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第二十章

道德第二十章

發布時間: 2021-02-11 10:18:15

A. 請教一個漢字,道德經的第二十章

B. 道德經第二十章怎麼理解

碎花鉛筆來褲620:你好。自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此篇是講【價值取向】:貴、賤、善、惡、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的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
本章旨在說明老子與世人不同之處。世人都表現聰明有能,而老子卻表現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聰明的地方。而眾人的聰明,正是他們的糊塗處。只是一般人思想淺薄,眼光短近,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處。於是就把「愚公」,當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當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是人們學習《道德經》後。經常念叨的。願與共勉。

C. 〈道德經〉第二十章中澹的讀音,正確的讀音是否dan還是tan

讀 dan 水字部

D. 《道德經》第二十章中「澹兮其若海,X兮若無止」的X字怎麼讀

飂 liù 部首筆畫 部首:風部外筆畫:11總筆畫:20 五筆86:MTJE五筆98:WTJE倉頡:HNSMH 筆順編號:35325121454154134333四角號碼:77212Unicode:CJK 統一漢字U+98C2 基本字回義 1. 飄:「~兮若無答止。」 2. 古國名,在今中國河南省唐河縣南。 3. 姓。 參考資料:dict..com/s?wd=%EFf&tn=dict

E. 請問:《道德經》第二十章。「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是不是就是「善之與惡,相去幾何」的意思。

阿彌陀佛!
不是。若何和幾何還是有區別的。「若」指相似,意思也就是善惡本一體,無從去分別。「幾」代表距離,意思是善惡本不同,所以這兩句話還是有稍許分別。

F. 《道德經》第二十章<而貴食母>有幾個不認識的字,請教字的正確讀音

轉摘參考: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陳鼓應先生把此句翻譯為:「我卻獨個兒淡泊寧靜啊,沒有形跡,好像不知嬉笑的嬰兒。」(《今譯》)並對「孩」字進行了注釋(目前大部分研究者皆如此注釋):「『孩』、『 咳』古字相同,即嬰兒的笑。」(《今譯》,P.153)筆者認為,「獨泊」應理解為「孤獨地停留(泊)在那裡」,針對的是眾人「享太牢」、「春登台」的「熙熙」(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春心盪漾,為欲奔競),我不為此動心,也沒有行動的徵兆。「未孩」,應理解為渾蒙未開的狀態,並非指「不會笑」或「不知笑」。河上公注為「未能答,偶人時也」幾近老子原意。笑與哭一樣,是嬰兒一生下來就具有的,大凡哺育過、觀察過嬰兒的人都知道這一點。不會笑的嬰兒還是正常的嬰兒嗎?!《老子》文本中多處提到嬰兒(見第十、第二十、第二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五等章),有時還以嬰兒喻道,可見,老子曾對嬰兒有過細致深刻的觀察,應該不會犯諸如「嬰兒不會笑」之類的低級錯誤。把此處的「孩」理解為「笑」,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常識,無論有多少條訓詁上的理由,也應堅決舍棄。
嬰兒渾蒙未開,「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而「無所欲」(王弼語)。馬敘倫先生曾提出,「我愚人之心也哉」句後的「沌沌兮」當在「如嬰兒之未孩」句前,「以形容嬰兒渾沌未分」並與「『儽儽兮』對文」。(轉引自《老子全譯》,沙少海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P.32)「馬說」言之有理,可資採納。
「儽儽」,憔悴頹喪、失魂落魄之意。「有客有客何累累!國破家亡無所歸。」(元·伯顏《七哀》)
「昭昭」,指精於算計;「昏昏」,指昏庸(聵)糊塗。陳鼓應先生把「昭昭」理解為「光耀自炫」、把「昏昏」理解為「暗昧的樣子」(《今譯》),似與本章邏輯不符。
「飂兮若無所止」句,河上公本、廣明本、景福本等皆為「漂兮若無所止」,根據本章邏輯及上下文的意思,應為「漂兮」而非「飂兮」,意指聖人「若無所歸」,似不系之舟,不知何處停泊、靠岸,與有明確目標(「享太牢」、「春登台」)的眾人俗人形成鮮明對照。
在所有分章的《老子》文本中,幾乎都把「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一句作為《老子》第二十一章的首句,這是值得商榷的。《老子》第二十一章除本句談到「德」以外,其他內容所談皆為「道」,且與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等明顯屬於同一主題。若「孔德」一句放在第二十一章,既「孤立無援」,又唐突難解,更顯得不倫不類。
筆者認為,該句應屬於第二十章即本章的內容。「孔德之容」其一是指大德的容貌和狀態,其二是指大德何以具有如此容貌和狀態。得道者的容貌、狀態正是大德之容貌、狀態的真實寫照。本章所談與第十五章屬於同一主題,都是描述得道者的容貌和狀態的:「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第十五章)「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獨昏昏……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二十章)
我之所以「獨異於人」,是因為「貴食母」;我自所以有如此容貌和狀態,是因為我有「孔德」,而「孔德之容」,是「惟道是從」的,即為道所決定、以道為轉移。從文本實際來看,「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前後相接、上下相連的兩句話,若把「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移入第二十章放在「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句後,既避免了文字調整的「跨度」問題,又體現了邏輯上的一致性。
基於以上分析,本章的校訂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校訂文:「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譯文:減少私心,抑制慾望,拋棄那些陷人於憂患的所謂「智術」之學。應諾與呵斥相差多少?美善與丑惡又能相差幾多?聖人唯失道是畏,我也不能例外。這種風氣開始於洪荒、延展到現在並指向未來沒有盡頭。眾人興致勃勃,熙熙攘攘,如同享受盛宴,恰如登高賞景。我卻孤獨地停留(泊)在那裡,(不為所動)沒有行動的徵兆(打算)。敦樸無知啊,如嬰兒般渾蒙未開;失魂落魄啊,若無家可歸。眾人收獲有餘,獨我無獲且遺(失)。我有一顆「愚人」之心啊!俗人精於世故,獨我昏庸(聵)糊塗;俗人精明嚴苛,獨我敦樸寬厚。澹泊安然啊,像海面紆緩的水波,又如不系之舟任由漂浮。眾人皆有本領、有作為,獨我愚頑鄙陋、無所事事。我與眾人、俗人的差別是:他們皆注重感官慾望的滿足,而我卻貴重得道的生活。得道意味著擁有大德,而大德之容貌、狀態、動作是為道所決定、以道為轉移的。
(2014年9月3日發表於《文化藝術報》)

G. 讀完《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後的感受是什麼

講的是抄概念的衍生關系,以及概襲念的內涵。例如曲則全,直線條是一種圖形,也僅僅是許多圖形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畫彎曲的線條,就能夠畫所有圖形。例如夫唯不爭,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說的是爭至少需要兩個以上相爭的對象,所以不參與,就不會產生紛爭的意思。而曲也包含獲得真理採取迂迴的方式,有的時候不能直接獲得,需要迂迴的途徑獲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總有辦法找到真理達成目標的意思,並不一定要爭。
本章從形而上的層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簡化地把萬般意義關聯基本的概念,涵蓋了達成目標獲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爭的重要理念。十分經典。

H. 老子道德經二十章

「唯」可以來理解為「唯唯源諾諾」的應承;「阿」理解為「阿諛奉承」的諂媚。兩者表面上看有區別,但是本質上卻都是一樣的。所以老子反問「相去幾何?」

「眾人皆有以」這句的關鍵在於「以」字的理解上。一般來說,這里「以」是有所憑借的意思,亦即,眾人(尋常人)都有藉以生活的東西(財富、目標、信仰、自尊…………)。「而我獨頑且鄙」可獨獨只有我不懂變通、性情粗鄙。「而貴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從的「道」,《道德經》第一章謂「有名萬物之母」。
其實這一章是《道德經》中最長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羅列出老子和眾人的對比,藉以進一步說明自己的「道」。用通俗點的話說,也體現了老子「不走尋常路」的自信……雖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為大哲學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樓主還可以參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I. 道德經第二十章中:澹兮其若海,X兮若無止。X那個字怎麼讀及來源,謝謝了!

飂 liù
部首筆畫抄
部首:風 部外筆畫:11 總筆畫:20
五筆86:MTJE 五筆98:WTJE 倉頡:HNSMH
筆順編號:35325121454154134333 四角號碼:772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8C2

基本字義

1. 飄:「~兮若無止。」
2. 古國名,在今中國河南省唐河縣南。
3. 姓。

J.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二十章得道之士,你看過嗎

《道德經》的第二十章,字數相對較多,老子先生用了幾個比喻來描述得道之士和普通人的區別,所以在學習時可以感受到作者發出了感慨,為什麼得道之士和大眾有著相反的特點呢?

第三點,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先生描述到得道之士和大眾的區別,即得道之士看起來並不聰明、也不富有、身處地位不高的地方。這里大家在學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能從表面理解,就認為得道之士是愚蠢、窮酸、卑賤的,這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的得道之士心懷天下而有大智慧,秉持謙卑之心,雖學富五車卻處處謙讓,給人以錯覺。功德至大,卻不邀功,不以自己的物質富足為人生終極目標,更希望大家一起富裕。

這就是聖人老子為我們描述的,包括老子先生在內的得道之士的形象。

熱點內容
司法局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4 00:50:27 瀏覽:907
勞動合同法計時工資 發布:2025-07-04 00:50:12 瀏覽:881
依法治國從我做起 發布:2025-07-04 00:39:23 瀏覽:820
女法官提高司法公信力 發布:2025-07-04 00:36:54 瀏覽:829
法治與國情 發布:2025-07-04 00:33:55 瀏覽:335
法學審判長 發布:2025-07-04 00:27:34 瀏覽:42
訴訟查詢公司賬務的法律文書 發布:2025-07-03 23:54:51 瀏覽:490
民事訴訟法最新修改時間 發布:2025-07-03 23:51:14 瀏覽:22
xj司法局 發布:2025-07-03 23:36:03 瀏覽:154
新婚姻法外遇離婚財產分割 發布:2025-07-03 23:33:42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