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健康的人
A. 如何做一個道德健康的人
做到「仁愛」,對自己要嚴於律己,自尊自愛,養生惜身。孝敬父母,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視他人為親人,與人為善,樂在其中
B. 為什麼WHO要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人的標准中
講道德是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表現。如果這個人心胸狹窄,做什麼事情沒有道德觀念,那就就是不健康的。
C. 如何做一個道德健康的人
健康的標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為健康、飲食健康、軀體健康。
以上五大健康是平衡健康的五大基石。只有這五大健康要素達到了整體平衡,和諧統一,人真正的心身健康才得以實現。
1.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應「以道德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待人處世應當遵循的一定規律、規則、規范等,也是指社會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則。「德」是指個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說,道德是人類所應當遵守的所有自然、社會、家庭、人生的規律的統稱。違反了這些規律,人們的心身健康就會受到傷害。
道德健康的核心是「仁愛.
仁愛」從以下十個方面來具體理解。
? 一是表現在對自己要嚴於律己、自尊自愛、養生惜身;
?二是表現在對父母的關繫上是孝敬;
? 三是表現在夫妻關繫上是相親相愛;
? 四是表現在對待子女要嚴格、慈愛;
? 五是表現在兄弟姐妹關繫上是互敬互愛;
? 六是表現在與他人關繫上是謙讓友愛;
? 七是表現在對物要愛惜節儉;
? 八是表現在工作上要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 九是對國家民族要忠貞愛國、有民族自尊。
? 十是表現在對自然萬物要順應自然、親和萬物、珍愛生命。
「仁愛」是傳統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愛」之德的人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視他人為親人,與人為善,樂在其中。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層面的具體表現,是心身健康的基礎。
現代人時常面臨學習工作壓力過重、社會競爭激烈、感情與家庭的變故、經濟緊張、人際關系復雜多變、缺乏精神關愛、網路依賴、心靈空虛等諸多困擾,往往造成心理嚴重失衡,進而可引發多種疾病。影響人心理健康的還有人的各種慾望,對現代人健康傷害最大的莫過於「淫、賭、毒」這三大社會問題,「無私」與「利人」能夠消除各種慾望和不良情緒對人心身的傷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禍根,而「無私利人」則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葯,是健康快樂的源泉。
3. 行為健康:
行為健康必須以道德健康為基礎,道德健康必須落實到行動上,與良好的行為習慣相統一才能真正達到平衡健康,行為健康的核心是「和諧」,「和諧」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為、生理相統一,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相適宜。
4.飲食健康: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平衡健康理論提倡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科學的飲食習慣,尤其強調「自然、均衡」的飲食原則。
「自然」是指自然飲食: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繁衍過程中均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取營養的,而且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全面而均衡,最適合人體的吸收和利用,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飲食應回歸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為主。
5.軀體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人體各種生理功能正常,形態結構完善,精力體力旺盛,充滿生命活力的一種良好狀態。現代醫學一直把軀體健康與否作為劃分疾病與健康的第一標准。
平衡健康理論認為,軀體健康的核心是「臟腑平衡」,指以人體五臟六腑為中心所構成的五大臟腑系統之間,其生命物質、生命能量、生命信息在生生不息地運動變化中達到的一種最佳的生理穩態。只有當各臟腑系統處於和諧平衡的穩態時,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維護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贊同17| 評論
D.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良好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准
身體健康、心理來健康、自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良好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准。這是一道判斷題,答案是正確的。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美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4)道德健康的人擴展閱讀: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它屬於個人和社會。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健康觀告訴我們,健康已不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或虛弱,除身體本身健康外,還需要精神上有一個完好的狀態。
人的精神、心理狀態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更深層次的健康觀還應包括人的心理、行為的正常和社會道德規范,以及環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說,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相當廣泛的。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E. 成為有道德的人有什麼好處
養德最基本的是自覺按社會規則來行事,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能自我規范、自我約束;養德的最高標準是具有有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把培養各種優秀品質作為自己的一件大事且努力一生,不斷追求,積極進取,善於調動自身的能動性,做利人類、利社會、利人又利已的事,而當一個人在進行自認為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過程中,或者當他看到行為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有益的效果時,就會體驗到一種愉快,這種愉快就叫道德愉快,道德愉快有減輕和消除任何精神痛苦的作用,道德愉快對人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信心、勇敢、堅韌不拔和樂觀進取等優秀品質的堅實基礎。道德健康是人的健康之首,也是社會文明之根。同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人們的自身素質和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擁有健康的心理,標准有許多條,但最核心的是兩條,即會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環境和人格完整穩定。善良是一種心理品質,也是養生的營養素,古今中外養生學家都把「樂善好施」視為養生的靈魂,有關長壽老人的研究也表明長壽者多是敦厚、為善之人。善良的行為,可引發道德愉快,一個人堅信自己活在世上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這就會成為一種精神鼓舞和精神力量。
有道德修養的人能把社會的規則規范變成個人的內心信念,自然而然的根據自己的判斷取捨自身的行為,不會讓別人的態度操縱自己的情緒。感受到的不是煩惱和壓抑,而是高度的自尊和自信。
愛心,又是一咱好的心理品質,對他人對社會獻出愛心的過程,實現的是自己對他人的幫助,對社會的責任,也會給自己的心理帶來一種良性刺激,可轉達化為生理上的反應,可使體內分泌出一種有益於健康的物質。養德、養心與養生息息相關,擁有道德愉快,擁有善良、愛心、自信,不管對人體本身還是對社會來講,都是人類對健康認識的一大飛躍。
F. 道德與健康有何關系
涵養德行,是獲取健康長壽的重要舉措之一。自古以來,我國有許多這方面的論述:「養身必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日思擔憂,人心易衰,養生之戒」、「憂傷損壽,豁達延年」、「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還需心葯醫」,等等。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道德高尚的人,多健康長壽;損人、缺德者,多多病或早夭。
這是因為,良好的品德修養有益於人體健康。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養生學家葛洪曾說過:「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長生也。」唐代葯王孫思邈也曾說過:「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一個人若不重視道德的修養,追逐名利的枷鎖不解除,腦子就不會安寧,整天就會胡思亂想,即使經常服食瓊漿靈丹,對於延年益壽也是無濟於事的,仍然會加速其機體的衰老。現代醫學經過研究證實,經常做壞事的人,其身心健康必然會受到損害。據美國科研人員對2700多人進行14年的調查研究發現:那些人際關系處理得好,隨時隨地都樂於為人做好事的人,比那些為人固執、性格孤僻、自感寂寞的人要健康得多,而且壽命也長。
為什麼損人利己、缺乏道德修養的人會損害自身健康呢?其原因是:由於這些人遇事常常以自己為圓心,耿耿於懷,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惟恐別人會算計自己,因而時常使自己陷入緊張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緒影響下,體內各系統的功能活動出現失調,機體抗病能力大大減弱,從而極易引起疾病的發生。此外,缺乏道德修養的人,總是心身不寧、多疑猜忌,很容易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沖突,而且很難擺脫這種心理上的困擾,從而極易引起負面的心理反應,這自然就會損害身心健康。
健康與長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長壽是人生的第一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長壽是人生的最大需要,健康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為了獲得健康與長壽,切莫忘了從養德著手。
G. 現代社會中,道德健康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首先, 關於道德健康的新概念,即把道德修養納人健康的范疇。其內容包括: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偽、善惡、美醜、榮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照社會行為的規范來約束自己。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應「以道德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待人處世應當遵循的一定規律、規則、規范等,也是指社會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則.「德」是指個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
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入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又把道德修養和生殖質量也納入了健康的范疇.因此,現代入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道德修養、生殖質量等.
H. 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如何影響人的健康
你的問題類似與心理與生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問題,你想,心理不健康了,可能導致抑鬱、強迫、專焦慮、癔症屬等等障礙,這些障礙都是能夠引發生理受損的。例如抑鬱的人想自殺能影響自身的健康,有強迫症的人生活痛苦,嚴重影響社會功能。
道德健康是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健康與否,一個道德不健康的人,容易走向歪路,如果還有一點良知容易痛苦,完全失去道德觀念的人容易犯罪,這些都會影響人自身的健康
I. 「道德健康」的簡介
世界衛生抄組織(WHO)關於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即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健康不僅涉及人的體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將道德修養作為精神健康的內涵,其內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照社會行為的規范准則來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大范疇,是有其道理及科學根據的。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證,與人相處善良正直、心地坦盪,遇事出於公心,凡事想著人民,這磁便無煩憂,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能促進人體內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力。促進人們健康長壽。
但是,有悖於社會道德准則的人,其胡作非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心態。
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精神負擔,必然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干擾其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最終在惡劣心境的重壓和各種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