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傳授
A. 道德可教嗎
——讀上海圖書館館藏拂塵·老課本有感 在教育理論界,關於道德是否可教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贊成者認為,道德就是「教」出來的,君不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五講四美三熱愛」,哪一個孩子不是背著它、唱著它而逐漸成長的。反對者則對此現象深感憂慮,因為道德口號的泛濫早已使幼小的孩童分不清哪是作為一個新中國的兒童所必須從小養成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哪是成人世界才需追求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思想。持這一觀點的人甚至還認為,現今學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成人化,已使正常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而說教式的道德模式及光教不練的口號式道德觀念,亦使知情分離、意行割裂。 作為一個教育理論工作者,筆者也曾深感困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領域對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質的培養也不可謂不重視,但遺憾的就是成效甚微。這里固然有社會的因素,如因追逐功利而導致社會風氣每況愈下的問題,但學校內唯知論的盛行,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嚴重脫離的現象則也是造成學生道德素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固然不是靠學校老師「教」出來的,它應靠的是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和影響;但中小學學生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學校,加之他們的身心均處在未定型的成長階段,因而適當的引導及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道德教育顯然還是必須的,所謂「寓教於樂、寓教於各科教學之中」即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原則之一。問題是如何使枯燥的道德教育不成為單純的道德口號,以及又怎樣使道德理念能有機地融入各科教學,而使其變成學生樂於接受、易於體驗的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這里的重要一環就是要徹底摒棄成人式的說教,轉而把看似高深的道德理念轉化為中小學生所喜聞樂見,且淺顯易懂的生動範例。 正當人們在為上述這些顯而易見而又明白無誤的道理苦苦尋找實施的途徑和改革的突破口時,一套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圖書館館藏拂塵·老課本」的書籍忽然展現眼前。如其中《開明國語課本》一套,近七十年前由葉聖陶先生主編的小學國語老課本,讀之竟篇篇言簡意賅、淺顯易懂;尤其是豐子愷先生還為每篇課文都精心配畫,其起到的亦是圖文並茂、寓教於樂的作用。而其更大的意義還在於:它為幼童們的思維創造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最令筆者感到贊賞的是,該書中的每篇課文並無一句口號式的大道理,同時也幾乎找不到一句成人式的說教。但平實無華、娓娓道來的或闡述道德風尚(如「歡迎新朋友」),或訓練道德習慣(如「先生早」),或說明道德規范(如「坐下來吃飯」)的課文內容,卻又幾乎每篇都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有關,每課都與孩子的童年世界密切相聯。誠如葉聖陶先生當年在編撰這套教科書時所雲:「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這還不夠。小學生既然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還必須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葉先生不愧是一位教育大家,他深諳兒童的心理,那就是寓教於樂,寓教於兒童的生活。葉先生的上述話語雖然講的是關於知識的培養,但筆者以為道德的熏陶又何其不是如此。由此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道德應該是可「教」的,但關鍵是要教得得法、教得入味。如今的一些教科書要麼故弄玄虛、故作深奧;要麼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遠隔千里、隔靴搔癢。這套老課本,它留給我們的啟示將不僅僅是教科書內容的編排問題,而整個的就是一個如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童年世界的大問題。(吳遵民)
B. 為什麼說道德教育作為一門學科來傳授在理論上是合理的,實踐中是必要的
摘要 學校教育,知識教育重要,道德教育更重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道德 教育。理論上可行,實踐上必要
C. 如何開展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要把握好教育內容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社會主義階段,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全體人民普遍遵循的道德規范,也是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但在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時,應根據未成年人的實際,重點進行中小學生行為規范教育、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會公德教育、集體主義觀念教育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養成他們謙虛謹慎、誠實、正直、勤勞、勇敢等優良品質。在教育過程中,既要使未成年人懂得一些淺顯的道理,也要提出明確、具體、適度的道德要求,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訓練,引導他們在道德行為實踐中完成道德品質由打基礎到養成的全過程。
D. 如何處理好知識傳授與道德修養的關系
方法
以身作則 提升自我
為學生做好榜樣
E. 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時」等觀點,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創見的關於民眾道德教化的理論和方法,這對於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啟迪作用;
民眾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條件:由立「恆心」引出制「恆產」;
孟子民眾道德教化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重視「心理—情感」因素對人們行為的決定作用;
在孟子看來,要實現道德教化的目標,關鍵在於樹立民眾的「恆心」。孟子所謂的「恆心」,簡單地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范所必需的心理穩定狀態;
有此「恆心」,民眾就能做到「不為惡」、「不犯刑」;否則民心漂浮,日常行為就極可能「放僻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因此,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問題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恆心」從無到有的轉化問題;
孟子由此通過分析民眾與其職業密切相關的心理—情感特點,考察實現這一轉化的條件;
孟子所謂「民」主要指農業勞動者,他們需要「恆產」或穩定的產業來維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認為,沒有「恆產」這一物質基礎,空談倫理要求,根本不會為民眾所接受,因為他們「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
因此,孟子得出結論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同上)。這就意味著道德教化的現實前提在於「制恆產」,沒有「恆產」作物質基礎,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進入「民心」;
為了強調制「恆產」對於立「恆心」的重要性,孟子還進一步闡釋了「恆產」對於道德教化的積極意義:首先,制「恆產」是「惠民」的表現,它能喚起民眾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立統治者的威信;
其次,孟子認為,民有「恆產」,就不會終年為生存發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閑暇」;
這一閑暇為民眾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孟子強調:「明君制民之產……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這里,「從之也輕」所描述的正是民眾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從而願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
民眾道德教化的現實過程:從有「恆產」到有「恆心」民有「恆產」是否就能保證有「恆心」呢?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孟子認為,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道德萌芽,即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喪失,這在民眾表現為「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告子上》);
就是說,如果沒有教養,無論有無衣食之憂,民眾都可能有這種表現,其原因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說,民無「恆心」的客觀原因是無「恆產」,主觀原因則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眾有「恆心」,還必須注重主觀方面的培育;
同時,也正因為人人都有「四心」,培養民眾的「恆心」,對民眾實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強調,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確立民眾「恆心」的合理途徑;
而在孟子那裡,道德教化的具體內容則是指在「人倫之理」的指導下,將一套倫理規范融入民眾的生活習慣,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行為准則,具體說就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還提出了一套實施道德教化的方法。這套方法的具體內容是:首先,與職業規律相結合,將道德教化的內容融入制「恆產」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它是「使民以時」的另一面,既要「不違農時」,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閑暇來進行道德教化。它意味著實施道德教化應把握時機,並將經濟發展和倫理建設結合起來考慮;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盡心下》),即仁義之理不離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實處,必須從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內容能指導人們的現實行動;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制度的設置。孟子主張將「政」與「教」相結合,他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
這意味著,合理的制度應既使百姓得到實惠,又能培養百姓的規范意識。這樣,倫理規范就可通過制度的實施深入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倫理的生產和生活習慣;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執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和個人思想背景,就其具體內容說,無疑具有其歷史的局限;
但不可否認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著超越時代的合理因素,這尤其表現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具體說,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論上對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鑒意義;
首先,經濟與倫理相聯系的視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個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圍繞制「恆產」與立「恆心」及其相互關系展開的。可以說,經濟倫理的視角一直貫穿在這些思想中。在現代社會,經濟倫理的視角對於我們審視、思考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尤為重要;
從孟子對制「恆產」與立「恆心」關系的論述看,它實際上力圖將「惠民」與「教民」融合為同一過程。與之相應,如果我們能在制度設計時,考慮到福利政策與社會道德建設的相互配合和有機結合,無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孟子強調立「恆心」必須以制「恆產」為前提,同時將價值理念融入到制「恆產」當中。這一思想引申到現代社會道德建設意味著:只有創建有利於人們踐行價值理念的制度環境,建立一套可供人們在實踐中體驗的制度,社會道德建設才能切實深入人心,從而指導人們的現實行為;
其次,孟子認為道德教化的實施必須「不違農時」,同時利用「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公孫丑上》),以此引導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實施應考慮對象職業的特點和規律;
這一點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也不容忽視。其具體內容應包括:通過倫理精神與職業規范的結合,引導人們形成合乎規范的行為方式;
道德宣傳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以道德的觀點審視他們熟悉的對象和行為方式。這樣既易為人接受,又切實易行;
最後,孟子注重從對象的心理—情感入手進行道德教化。他主張,通過制「恆產」來確立民眾認同倫理規范的心理—情感基礎,然後通過倡導人倫之理來逐漸改造民眾的自然性情;
這種方式可表述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它通過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於「情」、「情」「理」交融來提升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實現一個「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所借鑒。
F. 道德是可教的還是不可教的!
喜歡蘇格拉底,喜歡他那種淡定的意志;喜歡他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喜歡他牛虻式的精神;當然也喜歡他的那句「德行是不可教的」。
想起這句「德行是不可教的」,是在地震之後社會上漫天飛舞的道德批判的時候,覺得有些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吐。對「德行是不可教的」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德行是道德和智慧的總稱。一直有這樣一種想法:知識是可以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傳播的,但智慧是不能的。智慧顯然是凌駕於知識之上,是個人通過對知識的思索形成的一種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體系。
一個人可以通過教育來獲得知識,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考量,顯然每一個人通過思索達到知識升華的智慧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智慧顯然是不能形成一種集體體系的,因此,沒有個人能夠站著所謂智慧的高度對個人進行教誨,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智慧上對自己的反思。同樣道德是來自於社會倫理建構的社會對個人的一種非強制的規范,而這種規范顯然也是由特定的知識體系演化而來,只是加入了時間的成分,所以道德是一種具有即時性的社會產物。對於個人而言,生命的短暫導致個人是沒有辦法站上道德的高地,因此同樣也沒有個人能夠站著道德的高地對個人進行道德批判,同樣唯一的例外是自己對自己的道德批判。
G. 道德可以教嗎
道德當然是可以教的,主要就是一些身體力行的影響,還有就是一些基礎性知識的培養,並且要長期進行環境的引導,才可以提高整體的道德素養素質。
H. 道德教育是什麼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 道德教育圖1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I. 道德可教嗎
「道德可教」立論的依據:道德是知識,知識可教道德也可教。在蘇格拉底看來版,道德就是知識或智慧。權人只做自己認為善的事情,不會故意作惡。作惡是出於對善的無知,錯把惡當作善。明知故犯是一種假象,其實作惡者並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惡。人知惡必不作惡,知善必行善。而且,在智慧的指導之下,人的一切努力和稟賦的結局都是幸福的。所以說,道德即知識。知識可教,故道德可教。
2. 對「道德可教」的質疑:沒有專門的道德教師,能說道德是教出來的嗎?不論是道德,還是其他知識,如果可「教」的話,就必定有與之相應的教師和學科。然而,道德作為一種知識,不同於天文學、哲學和數學知識,在天文學、哲學和數學知識上專家和外行有著天壤之別,專家可以成為外行的教師;在道德上,卻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為專家而大多數老百姓不靠講解或課本就弄不懂的東西。數學、天文學、醫學知識顯然可教,而且都有專業教師。好的數學家、天文學家、醫學家都是教授培養出來的。可是,一個人要想成為好人的話,卻無處可尋專門教練,世上根本就沒有專門教人成為好人的教練、教師或專家。國家或學校不可能委派專門的教員教大家學習道德。任命一些人專門去教別人勤勉、自製和勇敢,是非常荒謬的。
J. 道德傳授和知識傳授的區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次家長在談論起孩子的教育時,都絞盡腦汁,恨不得傾其所有,重視程度由其可見。仔細想想,為人父母哪個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教育是一個悉心灌溉、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過程,欠勿心浮氣躁。
作為家長,我們除了教育孩子熱愛學習,掌握知識,擁有智慧外,還要給她講品德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從小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品德培養勝於知識傳授。古之成大事者,無不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懷。一個好的父母不是肯為孩子花多少錢,而是懂得傳授她做人的道理和尊嚴,讓她長大成人後,能昂首挺胸地立於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擁有良好品德修養的人,才能更易獲得他人尊重及認可。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先,培養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國人一直把誠信作為立人之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孩子擁有誠實的心性,心中才有一片坦盪光明,才更宜於人際關系的良性發展,以後走上社會交到有品質的朋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次,培養孩子做一個謙虛的人。
謙虛,顧名思義就是實事求是,不說大話。為人處事不浮誇,並有清醒的自我認知。我們要告訴孩子謙虛是「一切美德之首。」只有謙虛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欣賞和敬仰。從小培養孩子謙遜的態度,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孩子才會得到不斷進步。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
告訴孩子:凡事不能只想著自己,也要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調整失衡的心態,解脫孤獨的靈魂,走出無助的困境;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充實快樂的感覺,踏入充滿機遇的境界,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寬容的人。
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有段台詞這樣寫道:「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我們應該學會對別人表現寬容……」
在人類一切美德中,寬容體現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底善良、性情溫和、招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與人親近,因而人際關系往往不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熱愛勞動的人。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就該把時間用在好好學習上,別的啥也不用干。甚至溺愛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地步。實際上我們應該適當鼓勵孩子做家務。事實表明:一個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易於就業。
《曾國藩誡子書》「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勤勞的人更宜接近成功,懶惰者必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熱愛勞動,遠離懶惰,接近勤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雲:「百善孝為先。」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有一顆善良仁愛的心。有了這樣美好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當然我們要想培養孩子這種孝心,父母必身躬力行。一個有愛的家庭:長幼有序,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其樂融融,這樣才更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尊重他人的人。
弗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生命,是生命進程中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一個條件。」
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尊重老師,也要尊重任何微小的生命。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得不到別人相應的尊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需要家庭這塊沃土培養出一個品德高尚,心性優良的好苗子。當她破土而出時,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真正做一個勇敢,自信,快樂,積極向上的人,願君共勉。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