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辯證法道德經

辯證法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2-11 00:53:23

㈠ 怎樣看待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挺好的。很深刻。

㈡ 《道德經》辯證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內容

1.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意思是說,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難和易互相對立而形成,長和短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互相對立而出現。這說明了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依存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2.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內藏有福,福內潛有禍。這說明了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說明了事物是可以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發展的。

㈢ 怎樣理解老子的辯證法

本文用反映老子基本思想的六個名言,來看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1,柔弱勝於剛強

人在研究道理的初期和中期,往往認為努力追求長壽就會獲得長壽。象增加運動,多吃保健品等可以增加壽命。當道理研究到高層次時才感到,不追求長壽,不為自己考慮,才能真正地長壽。這與研究道理的初期中期的結論是相反的,是辯證的。

以上是我對老子辯證法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㈣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主要內容有:

1、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真實內容及根本動力。老子發現了事物本身具有對立雙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辯證法意義的「反」思想。「反」這一范疇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核心。它實際指矛盾著的事物的對立雙方。

2、關於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矛盾雙方在統一體中的相互結合,以及雙方處於某種平衡狀態,是客觀世界中常有的現象。正是這種平衡,為事物的變化發展准備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3、矛盾雙方相互轉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不僅是對立統一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有相互轉化的趨勢。他在《道德經》中曾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說,宇宙間的事物盡在往復變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條法則,物極必反,剝極必復。

4、變化發展的辯證思想。辯證法是關於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科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他的貴柔思想就包含著變化發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4)辯證法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分為上下兩冊,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老子》包含豐富的樸素而精彩的辨證法思想,系統揭示了事物互相對立、依存、轉化和回復的關系。他認為有無、虛實、強弱、剛柔、雌雄、禍福、善惡、美醜、長短、高下、前後等都是對立的統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體察到事物的矛盾會相互轉化,「反者道之動」是事物運動的規律。

「反」既有相反、對立之義又有返回、歸本之義,因此錢鍾書認為,《老子》一語抵得上黑格爾論「否定之否定」的數十百言。老子論學的「正言若反」的方式,也是從「反者,道之動」中來。老子由此為中國文化提供了一種具有智慧光芒的方法論。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並將其《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的主要經典。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

㈤ 《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有什麼特色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

文章簡介:

《老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5)辯證法道德經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

「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㈥ 《道德經》蘊含的辯證法思想的分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長短相形,音聲相合;柔弱勝剛強;為大內於其細;外其身身存容,後其身身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將於息之必故張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無為而無不為;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大成若缺,大辯若訥;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故 貴 以 賤 為 本 , 高 以 下 為 基 ; 多 藏 必 厚 亡 ;出 生 入 死;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善 者 不 辯 , 辯 者 不 善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這些老子的言論,都充滿了辯證的智慧。

㈦ 老子中的辯證法思想如何理解

本文用反映老子基本思想的六個名言,來看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1,柔弱勝於剛強

人在研究道理的初期和中期,往往認為努力追求長壽就會獲得長壽。象增加運動,多吃保健品等可以增加壽命。當道理研究到高層次時才感到,不追求長壽,不為自己考慮,才能真正地長壽。這與研究道理的初期中期的結論是相反的,是辯證的。

以上是我對老子辯證法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㈧ 《道德經》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有什麼共同之處

兩種理論都認為事物應當是辯證統一的,而非單一的一面。除此之外,老子的不少思想也體現了唯物主義的思想,而且他還倡導要以人民大眾為主體,統治者只是附庸。

中國現在的宗教有很多,但是真正算得上是本土產物的便只有一個道教,而老子便是道教的代表性人物,老子的《道德經》是每一個學道的人必學的經文典籍。照理說,道教屬於有神論,而馬克思主義屬於無神論,老子的思想和馬克思的思想應該是對立的,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思想其實是有共通之處的。

而且老子認為在社會之中,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君王只是輔助,君王的用處就是讓廣大的人民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而非人民辛苦勞動只是為了統治者的奢靡生活,他是在為廣大的人民謀取福祉的,這和馬克思主義也是有關聯的。

㈨ 老子的辯證法是什麼

老子的事跡,已不可考證。根據《史記》所說,老子是春秋時代楚國人,名耳,字聃,姓老氏李。曾當過周王朝的史官,孔子三十四歲時曾向他請教過有關古代禮儀的問題。

老子所以被稱為老子,並不是「生而皓首,故稱老子」;也不是以其年老,其書就被稱為《老子》。所謂「老子」之稱,老是指姓,古代有氏姓的區別。普通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而貴族於姓之外,還有氏,如以領地為氏,以官職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是大官,但根據他的文化程度,肯定是源出於貴族,故有氏有姓。李是他的氏,老是他的姓。所以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

老子晚年,看到周王朝日趨沒落,於是回到故鄉楚國苦縣過著隱居生活,著書立說,「言道德之意」,這就是今天流行的《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

《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這本書是用韻文寫的哲理詩,沒有章法和結構組織。其中有許多重復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是後人妄加妄改的,所以《老子》可能是道家後學根據老子的思想言論記述而成的,成書約在戰國初期。《老子》一書在漢代以後被稱為《道德經》。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老子》甲乙兩種寫本,都不分章,是目前所見的最古的本子。

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較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由於春秋末期社會劇變,國家的興亡,個人的富貴榮辱,都有了極大的變化,恰似自然界「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一樣。作為史官的老子,看到不少「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的現象。又從當時自然科學的知識中認識到,自然也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不停地運動的。世界的總根源,「道」就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貽」的。而從「道」產生的天地萬物也就是在不斷地變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正是當時復雜的社會矛盾的深刻反映。

老子像一、「有無相生,難以相成」

《老子》認為,無論在社會中還是在自然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孤立的,如美醜、難易、長短、高下、前後、有無、損益、正奇、與奪、曲全、枉直、利害、盈虛、剛柔、強弱、禍福、攻守、進退、靜躁、輕重等等,都是對立統一的。一方不存在,對方也就不存在。《老子》書中正是從對這些對立統一性概念的表述,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這種矛盾統一觀念的提出,是當時人類認識世界深化的表現。

《老子》不但看到矛盾,也看到了事物不是孤立的、靜止不動的,而是雙方處在對立統一之中。因此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里認為,當人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就知道什麼是惡了。所以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這是世界上永恆不變的道理。《老子》在解釋「難易相成」時又說:「多易必多難」,這是說,做事情圖容易,勢必遭到困難。這就是把「難」與「易」看成是統一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老子》書中對這些矛盾對立又相互統一概念的廣泛論述,反映了其辯證法思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反者道之動」

《老子》不僅看到了萬事萬物存在著矛盾,也看到了任何矛盾的雙方無不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並深刻地表達了「反者道之動」這一矛盾運動的普遍法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老子》有一定深度地看到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這其中包含了否定是辯證法發展的必經環節的思想,認為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即自我否定,是合乎規律的運動。

同時,《老子》在論述事物向反面轉化的過程中,看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難與易,大和細,是質的不同,但從一點一滴的細小努力做起,即可克服困難,完成巨大的工作,這是老子對於一定的量的積累可以引起性質的變化的深刻認識。老子看到了事物的量變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質變,會自我否定,這是《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之處。

三、貴柔守雌

老子看到「物壯則老」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於是對事物發展的前途產生憂慮。「反者道之動」,由於老子看到事物無不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這一基本規律,「物壯則老」,於是老子無條件地把「柔弱勝剛強」作為普遍原則,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和進取。

老子通過農業生產實踐,看到植物的幼苗雖然柔弱,但它能從柔弱中壯大。等到壯大了,反而接近於既亡。他說:「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認為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應當這樣,「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就是說,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強大是違反道的原則的,因為這會促使事物早日滅亡。於是在事物的對立斗爭中,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他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他教人學習水的柔弱品質。水表面上是柔弱的,但它可以沖垮一切比它堅強的東西。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於水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的原則在生活方面乃至政治軍事斗爭方面的運用。

老子看到一些柔弱的事物雖然目前還不夠強大,但是後來居然戰勝強大的對手,因而把柔弱勝剛強抽象化、絕對化。關於「柔弱勝剛強」,如果指新生事物不可戰勝這一點來說,這是歷史辯證法的一個真理,但是這個「勝」並不是自然而然得來的。沒有一定條件,不去發揮人的能動作用,矛盾是不會自然轉化的。另一發面,只有新生事物可以由柔弱轉為強大;垂死的事物雖也柔弱,卻不但不能轉化為強大,其結果只有死亡。老子沒能夠認只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新舊事物的差別,他把強與弱、勝與敗,看做循環往復的無盡的過程,最終使老子對待事物的發展採取了「不敢為天下先」的保守態度。安於現狀,明哲保身,「知其榮守其辱」,「知足之足,常足矣」等等,這都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當中的消極的因素。

㈩ 老子有什麼樣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已具有樸素辯證抄法思想。老子學說的精髓是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初步認識到社會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發現了事物無不向其對立面轉化的基本原則。但他過分強調矛盾對立面的統一性而忽視其斗爭性,缺乏積極斗爭的思想,含有走向相對主義的可能性,脫離條件而講變化,無異於宣揚循環論。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顯然還不完整和不系統,但其著作中的這種思想火花卻不時閃耀光彩。

熱點內容
觀察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25:41 瀏覽:340
啟東司法 發布:2025-07-04 09:20:39 瀏覽:706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
規章的制定 發布:2025-07-04 09:03:00 瀏覽:349
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08:54:32 瀏覽:357
勞務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8:44:49 瀏覽:662
關於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08:39:51 瀏覽:784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2025-07-04 08:20:16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