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流變道德率

流變道德率

發布時間: 2021-12-06 22:50:47

❶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貢獻

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豐富與深化

皮亞傑採取系統的歷史法,並吸收神經生理學、生物學、人類學、邏輯學、數理邏輯、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基礎上,特別是把認識論和心理學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將心理學成果引進認識論之中,提出活動中介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論和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論,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形成的辯證運動規律,豐富原有認識論的內容,改變整個認識論的結構和體系,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

引導了認識論發展方向

皮亞傑藉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闡明認識無限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關於認知微觀運行機制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認識論僅僅研究認識結構和認識內容的共時性轉換的缺陷,把傳統認識論對認識的靜態分析拓深為動態研究,使具體認識活動中認知結構-功能的共時性轉換,被納入到認知結構-功能演進的歷時性建構框架,從而抓住系統思維的立體網路特徵,實現對認識發展過程的多維度的審察,使認識發展規律獲得更加全面的闡釋。

這些研究成果的意義是重大的。可以說,當今沒有一個關於認知發展研究不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或參考框架的。

❷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2)流變道德率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

❸ 對康德的星空觀和道德律的理解

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

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嚴而聖潔,值得我們一生堅守。

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有句永恆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❹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是什麼意思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義如下:天上星空指整個宇宙,道德律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❺ 請問康德說的「道德律」是指什麼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❻ 怎樣理解康德的三個絕對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內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容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

道德律令,是德國康德用語。指先天的可作為道德基礎的普遍法則與條件。

(6)流變道德率擴展閱讀

康德的批判哲學認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個人的、特殊的、經驗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斷之上的先驗規則之上。只有從純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來的先驗規則,才能適用於所有的時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規律是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出現,說明它是強制性的。康德認為人不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質慾望的誘惑。他們必須克服這種強迫形式的經驗慾望。

❼ 自然律和道德律的沖突是什麼

自然律和道德律的沖突,我就覺得就像有許多時候,按照自然選擇的時候就有些殘酷,用道德的標准來衡量。

❽ 康德的道德律的產生

得先從法國網路全書學派發展起來的唯理論和英國經驗主義之間的,矛盾開始,這裡面有個人需要注意,那就是休謨。他先是從對於命題的分析上手否認了理性,否認了具有超感官的知識來源。然後又否定了道德的應然性。為此康德寫了純粹理性批判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用實踐理性批判來回答第二個問題,而這兩者的驗證方法是不同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建立對於先天綜合判斷確證的一套知識體系,然後再用此對於各個現實內容進行確證(xxxxxxx如何可能?)而實踐理性批判則不同,道德律如何產生?這個問題沒有意義,也沒有任何確證方法,因為從一開始哲學家就必須假定此存在(因為你沒有任何經驗來源來對這個東西進行分析),而是藉此認為:既然要讓一個道德的普遍准則確立,而這又是一個無法證明的東西,那麼我們就必須確定一個絕對的「善」,這個「善」就是上帝。康德先是對於科學派利用證明的方法來考慮上帝是否存在嗤之以鼻,通過一大堆分析得出了一個結論上帝是無法證明的,它是為了道德律令的存在而必然被假定的存在。如此康德的神學體系可以說已經完成了,我們可以了解到道德律所包含的內容1.道德律具有最高普遍性,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准則2.道德律是一種自我命令,因為有一個最高存在「上帝」,所以道德律的實現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實際上就牽扯到了」自由「,在康德那裡,或者在那個時代,對於自由的理解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實際上他們是將自由與感性對立,實際上當時德國的狂飆突進作家,思想家都對這個對立的東西進行了各自不同的闡述(席勒的美育書簡不錯你可以看一下),在康德那裡,人類因為道德律的出現所以可以擺脫感性世界的束縛,達到內在的自我命令的狀態,達到了真正的自由。

❾ 道德律就是上帝

沒錯!嚴重贊同你的觀點!

真理,就只有一個。聖人不區分,因聖人心同;凡夫執著你我,因凡夫心異。

熱點內容
出台關於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5-05-20 03:24:12 瀏覽:10
公司法律訴訟管理制度 發布:2025-05-20 03:23:28 瀏覽:199
社會治安處罰法題庫 發布:2025-05-20 03:19:25 瀏覽:20
六五普法經濟法類內容 發布:2025-05-20 02:46:17 瀏覽:588
東北財經法學院 發布:2025-05-20 02:42:01 瀏覽:920
石油管道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9 瀏覽:606
准則試題答案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7 瀏覽:209
法律碩士與法律職業資格銜接 發布:2025-05-20 02:19:24 瀏覽:985
平潭綜合實驗區條例 發布:2025-05-20 02:17:50 瀏覽:952
法律告公司 發布:2025-05-20 02:17:48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