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性思維
㈠ 法制思維的含義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部分?
小汪Doran校園資訊
03月28日 · 南京師范大學學生 教育領域創作者
話接上文,上回說到這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它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那麼這法治思維又是什麼呢?
在我國,我們所提倡的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法治,而法治思維就是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它是將法律規定、法律知識、法治理念付諸實施的認識過程。
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內容呢?
第一,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第二,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平等
第三,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第四,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㈡ 法律思維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則和立法精神,分析、解決法法律問題的習慣和思想取向
題目:請問下列選項中,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思維的是( )A重證版據B重義務C重實體程序D重程序輕權實體
題目答案選擇:A
答案解析:
法律思維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則和立法精神,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和思想取向。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的主要內容:
(一)權利義務相統一,權利義務的對等性,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
(二)重證據,證據要具有客觀性,要具有關聯性,證據要具有合法性。
(三)講程序。
㈢ 法律思維方式有什麼特徵
法律思維是法復律職業者的特定製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維方式。
特徵:
第一、程序先序,即認為程序優於實體;
第二、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三、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
第四、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作事實判斷,盡量少作價值判斷;
第六、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
第七、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並要求作出判斷。
特點: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㈣ 法律思維的基本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世界就分為主體和客體兩部分。主體和客體相分而結成認識關系②,認識的方法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思維。法律是人類思維創造的產物,同時又具有獨立於人類而存在的客觀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論為法律介入社會生活提供了依據,法律思維則為法律與人類社會生活的互動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③這種飛躍本身就是思考的結果。但是,由於法律思維的對象一般都是發生過的事實,法律職業者只能根據符合程序要件的當事人的主張和舉證,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證據進行分析判斷。只能達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實,而不可能完全再現客觀真實。因此,法律思維雖然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但這種思考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標准,即所謂的合法性優於客觀性④。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所謂「先見」是指個人在評價事物時所必備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閱歷、知識等構成理解傾向的基礎因素,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⑤。法律職業者運用法律思維,必須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否則思考法律問題就會沒有依據和方向;同時,法律職業者還必須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否則就無法認識事實構成。因此,只有具備了法律知識與「先見」這兩個前提,法律思維才可能發生。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將法律研究和事實研究結合起來的過程,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則是這個思考過程的質料。用簡圖可以表示為:自然事實→初步法律研究→法律事實及其性質→法律事實和證據研究→深入法律研究→裁判事實。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如前所述,法律思維是一種法律方法,其既是實現法治的條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關於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的問題,將在下文論述。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與法律思維的結果形成了契合。
㈤ 立法思考是什麼意思
受寵若驚!對這方面並不是很了解,但是能保證絕無復制。說的不對歡迎指正,也請提問者不要偏聽偏信我這個外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根據個人理解,大概的意思可能是這樣:立法思考意為————「對於是否應當以某種措施(法律或法條)限制某種行為以及該措施的實用性(包括可操作性等)、所能產生的效力和有效時間(預見性)的思考,從而達到該措施乃至整個社會制約(法律)體系的完備。」
上面提及的效力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個人認為法律的效力在於警示和預防,而不在於處罰的力度。
1.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立法的初衷和意圖。孟德斯鳩認為「立法必須符合事物的秩序和社會的本性」,他認為「立法者只能發現法律而不能創製法律」,孟氏對於立法的訴求在於「實現人民的政治自由」。結合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我們姑且斷章取義的認為立法的意圖為「實現人民的自由」。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按照一般理解,法律具有的是「約束力」,那「自由」從何而來?中學時代我們就學習過,「絕對的自由」在任何種群或者社會中都是不被允許的,這個「自由」是相對的。立法的初衷我個人認為是:人不是叢林生物,也認識到絕對的弱肉強食式的叢林法則不適於人類的繁衍和發展。於是大家都希望所有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說「我所不欲我不施於他人,他人亦務施於我」,我不希望被殺,所以我不殺人,但是如何能保證別人不來殺我?這就需要立法,有一個強制的隔離、處罰、和警醒機制之後,方能保證我不受侵犯,繼而實現我的「自由」。至於「三權分立」等如何保證法律發生效力等等其他方面我們在這里就不談了。
2.個人認為立法其實是在創立一種結構主義理論,因為法律只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能做什麼那是道德的事。之所以這樣立法,是因為人類的各種行為五花八門,用否定法比用肯定發更容易概括也更不容易出漏洞,不用我比喻,提問者應該能理解。典律法和案例法誰更有效我們也不談了,只要明白:法律給出的「禁止」應該是一個大方向,引導人民,而不應該是小細則,處罰人民。
3.立法思考狹義的說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有些法條或法律是過時的,不適用於新生的事物,或者由於預見性不強而無法限制某些違反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的新行為。怎麼辦呢,就要針對新生事物立法了。過程是個三部曲:一是要考慮是否要制約這種新行為。二就是如何制約。三是盡量預見類似行為的變化和衍生,以思考這種制約機制如何發揮更長遠的效力。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㈥ 什麼是法治思維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進十八大報告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理政的一個重要規則、理念,隨著近年來的推進,正在成為從基層到中央上下一體遵循的基本規則,這意味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工作的時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等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其次是領導幹部或者是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此外,「法治思維」還表現為一種行為選擇,面臨多種問題的解決方式、手段時,領導幹部能夠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法治精神等。 理論需要聯系實際。我們就發生在廣東的「烏坎事件」來說,事後有諸多評論認為正是後期地方政府在處理問題時良好的措施以及方法轉變,才使得這起備受關注的突發事件得以完善解決。那麼在這起事件中又是如何體現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呢,我們不妨作一概括:第一,發生社會矛盾,政府首先積極主動介入,不逃避,不推諉,勇於承擔責任,與公眾溝通; 第二,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依據相關的法律分析公眾的訴求是否合法、合理; 第三,對於合法訴求應依法展開調查,在調查中公眾的參與很重要,確保調查的客觀、中立; 第四,調查情況清楚後,行政決策或者決定採取和公眾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吸納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能採納的應說明理由,避免行政專斷; 第五,信息及時有效的公開,事件調查情況等相關信息通過發布公告的形式公之於眾,確保信息的權威和准確,避免虛假信息擴散,掌握信息主動權; 第六,對於違法行為,不姑息,不放縱,應追究法律責任的依法進行,行政權力不幹預司法行為; 第七,依法維護村民自治的權利。法治思維四大評判標准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下一步在建立「法治思維」、學會「法治手段」方面,最切實的步驟是什麼從內部環境看:需要通過更多的法律知識的普及、法律知識的培訓來讓公務人員了解法律、理解法律。那麼,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長期的、常態化的、落地的包括新入職的、調任的公務人員在內的具有整體性的法治培訓,不可以是碎片化的、支離破碎的。在公務員的任職期間,每年都應該有相應的法治課程。從外部環境來看:首先是要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促進已建立起來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能夠在監督合力和實效上不斷增強。其次是加強問責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工作,如不斷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保證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監督有力有效。同時,在公務員的晉升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對他們的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如果在這方面有突出表現的,甚至可以作為提拔的條件。只有將「法治狀況」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應該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那麼,對於領導幹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運用應如何評判呢首先是法治理念的樹立。雖然我們處在轉型時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法治的發展方向是不能動搖的。其次是法律意識,應該成為領導幹部甚至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時的一個價值選擇。此外,領導幹部在處理問題時是否堅持了一些判斷標准——第一是職權的運用是否合法;第二是立法以及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第三是在行政決策時是否體現了民主參與、是否進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審查;第四是能否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行政裁量的時候是否體現了法律平等的精神、是否體現了平等的規則。
㈦ 法律思維方式有什麼特徵.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第二,遵版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權為穩妥,甚至保守;第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㈧ 法律思維方式是什麼
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回律的邏輯,答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維方式。
第一、程序先序,即認為程序優於實體;
第二、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三、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
第四、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作事實判斷,盡量少作價值判斷;
第六、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
第七、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並要求作出判斷。
個人總結,請諸法律人雅正。
如果你有興趣,推薦研讀部分法律和哲學論述
(德)恩吉斯:《法律思維導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葛洪義(編):《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第一、二輯),中政大出版社;
孫偉平:《事實與價值》,中國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㈨ 如何理解法制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和特徵
現在來一般都用法治思自維代替法制思維了。
1、定義
法治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條文、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傾向。
2、基本特徵
①講法律,以法律為准繩。
②講證據,以事實為根據。
③講程序,以程序為軌道。
③講法理,以法理為後盾。
㈩ 法治思維的概念是什麼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1)法治思維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精神為指導,蘊含著公正、平等、民主、人權等法治理念,是一種正當性思維; 第二,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來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 第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 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 因此,法治思維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於一體的特殊的高級法律意識。 (2)培養法治思維,必須拋棄人治思維。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依據上,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如,古希臘柏拉圖提出的「哲學王」之治,我國古代推崇的「聖君」、「賢人」之治以及後世的「英雄」、「強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強調的都是依靠個人的能力和德行治國理政。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對待方式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矛盾糾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而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是在價值上,法治思維強調集中社會大眾的意志來進行決策和判斷,是一種「多數人之治」的思維,避免陷入無政府主義或以民主之名搞亂社會;而人治思維是個人說了算的專斷思維,雖然有時也強調集思廣益進行治理或作出決定,但主要表現為少數個人的集權專斷。 四是在標准上,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不在於有沒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與好壞,而在於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人治思維則奉領導者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當法律的權威與個人的權威發生矛盾時,強調服從個人而非服從法律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