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孫中山法治思想

孫中山法治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2-10 19:08:51

A. 孫中山的法治夢讀後感

1883年11月,孫中山再次告別家鄉、告別父母,到香港求學,讀後感《孫中山讀後感》.他學習努力、成績優秀.他從中央書院畢業後,改學醫學,他想「由醫人而醫國,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在西醫書院念書期間,他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在宣傳革命、策劃革命上了,滿腦子都是革命思想,見人就談革命.
孫中山從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當了一名西醫師.但他認為「醫術救人,所濟有限」,「醫國」比「醫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組織成立了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他先後組織了10次革命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他沒有氣餒,繼續組織發動革命武裝起義,終於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於孫中山輕信袁世凱,把總統之位讓給了他,革命果實就這樣被竊取了.孫中山又開始討袁護國活動.粉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後,孫中山又奮起斗軍閥.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後,為求統一,扶病北上,最後鞠躬盡瘁,為革命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孫中山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帝國,從而也就結束了自秦始皇以來綿延了2133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另一件是高舉起反帝反軍閥的旗幟,堅定地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義和公產主義的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展.
他一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卻在失敗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敗和成功的辨證統一中,鑄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奮的堅強鬥志、永不停頓的進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這就是孫中山,這就是孫中山留給我們的遺產.
孫中山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為平民,死為平民,在平凡中見偉大.
讀完《孫中山》以後,我越來越感覺到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他的最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博愛」和「天下為公」.我決心:一定要向他學習,刻苦學習,將來把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生活水平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把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為自己的責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B. 孫中山的法治思想進步有何意義

孫中山是中國來法治現代自化的啟蒙者和奠基人。他的法治思想,不僅在內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在實踐上也影響深遠,對中國的法治現代化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力陳「人民主權」,力倡「法律至上,以誓死的決心維護憲法」,力崇「保障人權」,開啟了中國現代法治理念的新篇章;他重視立法,試行「五權分立」,推行現代法制,試行「權能分治」,構建了中國現代法治實踐的新框架;他以開放的胸襟研習法律,以民主的情懷制訂法律,促進了中國現代法治精神的新提升。

C. 孫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是什麼其主張在近代中國難以實現的原因

具體體現:
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在成立同盟會宣言中,提出了「國民革命」的口號。所謂國民革命。就是「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民國。在這個國家裡,凡為國民皆以平等的資格參加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並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宣言把實現這個目標分為三個步驟,即三個時期:第一期為軍法之治。這個期間,地方行政由軍政府總攝之,有步驟地掃除積弊。如政府之壓制,官吏之貪婪,差役之勒索,刑罰之殘酷,抽捐之橫暴等等。第二期為約法之治。在這個時期,軍政府把地方自治權,交給地方人民;由人民選舉地方議會議員及地方行政官。第三期為憲法之治。即在全國實行約法之治六年後,制定憲法,軍政府解除兵權和行政權,由國民公舉大總統,公舉議員組織國會。
難以實現的原因:
孫中山的法制思想,是中國近代、現代社會矛盾的產物,是中國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成果。按照孫中山自述,這是他立於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實際,觀察總結歐美近代史上所有政治法律制度的得失利弊,精心設想出來的最「完備」的民主共和國方案。實際上是晚生後起的中國資產階級,在二十世紀開始的世界形勢和國內形勢面前,所能產生的最好願望。列寧說孫中山是一位「充滿高尚精神與英雄氣概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確,孫中山為建立一個繁榮富強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竭盡赤膽忠心。因此,他的民主共和國方案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制設想。中國共產黨證明了資本主義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D. 孫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是什麼、有哪些

五權分立。

E. 孫中山法律思想主要內容

1: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內他系統提出了民主革容命的綱領——三民主義,並為之奮鬥了終生。先生剛強不屈,連遺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衛共和制度。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先生最大的歷史功績。為了維護之後的共和,從護法到北伐,孫中山先生時刻都沒有停歇。

3、孫中山先生晚年更加進步,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成立,直接推動了國內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來臨。他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成為了國共合作的基礎。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孫中山與工農日益接近,他參加工農群眾的集會,稱贊工農是革命的先鋒和基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

F. 孫中山主張實行法治的目的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仍為時代的最強音。而回專顧20世紀初,「革命先行屬者」孫中山先生的論述中即包含了豐富的法治思想:他堅持人民主權,指出「主權屬於國民之全體」,「蓋國民為一國之主,為統治權之所出」;他倡導法律至上、憲法至尊,認為「一國之政事,悉以憲法行之」;他注重人權,推崇平等;他重視立法,盛贊法律為「共和國之命脈」;他主張依法行政,認為政府各機關的組織、活動都應有法可循,並大力整飭吏治;他強調司法獨立,力主改革封建司法制度。此外,孫中山先生在中西法律文化的貫通融會及挖掘法治本土資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給我們今天對傳統法治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必要的啟示。

G. 據材料二分析梁啟超和孫中山法治思想的異同

不同:
1、梁啟超認為法治是重構社會秩序與維護國家主權的基礎,孫中山以主權在民與五權分立來反對反對封建專制;
2、梁啟超主張翻譯、引進西方法學,孫中山把西方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結合起來.
相同:都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或法治)色彩

H. 概括孫中山的主張其進步意義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仍為時代的最強音。而回顧20世紀初,「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論述中即包含了豐富的法治思想:他堅持人民主權,指出「主權屬於國民之全體」,「蓋國民為一國之主,為統治權之所出」;他倡導法律至上、憲法至尊,認為「一國之政事,悉以憲法行之」;他注重人權,推崇平等;他重視立法,盛贊法律為「共和國之命脈」;他主張依法行政,認為政府各機關的組織、活動都應有法可循,並大力整飭吏治;他強調司法獨立,力主改革封建司法制度。此外,孫中山先生在中西法律文化的貫通融會及挖掘法治本土資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給我們今天對傳統法治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必要的啟示。
[關鍵詞]孫中山;法治;法制現代化

光陰荏苒,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已離開我們3/4個世紀了。回顧20世紀初,先生即「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1](第1頁),提出了當時中國最完整的法治思想。考察孫中山的法治思想,既可以看出它在中國近代歷史演進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又能從中獲得有益於當今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啟迪。


孫中山說:「吾國昔為君主專制國家,因人而治,所謂一正君而天下定。數千年來,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長治之方」[2](第285頁),國家只能長期處於混亂。他認為軍閥混戰時期,「法律不能生效,民權無從保障,政治無由進行」,原因就是「蔑法律而徇權勢」。基於上述認識,他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思想。

(一)人民主權。人民主權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精髓,是法治在歷史和邏輯上的起點,也是法治的核心和基礎[3](第22頁)。孫中山對人民主權的追求,開始於他對封建專制的批判。在《倫敦蒙難記》中,孫中山就對清政府進行了揭發和譴責:「無論為朝廷之事,為國民之事,為地方之事,百姓均無發言或與聞之權。其身為官吏者,操有審判之全權,人民身受冤抑,無所吁訴。……國家之法律,非平民所能與聞。」[4](第50-51頁)嚴峻的現實使得孫中山和他領導的革命民主派舉起「政治革命」的旗幟,決心以共和國取代封建暴政。他說:「革命是以造成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為目的,就是人民都享幸福,國家政治的主權在人民,政府要聽人民的話,這才叫中華民國。」[5](第284頁)在孫中山看來,「主權在民,民國之通義」,只有貫徹人民主權原則,才是真正的「民國」[6](第319頁)。在這樣的國度里,「國家為人民之公產,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4](第318頁)。應「由人民選舉議員」,組成「代表人民」行使權利的國會,決定國是。只要「真正以人民為主」,就會「造成一個駕乎萬國之上的國家」[7](第178-179頁)。

1912年3月在孫中山主持下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根本法的形式鞏固了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確認了民主共和的國家制度,規定了人民的民主權利,最重要的是通過約法把人民主權的思想固定了下來。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又多次闡述「夫中華民國者,人民之國也,君政時代則大權獨攬於一人,今則主權屬於國民之全體」,「蓋國民為一國之主,為統治權之所出」[8](第173頁)。他還強調指出:「蓋民國之民權,唯民國之國民乃能享之,必不授此權於反對民國之人,使得藉以破壞民國。詳言之,則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而凡賣國罔民以效忠於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8](第592頁)。這種主權在民的理論,比起封建專制主義,無疑是巨大的進步;對於啟發人民的民主覺悟和鼓舞人民進一步爭取自己的合法民主權利,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由於中華民國以國民為主體,「總統官吏皆國民之公僕也」,因此孫中山不僅嚴申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下官吏所享有的特權,而且還下令內務部通知各官署革除清朝統治時期反映官僚等級特權的「大人」、「老爺」等稱呼[9](第216頁),同時明令廢除了跪拜禮。

(二)法律至上。孫中山堅持法律至上原則,明確主張「今日辦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2](第444頁),並且提出,一切政黨和勢力均要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雖然他認為一個政黨內部可以用「人治」的辦法管理,但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的政黨在處理其外部關系時,仍然要受法律的約束。「國中無論何人及何種勢力,均應納服於法律之下,不應在法律之外稍有活動」[5](第235頁)。他的這一正確思想,對今天中國的法治建設,仍有其現實意義。

法律至上最重要的是憲法至上。孫中山稱憲法為「立國的根本法」[8](第486頁),又說:「憲法者,國家之構成法,亦即人民權利之保障書也。」[10](第319頁)他認為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憲法最重要。他說:「憲法為國家的

I. 孫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是什麼其主張在近代中國難以實現的原因!!

三民主義 辛亥革命 資產階級具有軟弱妥協性

熱點內容
觀察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25:41 瀏覽:340
啟東司法 發布:2025-07-04 09:20:39 瀏覽:706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
規章的制定 發布:2025-07-04 09:03:00 瀏覽:349
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08:54:32 瀏覽:357
勞務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8:44:49 瀏覽:662
關於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08:39:51 瀏覽:784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2025-07-04 08:20:16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