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法治建設十周年
❶ 目前法治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中國的法律建立和執行,社會一直認為存在兩種現象:
1,法律不健全專,很多行為沒有屬法律的約束,
2,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部分政府官員一般只能看到第1種現象,而忽視第2種現象,對此,從上級到下級,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以來以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為榮,尤其是地方政府,各種部門規章,紅頭文件滿地飛。很少有人會真正認識到第2種現象的嚴重性。當然對於第2種現象,更有人說要制定執法法來捍衛法律的執行,可是執法法又由誰來捍衛,這樣就不攻自破了,所以這樣說的人都是在瞎扯淡。其實以上只是兩種現象而已,並非中國社會法律問題的根源。那些對著表觀現象下葯的從根本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時反而強化了這兩種現象的活躍性。
❷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依法治國首次出現在黨代會報告中這句話
❸ 十九大提出,成立什麼加強對法治建設
成立【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統一領導
❹ 法治國家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什麼
我們國家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以法治國家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
❺ 假如你回到1953年當時依法治國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假如你回到1953年當時依法治國的法律依據是什麼?1、教材第2頁 運用你的經驗:
小眉的周記 在周記中,小眉接著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1)除了這三個國家機關外,還有哪些國家機關和場所懸掛國徽?
(2)為什麼這些國家機關和場所要懸掛國徽?
(3)為什麼我國很多國家機關的名稱里有「人民」二字?
對小眉的這三個問題,你怎麼回答?
【答案】(1)人民檢察院、外交部、人民大會堂、出境入境口岸、國家駐外使館領事館等。
(2)因為國徽是國家的象徵和標志,在這些國家機關和場所懸掛國徽不僅表明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同時也象徵著國家的主權和尊嚴。
(3)因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機關是為人民服務的,國家權力屬於人民。
2、教材第4頁 探究與分享:
上圖中,公民通過哪些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答案】公民通過參加人民代表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村務公開會和選舉人大代表等途徑和形式。
3、教材第5頁探究與分享:
中學生通過撰寫提案參與國家事務,這給我們什麼啟示?
【答案】我們中學生也是國家的主人,我們要從現在做起,積極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關注國家發展、關心國家大事,依法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擔當起國家主人應盡的責任,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4、教材第6頁探究與分享:
(1)以上四幅圖分別說明公民享有什麼權利?這些權利是如何實現的?
(2)請列舉自己感受到的國家改善公民生存與發展狀況的實例。
【答案】(1)分別說明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物質幫助權、文化權、勞動權。通過憲法和法律明確規定並由國家採取積極措施保障實現的。
(2)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棚戶區改造工程、發展均衡教育、新型合作醫療、基本養老保險統籌、提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准等。
5、教材第8頁 探究與分享:
對於這一舉措,有人認為它能夠讓政府服務更便捷。你怎麼看?
【答案】網上辦理、網上服務可以提高辦事效率,省時省力省事,方便群眾辦事,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體現。
6、教材第8頁 探究與分享:
人民法院的做法對於保障柯先生的合法權益有何積極作用?
【答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民法院為公民的方便著想,前往柯先生所在地開庭辦案,有利於更好地體現尊重、維護和保障柯先生的合法權益,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
❻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❼ 法治建設的成就歸根結底是哪一條
法治建設的成就歸根結底是有法可依。
❽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哪一年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在1996年2月8日提出。
從1996年1999年3月,是依法治國方略的正式提出階段。這一階段的「依法治國」是治國方式的根本轉變,不僅在黨的政治報告中確定下來,而且已載入憲法。
1996年2月8日,中共中央又一次舉辦法律知識講座,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家福講授了《關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加強立法、司法、執法、普法工作。堅持改革、發展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繼續制定實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加強立法、司法、執法、普法工作。堅持改革、發展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繼續制定實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會議報告中明確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治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田紀雲同志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至此,「依法治國」這一治國基本方略,正式載入憲法,完成了從黨的主張向國家意志的轉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憲法地位的確立,進一步成為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循的根本准則。
❾ 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基本方略是在哪年
1997年的十五大正式提出,1999年九屆人大最終確立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基本方略
。
❿ 目前,法治建設上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什麼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所謂法治建設,是要以法律為框架,幫助管理轄區內居民。而內這樣一種框架的建設,即是法治建容設。而當今法治建設,是以:學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這五個層次。而最難也是最突出一點,在於用法。
用法即包括百姓明確使用法律方法來維護自身權益,也包括在政府工作人員工作時的方式合法。
現在首先是百姓法律意識不夠強,遇見事情後,先是和對方協商,一旦協商不成,有的報警,有的找社區,村上等。如果這邊不能得到解決,選擇法律途徑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其次,是政府工作人員方面,說實話就目前,很大部分基層工作者的法律知識並不扎實。所以工作模式大多以命令,指派等人治方法。對法律的使用並不盡然符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