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鬆弛是
⑴ 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那段句子是什麼
「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這句話出自中央十版二套以前的一個權節目,叫做《道德觀察》。
《道德觀察》以記者的視角調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值得我們關注的涉及道德倫理和行為規范的事件和人物,主持人在演播室對記者調查的事件和人物做深刻剖析和評述。
《道德觀察》每天上演著關於:愛、恨、情、仇、恩、責、義的人間悲喜劇。這是一個個發生我們在身邊的故事,這就是我們的真實生活——紛繁復雜,千姿百態。關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關注我們心靈的環境,共同築造我們良好的道德風尚。觀察了別人,也就發現了自己。
(1)道德鬆弛是擴展閱讀
從業20年來,始終致力於紀錄片創作和主持人談話節目。
代表作有《我眼裡的爸爸》、《回延安》、《天津市長李瑞環》、《天安門》、《畢業》、《魏家胡同》、《周恩來》、《小毛與麻雀》、《布達拉宮》等。多次獲得國內各大獎項,如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金鷹獎、華表獎;幾次參加國際電影節及展覽,如鹿特丹紀錄片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之「青年論壇」、美國MOMA現代藝術展等。
⑵ 人性中的道德鬆懈:讓過座以後就能隨地吐痰了嗎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關於人類的道德感,研究者進行過相當豐富且全面的實驗研究。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相對復雜的實驗室設定之上。在日常生活,人們實際的道德或不道德行為有怎樣的特點?政治取向和宗教信仰怎樣影響生活中的道德相關行為?《科學》雜志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社會心理學研究利用手機對生活中的人們進行了調查。
德國科隆大學的心理學家威爾翰·霍夫曼(Wilhelm Hofmann)希望挖掘人們日常活動中的道德經歷及其發展機制,以探究科學界和公眾中存在爭議的,有關道德感的重要問題。他和同事們開發了一個手機應用,對美國和加拿大地區1252名的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在3天的實驗時間內,實驗人員在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的區間內給參與者發送5條簡訊,參與者通過簡訊上的鏈接登陸網頁輸入數據。
在每次訪問中,參與者需要回答他們收到調查推送信息的這段時間內是否聽說、目睹、實行或被實行了道德/不道德行為,並描述這些事件及其情境。參與者還需要對9種不同的道德情緒進行評分,包括當時所感到的罪惡感、幸福感(「你當時感到多高興?」)和使命感(「你當時是否感到人生有明確的目標?」)。在分析所有參與者匯報的經歷之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新鮮有趣的結果: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經研究人員評定,參與者報告的13240個案例中,只有28.9%屬於道德相關事件,其中道德事件(15.3%)與不道德事件(13.6%)比例相近。有趣的是,參與者實行和被實行的多數是道德的行為,他們多發生在發生在公共場合、參與者家中、和親戚朋友家中。他們聽說道德或不道德事件的主要來源是人際交流、社會媒體、網路新聞或雜志,而且聽回來的內容大多是不道德行為——通過人際交流和社會媒體獲知的不道德行為是道德行為數量的2倍。
政治和宗教怎樣影響道德相關行為?
研究者把報告的道德相關行為分類時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不能被傳統的六維度道德模型概括,他們將道德模型擴充,增加了誠實/不誠實,自律/不自律兩個維度。研究者發現,從參與者的手機上報的事件所涉及的道德維度會受到參與者政治取向的影響:自由主義者更多提及公平、自由以及誠實層面的事件;而保守主義者更多提及與忠誠、服從,聖潔這幾個維度相關的道德經歷。
以往有觀點認為,宗教信仰可能促進道德行為而抑制不道德行為的發生。然而這項研究的結果提示,實情並非完全如此。事實上,有無宗教信仰與報告的道德相關行為沒有直接聯系,他們在實行道德或不道德行為方面沒有顯著差異。霍夫曼和同事指出,盡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報告的不道德行為更少,但這並不說明他們比無宗教信仰者更少實行這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更少聽說不道德行為——而這很可能是選擇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所造成的結果。但另一方面,有宗教信仰者經歷道德/不道德行為時情緒反應更強烈。他們在實行善行時更自豪,受惠時更感激,經歷不道德行為時感到更羞愧、尷尬和惡心。
道德傳染與道德鬆懈
最後,研究者試圖對道德/不道德行為進行預測。他們發現,參與者被實施道德行為後,其做好事的可能性上升,這符合「道德傳染」(受他人道德行為的感染而實行道德行為)理論。而不幸的是,當參與者實行一次道德行為後,當天再次實行道德行為可能性降低,相反實行不道德行為可能性升高,即發生了「道德鬆懈效應」。為了增強全社會的道德風氣,找到傳染效應適用於公共政策的原則,和設計機制削弱鬆懈效應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⑶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泯滅 原段子
人性泯滅是指徹底拋棄人類善良品性的行為。
道德淪喪是指嚴重違背社會道德專規范的行為。
近幾年來,屬經常有人利用「道德的淪喪」和「人性的泯滅」這類詞語杜撰黃色新聞、兜售不良信息,包括「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1、聯系:人性扭曲包括了道德的淪喪,道德淪喪是人性扭曲的嚴重表現。
2、區別:有些人性扭曲不涉及人際關系和他人利益,就不是道德淪喪。
請注意:經常查找不良信息可能導致人性的扭曲甚至道德的淪喪。追求真善美,遠離假惡丑!
⑷ 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出處是什麼
出自中央十二套以前的一個節目,叫做《道德觀察》
《道德觀察》作為中國惟一一檔全國平台播出的道德類全日播欄目,直擊種種道德事件,一方面對可歌可泣的高尚行為進行謳歌,在感動中激發每個人心中向善的力量;
另一方面對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在震撼中讓每個人用思考完成心靈的凈化,已成為「深刻反映中國道德現狀、深入進行道德思考、促進中國道德生態建設」的電視互動平台。
我們只是有一個信念:當我們都學會自律,學會承擔責任,當我們都真心向善時,我們會和每一個人一樣受惠。
我們的原則和信念使我們不會虛妄到認為自己可以教化大眾。
我們不能狹隘,我們更不能惡毒、尖酸。
當我們文明地對待和處理不文明時,當我們以道德的方式糾正不道德時,我們就和觀眾一起踏上了成為合格公民的道路。
(4)道德鬆弛是擴展閱讀:
主創人員
主持人:路一鳴
昵稱:路易
生日:3月16日
屬相:虎
座右銘:很多,還沒想好
畢業學校:西安交通大學
業余愛好:讀書、聽音樂
最渴望的生活狀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主持人:徐君
2004年11月份進入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工作,曾擔任《法治視界》節目主持人。有多年從事記者、編導、主持人的豐富經驗。編導並主持的專題片曾多次獲得山東省優秀電視專題節目一等獎和山東省廣播電視彩虹獎等優秀獎項。
參考文獻:網路-道德觀察
⑸ 急求那句什麼「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一整句完整是什麼,是什麼節目裡面的,急求!
這一切的背後是良心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出處:
出自中內央十二套以前的容一個節目,叫做《道德觀察》!
(5)道德鬆弛是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每天於21:39 CCTV-12播出,每集20分鍾。為了給觀眾搭建一個展示個性觀點、探討道德觀念的平台,突出體現欄目的「觀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欄目組以普通人、公眾人物、具爭議性人物為對象,講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觀眾的現身說法,還有嘉賓的平民視角參與,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針引線,節目流暢而又有節奏。
⑹ 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這句話出自於哪裡
出自中央十二套以前的一個節目,叫做《道德觀察》!
完整的一句是:這一切的背後是良心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道德觀察》,主持人是路一鳴。節目比較正經,經常有一些倫理、道德、法理的案例討論,而路一鳴在開場白和過場的時候常說這句話,所以估計有些段子手就在那時對這句話產生了印象,後來用來搞笑和調侃。
相關內容說明:
《道德觀察》作為中國惟一一檔全國平台播出的道德類全日播欄目,直擊種種道德事件,一方面對可歌可泣的高尚行為進行謳歌,在感動中激發每個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對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在震撼中讓每個人用思考完成心靈的凈化。
已成為「深刻反映中國道德現狀、深入進行道德思考、促進中國道德生態建設」的電視互動平台。
⑺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貢獻
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豐富與深化
皮亞傑採取系統的歷史法,並吸收神經生理學、生物學、人類學、邏輯學、數理邏輯、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基礎上,特別是把認識論和心理學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將心理學成果引進認識論之中,提出活動中介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論和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論,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形成的辯證運動規律,豐富原有認識論的內容,改變整個認識論的結構和體系,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
引導了認識論發展方向
皮亞傑藉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闡明認識無限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關於認知微觀運行機制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認識論僅僅研究認識結構和認識內容的共時性轉換的缺陷,把傳統認識論對認識的靜態分析拓深為動態研究,使具體認識活動中認知結構-功能的共時性轉換,被納入到認知結構-功能演進的歷時性建構框架,從而抓住系統思維的立體網路特徵,實現對認識發展過程的多維度的審察,使認識發展規律獲得更加全面的闡釋。
這些研究成果的意義是重大的。可以說,當今沒有一個關於認知發展研究不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或參考框架的。
⑻ 道德鬆弛什麼意思
鬆弛這個詞語是貶義的,用來形容道德修養,可能是想要表達人們沒有嚴格的遵照道德標准去工作和生活,導致社會風氣不正,人心不古
⑼ 那是一個道德鬆弛的時代什麼意思
鬆弛這個詞語是貶義的,用來形容道德修養,可能是想要表達當時那個時代的人們,沒有嚴格的遵照道德標准去工作和生活,導致社會風氣不正,人心不古。
⑽ 道德鬆弛什麼意思
就是對道德定義要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