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道德
Ⅰ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是什麼意思
釋義:一個堅守道德規范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專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屬的凄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遭受永久的凄涼。
出處:出自明朝洪應明收集編著的《菜根譚》。
深意:人生在世,追求真理與自由,是他人所不能剝奪之權利,如渾渾噩噩一世,倒也罷,若有些許追求,定當日日反省自身,以求心中凈土一片。
(1)孤獨與道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洪應明是金壇縣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隱士。該書成書和刊行的時間可能在萬曆年間的中後期或末期。這時,神宗皇帝治國無道,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
由嘉靖朝開始顯露端倪的內憂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來,有識之士的思想異常沉悶,無法從當時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於是就會有人形諸筆墨,表達時代的心聲。
《菜根譚》博大精深,妙處難以言傳。它文字簡煉明雋,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同時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采雅俗。它似語錄,但是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訓誡,卻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
Ⅱ 關於孤獨造就成功的名人事例
屈原,他不光代表著一個名字,一個流傳千古的偉人,而且還代表著一層更深刻的意義——愛國。他的政治理想和才華不被自己的君王理解和接受,並遭到排擠和迫害,他的內心肯定相當的孤獨和痛苦。千百年來我們紀念這位偉人,紀念他的才華出眾,紀念他的忠肝義膽,紀念他的執著無悔,可以說他執著的一生就是他愛國的一生。
孤獨,眾人的排擠,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他立於民心早年專注變法改革,但他卻被小人讒而見疏,奸人所害落得流放漢北,放逐江南,但心仍系朝廷,故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歸不得之意。在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他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最終自投汨羅。
屈原作品想像最為豐富,詞采十分瑰麗。《離騷》中大量運用神話傳說,把日月風雲,都調集到詩篇中來,使辭彩非常絢燦,他還突出地描寫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達自己執兼比興」,他善於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惡木穢草,以喻小人。通過比興手法把君王信讒、奸佞當道、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情景,寫得淋漓盡致。
拓展資料:
司馬遷遭宮刑,但他能忍受孤獨和白眼,最終成就《史記》。
現代的魯迅也是一個孤獨的鬥士,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顯出他的偉大。他在彷徨中吶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偉大革命人格的完美體現。
盧梭: 盧梭曾言:「我常常想,若是把我囚在巴士底獄或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里,我也仍然可以悠悠幻想。」對盧梭而言,孤獨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梭羅: 梭羅獨自一人信步在靜寂的瓦爾登湖畔,夜鶯的啼叫、白雲的飄盪、魚兒的嬉戲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他創作的靈感。他「感謝孤獨,喜歡孤獨。
有人說,因為有了牛頓,全世界所有的獨身者,都將不再孤單。牛頓的一生,幾乎沒有親近女色的紀錄,他孤獨的走完偉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尋找慰藉(有一點應該強調:科學與宗教是可以並存的)。
康德是個固執的小老頭,因為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畝三分地里,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然後全世界的哲學家都開始仔細研讀。
叔本華他孤獨一生,無妻無子甚至無母(20多歲即與母親決裂,一生最痛恨女人),過著孤獨,憂郁和憤世嫉俗的生活。一代偉大哲學家。
安徒生的通話王國哥:本哈根的海濱公園坐落著一尊「美人魚」銅像,那是丹麥的標志,是海的女兒,更是安徒生的女兒。這位世界上最出名的童話作家,一輩子煢煢孑立,經歷了他丑小鴨似的一生。留下了《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一系列的美好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
梵高的向日葵:無論梵高的畫作還能拍出什麼樣的天價,這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處充滿了屈辱與酸楚,無數次的解僱與不解,無數次的拒絕與爭執,讓他陷入執迷的瘋狂,直到1890年7月的那個黃昏,他舉起手槍,對准了自己的太陽穴。
Ⅲ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之相伴出自哪兒
德不孤必有鄰——孔子
這句話出自《論語》。所謂「德」,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為什麼呢?孔子說,這是因為「必有鄰」。從字面上來理解,「鄰」就是「鄰居」。我們知道,在生活中鄰里關系是人們接觸最多、也是最為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親近和諧的鄰里關系,是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鄰」就可以引申成為鄰居之間互相親近的關系,所以古人常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他們看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朝著與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動的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總會走到一起的,所以我們現在也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里的類和群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或許時空距離很近,或許很遠,但是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產生共鳴,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
嘿嘿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什麼是心理孤獨與情感封閉
愛你的家人吧!對家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那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
事實上,由家長家庭觀念淡漠所帶來的害處,還遠遠不止於此,在家長將教育責任悉數推諉給學校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忽略了。
這個因素的主角,就是我們的孩子,而這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心理與情感狀況。
我們知道,家庭是溫馨的港灣,由於家庭中的成員,無不是以血緣、親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子女之間,都存在著莫大的親情。
正是由於這種親情的存在,使得家庭中的人際關系變得十分融洽,更使得家庭中總是能夠保持一種歡樂、健康、活躍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中,每一位家庭成員即使在其他方面遭遇了壓力和危機,也能依靠家庭成員給予的溫暖,用積極樂觀的冷靜態度解決。
比方說,當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遭受到挫折、批評的時候,我們的家長可以用鼓勵、交流的方法,讓孩子重拾自信,精神飽滿地繼續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去。又比如,當孩子在心理上出現不良趨勢時,由家長來進行的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撥亂反正的效果。
正因為如此,家庭之於孩子的意義,絕不僅限於提供一個物質環境,而是更多地停留在心理保障的層面上。
然而,當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不聞不問,不願意再將家庭教育繼續進行下去的時候,無疑意味著這種心理保障的終結。
毫無疑問的是,盡管老師和學校同樣可以承擔孩子的一部分心理保障工作,然而出於精力不足的原因,面對眾多有著這方面需求的孩子,老師是絕無可能深度介入每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的。
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正處在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遠離家長,遠離家庭生活,缺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老師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就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甚至會引發孩子的種種心理疾病。
我們看到,在當今的許多孩子中間,都存在著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負面心理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結於他們缺少一套完善的心理保障機制。
這樣的現狀令我們憂心忡忡,而假如我們的家長能夠在這一關鍵時期,主動積極地承擔起孩子的心理輔導工作,無疑可以讓孩子的心理問題得到極大的解決;反過來,如果家長放任孩子自由成長,無意識或不願意承擔這一部分職責,那麼所帶來的結果將會是孩子心理問題的進一步加劇。
Ⅳ 盧梭《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第三次 ,提到的關於學習和道德的思考有更詳細的分析嗎
沒看過這本書啊
Ⅵ 尼採的孤獨哲學名言
1、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尼采
2、 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尼采
3、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尼采
4、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隻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5、 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 眼中的形象 越是渺小。 ——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6、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 ——尼采 《快樂的知 識》
7、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尼采
8、 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9、 與怪物戰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尼采 《善惡的彼岸》
10、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隻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 不是沒有 人懂你,而是 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11、 白晝的光,如何能夠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尼采
12、 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尼采 《查特拉斯如是說》
13、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 ,這是一種 「我是」的 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尼采
14、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 ——尼采
15、 我走在命運為我規定的路上, 雖然我並不願意走在這條路上, 但是我除了滿腔悲憤的走在這條路上 別無選擇 ——尼采
16、 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 ——尼采
17、 完全不談自己是一種甚為高貴的虛偽。 ——尼采 《人性,太人性的》
18、 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 ——尼采
19、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也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尼采
20、 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尼采 《善惡的彼岸》
21、 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 ——尼采
22、 世界彌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一個人都急於從自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尼采 《不合時宜的考察》
23、 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 ——尼采
24、 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會再製造出一個理想的地獄。 ——尼采
25、 「他沉淪,他跌倒。」你們一再嘲笑,須知,他跌倒在高於你們的上方。他樂極生悲,可他的強光緊接你們的黑暗。 ——尼采
26、 沒有可怕的深度,就沒有美麗的水面。 ——尼采 《尼采遺稿選》
27、 你的良知在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尼采 《快樂的科學》
28、 如果我們整天滿耳朵都是別人對我們的議論,如果我們甚至去推測別人心裡對於我們的想法,那麼,即使最堅強的人也將不能倖免於難!因 為其他人,只有在他們強於我們的情況下,才能容許我們在他們身邊生活;如果我 們超過了 他們,如果我 們哪怕僅僅是想要超過他們,他們就會不能容忍我們!總 之,讓我們以一種難得糊塗的精神和他們相處,對於他們關於我們的所有議論,贊揚,譴責,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聞,連想也不去想。 ——尼采
29、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從半山上看,世界顯得最美。 ——尼采 《世界的智慧》
30、 聰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尼采
Ⅶ 孤獨感是否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孤獨感是一種個人獨特的感受其實每個人都有。
忽然間你會察覺你的心靈封閉,自身和外界隔絕。有的人會享受這種短暫的孤獨感,因為合適的孤獨感是帶來人生自我自信存在的一種方式。
所以當出現孤獨感時,一定要分清楚這種孤獨感,產生的原因,以及觀察後果。
對自己的現實生活做合適的調整。避免負面的孤獨情緒,傷害自己的人生。
合適的時候尋求專業精神科或者心理科醫生的幫助!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到你。
Ⅷ 有德行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會有人同他親近
道德的力量、德行的感召、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Ⅸ 【三體2讀後感】所謂道德,以及孤獨的拯救者
[【三體2讀後感】所謂道德,以及孤獨的拯救者]
今天總算是把三體2看完了,於是繼續寫篇讀後感,吐槽一下那些看文過程中的不吐不快.....
哈>...<
一.黑暗森林
說實話,不知道是我歷史類心理類厚黑類之流的書看得太多,還是科幻小說看得太少,總之我並不對所謂「黑暗森林法則」感到太過於驚訝,在我看來,這實在是平常到顯而易見:人類把宇宙想得太簡單,簡單到連自己的歷史恐怕都不能說服,【三體2讀後感】所謂道德,以及孤獨的拯救者。
歷史上人類的對外遠航,除開鄭和下西洋是真正的和平遠航,其他的,我只能看到赤裸裸的叢林法則。無論是十字軍東征、新大陸開發美洲,還是建立東印度公司、日朝之戰,都是人類為了生存為了利益而揚帆遠征。征服、奴役、驅使、統治,這些始終地貫穿於人類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之中。
或許,只有鄭和的三寶艦隊,是真正的一次例外,他們為外面的世界帶去了和平與友愛,散播了文明與禮儀,那是一次道德的極致圓舞曲,也是黑暗歷史中少見的光芒閃動。
不過,卻反映了人類文明所包含的那種博愛與關懷,這是一面道德的旗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獨特景觀。
可惜,在叢林法則放大到宇宙層次上時,所謂「黑暗森林法則」,卻是那樣的殘酷與冷漠,以至於人類這樣的道德文明能否適應和存活,不僅要打上一個問號。
便如生存游戲所體現出的一樣:無處不在的猜疑、難以評估的實力對比,為了生存下去,只好不啻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他人,並且屏息,讓自己隱藏在不被感知的陰影之中,因為,暴露即是死亡。
那之後,手起刀落。對不起,我要活下去。
可笑我都明白的道理,太多人想不通。
二.章北海
說實話,這名角色設計得確實很有愛,他身上包含了一個軍人所能體現出的所有素質:服從,堅韌,堅持信念,自我思考,果決,責任,謀略,承擔....
以至於,當我看到他最後的葬身時,甚至都不敢相信,章北海就這么死了么?按說,他應該有更多的戲份,有更大的舞台,有更多的責任,而不是就這樣地歸於沉寂,讀後感《【三體2讀後感】所謂道德,以及孤獨的拯救者》。
好吧,或許是我想多了,在我心裡,這樣堅強的軍人,應該去面對更多的磨難,應該去釋放更大的光芒的。
可是,似乎,我真的想太多了。不過,他也完成了他的一切布局,死得其所,死得瞑目了吧。
請安息。
三.面壁者
要說三體2給我最大的震撼,既不是水滴摧毀人類太空艦隊的宏大場景,也不是黑暗森林法則的殘酷無情,反倒是所謂的面壁者構思,讓我不禁拍案叫絕,大呼精彩。
面壁者,是三體2最大的亮點——其實我認為是唯一的亮點,因為它的光芒閃耀到幾乎完全地掩蓋了其他設定。
面壁者被授予超脫法律的約束之外,可以調動人類的資源來進行布局,為了避過智子無所不在的監視,他只能選擇將一切戰略與布局深藏在思維的井底,用迷霧般的行為構築出一座迷城,讓所有人——除了他自己——深陷其中無法解讀的迷城。
一個獨行者,他摒棄了天地光暗,他的話沒人相信也不會有人理解,他只能永遠地孤獨下去,穿越幾個世紀的光陰和歲月,獨自拯救這個世界,然後——被他所拯救的人類所拋棄。
這就是面壁者的命運,是的。
拋開具體的謀略不談,但是成為一名成功的面壁者,便幾乎是對於一個人自我修養的最高考驗:
首先要完全地隱藏自己的思維,即所謂的「面壁」,不與外界進行任何真正謀略的交流,這實際上已經完全違背了人類社會性的基本假定——你是一個社會人。
其次,需要極強的心理意志——要能夠忍受一切的壓力、質疑、孤獨與寂寞,獨自地扛起所有的計劃。
最後,大腦的模擬分析以及記憶能力都必須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因為一切的一切計策與戰略都必須在自己的大腦里完成,不可以形成任何外在的推演或者記錄。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大概只有神人才能完成的任務吧.....望天
況且,面壁者,註定了要被人類所遺棄,因為任何想要成功的面壁計劃都必然地要拋棄人類的人文基石和道德理念,這也恰恰是人類社會所不能接受的。
英雄,看穿了道德,卻不能讓百姓也一起將之棄之如敝屣,否則人將不再為人。因此,所有的後果,只能由他一個人來承擔:那無間地獄,只有我一人便可。
楊素觀說,願天地罪孽,盡歸吾身。
此言得之。
〔【三體2讀後感】所謂道德,以及孤獨的拯救者〕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