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還瑾道德經
Ⅰ 道德經是不是老子寫的,還有老子有沒有一本書叫做<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學,不知所蹤。
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經》。它是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學著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經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國視為古代哲學中的奇葩而翻譯出版,深受各國讀者喜愛。
一、老子和《老子道德經》
老子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家。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偉大哲學家。
老子的平生事跡,很不清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里,給他寫了一個傳記,但是寫得很簡單。我們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國苦縣人(今河南省鹿邑縣)。也有人說他是陳國相人。苦縣和相是一個地方,原來屬於陳國,後來楚國出兵滅陳,就成為楚國的地方了。後來的人都稱他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美稱,大概凡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稱號。
老子做過周朝的史官。後來因為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到了我國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
老子經過函谷關的時候,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的生卒年代,已經不知道了。歷史學者們作過許多的研究,也有過不少爭論,但是老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直到現在還沒有一致的看法。相傳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因此有人估計,老子的年歲應當長於孔子。孔子生在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約生在周靈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在的傳說是不可靠的。根據老子的思想學說來看,老子比孔子晚,大約是戰國時代的人。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這本書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後來的人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因為這本書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另外又有稱它為"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老子》這本書,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漢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義》。
由於老子的生平歷史我們知道的太少了,《老子》這本書是老子親手所著的呢,還是老子其人和《老子》一書的關系並不很密切?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爭論。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但是,較多的人比較傾向於這樣的說法:老子是孔子以前的人,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親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它的成書時間不會晚於戰國中期。
我們知道,先秦的典籍很少是由一個人執筆寫成的,而是由各學派的人不斷地補充、發展,經過很多年代才成為一本固定的書。例如《易經》這部書,從它的形成到寫成今天的《易經》的樣子,至少經過了五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老子》這本書,文詞很簡短,比較艱深難懂。它雖然經過後人的增訂補充,但是其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創見。現在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二、對天帝的否認,"道"的思想
老子是古代中國較早否認天帝的哲學家。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宇宙間的事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稱為天帝。天帝是有意志的,它有知識,能喜能怒。當它喜歡的時候,它就降福給人們;當它發怒的時候,災禍就來臨了。天帝有著最大的權威,它統治著宇宙萬物,統治著每一個人。它不僅是天上的主宰,也是大地和人世間的主宰,人間的帝王,也是要受它的管轄的。所以人人都對天帝存在著敬畏的心情。這種觀念,到了春秋時期才開始起了一些變化。
春秋時期的中國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各個方面,都有顯著的變動。舊的世襲貴族的勢力逐漸衰落,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成長。這時期諸侯之間進行著持續不斷的戰爭,連年不斷的大宗軍費和貴族生活的奢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和憤怒,爆發了人民的反抗。這種劇烈的階級變化和斗爭的現實,使得當時一些頭腦比較清醒的統治者,逐漸認識到人民的力量,認識到僅僅用爆力壓迫是不行的。因而不得不去注意人民的意向。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對於天帝統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懷疑,認為天帝也是要考慮人民的要求的。天帝的絕對權威地位開始動搖了。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是無情的,天地對於萬物,如同人對於草結成的用來祭祀的狗一樣,用過之後,就拋棄了,沒有什麼愛憎。這個比較的意思在說明萬物的生長運行,並沒有什麼神的意志在支配著。
老子這種否認天帝支配萬物的意思,和春秋時期人們所認識到的自然科學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記載,當時的歷史學家已經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又發現木星十二年一循環的規律,定出了十二年為一周天的歲星紀年法。公元前七世紀初,對朔日的推算已經能夠達到大體正確。這些都使人認識到天也有它一定的運行規律,並不能隨意行動。所以天的觀念,在人們心中逐漸地具有了科學的意義。
因此,老子否認天帝為至高無上的權威的學說,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它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自然科學知識發展的根據的。
老子否認天帝的存在後,提出了一個"道"來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說,道是"象帝之先"的,帝是古代一貫相傳的最大權力的天神,但在老子看來,道在帝之前就已經有了。老子對於他所提出的道,作了許多解說。他說:這個道不是尋常的、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萬物的根本。它在天地萬物生長以前,就已經有了。它永遠不變地存在著,不停地在天地萬物中間運行著。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親,沒有它,就沒有宇宙。
老子又說,道是一種看不見形狀,聽不見聲音,捉摸不到的一種混混沌沌的東西。當你遇見它的時候,看不見它的前面;跟著它的時候,又看不見它的後面。這是多麼神秘呵!但是,它又是什麼地方都存在的很平常的東西。
繼承老子學說的一個很有名的哲學家莊子曾經說過一個寓言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名叫東郭子的人,問莊子說:"你經常說的什麼道,究竟在哪裡呢?"
莊子回答說:"道是什麼地方都存在的。"
"到底在什麼地方呢?請你明白告訴我。"東郭子又問。
"在螻蛄和螞蟻的身上"。莊子說。
"怎麼這樣低下呢?"
"在小米和稗子裡面。"
"怎麼更加低下了呢?"
"在瓦甓裡面。"
"豈不是愈來愈低下了么?"
"在大小便裡面。"
東郭子聽說"在大小便裡面",覺得莊子愈答愈不成話,便不再問下去了。
莊子對東郭子說:"你要我明白告訴你道在什麼地方,我只有把它說得低下些,才顯出道是什麼地方都存在的,你為什麼不高興呢?"
這個故事說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螻蛄、瓦甓,都包含著道。所以,道是什麼地方都存在的。它不依賴人們的主觀意志,客觀地存在著。莊子故意把道形容得那麼低下,目的就在於打破大家對道的神秘觀念。
三、"無為而治"與"小國寡民"
《老子》一書中,提出了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描述了老子所追慕嚮往的理想世界的圖景。
如何治理國家呢?老子認為最好採取無為而治的辦法。什麼是老子所追慕嚮往的理想世界呢?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老子》一書中,處處都貫徹著無為的思想。無為就是無所作為。老子認為理想的統治者治理國家,是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們。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來,虛無的東西才是最有用的東西。道本身不就是空虛而看不見的嗎?它的作用卻是這樣偉大。例如車輪,如果沒有中間的圓洞,就不能轉動了。我們用的茶杯、磁碗等器皿,如果沒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裝東西。門戶如果沒有空處,就不能出入。房屋如果沒有空處,怎麼能住人呢?因此老子說,無和空才是有用的。我們對待事情,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人人按照無為的准則去過日子,去作人,國家按照無為的准則去治理,這樣一切事情就能辦理得很好了。
老子說,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於貧窮。民間的武器越多,國家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術越巧,越引起許多反常的事情。法令越分明,盜賊反而不斷地發生。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東西來治理國家。他反對重稅,反對強大的兵力,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認為這些都是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的。
老子一再告訴統治者,如果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就會引起人民的變亂,以至無法維持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統治者最好是放任無為,讓人民覺得只有個政府存在罷了,而實際上有政府和沒有政府都是一樣。這樣人民自然會順從,自然會變得朴實,自然會富裕起來。理想的君主,只不過是人民的一個首長,他的地位雖然在人民之上,但是人民不會感到他是一個負擔和威脅。
老子又是主張愚民的。他認為高明的統治者治理人民,應該是削弱人民的志向,使人民愚昧無知。讓人民吃飽了飯,筋骨堅強,能夠很好地去勞動,過著沒有知識、沒有慾望、沒有企求的生活。老子說出了人民越無知,對於統治者就越有利的道理,後世統治階級所採取的愚民政策,從老子這里得到了啟示。
老子歌頌著原始的樸素和淳厚,他懷戀著古代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民帶來了痛苦。所以他說,只有拋棄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拋棄了文化學問,才能免於憂患。老子指斥了階級社會所謂仁義的虛偽性,智慧和知識用於欺詐造成的惡果,這是老子思想中的進步因素。但是,老子不加區別地反對一切的文化,把階級社會不合理的制度帶給人民的災難和痛苦,也說成是由於知識文化所帶來的,這當然是很錯誤的。
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
把這段話譯成現代的語言是這樣的:
"領土不大,人民稀少。即使有許多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險,不向遠方遷移。即使有船和車,沒有地方乘坐它。即使有武器裝備,也用不著。使人民再用古代結繩記事的辦法。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適,滿足於質朴的風俗和生活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直到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所追慕嚮往的社會,正是遠古的原始社會,這自然是永遠不可能再出現了。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生活動盪不安,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殘酷的情況下,人民迫切要求安靜休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的。老子希望出現許多分裂的、彼此獨立的小國,人民在每一個小國里,過著落後的原始生活,這與國家的統一,與日益發展的物質文化,不正是背道而馳嗎?因此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保守落後的思想。
四、光輝的辯證法
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情況,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方面的成與改、存與亡、新與舊、福與禍等對立物的雙方面的相互關系,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
老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後來的人常常引用。這就是說,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它們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漢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書,這部書的內容很多是根據老子的思想寫成的。其中有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很生動地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人,住在距離塞上不遠的地方。有一天,他養的一匹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鄰人們都替他惋惜,他的父親卻說:"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又跑回來了,並且帶來了一匹匈奴的駿馬。鄰人們又都來慶賀,他的父親說:"怎知道這不會變成一件壞事呢?"
家裡有好馬,他又是一個喜歡騎馬的人,結果墮馬跌折了腳骨。鄰人們都來慰問,他的父親說:"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匈奴兵大舉入侵,附近的青壯年大都在戰爭中犧牲了,他卻因為跛腳未能出征,和父親一起保全了性命。
這就是後來人們常常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成語的由來。
這個故事裡所說的好事和壞事,都是從個人和家庭狹隘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衡量的。但是,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和古代思想家從實際生活經驗中,初步臆測到好事和壞事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法原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說明老子沒有把對立物的雙方看作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是看作生動的、可以變動的東西。
《老子》一書中,許多地方還深刻地論證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老子說: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出現,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
物極必反:事情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老子說: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這種變化,不是由於別的外來的原因,而是因為事物自身就包含著它的反面的東西。老子根據這種道理,總結出了一套政治斗爭的經驗。老子一再告誡統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措施,那樣會使問題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把天下搞壞,就會失去天下。
高明的統治者是能夠保持住自己正面的地位不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如何去做呢?是使自己處柔弱的地位,而使對方處於剛強的地位,剛強已極,就要轉化到它的對面,歸於失敗。這個道理叫做柔弱勝剛強。為了證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老子舉 了許多的例子。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它的。又例如:人活著的時候是柔弱的,死的時候便變得堅硬。萬物草木活著的時候柔軟,死了就變得枯槁。所以堅強的東西應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應屬於生存一類。軍隊強大了就會破滅,樹木強大了就會摧折。柔弱是勝過堅強的。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老子的先生常樅病了,老子去看望他。常樅向老子張開嘴問道:
"你看,我的牙齒還有嗎?"
"沒有了。"老子回答說。
"舌頭還在嗎?"
"在的。"
"懂了沒有?"常樅問道。
"先生的意思是說:硬的早掉了,軟的卻還在。是嗎?"老子回答說。
"你說的對。"
這個故事也是說明柔能勝剛的道理。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他說,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萌芽產生;九層的高台,從一堆泥土築起;千里的遠行,從腳上第一步開始。所以老子又告誡統治者說,事物還穩定的時候,它的穩定容易維持。事物還脆弱時,容易消融。事物還微細時,容易打散。要在事物還未發生前先把它辦好,要在事物還未混亂之前先把它理好。
老子發現並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不完備的、自發的、樸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也還有著形而上學的觀點。例如老子常常用靜止的觀點去看世界,他所理想的國家,就是永遠孤立和沒有發展變化的。老子雖然承認自然的運動,但是,這種運動只是反復的循環而已。又例如老子發現了強弱互相轉化的規律,這雖然是老子辯證法中光輝的貢獻,但是,他把弱能勝強,當作絕對的規律,不能認識強弱形勢的互相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另外,老子的辯證法中,雖然有矛盾的觀念,卻缺乏積極斗爭的思想。老子學說的精神,不是要發展矛盾,解決矛盾,向前推進,而是要阻止發展,保持原狀以至向後倒退。不過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傳入中國以前,古代哲學家中老子確是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偉大的哲學家。
五、對後世的影響
因為老子提出了關於道的學說,後來的人就稱老子的哲學學派為道家。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到莊子時,道家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後來的人談到道家時,老子和莊子兩人常常是並提的。
道家在我國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對我國封建社會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老子》一書是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喜歡閱讀的著作。
道家思想的影響,從哲學方面來看,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宋朝的理學,都和道家思想有密切的關系。
我國古代哲學家,研究人生的問題比較多些,例如對於生活的態度,道德的修養這些問題,是十分注重的。但是,對於宇宙的形成,自然的發展等問題,注意比較少。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第一次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宇宙觀,對後來的哲學家有很大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漢朝初年的黃老學說提倡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政治學說。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也常常採用老子所闡明的駕馭臣民的法術,來加強他們的權力,鞏固統治。
另外要說到的是老子和道教的關系。
道教是我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漢朝末年張道陵所創立的。這種宗教混雜了巫術、神仙、鬼神、陰陽五行等內容,專門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等迷信。道教創立以後,就尊奉老子為祖師。
道教既然是張道陵所創立的,為什麼要尊奉老子為祖師呢?這是有一定的緣故的。
老子的生平事跡,在很早的時候就失傳了,所以連漢朝的司馬遷對老子的記載都很不清楚。當時大概有不少關於老子的傳說,例如說他因為修道,活了二百來歲,他的學問是如何淵博高深,像孔子這樣的大學者都要向他請教等等,所以漢朝時候的人,對老子是非常崇拜的。
秦漢的時候,信仰神仙的風氣很盛行,相傳秦始皇曾經派了五百個童男和五百個童女到海外去找尋仙葯。大約漢朝初年,老子也和神仙聯系在一起了。後來對老子的渲染愈來愈多,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創立後,為了吸引群眾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這位活神仙為祖師,尊稱他為"太上老君",《老子》這部書,也就成為道士們誦讀的經文了。
道家和道教是不相同的,一個是哲學派別,一個是宗教,各不相干。由於老子的緣故,有人把道教和道家混為一談,其實它們並不是一回事。
六、結 語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
老子否認天帝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來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並且把天地萬物的生長、運行和滅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並沒有什麼神的意志在支配。這種思想,在當時是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
老子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張無為而治。他的理想世界,是遠古時代原始的小國寡民的社會。
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和社會歷史中新與舊、成與敗、存與亡等對立物雙方的變化情況,提出了許多辯證法思想,這是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放射出來的極為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們特別珍視和感到驕傲的一份歷史遺產。
老子在我國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影響。
Ⅱ 南公懷瑾上師:我為什麼不傳密法
1、我為什麼不傳密法?我從來未正式傳授過密法,實際上西藏密法(密宗)的幾大教派,我都是大阿闍黎,無論紅、黃、花、白教乃至東密,我都有資格傳授。但我不傳,為何?怕大家搞迷信。真的密法非常嚴格,教的沒法教,學的也沒資格學。以前傳過幾次,皆非正式的。這次傳法,也算大家有緣。但將來你們不可以此去教人,必須要自己修持有成就了,才能去教人。 修持成就便有徵候,自己身心都要轉化,不似顯教;不似禪宗著眼在心性。換言之,密法是依阿賴耶識起修。外面傳密法的很多,在我眼裡大半非真正密法。學密法很嚴重,搞不好就成外道,也可說是魔道。 禪宗佛法主張是「即生成佛」,密法則標榜「即身成佛」。比「即生」還嚴重,連帶這個肉身也要成就,它是依第八阿賴耶識起修,而顯教其他法門可說是依第六意識(從意識方面)起修。六祖曾雲:「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密法的修持,直接修「五八果上圓」,直接走這個路線,因為直接把阿賴耶識種子在現行當中把它轉了,所以前五識也跟著轉,故號稱「即身成就」有其理由。它不走「空」的路,走「有」的路,其實這個「有」也是「即有即空」。凈土宗的修法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大密宗,當然,真正的禪宗也可以說是大密宗。空有雙圓,是真正的密宗。所以平常不大肯傳,因為一般人教理都不大通的。 其次,修學密法是釋迦牟尼佛圓寂後,真正學佛的榜樣。修行是很嚴肅的。戒、定、慧、大乘、小乘、內、外,一切行為,隨時隨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規矩中,在有形相的規矩中也要達到在自己沒有形相的心行中,轉變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種子,轉變一切種性為成佛種性,所以它比較難。這一點搞不清楚,在種種境界發生時,就很容易走入外道、魔道去了。所以後世西藏原始黃教密法是對的,硬是先要學教理!教理學通了,再來給你傳法,才能上路。像白蓮教、鴨蛋教,一貫道等也是受到密宗修持的影響,但走不好,就走成這樣的路子。所以明朝時看到當時的密教就不要,硬把它趕跑了。日僧空海,唐時來華,從惠果阿闍黎得密法,流傳到東洋,即今東密在日本高野山為主的密宗。另一路,從唐朝開始在西藏流傳的密宗則叫藏密,這兩路線是不一樣的,東、藏密修證理論、次第的不同,起碼也要上三個月的課,才說得很清楚。 再則,不管東密也好、藏密也好,密法要特別注重《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要隨時隨地做的到。所以修密法隨時均離不開有形的佛壇、佛像,隨時感受到與佛同在。所以有佛壇設置,隨時要修供養,隨時請轉法輪,隨時隨地都在布施的心行中,因為各種因緣俱足不易,此所以難辦。這是指修法的人。而教法的人也難。 2、禪、密都重傳承、尊師道密宗同禪宗一樣,都非常注重傳承與師道尊嚴。換句話說,東西方幾個大教主,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耶穌及穆罕默德,一生都建立了「師道」而已。密宗有馬鳴菩薩的「事師法五十頌」,這五十個偈子中對事師的要求非常嚴格。而老師也非常獨裁(認真),師道尊嚴特別重視,達到極點,按照這種嚴格的教授方式,現在我們是做不到的。假使有一個人真能做到這樣,修持馬上就成就了。 其次,講皈依在顯教是三皈依,在密教則是四皈依,佛、法、僧外加上皈依師。因為無師,你不知道真正的佛、法、僧三寶。所以把老師看成現在佛。這種師道尊嚴的傳統,現在人是做不到的。所謂教主即師也,不是統治性的迷信,而是教理性,因為由老師才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所以密宗非常注重上師,學法以前要行四皈依儀式,但我不這樣來,這是我個人修養不肯如此做去,至於你們學佛者,今天這一秒鍾肯謙虛向學,規規矩矩站在學人的位子,應該有四皈依的觀念。至於我個人有個自律,個性上也不喜歡,臨時來上個課嚴肅一下可以,下了課我就算了。不過走密宗是非常注重儀軌形式,非常注重表法的。現在說法時把這點告訴你們。 現在人學佛就像做生意買賣一樣,徒弟來了,供養一下老師,還要計算價錢是不是劃得來?還有所謂我的意見如何等等。假如一個人開始時做得到三輪體空,這人當下已經成佛了。我當年學佛就走這個路子,處處守規矩,你們看我說話、行事好像不守規矩似的,其實我處處留心守規矩,這是你們所不能知道的,以上種種原因,所以多年來我不肯傳密法。 密宗我始終不肯傳,因為一般人越學越困,越容易走入迷信的路線。實際上真正佛法的奧秘,反而自己不用智慧去找。真正學密宗的人該是具有大般若智慧的人學,一切要自己去參悟,這才是密宗真正密的道理。 還有,密宗是富貴法,樣樣都要修供養的。我不依這些傳統規矩,反而我來求你們學法,在我的立場是把法布施,供養你們了。自己曉得來求法的人,智慧已很高了。實際上,真正重法的人不多,這個時代教人學佛法,變成只有老師求徒弟來學了! 供養呢?並不只限於錢財,要身、口、意一體供養,盡其所能都要拿出來。你們還問:「一百塊錢夠不夠?一千塊錢呢?」那花樣多了!不要學法了。布施也好,供養也好,須無計較心,也不考慮他把錢拿去做什麼用,這才是真布施。更何況供養呢!當年袁老師財產十萬銀大洋,三年之間學佛花光了,最後沒有飯吃。而到處都是在供養,當然他不是全在學密,學禪及學各種顯教也是如此這般,見到師父就供養,這才是學佛法基本的發心和榜樣。 至於沒有錢學密呢?身布施。你們看木訥祖師(米拉日巴)傳記,師父那樣整他,你們哪一點做得到?講你們一點不對,你們都氣了個半死,不轉過來恨人家才怪呢!所以木訥祖師能夠成就。師父那樣故意整他,在四面蓋房子,經過四次,背部都磨破生蟲發爛而心中毫無怨恨,當然師父背地裡在流淚,在哭,這樣的徒弟沒有話講,現在的人可以啊!?現在的老師必須拍徒弟的馬屁,時代不同了,所以佛法沒有了。你們要注意,這是在布施方面。 再說富貴法,天天要供養香、花、燈、水、果、寶、珠、茶、食、衣等供品,天天要換新鮮的。當然像木訥祖師一般窮的人供養不起,他只有把身、口、意三業供養,你叫我做牛就做牛,叫我做馬就做馬。禪宗也是這樣子修行,六祖舂米三年,雲門祖師參學時,為求法把腿都軋斷了,這樣才把他們多生累劫的業障消掉,現在人受不了的,甩他一個耳光,不到法院去告你才怪呢!不過,到我這里任何規矩都改了,不但密宗,顯教也是一樣。任心遂意隨隨便便,不要認為隨便是改得好。換句話說,嚴肅的說是我身心內外都在行布施,這是法布施,你們學了,接受了我的法,都是欠我的,在自己心地因果上你怎麼還?你不成佛,欠我的你怎麼還?! 真講佛法,難的很,這個因果一定會還的。佛度人不會要人還,但皈依了佛、學了佛而不修行、不成就,終是要還清的,因為這是落因果。也在六道輪回的因果中,明顯得很,你們看不到而已。講一句話,起一個心念,處處都是因果啊! 來自:無上甚深妙密法---南公懷瑾上師絕地推薦!全書下載:無上甚深妙密法---南公懷瑾上師下接:南公懷瑾上師:由凡夫到成佛,就是一個灌頂法!
Ⅲ 《道德經》誰講的好
一個筆名叫紫俠狼寫得《酷說老子》,解讀絕對稱得上是通天徹地,運用現代最新的科版學和心理學來闡權發古人的學問,實屬罕見的才學。
這里不存在吹噓的成分,我是浙大歷史學博士,起碼的辨別力還是有的,看過道德經解讀版本不下幾十種了,只有《酷說老子》堪稱雅俗共賞,沒有一點故弄玄虛,作者能把極復雜的哲理用簡單的小故事輕松的講清楚,而且有理有據有出處,內容包羅萬象,說實話,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這么博學的人,而且是90後,我有點懷疑是不是一個團隊寫作,不是個人。我看過後推薦給了我上高中的兒子,他也很喜歡,我們父子倆現在都是他的忠粉。
Ⅳ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具體是指的什麼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中的「一」具體是指的道。
一就是道,這也是老子主張的道的精神,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前曾經得到過道的,天因為得到道而變得清朗,大地因為得到道而變得寧靜遼闊。
(4)南還瑾道德經擴展閱讀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
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准繩。
總而言之,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Ⅳ 請提供一下《道德經》全文的白話文,謝謝!
第一章 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朱子雲:「道猶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實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謂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懸於太空;天地既辟以後,此道寄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費而隱,實無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發見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虛而無物,實無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觀之《詩》乎!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道不可無稱矣。須知至無之內,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廣為說法,曰:鴻蒙未兆之先,原是渾渾淪淪,絕無半點形象——雖曰無名,而天地人物咸育個中。此所以為天地之始也。及其靜之既久,氣機一動,則有可名,而氤氤氳氳,一段太和元氣,流行宇宙,養育群生。此所以為萬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開之前,一團元氣在抱也;母者,天地既辟之後,化生萬物是也。
學人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有一心端坐,萬念悉捐,垂簾觀照。心之下,腎之上,彷彿有個虛無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不傾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聵也——若使昏聵,適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當滅動心,不滅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
道家為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人慾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萬物,人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但此一覺如電光石火,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釐間耳。學者務於平時審得清,臨機方把得住。古來大覺如來,亦無非此一覺積累而成也。
修士興工,不從無欲有欲、觀妙觀竅下手,又從何處以為本乎?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一氣判為二氣,二氣仍歸一氣而已矣。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為一陽生、活子時;以其動極復靜,有又還無,名曰復命歸根。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也。兩者雖異名,而實同出一源——太上為之一玄。玄者,深遠之謂也。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其中渾然無事,是為無欲觀妙。此一玄也。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又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卻又不存一動之想。有一心,無二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至於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非眾妙之門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竅,不知直養,是以旋開旋閉,不至耗盡而不已。至人於玄關竅開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操存涵養,不使須臾或離,所以直造無上根源,而成大覺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關一竅。太上首章即將無名有名、觀妙觀竅指出,足見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關竅,余無可進步也。故開頭四句,說大道根源,實屬無形無狀,不可思議窮究。惟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無可端倪,即如人直養於靜時也。天地忽辟之際,靜極而動,一覺而醒,即人偵氣於動,為煉丹之始基。第此轉眼之間,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要之,念頭起處為玄牝,實為開天闢地之端。自古神仙,無不由此一覺而動之機造成。又曰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兩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同出而異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竅,無而有,有而無,實不可以方所名狀。縱舌如懸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謂之玄玄。學者亦不有視為杳冥,毫不窮究一個實際下落。果於此尋出的的確確處,在人視為恍惚,在我實有把憑。久之著手生春,頭頭是道矣。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古雲:「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原是葯王。」又曰:「窮取生身受命初,莫怪天機都泄盡。」由是觀之,足見受命之初,渾然天理,無有瑕疵,彼說美說惡,說善說丑,皆為道之害也。夫大道究何狀哉?在儒家曰「隱微」,其中有不睹不聞之要;釋家曰:「那個」,其中有無善無惡之真;道家曰「玄關」,其中有無思無慮之密。大道根源,端本於此。一經想像,便落窩臼;一經擬議,便墮筌蹄。雖古來神仙,贊嘆道妙,曰美曰善,要皆恍惚其象,非實有端倪。蓋以為善也,就有惡對;以為美也,就有丑對。又況美在是,惡亦在是;善在是,丑亦在是。此殆後天陰陽有對待,有勝負參差,而非先天一元之氣也。故太上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知人不求虛無一氣,而第言美之為美,善之為善,是亦舍本而逐末也。
太上特示下手之工,為大眾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務將萬緣放下,了無一事介於胸中,惟是垂簾塞兌,觀照虛無丹田,即凝神又調息,即調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氣並成一團,傾刻間入於杳冥之地,此無為也;及無之至極,忽然一覺而動,此有為焉。我於此一念從規中起,混混續續、兀兀騰騰,神依氣立,氣依神行,無知有知,無覺有覺,即玄牝之門立矣。由是恪守規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來,務令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聖賢仙佛之本,此最為吾道家秘密天機,不容輕泄者也。
修士行持,與其求之無極不可捉摸,何如求之陰陽更有實據:曰有無相生,不過動而靜,靜而動,出玄入牝,燮理陰陽也。難易相成,不過剛而柔,柔而剛,鼎爐琴劍,一烹一溫也。長短相形,即出入呼吸,任督往來,前行短、後行長之謂也。高下相傾,即火在上而使之降,水在下而使之升,上下顛倒坎離之妙用也。音聲相和,即神融氣暢,百脈流通,不啻鳴鶴呼群,同聲相應,不召自來也。前後相隨,即子馳於後,午降於前,乾坤交媾,和合一團,依依不捨也。此數者皆由後天之陰陽,而返先天之無極也。聖人知道之本源沖漠無朕,浩盪無痕——其處事也,以無為為尚,而共仰恭己垂裳之風;其行教也,則以不言為宗,而自喻過化存神之妙。聖人作而萬物睹,又何難之有哉?自此耕田鑿井,被生成而竟忘其行;開源節流,勤導化而並化其跡。即使功滿乾坤,名聞天下,而聖人若恥,為虛名未嘗有實績也。夫豈若《書》雲:汝惟不矜不伐,天下莫與爭能、爭功者,尚有弭人爭競之想哉?此殆歸於神化之域,淡定之天,一惟自適其樂,而不忘自得之真。古言視富貴如浮雲,棄功名如敝履者,其斯之謂歟?雖然,道成德自立,實至名自歸。聖人縱不居功,而天下後世,咸稱道不衰。是不言功而功同日月,不言名而名重古今。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也。
學者須從虛極靜篤中,養出無美無善之真出來,才算修煉有本。其道惟何?玄關竅也!舍此則無生矣。修道者舍此玄關一竅,別無所謂道矣!如以美善為道,亦屬後天塵垢。太上以此言警之,望人因流而溯源也。不然,美善之稱,亦三代以下之君子,又烏可厚非哉。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陽非道,陰亦非道,道其在陰陽之間乎!又況道者理也,陰陽者氣也。理無氣不立,氣無理不行。單言道實無端倪可狀,惟即陰陽發見者觀之,庶確有實據。此章言無善無美之真,直抉大道根源,望人端本立極,以為修身治世之基。有無易難數句,是教人由有對待之陰陽,返乎真一之氣。其中又教人從有無相入處,尋出玄關一竅,為煉丹之本根。至於守中養丹,陽生活子,運轉河車,亦無不層層抉破。惟聖人直指其源,故恭己無為,不言而信,雖有生有為,而在己毫無德色。迨至功成告退,視富貴為不足重輕,非聖人孰能與於斯學?學者玩索而有得,非但下手有基,即通天亦有路矣。他注雲:天下皆知美善之所以為美善,則自不為惡與不善矣。此講亦是。但太上之經,多在源頭上說,不落二乘。
第三章 不見可欲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聖人之治天下也,與其有為,不如無為,尤不知有為而無為。其化民成俗也,與其能感,不如能化,尤不如相安於無事之為得。是以堯舜恭己垂裳,而四方悉昭風動,此如何之化理哉?不過上無心而民自靜,上無好而民自正,上無欲而民自定耳。否則,紛紛擾擾,自以為與民興利除弊,而不知其擾民也實甚。故曰,民本無爭也,而上爭奪之;民本無貪也,而上貪婪之;民本無思無欲也,而上以奇技、淫巧、鮮衣、美食先導之。欲其不爭不貪無嗜無好也得乎?苟能修其身,正其心,恬然淡然,毫無事事,不以賢能相尚,則民自安靖而不爭矣;不以難得之貨為貴,則民重廉恥,而不為盜矣。且聲色貨利之場不一,屬於目則無見無欲,己與民各適其自在之天,而虛靈活潑之神,自常應常靜而不亂矣。此事豈異人任哉?惟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其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所謂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而且專氣致柔,如嬰兒之力弱,不能持物然。雖至柔也,而動則剛。觀其浩浩淵淵,兀兀騰騰,真可包天地有餘。一切知覺之心,嗜欲之性,不知消歸何有?聖人以此修身。即以此治世,在己無知無欲——不但愚者混混沌沌,上合於穆之天;即聰明才智之儒,平日矜能恃智,惟恐以不逞為憂。至此已淡恬無事,自志其知識之私,一歸渾朴。此能為而不為,非不能也,實不敢也。雖然,人生天地間不能逃虛空而獨超物外,必有人倫日用之道,又烏得不為哉?然順其自然,行所無事,雖有為,仍無為也——亦猶天不言而自化,四時代宣其教矣;帝無為而自治,百官代理其政矣。為者其跡,不為者其神。是以南面端拱,天下悉慶平成,猗歟盛哉!
道本平常,不矜新穎,不尚奇異。如國家尊賢,原是美事,若以此相誇相尚,則賢者固賢,而不肖者亦將飾為賢。甚至賢以否為否,而不肖者又以賢為否,於是爭端起矣。彼此互相標榜,迭為黨援,而天下自此多事矣。國家理財,亦是常經,而若貴異物,寶遠貨,則民必梯山航海,冒險履危,不辭跋涉之苦、性命之憂,搜羅而致之朝廷。至求之不得,千方百計,雖奸盜劫奪所不顧也。至於衣服飲食,亦日用之常,而若食必珍羞,衣求錦綉,見可欲而欲之,奢風何日正也?是以聖人內重外輕,必虛心以養神,實腹以養氣,令神氣打成一片,流行一身之中——條暢融和,蘇綿快樂,而志弱矣;且神靜如岳,氣順如泉,而骨強矣。常常抱一,刻刻守中,非獨一己無欲無思,即聰明才智之士,亦觀感而自化,不敢妄有所為。或曰有為,則紛更致誚;無為則清凈貽譏,為不為之間,亦幾難矣。詎之順理而為,非有冒昧以為,有為仍與無為等。所以孔子贊舜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
第四章 和光同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家子,象帝之先。
帝者,上帝也。先者,無始之始也。
道者何?太和一氣,充滿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貫乎古今,其德暨乎九州萬國。胎卵濕化,飛潛動植之類,無在而無不在也。道之大何如也?顧其為體也,空空洞洞,渾無一物,若不見,為有餘;及其發而為用,沖和在抱,施之此而此宜,措之彼而彼當。《詩》曰:「左之左之,無不宜之;右之右之,無不有之。」真若百川朝海,而海不見盈也。不誠為萬物之宗旨哉?孔子曰:「鬼神之為德,休物無遺。」又曰:「語小莫破,語大莫載。」其浩浩淵淵,實有不可窮究者。道之難狀如此,後之人又從何而修乎?太上慈憫凡人,乃指其要曰:凡人之不能入道者,皆由才智之士,自恃自恣,任意縱橫,於以錮蔽虛靈而不見耳。茲欲修道,須知聰明智慧,皆為障道之魔,從此黜聰墮明,屏其耳目之私,悉歸混沌,而一切矜才恃智,傲物凌人之銳氣,概挫折而無存,則人心死而道心生,知見滅而慧見昭矣。先儒謂:聰明才智之人不足畏,惟沉潛入道、澄心觀理者為可畏,斯言不誠然乎?修行人務以沉神汰慮、寡慾清心為主。那知覺思慮之神、惡妄雜偽之念,紛紛擾擾,此念未休,彼念又起,前思未息,後思又來。我必自勸自勉,自寬自解——如亂絲之糾纏,我必尋其頭緒而理之;若蔓草之荒蕪,我必拔其根株而夷之。如此則紛紜悉解,而天君常泰矣。雖然,此獨居習靜之功,猶未及於鬧處也。苟能靜而不能動,猶是無本之學。必靜時省察,一到熱鬧場中,尤要競競致慎!凡事讓人以先,我處其後,尊人以上,我甘自下。若此則與世無忤,與人無爭焉。又況好同惡異,世俗大體皆然。我惟有隨波逐流,從其類而和之,雖有光明正大之懷,我決不露其圭角。惟有默識其機,暗持其體,同己者好之,異己者聽之。所以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古聖人當大道未明之時,莫不以此混俗也。又觀六祖得衣缽之後,道果雖圓,尚未盡其微妙,由是留形住世,積功了道,隱於四會山中,獵夫與居,恬不為怪,所以得免於難。若非和光同塵,烏能長保其身?由此動靜交修,常變有權,則本來一點湛寂虛明之體,自然常常在抱,而又非果在也:若有所在,若有所存,卻無所存,一片靈光,閃灼於金庭之下。此道究何道哉?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吾不知從何而來、從何而去,究為誰氏之子也?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斯為大道之玄妙歟?!帝之先有何象?亦不過混沌未開,鴻蒙未判,清空一氣而已矣。迨一元方兆,萬象回春,道發散於天地人物之間,而無從窺測,修士欲明道體,請於天地將開未開,未開忽開而揣度之,則得道之原,而下手不患無基矣。
太上將道之體,畫個樣子與人看,又教體道者欲修大道,先認道源。欲尋道源,先從自家心性中閑邪存誠,自下學循循修之,久則底於神化之域,方知吾心性中有至道之精,常常不離懷抱也。須從靜中尋出端倪,用存養省察之功,以保守天真,不以盛氣凌人,不以繁冗亂性,即張子所謂解脫人慾之私也。撥開雲霧,洞見青天;軒斷葛藤,獨露真面。一旦動與人交,不知有光埋光,在塵混塵,或顯才智,或炫功能,抑或現煙霞泉石之身,露清致高標之態,歷觀往古,惹禍招災,為大道之害者不少。如漢朝常錮之禁,晉時清流之禍,雖緣小人之奸,亦由己不知明哲保身之道也。人能混俗和光,與世同塵,一若靈芝與眾草為伍,鳳凰偕群鳥並飛,不聞其香而益香,不見其高而益高。如是藏拙,如是直養,則湛寂真常之道,則恍惚於眉目間,不存而若存,有象而無象。《中庸》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非居帝之先而何?
第五章 不知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間生生化化,變動不拘者,全憑此一元真氣,主持其間。上柱天,下柱地,中通人物,無有或外者焉。此氣之渾渾淪淪,主宰萬物,有條不紊者曰理。此氣之浩浩盪盪,彌綸萬有,宛轉流通者曰氣。理氣合一曰仁。故先儒曰:「仁者人慾盡凈,天理流行,無一毫人為之偽。」又曰:「生生之謂仁。」要之,仁者如果木之有仁,其間生理生氣,無不完具。天地生萬物,聖人養萬民,無非此理此氣為之貫通,夫豈區區於事為見耶?故太上設言以明道曰:向使天地無此一腔生氣,惟有春夏秋冬寒暑溫涼之教,以往來運度,則萬物無所稟賦,氣何由受,形何由成?其視萬物也,不啻芻狗之輕,毫不足珍重者然,有日見其消磨而已。又使聖人無此真元心體,惟仗公卿僚寀,文誥法制之頒,以訓戒凡民,則草野無由觀感,人何以化、家何以足?真是視斯民如芻狗之賤,全不關痛癢者然,有日見其摧殘而已。顧何以天地無心,而風雲雨露,無物不包含個中?聖人忘言,而輔相裁成,無人不嬉遊宇內?足見天地聖人,皆本此一元真氣,貫注乎民物之間——雖有剝削,亦有生成;雖有刑威,亦有德化。是天地聖人之不仁,正天地聖人仁之至處。人不知聖,盍觀天地:上浮為天,下凝為地,其中空洞了明,渾無事物,不過一開一闔,猶橐之無底,龠之相通,渾浩流轉,毫不障礙焉。當其虛而無物也,固隨氣機之升沉,而不撓不屈,及其動而為聲也,亦聽人物之變化,而愈出愈奇。以觀天地,無異橐龠。聖人又豈外是乎?學者守中抱一,空空無跡,浩浩無垠,藏之愈深,發之愈溥。以視言堂滿堂,言室滿室者,相隔不啻天淵。彼以言設教,以教有盡,何若寶吾之精,裕吾之氣,神遊象外,氣注規中,而無一膚一發不周流遍及之為得也。甚矣!守中之學,誠修身之要道也。
此是一元真氣,修身在此,治世亦在此。除此以外,所謂制度法則,猶取魚兔之筌蹄也。魚兔必假筌蹄而得,謂取魚兔不用筌蹄不可,謂筌蹄即魚兔亦不可。金丹大道,如采陽補陰,前行短、後行長;玉液小還、金液大還,皆是取魚兔之筌蹄,若竟視為道源,差毫釐而謬千里矣。惟此元氣無聲無臭,無象無形,天地人物公共之生氣,學者修煉,必尋得此一件丹頭,方不空燒空煉。否則,煉精、煉氣、煉神、煉虛,皆屬無本之學。一任童而習之,到老猶無成焉。太上教人從守中用功:而消息在橐侖,學人須自探討!章內「不仁」二字是設詞。
第六章 穀神不死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修煉一事,只緣人自有身後,氣質拘於前,物慾蔽於後——猶精金良玉,原無瑕疵,因陷於污泥之中,而金之精者不精,玉之良者不良,所以欲復原形,非用淘汰之力,琢磨之功,不能還乎初質也。太上示人下手之功曰:「穀神不死。」何以為穀神?山穴曰谷,言其虛也;變動不拘曰神,言其靈也。不死,即惺惺不昧之謂也。人能養得虛靈不昧之體以為丹頭,則修煉自易;然而無形無影,不可捉摸,必於有聲有色者,而始得其端倪。古雲:「要得穀神長不死,須從玄牝立根基。」何以謂之玄?玄即天也。何以謂之牝?牝即地也。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闔辟成,其間一上一下,一往一來,旋循於虛無窟子,即玄牝之門也。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不誠然乎?第此門也,是陰陽往來之路,天地造化之鄉,人物發生之地,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凡人順用之則為死戶,聖人顛倒之則為生門。人慾煉丹以成長生久視之道,舍此玄牝之門,別無他徑也。非天地之根而何?修士垂簾觀照,混沌無知時,死凡心也。忽焉一覺而動,生道心也。所謂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是其中胎息一動,不要死死執著丹田,必於不內不外間,觀其升降往來,悠揚活潑,即得真正胎息矣。古人雲「出玄入牝」,是出非我本來面目,入亦非我本來面目,惟此一出一入間,中含妙諦,即虛靈也。所謂真陰真陽,形而為真一之氣是也。天地之根,豈外此乎?要知穀神者,太極之理;玄牝者,陰陽之氣。其在先天,理氣原是合一;其在後天,理氣不可並言。修道之人慾尋此妙竅,著不得一躁切心,起不得一忽略念。惟借空洞之玄牝,養虛靈之穀神,不即不離,勿忘勿助,斯得之矣。故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發育萬物。聖人以有而形無,實而形虛,顯呈此至隱至微之一物曰穀神。穀神者,空谷之神,問之若答,應焉如響,即不死也。其在人身,總一虛靈不昧之真。自人喪厥天良,穀神之汩沒者久矣!後之修士,欲得穀神長存、虛靈不昧,以為金丹之本、仙道之根,從空際盤旋,無有把柄;惟從無欲有欲、觀妙觀竅下手,有無一立,妙竅齊開,而玄牝立焉。故曰:「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總要精氣神三者打成一片,方名得有無竅、生死門;否則為凡竅,而無一元真氣存乎其中——虛則落頑空,實則拘形跡,皆非虛靈不昧之體。惟此玄牝之門,不虛不實,即虛即實,真有不可名言者,靜則無形,動則有象,靜不是天地之根,動亦非人物之本,惟動靜交關處,乃坎離顛倒之所,日月交關之鄉,真所謂天根地窟也。學人到得真玄真牝,一升一降——此間之氣,凝而為性,發而為情——所由虛極靜篤中,生出法象來。知得此竅,神仙大道盡於此矣。其曰「綿綿若存」者,明調養必久,而胎息乃能發動也;曰「用之不勤」者,言抽添有時,而符火不妄加減也。人能順天地自然之道,則金丹得矣。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惟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氣,渾浩流轉,歷億萬年而不敝者,皆由一元真宰默運其間,天地所以悠久無疆也。即發育萬物,長養群黎,而生生不已,天地亦未嘗不足,氣機所以亘古不磨也。太上曰「天長地久」,不誠然哉!然天地之能長且久者,其故何歟?以其不自生也。設有自生之心,則天地有情,天亦老矣。惟不自有其生,而以眾生為生,是眾生之生生不息,即天地之生生不息也,故曰長生。世人多昧此生生之理,不求生而求死,不求長生而求速死。陷溺於富貴功名,沉淪於聲色貨利,時時握算,刻刻經營,不數年而精枯氣弱,魄散魂飛,費盡千辛,難享一世。營生反以尋死,可勝浩嘆!是以聖人法天效地,不惟勢利之場不肯馳逐,即延年益壽之術,亦不貪求。惟以大道為先,凈掃心田,精修命蒂,舉凡一切養身章身之具,在在不暇營謀,一似後其身、外其身者然。卒之德立而同類莫超其上,名成而後世猶仰其型。非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者乎?視世之自私其身反戕其生者,誠高出萬萬倍;而聖人究非矯情立異也,自來恬淡是好,清凈為懷,不隨俗而浮,不依形而立,廊然大公,一似天地之無私者焉。夫人多自私而戚戚於懷,聖無一私而皎皎物外。一片虛靈之象,空洞之神,常照耀而不可稍遏。向使區區以血肉軀、臭皮囊,時刻關心,晝夜繫念,又烏能獨先而不後,長存而不亡耶?惟其無私,故與天地合撰,日月合明,而能成其私也。後之修道者,欲此身不朽,此神不壞,雖用刻苦工夫,擺脫垢塵,久久煅煉,自然乾乾凈凈,別有一重天地,另有一番世界,而不與世俗同生死也,何樂如之?
天地不言,全憑一元真氣斡旋其間,所以周而復始,生機毫無止息,天地之長久,故歷萬古而常新也。聖人參天兩地,養太和之氣,一歸渾沌之真。處則為聖功,出即為王道。何世之言修己者,但尋深山枯坐,毫不幹一點人事:雲治世者,純用一腔心血,渾身在人物里握算!若此者各執一偏,各為其私,非無事而寂寂,有事而惺惺者焉。聖人窮則清凈無塵,而真形與山河並固;達則人物兼善,而幻身偕爵位俱輕。迨其後名標宇宙,身獨居先;功蓋環區,形存異世,非以其無私耶?學人能去其私,一空色相,永脫塵根,積功則留住人間,飛升則長存天壤。不私其身而卒得長生,轉世之為身家計者,不啻雲泥之判也。人可不絕外誘之私耶?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大道原無他妙,惟是神氣合一,還於無極太極,父母生前一點虛靈之氣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則神與氣兩兩分開,鉛走汞飛,水火所由隔絕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淺之則為日用之需;深之則為修煉之要。有時以火溫水而真陽現,有時以水濟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勝言者。然水火同宮,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貴謙卑。是以上善聖人,心平氣和,一腔柔順之意,任萬物之生遂,無一不被其澤者焉。究之,功蓋天下而不知功,行滿萬物而不知行。惟順天地之自然,極萬物之得所,而與世無忤,真若水之利濟萬物毫無爭心。不但此也,萬物皆好清而惡濁,好上而惡下;水則處物以清,自處以濁,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與道大適哉!聖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剛,卑下自奉:眾人所不能安者,聖人安之若素;眾人所為最厭者,聖人處之如常。所以於己無惡,於人無爭。非有道之聖人,不能如斯。故曰:「處眾人之所惡,幾於道矣。」夫以道之有於己者,素位而行,無往不利。即屬窮通得失,患難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總以平等視之。君子論理不論氣,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雖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豈漫無統宗,浩浩盪盪,而無所底極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遷,方能潛滋暗長,天真日充,而人慾日滅。《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即聖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則資之深。內觀其心,虛而無物,淵淵乎其淵也。外觀所與,擇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於發之為言,千金不及一諾,「言善信」也。施之於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動、一靜之間,無不頭頭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負所能。慮善以動,只求動惟其時。聖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於至善」,得其所安,而後發皆中節也。惟其在在處處,無一毫罅漏,無一絲欠缺,又何爭之有耶?夫惟不爭,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銘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雖有惡人,亦相化為善矣。及其至也,無為自然,群相安於不識不知之天,幾忘上善之若水,柔順而利貞,無往不吉焉
Ⅵ 《道德經》哪位大師解說得最好
紫俠狼,90後,他的酷說《老子》堪稱最好的解讀,強烈五星推薦,目前處於連內載狀態。
90後酷說老子容。
他的解讀不僅融合了佛學、儒學、基督教,而且還包含了西方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
通過有趣的故事穿插敘述,中西印證,語言詼諧幽默,既系統又科學。
讓人不得不拜服,別人不清楚,反正我讀的時候感覺痛快淋漓,豁然開朗。
有一篇是:為什麼「吃肉」「殺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們對佛家和道家的誤會一直太多了。
我相信你讀了以後,也一定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Ⅶ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你真的讀懂了嗎
Ⅷ 道德經解讀的最好的是哪個版本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專,是在湖北荊門郭店屬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
Ⅸ 《道德經》是一本怎樣的書寫了什麼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個朝代都給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特別是在百家爭鳴的時候,每個門派都積極表達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紛呈,後來也誕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兩大思想派別。但是人們對於道家思想總是有很多的誤解,認為它的思想是消極的,或者是玄幻的。但是認真讀透了《道德經》,就會發現這是一本終身受益的書。《道德經》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重要的是包含了治國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還有其他的人與世界的關系等等。
這本書中也有教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比如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期,這句話就很好地鼓勵了面對困境的人們。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倘若人們能夠正確地解讀《道德經》,就足以過好這一生,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困惑,它總是在思想的制高點俯視著世間種種,只有真正的知道自我和外我,才能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