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行政處罰法立法說明

行政處罰法立法說明

發布時間: 2021-02-10 22:01:03

1. 法律保留原則在《立法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的具體規定有誰知道嗎

我積攢RP來了:
《立法法》第9條,《行政處罰法》第9條,《行政許可法》第14條、15條和回17條,《行政強製法答》第10條、11條和13條。
以上只是部分但是是很明顯的條款,全部列出我估計考試也寫不下。同學,共勉吧。。。
話說第15個重點到底是講非訴執行的還是訴訟執行的啊。。。。。

2. 2019年行政處罰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主要有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原則。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作出修改,將第五條修改為:「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原則。「有關行政許可的規定應當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

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未經申請人同意,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參與專家評審等的人員不得披露申請人提交的商業秘密、未披露信息或者保密商務信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涉及國家安全、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除外;行政機關依法公開申請人前述信息的,允許申請人在合理期限內提出異議。

「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申請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許可的平等權利,行政機關不得歧視任何人。」第三十一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以轉讓技術作為取得行政許可的條件;不得在實施行政許可的過程中,直接或者間接地要求轉讓技術。」

將第七十二條修改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行政許可申請不予受理的;不在辦公場所公示依法應當公示的材料的;在受理、審查、決定行政許可過程中,未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履行法定告知義務的。

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請人必須補正的全部內容的;違法披露申請人提交的商業秘密、未披露信息或者保密商務信息的;以轉讓技術作為取得行政許可的條件,或者在實施行政許可的過程中直接或者間接地要求轉讓技術的;未依法說明不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或者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的;依法應當舉行聽證而不舉行聽證的。

(2)行政處罰法立法說明擴展閱讀:

法律修改的相關要求規定:

1、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並修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不違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以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2、由國務院各部、委、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與地方性法規是同位法。

3. 行政處罰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行政處罰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2、行政處罰的原則:
(1)處罰法定原則。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2)公正公開的原則。行政處罰法第四條規定,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行政處罰法第五條規定,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設定和實行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4)保障當事人陳述權利原則。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
(5)一事不再罰原則。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4. 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是什麼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5. 簡述我國行政處罰法中關於說明理由制度的規定

也沒有啥具體規定,這需要你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行政處罰法是一部程序法,專也是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屬法權益的規定,人權平等的問題,說明理由制度說白了就是充分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事實,依據,如果當事人的理由充分,合理,執法人員就要參考,聽取,並作出處理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杜絕武斷執法,一家說了算的問題

6.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二條的立法原理和目的是什麼

主要還是要讓我們去守法吧,要尊重法律吧

7. 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之一,為了規范行政機關

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所以選B,望採納

8. 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是我國行政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行政處罰法的制定,是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步驟。它的頒布實施,對於規范行政機關有效地依法行政,改進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加強廉政建設,克服官僚主義,消除腐敗,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將起到促進作用。
1989年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行政訴訟法之後,我國的行政法學界即提出制定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使行政機關進一步做到依法行政。現代法制思想認為,行政機關的一切行政行為都應當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或者有法律明確的授權並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也就是說,只有法律明確規定政府做的事政府才能夠做,否則政府就可能構成違法。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舊的管理體制與思維方式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在依法行政、依法治國這個基本要求下,為保證我國行政管理工作適應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要求,行政程序法律的制定是非常緊迫的。但是,制定一部統一、完整的行政程序法,世界上還沒有完全可以借鑒的模式,不論在理論的指導上,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上,對於我國年輕的行政法學都是一項巨大而艱難的工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解決。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從當前行政管理最迫切、社會最需要的方面入手,首先解決行政處罰問題,以後再逐步解決行政程序的其他問題。
一、制定行政處罰法的意義在行政訴訟法頒布以前,人們還沒有像現在這樣了解行政法;甚至不知道什麼是「依法行政」,幾乎不知道在強大的行政機關面前,自己還有「合法權益」。簡單的一句「民告官」,便使行政訴訟法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上深入人心;行政機關的「官老爺」第一次知道,在「草民」面前,自己有可能當「被告」,「人民公僕」這四個字已不是簡單的宣言,而成為實實在在的現實的制度。然而行政訴訟法從法律制度上說,它畢竟是在行政機關作出了具體行政行為之後,事後救濟的一種法律手段,是在行政機關外部的司法監督的法律制度。行政訴訟法並沒有涉及行政體制本身;然而行政處罰法則是對行政機關本身的規范和監督,它對行政機關管理體制產生的影響將是深遠和不可估量的。
第一,它建立了我國設定行政處罰的法律制度。我國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大部分是屬於行政管理性質的,要由國家行政機關來貫徹實施。中央各部委,地方人民政府也要根據本部門、本地區的具體管理工作的職權制定規章。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後,就要求人們遵守,要求行政機關貫徹實施。如果不遵守,違反了規定,有些就要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受到行政處罰,因此許多法律、法規後面都有法律責任一章。這是行政機關貫徹法律、法規的重要手段。行政處罰之所以是行政機關保證政令貫徹實施的有效手段,就是因為它具有強制性,它對違反行政意志的公民和組織強迫其履行一定的義務,如果這種強制性措施的行使是非法的,將損害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現代法制社會的一項基本准則就是凡是對公民、組織的權利作出限制性規定,或者要求公民履行一定的義務的,必須有法律明文規定。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公民就沒有必須履行的義務,同時也不得因此對公民給予任何處罰。行政處罰法根據我國法制建設的現狀,明確規定了何種國家機關,哪一級國家機關可以設定行為規范並規定行政處罰。今後,除行政處罰法規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在法律許可權內設定行政處罰的規章以外,其他任何規范性文件均不得設定行政處罰,這對於改變目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比較混亂的局面,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它健全了我國法律責任制度。我國的法律責任制度,由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三部分組成。對違法行為必須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這是法制的基本原則。有些違法行為構成犯罪,要追究刑事責任,我國的刑法和一系列有關刑法的補充規定,規定了違反刑事法律規范的法律責任。刑事訴訟法對如何追究刑事責任從程序上作了規定,這些法律建立了我國完整的刑事法律責任制度。關於民事責任,我國的民法通則和一系列單行的民事法律以及民事訴訟法,基本建立了民事法律責任制度,當然,有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從法律制度來說,應該說已經確立。行政法律責任在一些單行的法律中有具體的規定,但從法律制度上說,還缺少統一的規范。行政處罰法的制定,使我國的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三大法律責任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起來。這對於完善我國法律責任制度,保障法律貫徹執行,有重要意義。
第三,它完善了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各級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依法進行行政管理。這就要用法律來規范政行政行為。這可以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抽象的行政行為,包括制定行政法規、規章;二是具體管理的具體行政行為;三是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和救濟制度。現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已經制定了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國務院制定了行政復議條例,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擬總結經驗,將行政復議條例修改補充完善,上升為法律,這樣,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和救濟的法律基本上就比較完備了。關於抽象行政行為,一九八二年憲法對我國立法體制,包括行政法規、規章的地位、效力等,已有明確規定;這次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這種抽象行為也做了規范,規定了行政法規、規章可以設定哪些行政處罰。同時,行政處罰法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這種具體行政行為也作了規范。
第四,它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加強廉政建設有著促進作用。行政處罰法確定的一些基本原則,如行政處罰的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給予處罰原則,行政處罰必須公正、公開,不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無效的原則,以及決定罰款與收受罰款的機構相分離的原則,這些規定必將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它進一步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更清楚地了解如何以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更強化「公僕意識」,更自覺地學會依法行政,更自覺地接受群眾監督,推動我國的行政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二、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概括地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與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進行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是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二者不可偏廢。在立法過程中,有過關於「何者為第一」的爭論。所謂「何者為第一」,就是應當首先保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還是應當首先保障行政機關有效進行行政管理。有的同志認為,行政處罰法應當首先立足於保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其次才應是保障行政機關有效進行行政管理。行政訴訟法就是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放在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前面的。這是由於行政訴訟法與行政處罰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簡單地說,行政訴訟法主要是解決「民告官」的問題,而行政處罰法則主要是解決「官管民」的問題。行政處罰法首先強調要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制裁違法行為,其根本目的也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全體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法律條文表述的方法,何者在先,何者在後,只是一個立法技術問題。我國立法工作往往特別注重「立法宗旨」、「指導思想」之類的文字表述,有時為了這類問題競爭論不休。其實這些原則性的規定並沒有可操作性,關鍵是要看法律內容的規定。
行政處罰的設定是一種抽象行為,從立法體制上講,這里主要是指哪一級立法機關能夠規定什麼行為是違法行為,並能給予什麼行政處罰,這是一個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問題。所謂「實施行為」,就是說誰能給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處罰以及怎樣給予行政處罰,這屬於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為什麼要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加以規范呢?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或者法定組織對違法行為經常使用的制裁手段。近十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迫切需要,各級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法規、規章為構件的行政法律體系。在這些法律、法規、規章中大多都規定有行政處罰的條款,行政機關依照這些規定對違法者給予行政處罰,有效地進行了管理。由於我國行政管理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等,所以,行政處罰也就隨之涉及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但是,由於對行政處罰問題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在行政處罰的執行上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是無權設定行政處罰的一些行政機關甚至一些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違法設定或者越權設定行政處罰,以牟取小團體利益。由於設定行政處罰的主體混亂,尤其是部門規章與地方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法規之間有的規定很不一致,行政處罰規定隨意性大,處罰規定過重,侵犯了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給國家的形象造成很壞的影響;二是執罰主體混亂,許多沒有行政處罰權的組織和人員在行使著行政處罰權,人民群眾氣憤地說「除了戴黑箍的(指因喪事而戴黑袖章),凡戴箍的都能罰錢」;三是行政處罰沒有明確的程序規定,缺少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隨意性很大。一些工作人員把自己看作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作威作福,開口罰錢,稍加爭辯就增加罰款;四是有些行政處罰完全受經濟利益所驅動,只要罰了錢,就任憑違法行為泛濫,置之不理,破壞了社會秩序,侵害了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五是一方面存在著亂處罰,另一方面同時存在著行政機關放棄職責,該管不管的問題。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處罰的公正性。當前,濫施處罰,諸如亂抓人、亂扣人、亂吊銷、亂沒收,尤其是亂罰款的問題已成為一大公害、一大腐敗現象,迫切需要制定法律,對行政處罰的設定、行政處罰的實施以及程序等問題作出規范。
在行政法的發展歷史上,先後有兩種理論體系,一種是強調管理,即行政法就是管理法,行政機關是權力主體;另一種是強調控制和抑制行政權,保護公民的權利。這次制定的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是:從法律上對行政處罰予以規范,一方面是對行政機關行使處罰權從許可權上、程序上進行必要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要對必要的、合理的行政處罰予以確認,保障行政機關有效進行管理。法的內容兼顧了這兩個方面。

熱點內容
啟東司法 發布:2025-07-04 09:20:39 瀏覽:706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
規章的制定 發布:2025-07-04 09:03:00 瀏覽:349
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08:54:32 瀏覽:357
勞務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8:44:49 瀏覽:662
關於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08:39:51 瀏覽:784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2025-07-04 08:20:16 瀏覽:893
甲法官處理一起 發布:2025-07-04 08:18:41 瀏覽: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