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道德浸潤深
『壹』 樓觀道的教義
樓觀派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因為傳說此書是老子應尹喜之請而作,故為該派道士必修的經典。其次,因該派堅主老子化胡說,故敷衍老子化胡最鮮明的某些經書,如《老子化胡經》《老子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等,皆為該派所重視。
《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引《太玄經》雲:「無無日道,義樞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此外,據《仙苑編珠》所引《樓觀傳》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所編樓觀道士諸傳訊載,樓觀道士除修習上述諸經外,又傳習多種上清經,如《大洞真經》《黃庭內景經》《上清瓊文帝章經》《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隱書》《靈書紫文》等,和少數靈寶經和三皇文。上清經和靈寶經皆肇造於東晉中葉,至東晉末和南北朝初始廣泛流播,樓觀道士傳習上述經書,當在北朝初葉以後。由此又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樓觀道確實形成於北魏時期。
『貳』 拜求對聯:1、杏壇禮樂傳承遠2、自古文章山與水。下聯謝!
1、
上聯:杏壇禮樂傳承遠;
下聯:孔府文章光焰長。
2、
上聯:自古文章山與水。
下聯:從來學業苦和燈。
『叄』 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這個景區名字怎麼來的真復雜~!有什麼歷史文化背景嗎
道文化是這個新建成的景區的文化主題和內涵,景區中的重點景點和表演項目都是與道文化有關的。
樓觀是「登樓、觀星」的意思,是終南山北麓的古樓觀,是這個道文化展示區的一部分,除了終南古樓觀景區之外,整個道文化展示區還包括延生觀景區和化女泉景區,各自都有自己與道教相關的典故。
具體來說,終南古樓觀是老子寫下道德經並講經的地方,被稱作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很多信道之人的朝聖之地,據說終南山中至今還有很多隱士在此隱居。
化女泉是老子曾經化身女子考驗徐甲的地方。延生觀顧名思義則是養生之地,八卦一下,據說唐朝玉真公主曾經居住於此修道呢——就是和李白李大詩仙有緋聞的那個!
『肆』 西安樓觀台宗聖宮一進門的石碑的四個字怎麼讀
大道希夷 出自道德經
『伍』 西安樓觀台,真的是道教文化發源地嗎
西安樓觀台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因為道教寶典《道德經》就是當年老子在樓觀台親筆所作,老子也曾在這里築台授經,把自己的道法流傳後世,所以西安的樓觀台不僅是道教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也是道教中的天下第一福地,地位非常高。
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的地址是陝西省的周至縣,距離西安大約70公里,在地理上與秦嶺西部接壤。這是一個很大的旅遊景區,不僅環境清靜、山青水美,文物古跡也特別多,尤其是能夠在這里體驗到很豐富的道教文化,更有一棵老子當年親手種下的銀杏樹,現在已經長得很大了,秋天時銀杏滿樹金黃是一道很好的風景線。
『陸』 樓觀歷史文化
古樓觀位於陝西省周至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終南山北麓,東距古都西安70公里處。為周代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李耳)講經傳道之地,道文化發祥地,中華道教祖庭。這里山水秀麗,風景優美,素有「仙都」之稱。 西周穆王時(約前900年),終南山古樹參天,林深谷幽,而古樓觀正位於終南山中心部,南北氣候分界線,古代地理學家稱此地為「地肺山」。故常有方士、隱士、修道者出沒於此。周穆王也曾慕名西巡於此訪真求道。因而春秋時此地便有「神就鄉聞仙里」之名。 據史載,周康王時,天水人尹喜好天文星象之學,結草樓於此,觀星望氣,精思至道,所以叫做樓觀。康王聞而拜為大夫,並為東宮賓友(皇子的老師)。康王辛亥年,尹喜觀得天象有「紫氣」一道自東向西,測知數年後有聖賢高人西行,遂即辭大夫之職,請職函谷關令。兩年後(癸丑年)七月間,老子西行至關,尹喜辭關令之職,迎老子至故宅(樓觀),執弟子之禮。老子乃述《道德五千言》授之,今說經台即當年老子講經授道之壇,乃《道德經》之誕生地。翌年(甲寅年)四月,老子卒,葬於說經台西就峪口之大陵山「吾老洞」,也是老子修煉飛升之地,樓觀由是彰名。爾後,尹喜從弟尹軌及弟子杜沖、彭宗繼其學,樓觀成為道家人物的雲集地和老子學說的傳播地,為後來「樓觀道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傳承作用。 近三千年來風雨滄桑,樓觀留下了豐富的道教文物古跡,詞章典冊,史話軼聞。其遺址可劃分為三大部分:中部以說經台為中心,有啟玄殿,叢林院、煉丹峰、顯靈山、聞仙谷、呂祖洞、化女泉、青溪觀、會靈觀、清廟、玉華觀、宗聖宮、尹喜墓、朱象先墓、李道謙墓;東部以元始台為中心,有仰天池、玉清觀、十老洞、通道觀、迎陽洞;西部以大陵山為中心,有吾老洞、王母宮、琵琶洞、遇仙橋、延生觀、大秦寺。上述遺址除少數留存有殿堂、牌樓、塔、台外,大多亦遭到破壞,尚存碑石80餘通(百餘篇),是研究樓觀及道教文化歷史的珍貴信實文獻資料,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學術價值。 一、道林張本之地 秦始皇登基二年後,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禪泰山,繼至樓觀祭祀老子,於草樓之南建清廟,殿閣恢宏,並躬行饗祀,由此開始了老子(李耳)人神化的初始,也為後來從道家、先哲的研究到道教的產生拉開了序幕。漢武帝慕黃老,好長生,建望仙宮於觀北渭水邊,增置道員,給戶灑掃。其時,道家學者,隱逸求道之士,方術神仙家雲集樓觀,研習道法。因此《終南山說經台歷代真仙碑記》中稱:「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道教祖庭之說亦由此而始,並隨之有「仙都」之佳稱。而且道教宮觀的「觀」字,也是從這里沿襲下來的。
『柒』 公太拜謁樓觀,訪問老子。作《束梁經》輔翼《道德經》意義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同而成,在世界之前就已出生。
寂靜、空虛的樣子,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周而復始運行而沒有危險,可以做天下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給它取字叫道,勉強的給它起名叫大。
大叫做逝,逝叫做遠,遠叫做返回。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則地,地法則天,天法則道,道法則自行演變。
理解:
被自身膨脹、被真空拉扯、被暗物質侵蝕等等消磨已盡的宇宙,空空如也。三種基本東西(第十四章)重新匯聚,整個宇宙如同濃密高溫蒸氣一般。濃密的三種基本東西形成無數粒子(第二十一章),這些粒子又不斷合並,緻密排列,形成一種超高密度的星體,這種星體中心力量巨大,深淵般吸收著包裹它的「濃密蒸氣」,進而形成混然之物(第四章,奇點)。
這團高密度的「混然之物」,空虛寂靜,彷彿宇宙中獨立存在而且似乎不會改變,圍繞著自身中心做圓周運動而不停止,可以把它稱之為天下的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給它起名「大道」
這團物質形成到一定程度(第四章,奇點)發生爆炸,爆炸後宇宙膨脹變大。膨脹變大到一定程度,最外圍的星體被太空消磨殆盡的過程就叫做逝去。逝去後形成的塵埃又向外移動一定距離就叫做遠。跑的很遠的塵埃繼續分解成三種基本的東西並被中心引力拉回,這就叫返。就如同垂直的向空中拋「鬆散的雪球」,這個雪球會在空中徹底解散,全部消散成為蒸氣,最終所有的雪球蒸氣又散落地面一樣。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之所以大,是因為人通過對地進行改變,進而使地又會對天進行改變,天就會對行星軌道等宇宙秩序進行改變,改變的宇宙秩序最終又改變了萬物自身的演變系統。
(就如同人通過改變地球質量,改變了地球自轉速度,改變的地球自轉,又改變了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改變的地日距離,又改變了整個太陽系的軌道秩序,改變的軌道秩序,又調整了地日距離,使得地球上的氣候溫度等等發生改變,進而改變了所有動植物的進化方向。)
注意:
同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一樣,都是講上古記載的學術。「人法地。。。道法自然」這句話的邏輯是順序的。就如同第十六章一樣。
注釋:
混,混同。成,形成、成就、完成。寂,沒有聲音。
廫,空虛也。字亦作寥《說文》。立,站立、設立。改,改變。周,稠密。殆,陷入困境、危險。母,本源、基礎。知,知識、知曉。名,定義、名稱、命名。
字,名號。逝,去、往。反,返回、回歸。法,自然,獨自演變、自我形成。
『捌』 20首古詩加註釋
古詩太多了,列舉1首,以供參考:
1: 早春
(唐)韓愈
天街[1]小雨潤如酥[2],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3]一年春好處[4],
絕勝[5]煙柳滿皇都。
(詞語注釋)
[1]天街――京城(長安)的街道。
[2]酥――用牛羊奶製成的油。
[3]最是――正是。
[4]處――時候,只在詩詞里才這樣用。
[5]絕勝――遠遠勝過。
譯文:
皇城下著小雨,把大地浸潤得酥軟,
小草鑽出地面,遠看一片淺綠近看卻無。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
它遠遠勝過了滿城煙柳的京晚春景。
『玖』 道德經在終南山樓觀寫的嗎
是的,科教頻道出了老子的紀錄片《問道樓觀》,可以看看,挺不錯的
『拾』 樓觀台,大道希夷是源於道德經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師解釋:「大道本是純粹、素樸、無色之元氣,又是清靜、自然、無形之虛空。故以目視而無色可見,是真色無色;以耳聽而無聲可聞,是謂大音希聲;用手捉摸而無物可得,是謂大象無形。」
2、白話: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10)樓觀道德浸潤深擴展閱讀
賞析
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
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參考資料
網路-《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