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將禮視為立法
① 孔子關於禮有什麼主張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治國思想。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
孔子不滿當時「天下無道」,動盪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游列國,汲汲以求,倡導「德化」、「禮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他提出「為國以禮」(《先進》),集中表達了他對禮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孔子對周禮抱著很尊敬的心態,而在實際上又有所損益。在繼承中創新,目的是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禮」的,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己對西周禮樂的嚮往。子曰:「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這態度談和感情畢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為周禮再好,也只是代表一個逝去了的時代,盡管那個時代曾經確實是輝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一味地維護周禮,那他肯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實上,他對周禮也有許多不滿之處,並在推崇周禮的前提下,對周禮進行了許多「損益」。如「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子路問事鬼神的問題,孔子明確地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他的弟子都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輕鬼神,革新了「周禮」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禮」規定的宗法制、世襲制在孔子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舉賢才」(《子路》)打破了親親尊尊,主張「學而優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
孔子通過對周禮的損益創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制高點,並與「禮」配合,在修己的同時治人,在人的倫理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良好秩序。
② 孔子說 什麼是禮,禮是用來統治國家的
儒家主張禮治,以差別性的行為規范即禮作為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張法治,以同一性的行為規范即法作為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對立的。在先秦百家爭鳴的時代,儒、法兩家各自堅持自己的主張,抨擊對方的學說,互不相讓。秦、漢法律都是法家擬訂的。商鞅的秦法淵源於魏李悝的《法經》,蕭何定漢律又承秦制,為法家一脈相承的正統,完全代表法家精神,為儒家所不能接受。漢武帝標榜儒術,法家逐漸失勢,儒家抬頭後,開始以儒家思想改變法律的面貌。漢儒在這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現在撰寫法律章句來解釋法律和以經義決獄兩件事上。據《晉書·刑法志》,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家,家數十萬言,斷罪所當由用者合26272條,7732200餘言。以經義決獄者有兒寬、董仲舒、應劭等人,將儒家經典作為判罪量刑的標准,說明儒家思想在司法上發揮了實際作用,意義重大。自魏以後,儒家參與制訂法律,他們更有機會將體現儒家中心思想的禮糅雜在法律條文里,使法律發生了重大變化,影響深遠。商鞅定異子之科,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與「父母在,不有私財」的禮背道而馳,為儒家人物賈誼等所深惡痛絕。魏時除異子之科,使父子無異財。《周禮》有八議之說,魏始以八議入律。自魏、晉、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直至隋、唐、宋、明,皆載於律,到了清代才不復引用。《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儒家自來主張親親,重視尊卑、長幼、親疏之別。晉律「竣禮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開後代依服制定罪之先河。北魏定犯罪留養祖父母、父母之條。為了體現刑不上大夫的精神,又有以官爵當刑的規定。留養之法為歷代所遵行,官當亦為隋、唐、宋所沿用。《周禮》不孝為鄉八刑之一。《孝經》雲:「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北齊列不孝為重罪十條之一,犯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隋採用,並置十惡條,自唐迄清皆沿用。北周完全模仿《周禮》,法律全盤禮化。但因《周禮》不合實情,不能適應當時環境,所以隋承襲北齊律,兼采魏、晉刑典,而不採用北周之制。翻閱因襲隋律而修訂的唐律,更可完整地看出有關禮的內容。除八議、官當、十惡、不孝、留養、按服制定罪等條外,還有不少條文是來源於禮的。禮,子當孝事父母,於是子孫違犯教令、供養有缺成為專條,徒二年;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父母老疾無侍、委親之官徒一年,並免所居官。禮,父母之喪三年,於是匿不舉哀、釋服從吉、冒哀求仕、居喪生子、嫁娶、兄弟別籍異財皆有罪。《大戴禮》有七出、三不去(見封建婚姻制度)之文,於是成為法定的離婚條件,應去應留皆以禮為根據。儒家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於是律許容隱,不要求子孫作證,更不許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絞。荀子雲:「禮者養也」,《禮記》雲:「禮節民心」。慾望的滿足,物質的享受,都區別貴賤而有所制約,詳細規定於禮書中。唐律於是規定營造舍宅、車服、器物及墳塋石獸之屬於令有違者杖一百,並令改正。以上種種規定,都足以說明禮在法律上的重要性。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唐律一準乎禮。」以禮入法的過程亦即法的儒家化過程。始自魏、晉,歷南北朝至隋、唐而集其大成。《宋刑統》沿用唐律,明、清律亦深受唐律影響,除官當外,上述有關禮的規定大體保留在法典中,只是處分有所不同而已。
以禮入法,是中國法律發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發生了重大的深遠的變化,禮成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為禮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實質上即以法律制載的力量來維持禮,加強禮的合法性和強制性。禮認為對的,就是法認為合法的;禮所不容許的,也就是法所禁為、所制載的。誠如東漢廷尉陳寵疏中所雲:「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裡者也」;明丘濬《大學衍義補》雲:「人心違於禮義,然後入於刑法」。禮與法的關系極為密切,這是中國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徵和基本精神。
③ 孔子曾將德禮與政刑的作用進來行比較,其結論是什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翻譯:孔子說:"用政法來誘導,用刑法來整頓,百姓雖會免於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用仁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服正"。
出自<論語•為政>
④ 孔子將「禮」闡述為啥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范,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准和要求。
⑤ 孔丘將禮視為立法 司法的指導原則,體現在哪兒
孔丘將禮視為立法、司法的指導原則,具體表現在(ABCD )。
A.主張"正名"
B.主張"禮樂征自天子出"
C.主張"父子相隱"
D.反對"鑄刑鼎"
⑥ 如何理解孔子關於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治國以禮,為政以德
大概就是說:要以禮(也就是。。加強公民道德文明建設)來治理國家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以德(也就是。。加強執政部門和黨內的思想道德建設)來管理和加強執政黨自身的建設。
ooo我知道拉。。。
這里給你找個了大學語文的網站。你看看:
http://www.chsi.com.cn/chengkao/fxzd/200610/20061013/643509.html
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
歷史看,「先王以為東蒙主」,是自家人。
從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從政治關系看,本就屬於國家的臣子。
孔子的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孔子得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就是「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修文德」
⑦ 孔子以禮治國的含義
中國傳統模式
傳統的中西方文化由於體系、經濟形態、維系社會的基礎、地理環境以及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治國模式上的根本差異。概言之,中國傳統的治國模式為禮治,即以統治者制定的倫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倫理規范調整社會關系,強調政治社會化、政治倫理化;西方傳統的治國模式為法治,即以統治者亦必須執行和遵守的、與倫理分離的�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以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秩序。分析、論證中西傳統治國模式的本質區別,不僅有一定的學術意義,而且對於理解黨的十五大確立的依法治國方略,完成中國由傳統禮治向現代法治國家的轉換,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禮是中國古老的社會現象
商代甲骨卜辭中就有「禮」字。《說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見,它是遠古時代人們祭神求福的一種儀式,也是中國最早的行為規范體系。隨著國家的出現,禮逐漸被統治者利用,禮的內容也由過去的單純習俗儀式,發展成為約束人們婚姻、血統、親續、君臣等社會關系的一種開放性的行為規范。
禮被確定為治國模式始於西周王朝,確切地說始於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禮」,鑒於周初社會的動盪和復雜的形勢,為了更有效地統治幅員廣大的新建國家,在繼承「夏禮」、「殷禮」的基礎上,著手將分散零亂的禮進行編排、修補和厘訂,使之系統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其基本精神是別尊卑、序貴賤,在區分等級差別的前提下納天下於一統,在宗法政治基礎上建立大一統王朝長治久安。
至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竭力主張禮治,反對法家的「法治」。與西周相比,表面看來是「禮崩樂壞」,但實際上只是禮的實際范圍有所變化,禮的形式有所改變,而禮的本身並沒有被廢棄。相反,禮在改造中獲得了新生。特別是經過荀子的改造,「隆禮重法」,將禮與法有機結合起來,對後世影響很大。西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封建社會正統的政治思想。孔子所倡導的「為國以禮」即成為中國傳統的治國模式,以後歷代王朝,加以完善,相沿未改,一直到清朝。當代美國學者D·布迪在研究了中國傳統的禮與法律的關系後認為:「古代聖賢創造了禮,而現實社會的混亂,是因為人們不了解禮,不能以禮規范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這種觀點基本符合中國傳統政治的實際,也為中外學者所公認。
禮的觀念與學說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調整著人與人、人與天地宇宙的關系。「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詞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
禮是中國傳統治國模式的根本價值
張晉藩先生認為,禮體現了中國古代民族的心理狀態與思維方式,因其為仁義忠信之體現與外化,因此,禮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可以作為衡量一切的標准。「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儒家最高的理想國莫過於「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但此理想難於在現實中建立,退而求其次,即為「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以此達到「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的目的。與此同時,儒家認為:禮的作用在於區分上下貴賤尊卑,維持等級制度,孝親尊君,進而穩定社會秩序,加強君主專制。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統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將禮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指導原則。《左傳》雲:「禮,王之大經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認為「不學禮,無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耳且格。」歷代儒家莫不將禮看成修身治國屢試不爽的法寶。孟子「仁政」主張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而在人性中孟子強調仁、義、禮、智四端,並將禮看成體現仁義,進而實現「王道」的重要途徑;荀子吸收諸子百家思想,認為禮是治國安民之本。他說:「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他的禮法一體論為後世統治者所崇。
禮治是中國傳統政治的基本傾向
調整社會、治理國家,無外乎兩種主要手段,即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中國古代治理國家,兩者兼用,以後者為主。二者的結合融通,即為禮。誠如近代學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檢論》中言:「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則官制、刑法、儀式是也。」中國古代的「法」有多種含義,但常用是指刑,尤今之刑法、刑罰。西周時期,實行「禮治」,刑被禮所包容,刑即禮的一部分。禮不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義,人們的行為違禮即被視為觸刑。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斗之獄繁矣;聘射之禮廢,則諸侯之行惡而盈溢之敗起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二者功用有別,目的一致。禮是靈魂、統帥、總的原則,而刑則是禮的條文化、具體化。西漢至清末,刑雖成為獨立規范體系,不再為禮的一部分,但與禮比較,刑仍處於從屬地位。借用中國傳統哲學范疇,禮為「體」,而刑為「用」。即所謂「禮法合一」。
中國古代以農為主,工商業不甚發達,由此導致古代法律規范體系是諸法合體,刑重民輕。但這不能說中國古代沒有民事法律規范,只不過是沒有形成獨立的民事法典而已。那麼,社會上大量的民事法律關系用什麼來調整呢�一部分由刑法調整,更大部分,特別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戶婚土田」所謂「細故」,直接用禮來調整。自西周以來,用禮調整社會成員的身份、財產、繼承等重要民事關系。中國古代地方上司法與行政合一,而地方行政長官自隋唐以後絕大部分來源於科考。他們飽讀詩書,深諳禮的規范,因此以禮斷案,駕輕就熟。誠如近人蔡元培先生所言:「我們古代有禮、法之別。法者,刑法也;而今之所謂民法,則頗具於禮。」綜上所述,禮治作為一種治國模式,它高居於其他模式�如中國傳統的「法治」和治國手段之上,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基本傾向。
眾所周知,專制主義是中國傳統政治結構的本質特徵。在奴隸社會就形成了以王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專制政體。秦朝建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後,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演變,不斷得到強化。正像梁啟超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專制政治進化論》中所指出的:「專制政治之進化,其精巧完滿,舉天下萬國,未有若吾中國者也。萬事不進,而惟有專制政治進焉。」作為一種極端的等級制度、特權制度,它的基本內涵是「君上有權,而臣民無權」。而禮的基本精神和政治功用即為「明分、別異、序等級」。即對專制主義確認與維護,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重要理論根據。
⑧ 孔子把親天子遠禮儀視為道德的原則對嗎
你這句話明顯說反了,周公制禮樂,後人無德不能制禮做樂,夫子有德無位不能制禮做樂。夫子從來沒有親天子遠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