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愛

道德經愛

發布時間: 2025-07-03 17:46:50

❶ 在《道德經》中,為何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在《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句話的原意是:過分地追逐名聲,就必然會浪費精力,過多地追求財富,就會背負巨大的負擔而死去。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社會,人們更在瘋狂地追名奪利,那些影視明星們終日像孔雀一樣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容貌,專家學者們也不甘寂寞,經常在鏡頭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都是追求名聲的具體表現。

名與身孰親?就是指有些人把外在名聲看得比自己的身體更重要,有人為了一些虛名而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浪費自己的精神生命,有人為虛名沒日沒夜地工作,更有人通過犧牲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自由來花獲得這些虛名。

❷ 《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麼意思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2)道德經愛擴展閱讀:

賞析: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❸ 道德經里的愛著什麼意思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版。 ——《老子》二十七章。此中權的愛是愛惜的意思。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此中的愛就是喜歡。

愛養萬物不為主.——《老子》三十四章。此中的愛應該是名詞。代表是」什麼「

❹ 《道德經》44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一部分: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是虛名重要還是身體重要,是財富重要還是身體重要,是得到有害還是失去有害,其實老聖對這些問題並沒有做出判斷,比如財富與身體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財富有時候卻可以養身,因為沒有財富可能自己都活不下去,財富本身不能養身,但可以間接的養身;身與名,身與貨、兩個互相為用,得與失兩個也是互相為用

這個道理,後來道家的莊子也曾引用,在《莊子》雜篇之《讓王》中,當時韓國遭遇了魏國的騷擾,打了敗仗,魏國要求韓國割地,韓王實在不願意,就覺得非常的痛苦,然後有子華子者就想勸韓王割地,因為現在割的地將來還可以反攻拿回來

於是他問韓王,名利權位與身體比,哪一個重要?韓王說當然身體重要;接著又問韓王,身體與膀子比較,哪一個重要?韓王說,當然身體重要,所以子華子就勸他,現在你等於生了病,兩個膀子非砍不可了,你是願意要權位呢,還是願意要膀子呢?韓王說還是命比膀子重要

這是莊子借用老聖的思想加以發揮,天下固然重,權位固然重,如果沒有生命的話,天下有什麼用?權位有什麼用?可是世人還是覺得天下重要,為了獲得名利財富而忙碌一生,甚至連生命都可以棄之不顧,何苦來哉!因此才會得出「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兩句結論,是為了更進一步的告訴我們,要懂得生命的重要

第二部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這里所講的辱,與佛家所講的煩惱是同一個意義,真正的福氣沒有標准,但有一個自我的標准,那就是自我滿足

比如可以想像這樣的生活場景,天氣很熱,只需一杯涼茶,半碗涼面,手拿一把扇子,坐在樹蔭底下,時不時的搖上兩下,說不出來的舒服,愜意!又如打坐修定的時候,能做到什麼都不想,既無歡喜也無痛苦,說不出來的輕松自在,內心平和,這都是人生知足的體現,而不知足就是說人的慾望永遠都不會滿足,所以永遠活在煩惱痛苦中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處時,要懂得知止,就如前面章節所講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因此我們要懂得知止、知足的意義,才能不被名利財富所束縛,不被情感得失所蒙騙,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長長久久

❺ 《道德經》為什麼說「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 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 知道滿足就不會遭致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致危殆,這樣才可以平安長久

熱點內容
法學審判長 發布:2025-07-04 00:27:34 瀏覽:42
訴訟查詢公司賬務的法律文書 發布:2025-07-03 23:54:51 瀏覽:490
民事訴訟法最新修改時間 發布:2025-07-03 23:51:14 瀏覽:22
xj司法局 發布:2025-07-03 23:36:03 瀏覽:154
新婚姻法外遇離婚財產分割 發布:2025-07-03 23:33:42 瀏覽:366
新校區建設指揮部規章制度匯編 發布:2025-07-03 23:27:22 瀏覽:369
勞動法連續工作24小時工資計算 發布:2025-07-03 23:22:14 瀏覽:188
天津房產買賣律師 發布:2025-07-03 23:18:31 瀏覽:27
經濟法宗旨等同於經濟法的理念對嗎 發布:2025-07-03 23:18:31 瀏覽:451
艾滋病婚姻法 發布:2025-07-03 23:16:07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