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明道德之理

明道德之理

發布時間: 2021-02-11 01:20:44

A.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的翻譯

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

B. 《屈原列傳》中的一句翻譯: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全表現出來的。

C. 《屈原列傳》中的一句翻譯: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闡明 道德 的 廣闊 崇高,國家 治亂興亡 的 道理, 沒有 不 完全 表現出來的。
明 道德 之 廣內 崇 , 治亂 之 條貫容, 靡 不 畢 現 。

D. 明道德之廣崇里的廣崇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廣闊崇高」

可參考專這里屬:http://ke..com/view/538173.htm

E. 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什麼意思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學知古/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節選自《孔子家語·觀周》)(2處1分;共4分)

F. 明道德之善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點。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格物致知」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

按照朱熹在當時對理學的理解來看:
所謂「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講方法,深刻探究萬事萬物的本質,以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並且進而認識人倫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顯而易見,主要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科學之真」是可有可無的。

顯然,「格物致知」包括認知的方法和認知的目的兩層。就認知目的而言,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理論是有局限的。

單就觀點:不求「科學之真」而言。就凸現了學說的局限性。

我們必須求科學之真。但是朱熹的觀點就認知的方法而言,對我們的啟發還是頗多的:學習要腳踏實地,深入探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而進」,以達融會貫通。

附註:朱熹認知的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G. 為什麼說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

明道德之善,而來不是求科自學之真是知道、懂得道德的重要、善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學的真實性。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點.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格物致知」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
按照朱熹在當時對理學的理解來看:
所謂「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講方法,深刻探究萬事萬物的本質,以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並且進而認識人倫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顯而易見,主要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科學之真」是可有可無的.‍

H. 高中第六冊《屈原列傳》第三段「明道德之廣崇」句中「道德」一詞如何理解與現代漢語義如何區分/

本句中道德是抄指「道德修養」
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

I. 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是什麼意思

只是去懂得道德的重要、善良,而不去追求科學的真實性。
是諷刺人愚昧無知,不依科學為依據,盲目判斷事情的真偽

熱點內容
觀察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25:41 瀏覽:340
啟東司法 發布:2025-07-04 09:20:39 瀏覽:706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
規章的制定 發布:2025-07-04 09:03:00 瀏覽:349
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08:54:32 瀏覽:357
勞務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8:44:49 瀏覽:662
關於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08:39:51 瀏覽:784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發布:2025-07-04 08:20:16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