句不同結構層次的點號。英語大約從1550年起稱(:)為colon,意為「長句段符號」,在colon之下的斷句符號(;)從1644年起稱為semicolon,意為「半長句段符號」。17 世紀 40 年代英語正寫法規定以逗號(,)為停頓的基本單位,(;)和(:)表示停頓的長度分別為逗號的二倍和三倍。《英語牛津大辭典》colon條所舉 1748 年的書證為:「標示語音停頓我們如果可以自定以comma(逗號)為一,則semicolon(分號)為二,colon為三,period(句號)為四」。可見當時colon是用於句內第一層分界,semicolon則用於第二層分界。後來文風逐漸改變,短句多了,在句子內部不需要那麼多的標示層級的符號,(:)被派作其他的用場——從 18 世紀晚期開始改作提示性的符號,這就是現代冒號的起源。從此以後,分號(;)變成為介於句號和逗號之間的唯一的點號,(:)的主要功能再也不是切分長句段,雖然至今仍有一些英國作家在連接兩個並列分句的連詞and之前加冒號,這種用法不帶普遍性。從英語colon和semicolon的詞源和用法的歷史演變,我們可知這兩種點號在現代已沒有意義上的聯系,決不能把semicolon理解為「半冒號」。
與英語不同,法語、義大利語和俄語仿效拉丁語依照(:)的形態給它命名,稱之為「雙點」(法les deux-points/意i e punti/俄двоеточие),其用法的歷史演變和英語大致相同。上述法語名稱首見於 1590 年。這個點號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才引進漢語,所以依據它的現代意義譯成「冒號」,不可因此認為(:)這個點號在西方自古以來就一直作冒號使用。
注意漢語的冒號不同於數學的比號。比號的位置居中,如「1:2=3:6」;冒號位置靠字的右下角。分隔時分用冒號,不用比號,如「7時30分」要寫作「7:30」。西文的冒號和比號(:)的形體相同,兩點的距離比漢語冒號略寬,與一般小寫字母等高。

引號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說的話完整地記錄下來。分三種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斷幾枝扔下來,邊叫我的小名兒邊說:①「先喂飽你!」
2)「哎呀,真是美極了!」皇帝說,②「我十分滿意!」
3)「怕什麼!海的美就在這里!」我說。③

說明:例1)是說話人在前,說話在後的情形,例2)是說話人在中間,此前此後都是他說的話的情形,例3)是說話人在後面,前面是他所說的話。上述三個例句中的①②③處分別用冒號、逗號和句號,這是由引號所引發的固定搭配,不能變動。

間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話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隨語意拈來放在自己的話中的引用。這類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難發現它是引用。例如:

4)適當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豈但「你管得著嗎」,而且是順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
6)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由4)、5)、6)我們可以看出,跟引回號在一起的句號或逗號,都要放到引回號之後。如此相對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號或逗號等打在引回號之前。

一般地說,起引號跟引回號要成對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時,中間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號,該段段尾卻不用引回號。例如某人說了五段話,則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號,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卻不用回引號,回引號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號裡面又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例如:

7)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 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 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

引號除了引用外,還具有強調的作用,例如:

8)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
9)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

另外,引號還有反語的效果,用來表示諷刺和嘲笑。例如:
10)他們(指友邦人士)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號,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標榜,其實一點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話正說,具有嘲笑的客觀效果。

書名號:《 》 〈 〉

表示書籍、文件、報刊、文章等的名稱,亦用於歌曲、電影、電視劇等與書面媒介緊密相關的文藝作品。書名號里還有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裡面一層用單書名號。

書名號(雙書名號:《》,單書名號:〈〉),用於標明書名、篇名、報刊名、文件名、戲曲名、歌曲名、圖畫名等的符號。「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用書名號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用在書名、篇名、歌曲名、影劇名、報紙雜志名和圖表名等。」(《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台灣學術網路三版)

書名號應成對使用,書名號內使用書名號時,使用單書名號。「書名號里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里邊一層用單書名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

書名號原為在文字下方(橫寫)或左方(直寫)畫浪線﹏﹏,現在中國大陸僅在古籍中配合專名號使用,但在香港及台灣仍被經常使用,但香港普遍學生都會因為麻煩而不會用橫線的書名號,而改用中國大陸規范的「《》」。

由於電腦和網路運用的普及,加上傳統書名號(﹏﹏)在電腦輸入和排版上的不便,現今台灣也漸漸接受使用「《》」和「〈〉」做為書名號。同GB/T 15834-1955的規定不同,台灣在使用書名號時,有時可以在並非嵌套的情況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單書名號。[1]

在英文等西方語文中,則以斜體字標示書名,如「Harry Potter」。

範例
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
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歌曲名、影劇名等,用「書名號」標示。例如:
《天龍八部》是金庸的作品。
你讀過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嗎?
露易絲在著名的《美國自然科學家》雜志發表一篇《七弦鳥的研究》。[1]
我很喜歡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龍貓》很好看。
書名號里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里邊一層用單書名號。例如:
《〈中國工人〉發刊詞》發表於1940年2月7日。
書名與篇、章、卷名之間的分界,亦可用「間隔號」標示。例如:
《孟子·梁惠王》
《荀子·正名》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書名號的來歷
書名號「《》」,開始時人們叫它「尖括弧」。它的用處是標出文中書籍、報刊、篇章、歌曲等的名稱。但它是後來才有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還無此符號。
我國原來的書名號是一條曲線(波浪線)。但因為這種標點符號排印起來費事,因此很少使用。後來,為了印刷方便,接生人力物力,遇到書報刊名之類,就常用引號代替。
《》號原是俄文中的符號,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引號。20世紀50年代,在學俄語的熱浪中,不少人把《》搬用過來,用如引號。在實踐中,人們逐漸感到不能老是用引號來代替書名號,於是就有人以《》號專用作書名號,久而久之,便唄人們所接受。

省略號(……),又稱刪節號,用於省略原文的符號。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號標明。」
「舉例的省略,用省略號標明。」
「說話斷斷續續,可以用省略號標示。」
「用在表示節省原文或語句未完、意思未禁等。」
省略號
省略號是表明文句中省略內容的標號。
省略號的主要用法是表示省略。省略的內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復性詞語;三是類似語句;四是列舉。
除省略外,省略號還有以下幾種用法:
1、 表示沉默:
例:何為:梅伯母的身體已經經不起路上的顛簸了!歐陽平:……
2、 表語言中斷:
例:穿長袍的問:"這位是……""我的兄弟。"戴禮帽的回答。
破折號也可表語言中斷,但兩者有不同:破折號表語言戛然而止,省略號表餘音未盡。
3、表語言斷斷續續。
例:上級……派我……到這兒……工作,我沒……有……完成……上級……交給我的……任務。
4、表含糊其辭,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膽怯了起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5、表明語意未盡。
例:"可惡!然而……。"四叔說。
使用省略號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不可濫用省略號。一是省略號後語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號,而是沒有上述特殊語意不能用省略號。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號。(省略號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號表示的可以是各種需要省略的,而後者只能是類似的詞語或意思。)
(3)要正確處理省略號前後的點號問題:一是省略號前是個完整的句子的,省略號前應使用句末標點,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號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號前一般不用點號,表示省略的是詞語、短語;三是省略號後一般不用標點。
(4)、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幾段文字,就用十二個圓點表示,單獨成行,不頂格。

電腦應用
由於在電腦鍵盤中並沒有和中文省略號相對應的按鍵,有些人會使用三個或六個句號代替。正確的做法(如中文維基提供的)是使用兩個連續的「…」 (HORIZONTAL ELLIPSIS, U+2026),如「……」;正確的字體會將這個符號造成和中文字一樣寬並上下居中(繁簡體相同)。有些字體生產商將之對應到另一個形狀類似的數學符號「⋯」(MIDLINE HORIZONTAL ELLIPSIS, U+22EF),是不正確的。

破折號(——),表示話題或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續等的符號。「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用破折號標明。」「話題突然轉變,用破折號標明。」「聲音延長,象聲詞後用破折號。」「事項列舉分承,各項之前用破折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表示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續、時空的起止,或用為夾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90月台灣學術網路三版)

破折號的作用

1.解釋說明
2.表示遞進
3.表示延長
4.表示轉折
5.電腦應用
6.加強重點

由於在電腦鍵盤中並沒有和中文破折號相對應的按鍵,很多人會使用兩個全形連接號「--」 (FULLWIDTH HYPHEN-MINUS, U+FF0D) 代替。較正確的做法(如中文維基網路提供的)是使用兩個連續的「—」 (EM DASH, U+2014),如「——」,正確的字體會將符號造成和中文字一樣寬,上下居中(繁簡體相同);但在某些字體中這兩個符號連用時中間會(不正確地)斷開,不符合標准,有些軟體(如Microsoft Word)會自動將之換成兩個水平劃線符號「——」 (BOX DRAWING LIGHT HORIZONTAL, U+2500),這樣中間就不會斷開。

折號有哪些主要用法

破折號是一個用途比較廣的標號。它的主要用法可以歸納如下。
1. 用以表示對上文的解釋說明或補充。例如:「亞洲大陸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瑪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括弧也表示解釋說明,但是破折號引出的解釋說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較重要的信息,要讀出來的。而括弧里的解釋說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釋,沒有它不影響句子的完整性,讀時也不必連著正文念出來。
解釋說明或補充的語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間的,可以前後各用一個破折號。例如:「太陽系除了九個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還有40個衛星以及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等。」「直覺——盡管它並不總是可靠的——告訴我,這事可能出了什麼問題。」
2. 表示話題的轉變。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幹得挺順心。老闆對我不錯,工資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煙嗎?」破折號前是講述自己情況, 後面突然轉而詢問對方別的事。
3. 表示話語的中斷。例如:「『班長他犧——』小馬話沒說完就大哭起來。」「他很大了,——(頓)並且他以為他母親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號表示下面的話沒說出來。後一例表示說了半句暫時中斷,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下去。
4. 表示聲音的延長。例如:「『順——山——倒——』林子里傳出我們伐木連小夥子的喊聲。」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題為《論氣節》的文章里,他對『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道路與現實處境作了這樣一番總結——」「小姑娘的相貌神態酷似她的母親,我的心一顫。眼前又浮現出十年前我在槐樹村生活的情景——」這種由破折號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表示總結上文。例如:「其實這位選評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學藝術常識,甚至對一般古漢語詞彙的涵義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損有餘以補不足)講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書省的別稱)講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懷刺』(懷里揣著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講成『懷抱著有刺的東西』——都是全無根據地亂說一通。」
7. 分行列舉,每個分列項前用破折號。例如: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前迫切需要確立的主要原則是:
——民主集中製法制化原則;
——黨的領導法制化原則;
——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
——政企職責分開的原則。
8. 用在副標題的前面。例如:
語言與哲學
——當代英美與德法哲學傳統比較研究
9. 用於引文後標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Ⅳ 符號是如何產生的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漢字一樣,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產生初始階段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它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但在古代書面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標點符號就逐步的產生了.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到了宋朝,人們採用圈點來標讀文字.稱為句讀(音,古文語句中的短暫停頓).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到了明朝,隨著刊本小說的出現,又多了兩個專用號,即在人名旁邊畫單直線,在地面旁邊畫雙直線.
二、發展成熟階段
標點符號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豐富完善.至於標點符號的提倡和使用,則是「五四」運動以前的事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發展和推廣使用標點符號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人力、物力、技術工作各方面幫助國民黨恢復和建立秘書工作,幫助秘書改革,開始使用標點符號.1924年4月4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記錄》記載:會議通過了公文使用標點符號的議案,即〈關於本黨印刷公文、書籍所用圈點之議案〉.從此國民黨機關上下行文中就經常使用標點符號了.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規定使用標點符號.第二次見於解放區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華北人民政府公文處理暫行規定》,在公文格式中規定了公文一律加標點符號.當時規定一般使用11種標點符號.即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單引號(「」)、雙引號(『』)、省略號(……)、括弧「()」、(?)、驚嘆號(!)、句號(.).這是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各級政府不論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須使用標點符號.至此標點符號已比較成熟.
三、定型普及階段
標點符號的定型普及使用階段,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使用辦法》.當時公布時規定了14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括弧「()」、引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專用號(—).
四、完善提高階段
經過30多年的實踐應用,書寫排印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用法也發生某些發展和變化.對此,1990年3月國家文字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行了《標點符號用法》.由原來的14種改為16種,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兩種.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又創造了幾種書寫符號:即文尾號(o)或(□),用於一篇文章的結尾.多見於雜志.這些新的書寫符號已約定俗成,被普遍應用.這標志著標點符號的不斷豐富完善.
中國古時候有沒有標點符號?佔主流的說法,是沒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說有.我們多數人長時間里,受的是「沒有」派的影響,還找到了或者說推測到了「沒有」的理由:古人的書寫材料過於珍貴.這也不是毫無道理.你想,無論是早期的竹簡、木簡,還是稍後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兒上、絲帛上的空間,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寫一個字,就多寫一個字,讓標點符號占個地方,不劃算.
「有」派的意見也不能不聽聽,因為也並非全無道理.有的專家指出,漢語標點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時代.甲骨文的書寫者,是使用線條和間空來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的.狹義的標點,指有明確書寫形態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沒有書寫形態的方式,如間空啦、分段啦,等.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句尾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句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有趣的是,許慎很重視這兩個標點符號,把它們當成文字收入字典,做到了有形、有音、有義.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小的「.」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至於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豎線,則晚至明代才出現.
據此說來,漢語的標點符號也是有模有樣地持續了數千年,怎麼能說沒有呢?能想到的解釋是:這些標點符號雖然不絕如縷,但實行的范圍太小,不夠普及,絕大部分的書籍,還是沒有任何標點的.還有一點,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讀」之類的標點符號,長時間里,不是作者所為,而是讀者在閱讀時做的記號.這種記號,有較大的隨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難說.作為一種標點符號,卻不是跟作品同步產生,而是由讀者後來「追加」,不同的讀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這種作品與標點符號奇特的分離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種文字中絕無僅有的風景.像朱熹那樣,在著書時候自覺使用標點符號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來,簡單地下結論,說中國古代有或者沒有標點符號,都不妥當.准確點說,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標點符號的萌芽,有了使用標點符號的書寫實踐,只不過規范化和系統化的時間較晚而已.最為系統、完備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和普及,則是在西文的標點符號引進和消化之後.
近日見到一篇美國人談標點符號的文章(見《青年參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國人最初發明標點符號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朗誦(按:看來並不是因為當時的牛皮和羊皮這些書寫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國人說,英文標點符號一詞(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點」.這些「點」讓讀者知道哪裡需要稍停,哪裡需要加強語氣等等.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我們的老祖宗沒怎麼使用標點符號的原因的解釋.不妨這樣推測: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更早的時候沒有使用標點符號,是因為沒有發明出來,跟書寫材料珍貴與否關系不大.有的學者納悶,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而且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據說,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的文字,都是連著寫下來的,沒有標點.當時的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為連寫而難以斷句.到後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上圓點和下圓點.從無到有,漸成序列.
作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者,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了5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馬氏制定的標點符號為什麼能夠推廣開來呢?除了讀者閱讀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經營規模較大的出版商很有關系.這個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如果這些書籍都採用了馬氏的標點發行出去,這種標點符號當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從這時開始,歐洲各語種也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至於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西文標點符號引起中國人的重視,是在鴉片戰爭以後.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其後,西風之東漸越來越甚,西文也為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熟悉,其標點符號之方便,也時時刺激著大家的改革熱情.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對推廣應用新式標點符號起了積極的作用.他於1918年5月,在《學藝》雜志上發表《標點之革新》一文,介紹西洋標點符號10種,同年5月起,《新青年》雜志就全部採用白話排印加上新式標點.它的影響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種報刊仿效.由於當時的出版物多採取直排方式,於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國式」調整.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的方案.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次年被批准.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種符號,包括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書名號共12種.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曾於1951年9月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包括14種符號.l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修訂本《標點符號用法》,符號增至16種,其中點號7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標號9種(引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隨後又經部分修訂,於1995年12月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將其列為國家標准,通稱國標本《標點符號用法》,要求各機關處理文書,出版報刊、圖書以及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要正確、規范地使用標點符號,以准確、生動地表達語言.
值得一說的是,國人對於標點符號的引進,也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處理.與西方使用的標點,有幾處明顯的不同:①句號用「.」,不用「.」.這個圓圈圈,是國人使用了多少年的東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個小點點,好得多.②引號用『』和「」,不用「「」」和「『』」.這是為了適應豎排文字的特點.時過境遷,隨著我國文字絕大部分橫排,引號也就跟西文的趨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要有人名號和書名號. 此外,二者的區別還有:漢語破折號占兩個漢字的位置,英語破折號則只佔約一個漢字的位置;漢語省略號為六個連點(也可以說成「兩組三個連點」),且上下居中,英語省略號則只有三個連點(也就是「一組三個連點」),且居於下方;漢語連接號有「長橫」(——)、「一字線」(—)、「半字線」(-)和「浪紋」(~)之分,前三者分別占兩個漢字、一個漢字和半個漢字的位置,英語連接號則只佔字母m寬度的1/3(–);等等.
漢語里有些標點符號在英語里是找不到的,如頓號、著重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等.在漢英翻譯時,頓號常處理成逗號;著重號在漢語里表示強調,翻譯成英語時常將被強調部分的文字用斜體或粗體表示;漢語間隔號用於外國人名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在英語中,因為是直接用空格將人名各部分分開,用不著間隔號;漢語書名號翻譯成英語時,只將相應部分變成斜體;漢語專名號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專名下面,它只出現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裡面,英語里相同情況下則不用任何符號.

Ⅵ !!急請各位大俠幫助,在報刊上找到除國家規定的16種以外的標點符號,要有出處

學術界殷殷期望出版一部標點符號史著作,近年在報刊上仍然聽到這種呼聲。香港《詞庫建設通訊》第9期(1996年8月出版)刊出黃河清先生《較早介紹西式標點符號的人》一文,報道了清末外交官員張德彝在1869年寫的使西遊記中介紹西方的九種標點符號,然後說:「囿於筆者見識,我尚未看到系統研究各種標點符號名稱由來的專著,顯然這又是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空白。」《文匯讀書周報》2000年8月12日的一期刊載止庵先生《關於標點符號》一文說:「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寫過『標點符號史』之類文章,如果有的話,倒是很想一讀,希望弄明白嘆號、問號之類,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在漢語中應用。」
林穗芳著《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從書名看,沒有「史」字;從內容看,「史」約佔全書的30%,近10萬字,成為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書的學術精華所在。因此,把這部書看作是一部中外標點符號發展史是無可置疑的。也可以說林著在事實上已經填補了黃河清先生所說的「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空白」,而其篇幅則大大超過了止庵先生「很想一讀」的「『標點符號史』之類文章」。

在史學領域中,標點史似可歸入文化史中的專題史。林著作為一部綜合描述中外標點符號史的學術著作,至少在中國是前所未見的,是一部開山之作。筆者通讀全書,就其「史」學部分而言,有下述值得稱道的特點。

一是多元結構

史書不能寫成流水賬,標點史也是這樣。林著的標點史是由中外標點通史、語種標點史、點別史構成的立體多維架構。

林著總體框架分為三篇:第一篇標點概況,第二篇中外標點的歷史和比較,第三篇標點符號用法。

誠然,第二篇是標點史的主體。其中第一章記述漢語標點的歷史發展,第二章記述外語標點的歷史發展,這兩章可視為中外標點符號簡史。

除了通史,林著還寫了語種標點史。講西方標點起源,當然是「言必希臘羅馬」。隨著歐洲歷史的發展,還分別介紹了德語、英語、俄語標點的沿革,旁及法語、西班牙語、捷克語的標點應用狀況。林氏不是西方中心主義者,除了漢語以外,還為東方的日語和朝鮮語標點的歷史和現狀各設立專節加以記述。

可貴的是寫了「點別史」。林著第三篇是講標點的應用,除了為國家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所列的16種標點符號各立專章之外,還增加了篇章號、分段號、分隔號、代字型大小、虛缺號、示亡號、標示號和省字型大小8種標點,也各設專章講述。在講述這24種標點應用的開頭,都設有「由來」一節,原原本本、脈絡清晰地介紹每種標點的歷史,給讀者查「檔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標點史是一種專題史。這種多元結構的設計是繼承了我國優秀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就是由紀、傳、表、書多元構成的通史,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楷模。林著不是一部純粹的史書,為把「史」的內容穿插進去,就要付出更多的思考。

二是考鏡源流

清代歷史學家章學誠(1738~1801年)為治史提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主張,在林著標點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漢語標點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林氏認為,狹義的標點指書寫形式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非書寫形式的標點,如間空、大寫、分段等,並把非書寫形式的標點作為研究對象。鉤識號從先秦至少到漢代一直用來斷句。《說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為條目,兩者配對,是漢語早期的句讀符號。然後逐次介紹唐代寫本和《金剛經》刻本的標點,宋代至清中葉的標點,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標點,以至新中國的《標點符號用法》,稱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統的標點符號簡史。句讀是中國傳統的標點,則在第一篇中設「句讀·圈點」作了專門的討論。

西方標點源於古希臘。林著說,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銘文,用詞連寫,只是偶爾用直行的二連點和三連點分隔詞句。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辭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為連寫難以斷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人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五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他的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行銷歐洲各地,這幾種基本標點為各語種普遍採用。歐洲各語種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英語標點是在18世紀晚期才完備的。

幾千年來,漢語和西方一些語種的標點符號的發展和變化是有很大差異的,從宏觀上考慮,也有相似的前進軌跡。那就是由字、詞、句的連寫,而逐步採用標點或非標點的方式斷詞斷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見解、不同學派採用不同的標點符號,逐步舍異求同,而在一個語種內採取統一或基本統一的標點符號體系。

耐人尋味的是,人類在古代就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但是創造為數不多的標點符號卻是步履維艱。中國在殷商時代已創造出甲骨文,發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載約有4 500個單字(可識者約為三分之一)。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從那時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認可使用的還只有句(。)、讀(、)、表示著重的(.)、表示專名的(——)等幾個標點而已,而且這些標點符號常常同其他符號(如評點符號)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才有成為系列的12種標點。

古代希臘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已經是哲人輩出,為後世留下哲學、史學、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大量文獻。可是直到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 )、上圓點(˙)、下圓點(·),從無到有,且成序列,彌足珍貴。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問題

Ⅶ 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0種,分點號和標點兩大類。

點號的作用在於點斷,主要表示內說話時的停頓和語容氣。點號又分為句末點號和句內點號。句末點號用在句末,有句號、問號、嘆號3種,表示句末的停頓,同時表示句子的語氣。句內點號用在句內,有逗號、頓號、分號、冒號4種,表示句內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停頓。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

(7)立法學中符號擴展閱讀

標點符號的位置:

1、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現在一行之首。

2、引號、括弧、書名號的前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末,後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首。

3、破折號和省略號都占兩個字的位置,中間不能斷開。連接號和間隔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破折號、省略號、連接號和間隔號放在字下居中。

4、著重號、專名號和浪線式書名號標在字的下邊,可以隨字移行。

Ⅷ 關於憲法的名言,帶標點符號,不多於40個字。

1、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2、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 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 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

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 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 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 的預測。——【美】霍姆斯《普通法》

5、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 ,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 郭道暉

6、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 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 法官卡多左

7、法律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暴力,超 越權利的聲音,它所劃定的權利邊界雖然無 形,卻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靈之中。——著名的法律學者

8、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安 提戈捏

9、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10、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

11、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法諺

12、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 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馬克 思

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 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 極相對的反差。——滋賀秀蘭

14、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 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阿奎那

15、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 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亞里士 多德

16、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 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勞倫· 卻伯

17、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 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 ——薩維尼

18、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 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19、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 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 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斯賓 諾莎

Ⅸ 標點符號都有什麼 它們的作用各是什麼 怎樣用

標點符號分為點號、標號、符號三大類。
點號
①句號 ( 。)
②問號 ( ?)
③感嘆號 ( !)
④逗號 ( ,)
⑤頓號 ( 、)
⑥分號 ( ;)
⑦冒號 ( :)
其作用在於:表示口語中不同長短的停頓。
標號
①引號 (「 」)
②括弧 〔( ) [ ] { } 〕
③破折號( ── )
④省略號 (……)
⑤著重號( .)
⑥書名號 (《 》〈 〉)
⑦間隔號 (·)
⑧連接號 ( — )
⑨專名號 ( ____ )
其作用在於:表示書面語言里詞語的性質或作用。
符號
①注釋號( * )
②隱諱號(×)
③虛缺號(□)
④斜線號( / )
⑤標識號 (▲或●)
⑥代替號 (~)
⑦連珠號( …… )
⑧箭頭號( →)
常用標點符號用法簡表
一、基本定義 句子,前後都有停頓,並帶有一定的句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義。句子前後或中間的停頓,在口頭語言中,表現出來就是時間間隔,在書面語言中,就用標點符號來表示。
一般來說,漢語中的句子分以下幾種:
陳述句:用來說明事實的句子。
祈使句:用來要求聽話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問句:用來提出問題的句子。 感嘆句:用來抒發某種強烈感情的句子。
復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聯系的小句子組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大句子。這樣的大句子叫復句,復句中的每個小句子叫分句。
構成句子的語言單位是詞語,即詞和短語(片語)。詞即最小的能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短語,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則組成的表達一定意義的語言單位,也叫片語。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幫助人們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和理解書面語言。
二、用法簡表 名稱 符號 用法說明 舉例
句號 。
1.用於陳述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2.用於語氣舒緩的祈使句末尾。
請您稍等一下。
問號 ?
1.用於疑問句的末尾。
他叫什麼名字?
2.用於反問句的末尾。
難道你不了解我嗎?
嘆號 !
1.用於感嘆句的末尾。
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斗!
2.用於語氣強烈的祈使句末尾。
停止射擊!
3.用於語氣強烈的反問句末尾。
我哪裡比得上他呀!
逗號 ,
1.句子內部主語與謂語之間如需停頓,用逗號。
我們看得見的星星,絕大多數是恆星。
2.句子內部動詞與賓語之間如需停頓,用逗號。
應該看到,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畢生的精力。
3.句子內部狀語後邊如需停頓,用逗號。
對於這個城市,他並不陌生。
4.復句內各分句之間的停頓,除了有時要用分號外,都要用逗號。
據說蘇州園林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
頓號 、
用於句子內部並列詞語之間的停頓。
正方形是四邊相等、四角均為直角的四邊形。
分號;
1.用於復句內部並列分句之間的停頓。
語言,人們用來抒情達意;文字,人們用來記言記事。
2.用於分行列舉的各項之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冒號 :
1.用於稱呼語後邊,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們,朋友們:現在開會了……
2.用於「說、想、是、證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詞語後邊,提起下文。
他十分驚訝地說:「啊,原來是你!」
3.用於總說性話語的後邊,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說。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武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4.用於需要解釋的詞語後邊,表示引出解釋或說明。
外文圖書展銷會 日期:10月20日至於11月10日 時間:上午8時至下午4時 地點:北京朝陽區工體東路16號 主辦單位: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
5.用於總括性話語的前邊,以總結上文。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號「 」 『 』
1.用於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流傳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年了。
2.用於需要著重論述的對象。
古人對於寫文章有個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內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
3.用於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
這樣的「聰明人」還是少一點好。
4.引號裡面還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
他站起來問:「老師,『有條不紊』是什麼意思?」
括弧( )
用於行文中注釋的部分。注釋句子中某些詞語的,括注緊貼在被注釋詞語之後;注釋整個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標點之後。
(1)中國猿人(全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或簡稱「北京人」)在我國的發現,是對古人類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2)寫研究性文章跟文學創作不同,不能攤開稿紙搞「即興」。(其實文學創作也要有素養才能有「即興」。)
破折號 ——
1.用於行文中解釋說明的部分。
邁進金黃色的大門,穿過寬敞的風門廳和衣帽廳,就到了大會堂建築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2.用於話題突然轉變。
「今天好熱啊!——你什麼時候去上海?」張強對剛剛進門的小王說。
3.用於聲音延長的擬聲詞後面。
「嗚——」火車開動了。
4.用於事項列舉分承的各項之前。
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環境物理學分為以下五個分支學科: ——環境聲學; ——環境光學; ——環境熱學; ——環境電磁學; ——環境空氣動力學。
省略號……
1.用於引文的省略。
她輕輕地哼起了《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樹葉兒遮窗欞啊……」
2.用於列舉的省略。
在廣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鍾、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蘭……春秋冬三季的鮮花都擠在一起啦!
3.用於話語中間,表示說明斷斷續續。
「我……對不起……大家,我……沒有……完成……任務。」
連接號—
1.兩個相關的名詞構造成一個意義單位,中間用連接號。
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2.相關的時間、地點或數目之間,用連接號,表示起止。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3.相關的字母、阿拉伯數字等之間,用連接號,表示產品型號。
在太平洋地區,除了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纜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纜投入運營。
4.幾個相關的項目表示遞進式發展,中間用連接號。
人類的發展可以分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這四個階段。
間隔號 ·
1.用於外國人和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內各部分的分界。
烈奧納多·達·芬奇、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2.用於書名與篇(章、卷)名之間的分隔。
《中國大網路全書·物理學》、《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書名號 《 》 〈 〉
用於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課文里有一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桌上放著一本《中國語文》。《〈中國工人〉發刊詞》發表於1940年2月7日。
專名號
用於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專名下面。 司馬相如者,漢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長卿

Ⅹ 參考文獻中的逗號句號用什麼字體有中英文之分嗎

參考文獻中逗號用中文字體句號用英文字體。

例如:

[1]何齡修.讀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後參考文獻中列出。格式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頁碼(或頁碼范圍).」。

多次引用的文獻,每處的頁碼或頁碼范圍(有的刊物也將能指示引用文獻位置的信息視為頁碼)分別列於每處參考文獻的序號標注處,置於方括弧後(僅列數字,不加「p」或「頁」等前後文字、字元;頁碼范圍中間的連線為半字線)並作上標。

(10)立法學中符號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可使用符號:

「:」用於副題名、說明題名文字、出版者、製作者、連續出版物中析出文獻的頁數;

「,」用於後續責任者、出版年、製作年、專利文獻種類、專利國別、卷號、部分號、連續出版物中析出文獻的原文獻題名;

「;」用於叢書號、叢刊號、後續的「在原文獻中的位置」項;

「( )」用於限定語、期號、部分號、報紙的版次、製作地、製作者、製作年;

「[ ]」用於文獻類型標識以及著者自擬的著錄 內容 ;

「?」除上述各項外,其餘的著錄項目後用「?」號。

熱點內容
觀察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25:41 瀏覽:340
啟東司法 發布:2025-07-04 09:20:39 瀏覽:706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
規章的制定 發布:2025-07-04 09:03:00 瀏覽:349
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08:54:32 瀏覽:357
勞務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8:44:49 瀏覽:662
關於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08:39:51 瀏覽:784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2025-07-04 08:20:16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