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機道德綁架

機道德綁架

發布時間: 2021-11-27 21:26:59

㈠ 什麼是「道德綁架」!

簡單來說,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基本特徵: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
根源: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具體原因:對方道德水平不高;爭取資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惡心……等。
人群范圍:常見於親戚、朋友、周邊陌生人之間。
具體要素表現:親情、孝道、對你好的善意、朋友標准、公共美德、個人付出回報不對等、個人願望喜好、同輩群體對比(類似鄰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裝弱勢群體(小孩、老人、孕婦、殘疾)、用集體利益(公共善)壓制個體、用社會惡的反例壓迫對方。
道德綁架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插隊,吐痰,乞討的要錢,這類行為本身道德低下,人們本能會拒絕,但他們會以「急事兒」「弱勢群體」「公德心」「別人都這樣」等反駁,插隊這個事,其實可大可小,大的話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個人的權利,而是集體的權利,道德就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把不道德揪出來,公示於人。
道德綁架的兩種界定:
一、如果對方道德水平低下,行為上觸碰了道德底線,違背了道德標准(比如破壞公物,毆打老人欺負弱小,公共場合抽煙,違法行為等),損害了他人利益,這時候正義的人們應該理直氣壯用道德批判、審判他,這種不是道德綁架,而是捍衛道德,讓正義發光。
二、如果對方在道德標准范圍之內,沒有違背法律,也不損害他人利益或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的不作為,可以被理解和接納(比如不讓座、不下水救人等),但是應該在自我良心上受到譴責。
道德綁架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用正義、道德、集體的力量「壓制」個體,他的出發點無論對錯,代表的都是正義的大多數,所以,一般個體在正面反駁時比較困難,只能默認、忍氣吞聲,進而失去辯解的機會和期望。
認清道德和道德綁架的本質——
道德是一種修養,它是對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不同於並高於法律,它本身不具備「責任」「義務」的屬性,它只是一種評價標准,更多用來自律他律,不像法律一樣具有審判功能和強制性質。在不違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義務」,不用擔負任何「責任」,妄圖用道德要求對方做點什麼,犯了邏輯錯誤:道德是評判的,不是用來做點什麼的。
道德綁架的幾種混亂邏輯——
,強制一種因果關系,即道德就是義務,你就應該去做,去執行。
,用集體給人套上一層枷鎖,這樣就成了多數人對付少數人,而被綁架者往往會有口難辯。
,扣上罪惡或不道德的帽子,綁架者往往會利用這點,給當事人扣上「你這個人很壞,沒道德,沒素質,沒同情心」等帽子。
那些擅長道德綁架的人對於不讓座者或落水不救者,其態度就是:你不讓座就是沒道德,就是個大惡人,就應該受到集體的批判和社會的懲罰。其實每個人都願意在力所能及范圍內遵守道德或社會公德,讓我們氣憤的是那些拿道德做擋箭牌,攻擊別人人格綁架別人道德的人。他們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可恥可恨。
如何應對道德綁架?
,轉移矛盾
如果有人對你進行道德綁架,你可以把矛盾或事件的焦點轉移,比如把道德綁架者、事件的糾結之處引到其他人物或其他事件上,最好是無關輕重的小事上,以減少矛盾的激化程度,減低人們對自身的過度關注。
比如,不想讓座可以裝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裝,這些是逃避戰術。如果有人問,你咋不讓座?我會反擊說:整車該讓座的人那麼多,幹嘛讓我讓?把矛盾轉到整車人,以整體壓制對方。還有就是父母逼婚,這種事父母往往會有孝道壓制,干涉子女情感生活,如果你直接拒絕就會被認為是不孝,這種情況應該把矛盾點轉移掉,不要糾結於孝順與否,結婚與否與孝順沒有必然邏輯,只要繞過孝順這個矛盾,很多問題就好解決了。再有就是朋友借錢(這個話題,哲學詩畫一想到就一肚子苦水,算了,還是不說了),直接反駁
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好人,那是很愚蠢的。對待道德綁架和惡意攻擊,你要學會說no,最好是當場嚴詞拒絕,然後絕地反擊,拿犀利的語言和事實的鐵證暴擊對方,當場戳穿對方的那點伎倆,讓他不攻自破的同時,還能使其感到無地自容,害怕你(有些人就得給點教訓,不然他的欺軟怕硬的性格就會冒出)。
比如,有些人插隊,你說他時他反而說有急事,這種情況你就可以直接反駁說,大家都很忙誰不急呀!再比如,過年時有些親戚總愛打聽你的收入,你就可以直接說,最近閑著呢,沒上班,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反問他或她:你有自己的追求或喜歡的事嗎?如果他(她)說有,話題就岔開了,如果他(她)說沒,那就給他(她)講講理想或夢想是什麼樣的。
,條件限制
有些情境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單線問題,答案只有是與否,這時候可以嘗試條件限製法。就是在是與否之外加上限定條件,看看有沒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體做法是:我不馬上回答,先給這個問題限制一些條件,滿足為是,不滿足為否,兩利相衡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目的是為了搶先佔領道德制高點。
比如,你正在充電,對方跟你借數據線,此情景,只有借與不借兩種。不借對方說你小氣,借吧,不知道對方啥時候還,如果提前要回來,對方仍可能說你小氣,這時就要進行條件限制,以便有效遏制道德綁架。比如告訴他,我可以借給你,但只能借20分鍾,或者讓你充20%的電,能用就行等等。條件提前給他限制好,讓他先有心理預期,有了這些,後續就會變得簡單。

㈡ 你經歷過哪些道德綁架

我來講兩個故事吧。
剛上大學那會,還不懂得什麼事道德綁架,但是仍然記得我們的口語老師講過的故事:一次他去坐船,遇到了一件不太公平的事,就找人理論。過程中有人認得他,說周老師算了,不過一點小事,不算什麼大虧,拉倒吧!(上海話不會翻譯,整成了東北話,見諒。)對方見狀馬上聲張:呦呦呦,還是老師哇,吵架吵得凶哦!我們老師真的氣的不得了,語文老師哦,辭藻豐富華麗,不知道最後懟的結果如何。
另一個故事是我的。
剛剛工作時,條件艱苦,學校搬了新校區,晚自習已經是十點半,學校向政府請求加開一輛公交車到城裡。公交公司已經私有化,不願意承擔也不得不服從交通局的領導,但是來的司機就不一樣了。本來人家可以早早睡覺或者出去喝酒的,大半夜的讓人家來接老師們回家,很不樂意,經常發著牢騷和脾氣。
有一天,我先到了上車點,問他們哪輛車先走?沒人理我。
又問了一次,還是沒人回應。我也年輕過,過去說哥們,啥意思啊?咋不吱聲呢?
那邊有回應了:咋的啊?你們老師牛×唄?問了就得搭理你?我尋思這是有氣沒處撒啊,撒到我這來了。我就說有啥牛×的,你們多牛×啊,你們是真牛×!
他們聽了覺得不對啊,就要過來打架,這時候學生們都來了,很多人。他們就喊你們學校老師太牛×了,還要打架呢,快來看看,老師素質真TM高啊,能教出啥好學生啊!
有人勸我說別跟他們一般見識,我當時就想,老師不幹了我也要跟他們克。什麼老師素質高不高的,在外面咱們都是老爺們,我不受這窩囊氣!
老師在受氣時候,就要要求他素質高;在工資低的時候,就要求他甘於清貧,這算不算道德綁架?

㈢ 「道德綁架」為何出現

一、道德綁架的內涵「道德綁架」是由「道德」與「綁架」結合而成,道德原是「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1]7綁架在法律上的解釋指用外力強制他人做某事的行為。「道德」與「綁架」的結合包涵著兩個層面的解釋:首先,道德與綁架的結合,表明綁架行為的發生是在追求善的名義下進行的,個體對德性的追求成為綁架者干預他人行為選擇的手段。德性之所以能夠成為手段,因其承載了人們追求幸福的價值,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動」。[2]28個體德性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其在社會中受尊敬的程度,道德境界高的人比低的人能夠得到更多的贊賞。來自他人和社會的贊賞能夠滿足人們高層次的需求,高層次的需求是人們真正感到幸福的原因。穆勒曾說過「得自高級官能的快樂,要比那些符合動物本性而與高級官能無關的快樂更可取」。[3]14德性本身具有的價值性,才使得其成為「綁架」人們行為的籌碼。但幫助他人本身應當是出於自願的心理,不考慮援助者的客觀情況就要求其實施援助,這樣的行為就就是一種道德綁架。

引導更加容易在現實中滋生道德綁架。(二)認知因素:動機與結果的背反人們行為的動機及其產生的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具有一致性的,好的動機帶來好的結果,壞的動機帶來壞的結果。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好動機未必能產生好的結果,壞動機也未必能產生不好的結果,如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好心辦壞事」、「歪打正著」就屬於這類情況。我們今天討論的道德綁架現象就是好動機產生壞結果(干涉他者自由)的典型表現。轉載請註明來源。

㈣ 道德綁架的案例有什麼

一 、劉福成為了籌錢給女兒治病而向國內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兩位表示願意捐助。

二 、網友呼籲大獎得主捐錢。廣東省電白縣18歲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萬元,負債累累。如果徹底康復,蔡燕梅必須換腎,手術費用逾20萬元。

網友「冰塵」大膽建言:「我們找出買彩票中了獎的彩民,讓其捐獻25萬,挽救一條生命……」巧的是,電白縣就有一名彩民中得雙色球兩注頭獎,總獎金高達1200多萬元。

數個網友戴著口罩和鴨舌帽,來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讓18歲的生命延續」的求助橫幅,呼籲當地剛中了1200萬元的大獎得主捐資救人。

三 、中國男孩洪戰輝作客央視新聞會客廳,接受了記者李小萌的專訪。洪戰輝在節目中重點談了自己成名後的煩惱。

其中,最讓洪戰輝迷惑不解的是,自從被評為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之後,他先後在全國各地做了近150場報告,而這些報告全部是免費的。洪戰輝說他想過要收出場費,可是又不敢收。

洪戰輝的煩惱是其他眾多道德偶像精神世界的縮影。它帶給了我們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到底需要樹立什麼樣的的道德偶像?一個被社會推崇為道德偶像的人,究竟該如何做一個主體的人?特別是在社會商業規則和公眾道德訴求面前,道德偶像們該如何作出自己的選擇?

四、 2006年9月,為了籌集孩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所需的4萬元手術費,一位母親向王菲、李亞鵬夫婦發出求助信,這封信刊登在了報紙上。

五、 2006年3月,北京地鐵車廂里,一個身披袈裟的男子扮成「唐僧」,號召乘客轉告李宇春、徐靜蕾等名人向一個患白血病的孩子獻愛心,得到媒體廣泛報道。

(4)機道德綁架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

比如半強迫性的捐款、本不該進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

因而就出現了不自願的捐款和滿含委屈的道歉。中國是一個道德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對道德力量的恐懼有時候甚於對法的力量的恐懼。應該說具有西方現代文化理念的人,與傳統的道德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確會經常遭遇並難以承受許多道德的綁架,然而,這也不是說道德社會就一無是處,如果你適應了,還會去依靠它。

而具體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說公眾對他或對教師群體進行了道德綁架。在任何時候,教師保護學生的利益,都屬於公眾正常的期待,也屬於相關法規的正常要求。

以道德綁架的方式迫使某人就範,動機崇高,手段錯誤,每每尷尬收場。同樣,用法規來綁架道德,硬性要求乘客如何,也犯了類似的錯誤。

並且,這種錯誤比單純的道德綁架性質上更惡劣。用權力意志,強奸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盡管後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

法規綁架道德,解決不了道德危機。現代社會的道德狀況固然不容樂觀。我們的社會道德取向,站在了兩個極端:從極端的無私道德取向一步跨越到了極端自我道德的取向的邊緣,缺少中和的地帶。

㈤ 遭遇道德綁架怎麼辦

人情社會,道德總是被公眾輿論放在第一位。從而太多的人無形的被道德的鏈條捆綁,的確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值得稱頌,然而是否就應該處處讓著老人,把小孩子當回寶呢?遭遇道德綁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做自己!顯然,現在的社會社情是不值得我們這樣再一味的遵守條約的。最近有關老人的話題都特別敏感,有老年人晨跑霸佔機動車道,被計程車撞死的案例,也有老年人霸佔籃球場跳廣場舞和年輕人起沖突的事件,亦或是一直沸沸揚揚的扶老年人反被訛的事情,無數人抱怨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貪小便宜、毀壞公物、不守規則、倚老賣老,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隔閡。老人們更偏向於,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維行事,勸導、教育都是沒有用的,等真正出事的時候,他們卻會反過來喃喃自語「怎麼會這樣呢?」彷彿一切都是天意,而非他們自己一手造成的過錯。所以並不是非要對老年人和和睦睦就能打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學會在尊重的同時維護好個人的權益,不要在乎什麼別人的眼光,輿論道德之類的。還有熊孩子的事情也是層出不窮,我經歷過最難忘的就是,母親的朋友帶著小孩子到家裡玩,小孩子特別調皮,一直吵著不停要我珍藏了很多年的玩具,我是特別不想給,可那個熊孩子的媽也一直慣著孩子慫恿我媽,沒有辦法我媽也只好叫我拿出來給他玩,這一玩意料之中,我的玩具被他弄壞了。可想而知我當時的心情是多麼的糟糕,我抓著熊孩子不放,就讓他賠償,可他媽就一直說一個玩具而已,大的要讓讓小的,因為是客人我媽在一旁也不好說什麼。最後我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就跑到房間里哭了起來。隱約間還聽到熊孩子媽說我脾氣不好,要好好管教一下,當時我整個人都氣炸了,只有在房間里一個人默默發泄。後來我媽也告訴我她很看不慣這件事,也好好的安慰我,讓我下次有什麼就不要顧及了保護好自己就行。

㈥ 道德綁架是什麼意思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內求、脅迫或攻擊別容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是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6)機道德綁架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

潛藏危機:「道德綁架」這詞能做「擋箭牌」,人們可以說自己沒違反法律就行,指責說自己的人。各種事情都因自己沒違法而說自己「錯了嗎?」時間久了,人們一切只要求自己不違反法律,而不要道德,長久下來,道德將會消失,社會將冰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綁架

㈦ 被道德綁架應該怎麼辦

對我們來說並不遙遠。欺侮,為了和孩子斗爭,面對一些孩子,加害者的父母可以合理地說:「他只是個孩子。」面對老人,他說年輕的乘客不放棄,人們尊重老人,熱愛年輕人,不懂得與他人同舟共濟。這些都是道德上的不一致,處於弱勢群體傷害他人的保護之下。面對這種道德上的綁架,很多時候你很難選擇忍耐,但不僅讓你非常疲憊,還會讓你背上一個不好的外號。人的價值不值得尊敬和寬容,和年齡和地位無關,是和這個人的行動有關的,價值不值得我們尊敬。雖然過去也有過類似的讓步的新聞,但面對尷尬的幾乎都站在年輕人這邊。給別人讓座是一種好事,但這會被誤解為年輕人的義務,這會削弱所有行善的人的熱情。

你可以節省時間和他們非常滿意的人交往。同時,如果你知道如何拒絕,與這些人交流,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對收益的追求。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化,實際上有一點利他主義,並且願意為所有人付出金錢的人是好的。就像我提議的那樣,如果必須依賴「好人」和「壞人」的評價,那真的好嗎?我認為過去十年大眾的態度肯定會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因為「利他主義」的傾向,實際上是人們為了適應小社會的人際關系,需要犧牲「自我關心」的生存本能的一種習慣。

人們總是希望在新的關系模式中遵循過去的關系模式,從而發展到與過去的關系模式的新的關系。之後,不同團體之間的「道德勸導」確實沒有減少。因此,我們需要一顆能夠接受自己的內心強大的心。

㈧ 道德綁架是什麼意思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求、脅迫或攻擊別專人並屬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是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8)機道德綁架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

潛藏危機:「道德綁架」這詞能做「擋箭牌」,人們可以說自己沒違反法律就行,指責說自己的人。各種事情都因自己沒違法而說自己「錯了嗎?」時間久了,人們一切只要求自己不違反法律,而不要道德,長久下來,道德將會消失,社會將冰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綁架

㈨ 什麼是道德綁架

尊老愛幼,乃人類社會基本的倫理框架和行為准則。在現代社會,"愛幼"方面,幾乎無可挑剔。為了孩子,有人聲稱可以犧牲自己的性命。而對於生養自己的母親,則需要"靠邊站"。"孝"行為的下斜,必然導致孝行的失衡。失衡的標志之一,就是對包括父母在內的老年人的失尊、失敬。公共交通工具上,這種失衡更是屢見不鮮。站著的老年人,坐著的年輕人,成了一道獨特的社會新景觀。這種景觀,和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格格不入,和西方文明也風馬牛不相及。它是當代中國人自己的"畫作"。改變這幅和現代文明不相稱的畫作,是早晚的事情,問題是應該用何種方式來改變。鄭州市人大常委會,正在醞釀自己的思路。
2008年7月2日,鄭州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上,審議了《鄭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條例(草案)》。其中規定,乘客應主動讓位給老人、孕婦等特殊乘客。不履行義務,駕駛員、售票員可以拒絕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門還可以對乘客處以50元罰款。很多市民聽說後提出了異議。 地方人大頒布的《條例》,屬於法規的一種。用法規的形式,賦予老人、孕婦坐下的權利,這種立法精神,值得贊許。但是,該草案用罰款和剝奪拒不讓座者乘車權利來迫使乘客履行讓座的義務,則大謬矣。以道德綁架的方式迫使某人就範,動機崇高,手段錯誤,每每尷尬收場。同樣,用法規來綁架道德,硬性要求乘客如何,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並且,這種錯誤比單純的道德綁架性質上更惡劣。用權力意志,強奸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盡管後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問題在於,後者的這種自由意志,譬如說不想讓座,雖然與道德倫理格格不入,但他並沒有給其他人造成威脅。而法規聲稱有權對他罰款、剝奪乘客的權利,則是赤裸裸的暴力行為了。這種法規綁架,不僅違背了現代法治精神,而且是現代文明的倒退。如果立法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知道這個審議中的《條例(草案)》,不是在調和社會矛盾,而是在製造新的社會對抗,無端增加人們的反感情緒:我讓座與否是我個人的自由選擇,憑什麼要受到法規的威脅和恫嚇?既然恫嚇了,我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怎麼樣? 法規綁架道德,解決不了道德危機。現代社會的道德狀況固然不容樂觀。我們的社會道德取向,站在了兩個極端:從極端的無私道德取向一步跨越到了極端自我道德的取向的邊緣,缺少中和的地帶。事實上,社會道德取向的最佳立足點剛好在集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的中間,甚至說略微靠近個體利益。我為社會的前提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的"為",不是不要自我利益的"為"。也只有這樣的"為",才是可持續的"為"。反思以前"大公無私"取向的倒戈,恐怕正在於沒有照顧到個體利益所致。如今鄭州市審議的這個條例,如果再將乘客個人的利益犧牲掉,即便推行,也長久不了,因為這是違背社會規律和人類意志的規定,是不文明、不合法的規定。

熱點內容
保密法實施條例學習 發布:2025-05-25 01:54:26 瀏覽:193
尋找我身邊的道德榜樣 發布:2025-05-25 01:51:39 瀏覽:730
上海海商法 發布:2025-05-25 01:50:59 瀏覽:675
法學晚輩 發布:2025-05-25 01:43:11 瀏覽:185
沒有結婚證有10年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5 01:23:25 瀏覽:798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舊版 發布:2025-05-25 00:49:48 瀏覽:379
李犁律師 發布:2025-05-25 00:49:37 瀏覽:895
公司員工體檢是法律必須的嗎 發布:2025-05-25 00:48:59 瀏覽:902
創辦網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5-25 00:43:59 瀏覽:338
公司不給休年假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5-25 00:34:31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