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立法的目的和特性
Ⅰ 科學立法是什麼
科學立法的意思是制定法律一定要科學,要符合實際。
Ⅱ 科學立法十六字方針
科學立法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十八大提出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概括為「新法治十六字方針」。
Ⅲ 科學立法要注意把握的方面有哪些
科學立法要注意把握哪些的方面,有哪些注意保護的方面的話,這個要從各個方面的因素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Ⅳ 科學立法的科學內涵
下面將採用否定的方法確定科學立法科學性之內涵,具體包括下列內容。
第一,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是對經驗立法的否定。法律與自然的和諧是立法必須予以注意的,而能夠使立法與自然和諧的便是立法中的科學性。法律既是一種人文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立法在非科學運行的情況下所倡導的是法律與人文現象的契合,而不倡導或者沒有意識到法律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一個立法行為如果僅僅考慮了立法
過程涉及的人文因素,那麼,便有理由認為這樣的立法屬於經驗立法。反之,當一種立法過程在考慮人文因素的同時給了自然因素以充分的注意,這樣的立法叫做科學立法,至少其是科學立法的形態之一。科學立法是對經驗立法的否定,就是說,立法如果依科學性而為之就應立足於法律制定中的自然意義,而非單單關注立法的人為環境和其他以人的因素為核心的非理性的東西。經驗立法除了過分關注了立法中的人文因素外,還在於其以人們對法律涉及事物的先前認識為唯一的、絕對的依據,考慮的是人們在調適某一事態中的歷史進路,而不是這一事態本身所具有的由自然因素決定的情勢。經驗立法不單單在立法的選項上從經驗出發,更重要的是其在設計具體的調適規則時也以經驗為基點。經驗立法之不可成立和弊害在許多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就已經提到,如盧梭指出過去的法律是不能約束現在的。科學立法否定經驗立法使立法能夠與其規制的自然因素和諧,使立法能夠在發展理念的支配下進行選項和設計規則。 第二,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是對工程立法的否定。人們關於法律制定的邏輯過程就有兩種不同的論點,一種論點是對歐文論斷的肯定,即一個國家的立法行為可以作為一個社會工程來看待,所謂社會工程是指在特定時間內將立法作為國家治理過程中的集中性行為,通過這種集中行為使一國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個法律的格局,至少在某一個法域中使法律規范的制定行為相對規范化,甚至通過一次的立法會議或者立法行為形成一個法律。事實上,在一些國家的發展歷史中此種風暴形式的立法狀況是存在過的,例如,前蘇聯在建國初期就在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十多部法律。另一種論點與歐文的論點相反,認為立法不能夠採取機械化、大規模化的方式,應當根據事態本身是否需要法律調整以及人們對事態與法律關系認識的深刻程度而進行,若某個范圍的事態需要相關法律予以調整就制定之,但當人們對這個事態與其調控規則的關系認識還不夠深刻時則不應立即制定相應法律。這兩種關於立法的論點現在仍然存在著,前者就是所說的工程立法,因為此論點主張法律的制定過程就如同完成某個建築工程一樣,可以在確定的時間內既成規模又一步到位。那麼,科學立法則與立法論中的工程立法是不相容的。質而言之,科學立法不將立法作為工程來看待,主張立法要根據事態的需要和對事態與法之關系的認識進路系統漸進地進行。
第三,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是對政績立法的否定。受盧梭理論的影響,古德諾在《政治與行政》一書中更是提出了立法是政治的組成部分的論點。當立法歸入政治之中是符合政治學原理的,但是,若將立法放在法學之內考察,它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行為,至少在法學研究中若以純粹政治的目光立法必然會使立法走向的另一面。歷史上的一些執政者,當他取得絕對的國家統治權時,不管其是否喜好法治,都似乎願意在法律制定中作文章,中國古代就有不少皇帝制定了當朝的大典,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皇帝制定的永樂大典。法國拿破崙雖不是一個民主權利的捍衛者,但在他的親自主持下法國制定了後來影響很大的法國民法典,即拿破崙法典。這樣的立法情勢稱之為政績立法,其在法律制定中所考慮的是立法事件本身、立法行為本身,而不是立法與社會進程的關系、立法與其所調整之社會事態的關系。由於政績立法的目的、過程等都不是從法治本身產生法律,故而其亦必然是科學立法的對立物。進而,政績立法不能夠歸入科學立法之中,而科學立法是對政績立法的否定。
第四,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是對封閉立法的否定。立法權是國家權力的一種,至於這種權力的歸屬諸多經典作家早就作了肯定的回答,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國家權力是統治權的一種,誰具有了統治地位誰就是這種權力的擁有者。在社會主義制度以前的社會形態中,統治權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所擁有的權力,因此,立法權自然是由一部分人所享有的權力,但是,馬克思認為這正是其法律剝削屬性的體現。社會主義制度是由人民行使權力的制 度,立法權是歸屬於人民的權力,人民行使權力雖有多種途徑,但權力的本質是人民性的。由此可以說,法律是社會意志和社會利益綜合的結果,沒有社會利益和社會意志的綜合法律的產出就是有缺陷的。法律的人民性和社會化是立法權人民性和社會化的必然要求。事實上,任何社會中的法律它可能體現的是權力行使者的意志,但在它行使時都是存在於社會之中的,是社會進程的組成部分。既然是社會進程的組成部分,立法就應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即立法過程是對全社會開放的,「立法權構成國家的主權,它通過法律來組織和調整一切。立法權是否由人民來行使?是的,法律一律由人民選出的代表來討論和擬定,然後提交人民批准。」立法過程的人民性只有在開放立法的技術操作中才能完成。顯然,可以順理成章地將立法開放性歸入科學性的范圍內。與開放性相反的就是封閉立法,封閉立法是指將立法過程封閉在某種較小的政治團體之中,由它們確定立法的基本問題和基本事項,其與立法的科學性格格不入,因此,科學性立法是對封閉立法的否定。
第五,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是對主觀立法的否定。主觀與客觀是哲學上的一對范疇,作為哲學上的范疇兩者都是一個中心概念,是分析哲學問題和人們認識問題的一個工具。主觀的東西是指存在於人們意識中的那些心理因素,它可以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事物,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主觀是見之於客觀的。客觀的東西則是指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些物理因素。因此,它是科學立法的構成部分。與之相對,主觀立法則是指立法過程和立法行為出自於立法者單方面的主觀認識,這種主觀認識並沒有法治實踐中相對客觀的素材。例如有些法律規范的制定是出自某人的個人感情,某些法律規范的制定是出自某位專家的不成熟提案。總之,立法過程和所需要立之法律在沒有作到充分論證情況下而為之的都可以被認為是主觀立法。在哲學上主觀與客觀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現象,二者存在對立是因為二者是不同形態的東西,二者存在統一是因為主觀是對客觀的反映,而客觀則是主觀形成的前提條件。但在立法中,客觀立法與主觀立法卻不存在這樣的辨證關系,客觀立法是一種歸屬於科學范疇的正式立法行為,而主觀立法則是科學立法的對應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立法是對主觀立法的否定。
Ⅳ 簡述科學立法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極為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一條重要經驗。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我們要求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更加註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我們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Ⅵ 科學立法體現了哪些政治觀點
………………
Ⅶ 科學立法的目的是要保證什麼
我個人覺得,保證真實、可靠、實質。在立法前,人們憑第一印象第一感覺,往往只看到表面。
Ⅷ 科學立法就當前來講主要著眼於什麼求答案
科學立法就當前來講主要著眼於(質量)
科學立法是指立法過程中必須以符合法律回所調整事態答的客觀規律作為價值判斷,並使法律規范嚴格地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諧,法律的制定過程盡可能滿足法律賴以存在的內外在條件。此定義表明科學立法要符合它的內在條件,即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契合,立法要與外在條件保持一致,是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學立法就當前來講主要著眼於質量。
Ⅸ 科學立法的基本概念
所謂科學立法是指立法過程中必須以符合法律所調整事態的客觀規律作為價值判內斷,並使法律規范容嚴格地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諧,法律的制定過程盡可能滿足法律賴以存在的內外在條件。此定義表明科學立法要符合它的內在條件,即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契合,立法要與外在條件保持一致,是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科學立法科學性涵義的進一步細化可以採取肯定法和否定法兩種不同的方法,由於肯定法在目前情況下還難以合理全面地概括其科學性之涵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規定:「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規定非常明確地將科學立法作為完善中國法律體系的一個價值判斷標准。那麼,究竟應當如何解讀科學立法就成為法治實踐和理論界不能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