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相對獨立性表現在

道德相對獨立性表現在

發布時間: 2021-02-11 08:12:50

1.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具體表現在:①教育內容的繼承;②教育方式的繼承;③教育理論與教育經驗的繼承。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和能動性。其次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定性,因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對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定性,這一規定性就是培養人。

另外表現為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還表現為教育發展本身所具有的繼承性上.

(1)道德相對獨立性表現在擴展閱讀:

其他說法:

第二種說法:

教育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但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而憑空產生,但同時又是從以往教育發展而來的,都與以往教育有著淵源關系,正因為教育具有這種繼承性,在同樣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會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會表現出不同的傳統和特點。

二是: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育雖然受政治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同時又和上層建築中其他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哲學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法律等)發生密切的聯系,受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教育觀點和教育內容上。

三是: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種情況是教育落後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另一種情況是教育超前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這時教育對新的政治經濟起著催生作用。

第三種說法: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②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

③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

參考資料:網路-----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2.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是( )。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能夠積極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精神力量可以變成物質力量,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

社會意識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反過來也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影響。其諸多形態經常反映在個體與群體意識之中。一旦被把握,群體與個體的社會化水平就迅速提高。

(2)道德相對獨立性表現在擴展閱讀:

社會意識特徵:

1、藝術。

藝術為人類特有,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形象來把握世界、反映社會生活的社會意識形式。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語言的形象性。

2、道德。

道德為人類特有,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依靠非強制的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維持,是道德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

3、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是動物關於社會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治組織、等級或社會集團及其相互關系的觀點、理論的總和。法律思想為人類特有,是人們關於法的關系、規范、制度和設施的觀點、理論的總和。它們的基本特點是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4、宗教。

宗教為人類特有,是統治人們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虛幻的、顛倒的反映,是由對超自然實體即神靈的信仰和崇拜來支配人們命運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信仰和膜拜神靈、偶像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點。

5、哲學。

3.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而憑空產生,但同時又是從以往教育發展而來的,都與以往教育有著淵源關系,正因為教育具有這種繼承性,在同樣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會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會表現出不同的傳統和特點。

2、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育雖然受政治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同時又和上層建築中其他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哲學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法律等)發生密切的聯系,受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教育觀點和教育內容上。

3、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種情況是教育落後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另一種情況是教育超前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這時教育對新的政治經濟起著催生作用。

(3)道德相對獨立性表現在擴展閱讀: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和能動性。其次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定性,因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對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定性,這一規定性就是培養人。另外表現為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4. 道德具有相對獨立性為什麼又隨著社會經濟關系變化而變化

經濟的獨立和個性的獨立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女性個性形成的必然趨勢。女性獨立有幾大好處:1.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並能實現自己的價值;2.對家庭建設有幫助;3.即使婚姻有變數,也能獨立撐起一片天。

5. 說明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形式怎樣

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即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被社會存在決定的同時專,還有自身屬獨特的發展規律,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不總是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相一致。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完全一致。有的社會意識落後於社會存在的變化,有的社會意識超越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
②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或階段,其社會意識水平不一定先進;經濟水平較低的國家或階段,其社會意識的水平不一定落後。
③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是對以前思想成果的繼承,馬克思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是辯證地否定。
④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對其他的影響最大,哲學對其他社會意識形式影響最深刻,科學對其他社會意識影響越來越明顯。
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進步。
誇大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唯史觀;否定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歷史機械論。

6. 道德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之間具有不平衡性。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表明,某一國家或地區社會意識發展的水平同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並不總是一一對應的。經濟發達國家的社會意識並不一定就是最進步、最先進的;同樣,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其社會意識也不一定就是落後的。如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經濟上落後的法國在政治思想上超過了當時經濟上先進的英國,而經濟上更加落後的德國在哲學特別是辯證法思想上卻遠遠超過了英法兩國。
第二,社會意識在自身的發展中具有歷史繼承性。就每一時代具體的社會意識的形成來說,都有兩個來源:一是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存在,二是繼承前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成果。
第三,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不同的內容、形式、地位、作用和歷史過程,但都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乾的。它們所反映的對象是同一個社會生活整體,它們的基礎和來源都是社會物質生活,因此,它們在各自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的時候,必然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此外,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社會意識也相互影響,這也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一種表現。
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集中的表現。社會意識產生後,能夠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存在起 能動的變革、改造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質和量兩個方面。

7. 道德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道德的歷史繼承性和對社會發展動能的反作用正確嘛

道德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道德的歷史繼承性和對社會功能發展的反作用

8.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

(1)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2)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3)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通常滯後於社會存在;

(4)社會意識諸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5)社會意識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完全同步。

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反過來也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影響。其諸多形態經常反映在個體與群體意識之中。一旦被把握,群體與個體的社會化水平就迅速提高。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總體反映。它包括人們的意識形態和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等。社會的意識結構建立在社會的經濟結構基礎之上並受社會的政治結構制約。社會意識具有自身的結構、特點和作用。

(8)道德相對獨立性表現在擴展閱讀:

社會意識與社會精神文明都屬於思想意識方面,雖然二者有所不同:社會意識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包括了精華和糟粕兩個部分,既有反映世界發展客觀規律,推動社會存在前進的社會意識,又有阻礙社會發展的腐朽的社會意識;而社會精神文明則只是社會意識中積極的、精華的部分,不包括消極的、糟粕的部分。

但二者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都有巨大的反作用。社會精神文明的獨特內容決定了它對社會存在必然起推動作用。因此,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從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層次來看,社會意識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構成。社會心理是低水平、低層次的社會意識,它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發形成的、不系統、不定型的社會意識。它表現為:感情、風俗、習慣、成見、自發傾向和信念、願望、審美情趣等等。

其主要構成是:階級心理、民族心理、行業心理、時代心理等。社會意識形式是高水平、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它是人們自覺地從社會生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具有明確分工、相對穩定形式的系統化、理論化的社會意識。主要表現為:哲學、宗教、藝術、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學等。

9.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是什麼意思

因為從根源上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說社會意識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內。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是容指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和獨特的發展規律,同時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4個方面:

1、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的不同步性。

社會意識的變化可能超前或落後於社會存在。

例如,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舊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2、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水平的不平衡性。

經濟發達的國家存在精神危機。

1994年9月8日美國副總統奎爾在講話中驚呼美國面臨「道德淪喪」。

無獨有偶,第二天柯林頓總統在講話中承認美國存在著「精神危機。」。

3、社會意識的橫向相關性和縱向繼承性。

《風竹圖》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政治價值,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衙齋卧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4、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先進--推動;

落後--阻礙。

10. 什麼是道德,它有哪些特徵

道德的起源一、倫理學史上的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一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二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其次,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另外,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三)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四)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准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其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的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五)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是表現在它使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服從於人的需要;二是表現在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所形成的能動作用。
第二節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熱點內容
司法局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4 00:50:27 瀏覽:907
勞動合同法計時工資 發布:2025-07-04 00:50:12 瀏覽:881
依法治國從我做起 發布:2025-07-04 00:39:23 瀏覽:820
女法官提高司法公信力 發布:2025-07-04 00:36:54 瀏覽:829
法治與國情 發布:2025-07-04 00:33:55 瀏覽:335
法學審判長 發布:2025-07-04 00:27:34 瀏覽:42
訴訟查詢公司賬務的法律文書 發布:2025-07-03 23:54:51 瀏覽:490
民事訴訟法最新修改時間 發布:2025-07-03 23:51:14 瀏覽:22
xj司法局 發布:2025-07-03 23:36:03 瀏覽:154
新婚姻法外遇離婚財產分割 發布:2025-07-03 23:33:42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