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體系指
❶ 法治的四大體系是什麼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❷ 法制體系與法律體系區別
范圍不同
法制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版成的一個體權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法律體系(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2、內容不同
法律體系這個體系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組成。
法制體系(或法制系統)包括立法體系、執法體系、司法體系、守法體系、法制監督體系等,由這些體系組合而成一個縱向的法制運轉體系。
3、側重不同
法律體系著重說明的是呈靜態的法律本身的體系構成,而法制體系則除靜態的法律規范之外,更著重說明的是呈動態的法制運轉機制。
4、關系不同
從相互關系來講,法制體系包容著法律體系,而法律體系則組合在法制體系之中。
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嗎
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3)法治體系指擴展閱讀
這個概念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❹ 社會主義法制的五大體系是什麼
1.社會主義法制的五大體系是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2.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完善法律體系指明了方向。只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實現有法可依,只有不斷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實現良法善治,才能為依法治國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3.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法治的核心問題。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法律得不到實施,形同虛設。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對於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至為關鍵。
4.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離不開對法律實施的強力監督。只有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才能防止腐敗,糾正以言代法、恃權凌法、徇私枉法之風,才能防止和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之風,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之風,社會主義法治才會有權威性,才會有生命力。
5.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離不開對法律實施的強力監督。只有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才能防止腐敗,糾正以言代法、恃權凌法、徇私枉法之風,才能防止和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之風,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之風,社會主義法治才會有權威性,才會有生命力。
6.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既是適應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也是加強黨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內在要求。作為一個擁有8600多萬黨員、在13億多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黨,加強黨內法規規范化、體系化建設,是推進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與保障。
(4)法治體系指擴展閱讀:
1.社會主義法治通常指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法治是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廢除舊的法制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
2.社會主義法治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執法、守法三個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社會主義法治基本原則主要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律由國家統一制定和實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框架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嚴格依法行使國家權力、進行國家管理的原則。包括立法、執法與守法三個方面。
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內容有那幾個方面
①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②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③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④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⑤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指什麼
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標准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 近現代法治實踐告訴我們,法治的意義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過憲法和法律有效地約束國家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企業和社團的合法權利,是近現代以來法治活動的核心目標。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這一論斷體現和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規律,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根本要求。 1、依法行政是政府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 實踐證明,離開了依法行政,就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推行政務,不能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無法實現公共管理的有序高效。依法行政問題是當前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大課題。 根據法治國家理論,依法行政是指政府機關在其職能活動過程中,行使行政權力必須依據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機關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和承擔責任,以實現管理國家、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職能。在現代社會,法律是行政機關據以活動的標准,也是公民及社會對行政機關職能表現評判的重要標尺。依法行政作為法治政府的基石,反映了行政機關運作方式的基本特徵,是政府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國內外的實踐也證明,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法治政府以及政治文明建設的成敗。因此,依法行政在法治政府的建設過程中居於核心的地位。 2、依法行政是政府正確貫徹執行法律的重要保障 據統計,我國的法律約有80%規定政府機關作為執法部門。可想而知,如果政府自身做不到有法必依,出現大量的有法不依行為,就會直接阻礙法律的貫徹執行。 為了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須首先推行和加強依法行政的進程,使各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嚴格做到依法辦事,在行政執法中有法必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真正貫徹執行。 法治資源初步具備後,執法的問題便凸顯出來。因為法律定得再好,若得不到正確和有力的執行,也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強化政府部門嚴格依法辦事,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成為當前比立法更為迫切和艱巨的任務。 3、依法行政是樹立和保持法律權威和政府權威的前提 政府活動依法進行,特別是政府領導人嚴格依法辦事,尊重和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僅在全社會起到良好的遵法、信法、守法的示範作用,有助於全社會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而且能使國家法制在全社會得到全面落實和普遍遵守,促進法律權威的樹立和提高。 依法行政是樹立和維護法制權威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提高政府權威的有效途徑。政府依法辦事,規范地行使權力,才能取信於民。促進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法定義務,促進憲法和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得到普遍切實的遵守。 法制的效力得到了保證,政府的效能自然就會提升,從而進一步強化和提高法制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關鍵還在於依法行政。通過堅定不移地推行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一整套依法行政的制度和體制,才能促進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普遍而切實的遵守。 4、依法行政是監督控制政府權力的重要手段 在國家權力體系中,行政權力的適用范圍是最廣的,行政機關所管理的領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涉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行政權的強大及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關系,使得行政機關成為國家機關中最為活躍的權力部門。 由於承擔的職責范圍面廣量大,使得行政權成為最易於膨脹和越權的力量。行政機關可以為被管理者設定義務,可以獨立實施行政處罰,特別是大量的行政機關在處理社會事務時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這些權力被濫用,則必然給公民和社會團體造成嚴重的侵害。尤其是在政府部門中發生權力腐敗,危害後果更為嚴重。 近現代法治實踐告訴我們,法治的意義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過憲法和法律有效地約束國家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企業和社團的合法權利,是近現代以來法治活動的核心目標。為防止行政權力的膨脹和越軌,就需要採取有力手段約束行政權力的行使,使其在有序規范的軌道上使用。通過貫徹依法行政的原則,使各級各類行政機關在處理社會事務時,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運行。從而達到以法律控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的目的。
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
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治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認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可實施性,不具有實施可能性的法律規范無疑會加大實施成本,甚至即使執法司法人員費盡心機也難以實現。因此,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
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任務艱巨而繁重,如果缺少配套的保證體系作為支撐,恐難以持久。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
(7)法治體系指擴展閱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治領域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增添總體效應的重要舉措。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骨幹工程。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律體系形成後實現法治建設重心戰略轉移的必然要求。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以體系化視野掌舵法治建設降低成本減少風險的有效途徑。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主要內容-同德縣人民政府
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什麼內容
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8)法治體系指擴展閱讀
這個概念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以憲法為統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在內,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從法律體系的層次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結構上表現為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特徵,既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有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還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法定許可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從法律體系的部門來看。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兩個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憲法為統帥,包括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9)法治體系指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與法律體系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第二,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第三,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
第四,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第五,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❿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概念。
什麼是「法治體系」?
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涵,對於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什麼是「法治體系」?在我們過去的法律文獻和法學著述中只有「法律體系」或「法制體系」的提法,而很少有或幾乎沒有「法治體系」的提法。
「法治體系」與「法律體系」、「法制體系」有什麼區別?首先,法律體系、法制體系是相對靜態的,而法治體系是相對動態的。法律是指載有法律規范的書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而法治則是指運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其次,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的「法」包括規范公民行為、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的法,也包括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但規范公民行為、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體系的「法」主要是指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也就是說,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再次,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相對於法治體系,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完善法律體系和法制體系是為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服務的。
法治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法治體系包括哪些內容?全會公報列出了五個子體系或分體系: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
法律規范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都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完善的法律,一個國家不可能實現法治,沒有完善的國法和黨規,在我們中國不可能實現法治。在中國實現法治,之所以不僅要有完善的國法(法律規范體系),還要有完善的黨規(黨內法規體系),因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整個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領導地位,直接行使國家重大問題決策權以及「黨管軍隊」、「黨管幹部」、「黨管意識形態」等公權力。從而執政黨既要依國法執政,也要依黨規管黨和執政。黨規服從國法,補充國法,黨規主要規范執政黨內部的組織和活動。直接規范執政公權力行為的黨規,在條件成熟時,應通過國家立法程序轉化為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