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刑事法學要論

刑事法學要論

發布時間: 2021-12-31 03:37:25

A. 貝卡里亞與刑事法學講述了什麼

切薩雷·博內薩納·貝卡里亞,義大利刑法學家,刑事古典學派的創始者,是18世紀後半期取得勝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先驅和啟蒙思想家。

貝卡里亞出身於義大利米蘭城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曾就學於巴馬地方的耶勞大學,也曾在米蘭政府的經濟部門中擔任過官職。他在青年時期,由於對現實感到厭惡,曾一度無所事事。後來,他受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們著作的影響,對那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問題發生了興趣,便積極參加了一個叫「猛擊」的青年激進組織,他們自稱是「北義大利網路全書派」。

這個組織的成員,是由許多伏爾泰和狄德羅的信徒聯合組成的,他們的目標,除了共同討論一些大家所感興趣的問題外,主要是攻擊奧地利政權的惡習,還規定每個成員都必須研究和掌握某一特定的課題,並要作出文字匯報。貝卡里亞選定的課題是刑法,1764年他撰寫了曾轟動全歐、風靡一時的《論犯罪與刑罰》份一書。

貝卡里亞的《論犯罪與刑閱》出版後,成了一部令人震驚的傑作,在幾個月內,伏爾泰不但熱情地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並為該書逐章作了評注。莫爾萊神父在6個月里用法文譯本印了7次。伯爾尼協會為此特地發給貝卡里亞一枚金質榮譽獎章,凱瑟琳大帝還邀他去俄國編纂刑法。隨之該書在美國、英國出版,布萊克斯東和邊沁熱情地為他主持慶祝儀式。在短短的幾年內,貝卡里亞這部代表作就被譯成多種文字,先後再版過20餘次。

其實,貝卡里亞的《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並不是什麼大部頭的巨著,只不過是一篇6萬字的論文。有人曾帶諷刺意味地說:這篇短文是由一位其名不揚、生性懶惰的26歲的沒落貴族家庭的青年寫成,他既未從事過法學理論的研究,又未專門學習過刑法知識,也未在任何司法機關里任過職。然而,他卻完成了許許多多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學者和教授所不能完成的著作。所有開明的改革者和君主不但閱讀和贊賞他的書,而且還把它看作是轉入新世紀資產階級刑法改革的經典著作。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與其說貝卡里亞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天才,倒不如說他是一位時代所造就的人物。

貝卡里亞在撰寫這本書時,正處在資產階級進步的啟蒙時代里,人道主義的理想與野蠻的實踐之間的距離變得更為懸殊,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境地。當時,整個歐洲大陸嚴重地存在著宗教法庭遺留的影響。秘密起訴、拘票、嚴刑逼供、單純指控都可作為確鑿的罪證,不準上訴的定罪、隨意的赦免以及殘酷的邢罰等等,都是司空見慣的。其中特別是死罪被隨心所欲地日益增加,僅英國就有200種以上的死罪,處死形式有絞形、斧砍、鞭笞、火燒、刑車分屍等,慘無人道。

有些罪犯被送上奴隸船,打上罪犯烙印,或者釘上枷鎖,或者截去手足。人們到處大聲疾呼,要求變革這種恐怖的惡魔時代。貝卡里亞就是把人們這一切強烈的呼聲集中起來,並對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的法律理論,加以改造和發展,完成了《論犯罪與刑罰》一書。

貝卡里亞「法治」理論的中心,是從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基本思想出發,提出人們通過社會契約來建治國家。他認為法律是代表人們公意的,即個人意志的總和,其目的在於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他針對當時歐洲施行的殘酷專橫的封建刑事制度,提倡實行人道主義的改革。

貝卡里亞影響最大的觀點是「犯罪概念說」、「刑罰原則說」和「刑罰效用說」。貝卡里亞認為,犯罪具有兩個基本特徵: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是犯罪的首要特徵,這是一個顯見的真理,也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准。

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對社會公共福利、公民的安全和自由、社會治安和私人財產的侵犯、危害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等。他還把社會危害的大小分成三類:一是直接破壞社會或者使它的代表者死亡;二是侵犯公民個人安全、生命、財產和榮譽;三是為了使社會福利得到保障,法律規定每個公民應當做或不應當做的事情而受到抵觸的行為。

貝卡里亞把第一類罪行視為「大逆罪」和「最危險」、「最嚴重」的罪,應當受到嚴懲;第二類罪行只是侵犯公民個人安全的權利,應當比第一類罪行懲罰要輕。

應當受到邢法處罰的行為,是犯罪的第二特徵。他說,人們聯合起來是必要的,如果存在著個人利益的對立,必然會產生契約,就可以按照規定定出一個違反秩序的階梯來,其中直接破壞社會存在本身的行為,便是它的最高梯級,對一切可能產生的侵害個人權利的最不關緊要的行為,便是它的最低梯級。

在這兩端中間,由上到下排列著一切違反公共福利的犯罪行為,即由最重大的到最輕微的犯罪行為。對於沒有列入階梯中的行為,不能稱為犯罪。他反對「主觀歸罪」,反對追究「思想犯罪」。他說「法律不懲罰意圖」,用犯罪人的意圖來衡量犯罪的標準是錯誤的。

因為一個人的意圖是以印象和情緒為轉移的,而印象和情緒對每個人來說,是隨同觀念、慾望和情況的變換而變化的。

貝卡里亞的「刑法原則說」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宣稱「只有法律才能規定懲治犯罪」的原則。他說,任何超出法律范圍的邢罰都是不公正的,什麼樣的罪名就處以什麼樣的刑罰,要像幾何學那樣准確地求證,因而他提出了「三段式」的定罪量刑的觀點。即對每個犯罪行為,法官都應當進行正確地推理,大前提代表一般法律,小前提說明行為是違法還是合法,結論是說明無罪還是判刑。

如果不進行「三段式」的推斷,而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還強調,每個公民都應當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有罪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無罪的,執行這個原則,絕不允許有任何的例外。如果讓司法機關的審判官任意專橫,不是按照公民手中掌握的法律規定辦事,這將會使他們在政治自由的邊界上兜圈子,為專制者的行為打開方便之門。貝卡里亞的這種「罪刑法定」的觀點,對當時反對封建專橫和法官任意加刑的擅斷,無疑是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第二,宣稱「刑罰應當與犯罪相均衡」的原則。他說,根據公共利益的要求,人們不應當違反公共利益而犯罪,尤其不應當犯對社會有危險性的罪。如果犯了罪,應該理所當然地受到處罰,但這種處罰,不能隨便濫加刑,更不能採取輕罪重罰,只有對那些造成社會危害性最大的犯罪,才能重罰。同時他還主張把故意同過失、重大過失同輕微過失、輕微過失同無過失等行為區別開來,使刑罰在輕和重的執行上做到罪同刑相均衡。他並指出,如果把較輕的罪犯濫加重罰,把他們關在黑暗的監獄里,或者把他們判處到遙遠的地方去受奴役,不僅是無益,反而有害。貝卡里亞的這種「罪形象均衡」的觀點,對預防犯罪、防止打擊擴大化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三,宣稱「廢除死刑和羞辱刑」的原則。他說,對犯人廣泛地使用拷打、肉刑以至死刑都是不人道的、殘忍的做法。他主張,如果犯罪行為得到證實,那就根據法律處以刑罰,拷打、羞辱刑是無益的;反之,在罪行尚未得到證實之前,更不應該折磨無罪的人。因為拷打的後果,會使無罪者的處境比有罪者更壞,造成無罪者吃虧,有罪者佔便宜。因而他斷言:一切羞辱刑既不利於對犯人的教育,又會使法律喪失公共的尊敬,這樣就會導致人們消失道德和榮譽的概念,這種法律就應當廢除。

法律對於死刑的規定,貝卡里亞竭力主張應當加以限制,盡量少殺或不殺,並渴望將來廢除死刑。他認為,死刑不可能是有益的,因為它給人們提供了殘酷的榜樣。但是他又指出,死刑在這樣兩種情況下,也還是有必要的,因為一是當一個人被剝奪了自由以後,他還擁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和實力,以致威脅到國家的安全和不利於現存的政體變革,另一是當犯罪者的死亡是制止其他人犯罪的唯一手段,死刑才被認為是公正的。他的這種觀點,曾對當時風靡全歐的一次人道主義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

第四,宣稱「在刑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貝卡里亞力圖「消除身份作為有資格享受特殊待遇或處罰的因素」。他主張「對最高貴的公民和對最低賤的公民,在適用刑罰上應當是相同的。」並指出凡是高官貴人可以隨便搪塞罪責,而普通人承受著沉重和嚴酷的懲罰,那就是法官只根據當事人的地位和影響來進行審理才而不是根據他們被指控的行為來進行審理,這就破壞了正義和義務的概念,代之以等級特權強者的法律。他憤慨地說,法律應當加重懲罰那些政治寄生者,因為他們既不用勞動給社會帶來利益,也不用財富給社會帶來好處,只是佔便宜,而任何時候也不損失什麼。

因此他強烈反對國王給達官貴人實行恩赦,助長他們逍遙法外,成為暴政的支柱。此外,貝卡里亞還鈴對封建制度下的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的法官所造成邢罰不平等的情況,提出了「法律的拘束力對所有人都應一視同仁」,在法庭上,法律和真理最有發言權,法律要求對每個人都作為完全平等的人來受審判,無論是顯貴和富人都不應用金錢來贖買反對弱者和窮人的罪行,否則,財產就會成為暴政的支柱。

貝卡里亞從社會契約論和邢罰效用論的角度給刑罰下了定義:從契約論觀點來看,刑罰就是能夠把人們想要廢除社會的法律,回到原始的混亂狀態的專橫意圖的一種感性的動因,一使人們頭腦長久地牢記不忘,並把同公共福利對立的這一種或那一種慾望所產生的印象力均衡起來。再從刑罰效用觀點來看,刑罰是一種政治阻力,因人類行為中有一種貪求私利和個人安樂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萬有引力一樣,立法者就要像建築師那樣,巧妙地消除萬有引力的有害影響,能在使建築物牢固的地方應用萬有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立法者的規定就是一種政治阻力,用來抑制犯罪行為和懲罰犯罪行為。但是,貝卡里亞又強調「懲罰犯罪不如預防犯罪」,他說,一個好的立法者,「並不是要使人們受到刑罰的折磨和痛苦,也不是要使已實施的犯罪行為成為不存在。」因此,他對刑罰的目的和效用提出了一些頗有價值的見解。

第一,提出「刑罰要對人們產生教育的效用」。他建議國家的全部力量都要集中在保護法律上面,立法工作的領導者要關心人們獲得盡量多的幸福和盡量少的不幸;要引導人們對法律的遵守,而不是對法律的違犯,要獎勵那些具有執法、守法美德行為的人,特別要教育青年,要在青年純潔的心靈中進行美德的教育,以防他們去做壞事情。

第二,提出「刑罰要對不穩定分子產生恐怖的效用」。他認為國家要樹立法律的尊嚴,要使法律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公眾信任的紀念碑,要使人們害怕法律,而且只害怕法律,對法律產生這樣的恐怖心理是有益的。但是他反對使國民習慣於對權力當局的恐怖,更反對人對人的恐怖。因為這種恐怖是有害的,它會導致人們犯罪。他還主張,應該頒布一項規定揭發任何犯罪的共犯免受刑罰的法律,「這種法律會防止罪犯聯合起來,使每個共犯都互相恐懼。」

第三,提出「刑罰要對犯罪分子實行公正的懲罰」。他說,邪罰的目的,不在於殘酷的懲罰,而在於使犯罪者難逃脫網。因為對罪犯適用較溫和的刑罰比之適用殘酷的刑罰,更能達到預防犯罪的效用。如果對罪犯施加殘酷刑罰,這不僅同預防犯罪的目的相矛盾,而且還會引起兩個有害的效果:一是准以保持罪與刑之間的均衡;二是使犯罪者拒不接受處罰的結局。因此貝卡里亞十分強調刑罰要公正,反對施行殘酷的刑罰。

綜上所述,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所提出的種種論點,對於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發揮了它的戰斗作用。但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貝卡里亞的「法治」觀念,只是反映了資產階級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博愛、天賦人權的呼聲,正如恩格斯指出:「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18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

B. 刑事法學舊派觀點有哪些

刑事法學近代學派的基本觀點:
1,刑事近代學派可分為刑事人類學派和刑回事社會學派,對於產答生犯罪的原因,兩派各有自己觀點,刑事人類學派認為犯罪主要是基於犯罪人的生物學因素。

2,刑事法學可以任意地將某種引誘力作為行為的動機或者不作為的動機,提出了絕對的自由意志論,即所有的人都不受素質、環境的影響,能夠理性地選擇行為,並且這種選擇是不受因果法所支配的。近代學派反對古典學派意思自由的觀點,主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受因果法則的支配,犯罪現象也不例外。
3,刑事法學近代學派以犯罪人為標准,將犯罪進行分類,並認為對於不同的犯罪人,要採用不同的犯罪對策。龍布羅梭將犯罪人分為生而有犯罪性的人、瘋狂的犯罪人、情慾的犯罪人和偶然的犯罪人。

C. 刑事法學與刑法學區別

「刑事法學」與「刑法學」兩個概念的大小不同。前者是個大概念。簡單的說,「專刑法學屬」是「刑事法學」的一個學科。
「刑法學」是專門研究犯罪與刑罰的科學;而「刑事法學」不光要研究犯罪與刑罰還要研究刑事訴訟的程序,「刑事訴訟法就是專門研究刑事訴訟程序的科學」。
因此,「刑事法學」包涵了兩個領域。即實體法學和程序法學。實體法學就是「刑法學」;程序法學就是「刑事訴訟法學」。

D. 試論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定,就是通常所說的「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就是法院在判定一個人是否犯罪以及判處何種刑罰,必須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隨意判案。具體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並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是什麼罪,就定什麼罪。同時,對於犯罪的處罰,即判什麼刑,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量刑標准,輕罪輕判,重罪重判,不能輕罪重判,重罪輕判。另外,罪刑法定原則在法律的適用上,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含義,一是時效原則,即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必須以行為時的法律規定為准,有的行為,在當時法律並未規定為犯罪,但事後由於法律作了補充、修改,該行為被規定為犯罪,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能用事後的法律去追究法律頒布前發生的行為。另一個含義是,對於刑法的規定,法院不能作出超越法律原則、界限和法律原意的解釋,法院的司法解釋必須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必須遵從法律的原意,不能創製法律。第三,罪刑法定原則應當嚴格禁止類推。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是相對封建社會的罪刑擅斷而言的,確立這個原則,是現代刑事法律制度的一大進步。我國1979年制定的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但仍然是以這一原則作為立法和執法基礎的。鑒於當時實際情況,刑法中規定的犯罪比較少,而犯罪情況很復雜,可能出現一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需要追究,而法律又沒有規定的情況,因此,為了有利於同犯罪作斗爭,原刑法在堅持實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規定了有嚴格控制的類推制度,即對於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刑法最相類似的條文定罪判刑。原刑法對類推的規定,是嚴格限制在必須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范圍內,在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掌握也非常嚴格,批準的類推案件極少。

E. 請推薦一些刑事方面的法律書籍

張明楷 教授的刑法學,司法考試出題人。要當律師法官檢察官,從事法律工作先過司法考試,都在研究他的東東,比較權威

F. 如何學好刑法

結合案例學習是根本的、唯一正確的學好刑法的方法。
刑法總論部分要學好犯罪構成專的四個構屬成要件,尤其是犯罪的主觀方面的分析,難點是間接故意和輕信能避免的過失的區分;犯罪形態;罪數及歸責原則等問題都是總論部分的難點及司法實踐中極易出現的問題。分則部分的學習主要是要注意對犯罪行為(也就是客觀要件)的准確把握。刑法分則的分類是按所保護的客體進行分類的,所以要注意具體刑法罪名在各章節中的歸類(這是初學刑法者易忽視的,如搶劫罪侵犯的是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雙重客體,但卻歸類在財產犯罪中,所以如何區分搶劫與搶奪、敲詐勒索甚至盜竊是重點),這有助於准確定性。
最後建議你多看看案例評析、研究方面的書,尤其是高法編的《刑事審判參考》。趙秉志教授編的案例研究的書挺多,挺實用,對你學好刑法會有幫助的。

G. 法律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版級權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刑事法學要論擴展閱讀:

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廣義上的刑法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對刑法典中局部內容進行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個條文作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此外還有「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監督檢查職權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H. 刑法論述題有哪些是常考的

一. 論述犯罪的基本制特徵
二.論述我國刑法的效力范圍
三.論述犯罪故意
四.論述犯罪既遂
五.論述犯罪未遂
六.論述犯罪中止
七.論述繼續犯
八.論述想像競合犯
九.論述結果加重犯
十.論述連續犯

I. 刑事法學近代學派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刑事法學近代學派的基本觀點:
1,刑事近代學派可分為刑事人類學專派和刑事社會學派,對於屬產生犯罪的原因,兩派各有自己觀點,刑事人類學派認為犯罪主要是基於犯罪人的生物學因素。

2,刑事法學可以任意地將某種引誘力作為行為的動機或者不作為的動機,提出了絕對的自由意志論,即所有的人都不受素質、環境的影響,能夠理性地選擇行為,並且這種選擇是不受因果法所支配的。近代學派反對古典學派意思自由的觀點,主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受因果法則的支配,犯罪現象也不例外。
3,刑事法學近代學派以犯罪人為標准,將犯罪進行分類,並認為對於不同的犯罪人,要採用不同的犯罪對策。龍布羅梭將犯罪人分為生而有犯罪性的人、瘋狂的犯罪人、情慾的犯罪人和偶然的犯罪人。

J. 探討論刑法是怎樣的法律

1 罪刑法定——尊重人的刑法觀
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國家;罪刑法定主義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藩籬。無法,則無刑;「法」乃「書面法」、「嚴格法」、「事後法」、「確定法」、「適正法」。
刑法比其他法的領域更需要法的安定性,而判決總會有變更的一天,舊有判決判定一個行為違法,而新的判決可以依據新的見解判定這一行為並不違法,因此,法官只能適用「書面法」。類推解釋,只是源於具體事實和構成要件具有相似性;然而,任何行為都可能與刑法規定的行為相似,推而廣之,就都有定罪量刑的危險,因此,法官只能適用「嚴格法」。不能拿今天的命令約束昨天的人;不能讓今天的人遵守明天的規范,因此,法官只能適用「事後法」。一個言出有據的批評往往比不實批評更具危害;不明確的刑法為強大的國家機關恣意侵犯國民自由找到了形式上的法律根據,不明確的刑法比沒有刑法更容易侵犯國民自由,因此,法官只能適用「確定法」。刑法是其他法律的制裁力量,具有構成要件的刑法謙抑性和刑罰程度的刑法謙抑性,應當銘記最嚴重的案件並未發生,最嚴重的案件永遠發生在以後。因此,法官只能適用「適正法」,轉變重刑觀念,做到量刑合理。
2 保護法益——人性惡的刑法觀
法學是研究人性惡的科學,如果不深刻地直面邪惡,我們又怎麼能徹底地明白正義!人性邪惡,則需保護法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犯罪行為都侵犯了他人利益。刑法的目的和任務是保護法益,刑法只能將值得科處刑罰的侵犯法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應主張實質的違法性論。法益侵犯性是犯罪的兩大實體之一,是犯罪論體系的兩大支柱之一。刑法的保護法益涵涉個人法益(人身、財產)、社會法益(公共安全、經濟秩序、管理秩序)和國家法益(貪污賄賂、瀆職、國家安全、國防利益、軍人

熱點內容
房屋購買收據怎麼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5 23:40:24 瀏覽:891
行政訴訟法第14條釋義 發布:2025-05-05 23:38:26 瀏覽:298
村委過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05 23:37:18 瀏覽:653
徐金桂行政法精粹2017 發布:2025-05-05 23:37:17 瀏覽:693
爭做道德小公民 發布:2025-05-05 23:36:41 瀏覽:196
宣讀規章制度串詞 發布:2025-05-05 23:13:25 瀏覽:309
勞動法中關於試用期離職的規定 發布:2025-05-05 23:12:44 瀏覽:660
海商法38 發布:2025-05-05 22:57:21 瀏覽:402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發布:2025-05-05 22:52:55 瀏覽:278
生產首件罰款的規章制度怎麼寫 發布:2025-05-05 22:46:09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