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全面依法治國論文

論全面依法治國論文

發布時間: 2024-03-19 21:49:23

『壹』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2000,拜託拜託(○』ω』○)

鄧小平同志以戰略家的眼光和膽識,在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我黨最先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早在設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時,他就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加強法制建設是維護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們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搞四化,關鍵是穩定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真正要鞏固安定團結,主要地當然還要依靠積極的根本的措施,還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同時也要依靠完備法制。經濟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時法制也完備起來,司法工作完善起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個社會有秩序地前進。」 其二,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政策連續性的需要。實踐表明,有了健全的法制,政策就不會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變動。鄧小平同志說:「究竟什麼是我們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是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這些政策我們都不會改變的,而所有這些政策的基礎,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對此我們更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動搖的。」正是由於這些政策規定寫入了憲法和法律,所以對我國大政方針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三,加強法制建設是打擊犯罪活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滲透進來了,如吸毒、嫖娼、經濟犯罪等,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對此,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通過法制建設逐步加以解決,通過專政手段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他明確地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 其四,加強法制建設是搞好廉政建設的需要。糾正各種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廉政建設,其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靠加強法制。1986年6月,鄧小平同志指出:「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屬於法律范圍內的問題,要用法律來解決……現在從黨的工作來說,重點是端正黨風,但從全局來說,是加強法制。」 其五,加強法制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沒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規范市場活動,促進經濟發展。 法制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既是鄧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要用改革精神加快立法進程。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應根據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的標准,結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情況,以憲法為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立法步伐。1、盡快制定規范市場體系,調整市場主體關系,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2、積極做好促進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維護社會治安,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工作。3、抓緊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清理工作,該修改的及時修改,該廢止的及時廢止,使「立、廢、改」成為立法工作的統一整體,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要認真抓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加強法制,根本的問題是教育人。」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認真抓好以憲法為核心、以專業法為重點的普法教育工作,並分層次、分行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要以黨政幹部、執法人員和青少年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自覺地學法、守法、執法,做遵守法律的模範;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體人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良好風氣。 3.要進一步完善執法監督檢查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明確這樣的觀念:「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為此,一要深化對執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立法與執法並重的原則。二要嚴格執法,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增強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三要建立和健全執法情況的報告、登記、檢查、仲裁等制度,嚴肅查處失誤、瀆職和執法犯法行為。四要加大監督力度,自覺地把執法工作置於黨委、人大、政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效率。 4.要大力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加強政法、公安部門的建設和工作,提高這些部門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一是要選調那些政治、業務素質高和工作能力強的同志到法制部門工作。二是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切實加強法制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三是要盡力幫助法制部門解決實際困難,盡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並在經費、裝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5.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法制工作的領導。這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是要把法制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二是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學法、守法、執法,自覺地服從黨紀國法的約束,用實際行動為群眾做出表率。三是逐步由傳統的開會、決議、命令等領導方式,轉向引導、建議制定法律法規和監督各職能部門嚴格執法為主要形式的領導方法,及時總結、推廣和表彰先進典型,努力為法制部門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從而使法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貳』 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論文1500字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三、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四、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

周群文章《法律之我見》

近來,常能聞見一些似乎很懷了些憐憫之心的「有識之士」,臉上也很流露出了些不忍之色,然後,再用很帶了些責備的口吻教導著那些已然在生活中很受了些委屈與傷害的人:「碰上諸如此類的事情,你決不可妥協、軟弱!應該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與之堅決斗爭到底!」

對於此類極富「打抱不平」精神的「有識之士」之善意,我向來是既深以為然,也頗以為許的。但是,無庸諱言,我卻也始終認為這番循循善誘依稀與「你應該放棄仁慈、寬容,斤斤計較起來!」實有異曲同工之嫌。

當然,盡管如此,倘憑心而論,至刻下我也尚未絲毫懷疑過這類「有識之士」的其心可鑒,甚而至於,心下更是頗感其精神之難能可貴。因為,倘處身於一個誰都念著要佔別人便宜的食親財黑環境及氛圍中,不容置疑,確實很有針鋒相對且決不退讓之必要,做人更是如之說的:絕不應該心慈手軟而任人欺凌、擺布!

不過,理雖及此,我卻依然頑固於發自內心之深以為:問題似乎都得從根本上去著手解決才更恰當穩妥,否則,貿然地截鶴續鳧,實有引足救經適得其反之慮!而像現在這般純粹靠著「你打我一拳,我必踢還你一腳!」的法子,就妄圖解決人性及社會安定方面的系列問題,以我個人的看法,恐怕非僅不是一個什麼長久之計,更實隱了得不償失之後患。

也因而此,憑著自己的若般一得之見,我就更堅定了這樣的一個早先還尚有些疑慮的信念:雖然法律應該建設也更有必要得到完善,但卻實在不適宜把來作為人們日常行為的導向標志!原因在於:倘把法律姑且看作底線,那麼,崇高的道德、思想則就遠在之上遙遙相對了。而我的一己想法之延伸也就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蜂擁著那條作為底線的法律准繩,難免就會弄出些有意無意間或願意不願意間被擠過了法律准繩的狀況,倒不如,引導大家都靠攏了道德、思想,或者景況就會有所改觀了:絕大多數人遠離了因為太過於擁擠而常常出事的底線附近危險區域,那麼,視野寬闊了,也不再人多手雜了,若是誰膽敢在此時再於路斷人稀處欲越過法律准繩的話,大抵也僅是個自討苦吃之舉了。

然而,道理固然簡單,觀點也夠鮮明,但我卻更深知,若是真想讓如今的有些人也明白個中的道理,認同這個觀點,事情卻絕非那麼簡單。因為,問題就出在這個道理實在是太過於簡單了,以致於反而會使得那些特擅長於化簡為繁之人,更不可能會去關注、重視、思索,並由此而欣然接受了。

我們假設:有一個地方,因為那裡人們的道德、思想水平普遍的都很高,因此那地方的犯罪現象就很少,而犯罪現象少也就從而使得正常生活著的人們很少能聽聞到法律啊法制啦什麼的;而另一個地方,因為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社會又動盪不安,迫於保護自己的無奈或者趨於貪婪的慾望,那裡的人們因而無論是唬唬人的還是真干實做的,嘴裡就不得不整天嚷嚷著法律、法制了,而這般「法律天、法制地」熱鬧的「盛況」,自然會令人倍感了法律、法制的「無處不在」與「不絕於耳」了。

倘若於此作個判斷:這般的兩個地方究竟是哪一個好?哪個地方更適宜人的生活?大概很有人會以為,這種問題豈能成為問題?這還用得著說嗎?然而,實際上這問題卻恰恰就是個連有些專家學者與教授們都至今糊塗著的「難題」。而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更是,有一些專家學者與教授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或弄來弄去弄不懂倒也罷了,不懂就是不懂,就不要再去厚顏無恥裝什麼懂了,可這些傢伙就是不緘其臭嘴,居然一邊贊揚著混亂一邊更去譏笑太平盛世的「少法律」「少法制」,似乎社會風雨飄搖人們被弄得焦頭爛額,於他們來說,是件挺有進步意義的事情。

日前,著意之下,我就很見識了幾個這樣的無視道德、思想而單抱著法律、法制就認為已經找到了足以匡時濟世良方的專家學者,其幼稚可笑的言論中居然還很夾雜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由頭,不時揚眉提到了一個當今犯罪率舉世無雙的國家,並把之頂禮膜拜成了凡國家都很該認真學習且效仿的楷模榜樣。

那麼,這個被些許「國人」高度頌揚的而自己也經常自吹自擂所謂的老牌法律國的法律狀況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呢?也許,我們也不妨實地去見識觀摩一下,或者,我們也就能不只有個大體上的感性認識,更能大致的對之端倪可察了。

在一間搞得外表很「入眼」的大房子里,幾十甚至上百個熟悉法律的人士靜靜地坐著,他們前面有幾個彷彿對法律更加掌握得透徹之人在輪番慷慨激昂著法律,而再往前的高台後面還坐著一個對法律幾乎是了如指掌的人。然而,盡管法律就一個,而大家也都似乎胸有成竹,但是,處身於這般濃厚法律氛圍之中的被告席上的人,卻依然瞪著茫然不知就裡的眼睛。

那麼,作為主角的被告,為何會是這么一副猶如置身雲霧中的神態呢?因為,面前的那幾個穿戴整齊的人盡管講的都不外是些不知被講了多少遍的同一法律,但是,被告卻在他們未能停止「這么講來講去」時,其命運究竟如何竟然尚且是個充滿了無窮變數的謎。而尤為重要的更是,被告的命運居然也恰恰正是由這幾個人的「這么講來講去」所決定:被告可能會就因為「這么講來講去」而無罪,但也可能就因為「這么講來講去」而小罪,或者中罪、大罪甚至超級巨罪都「得當」成立。

一旦「這么講來講去」完了——通常時間都很長很長,那麼,法庭就會讓另一些始終在一旁呆聽「這么講來講去」的人,根據這個聽來的「這么講來講去」的自己聽了多少與自己的理解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來得出一個結果——被告的結局——也就是法律的宣判。換言之,進了庄嚴肅穆的法庭,被告曾做過些什麼,其實相對而言已經不再是那麼重要了,反倒是最終在法庭上真正起了關鍵作用的,除了次之的在一旁呆聽的都是些什麼人之外,主要的卻居然就正是那個「這么講來講去」。

而更令人匪夷所思也勢必感嘆其深不可測的是,無論是那些懂得法律的抑或不懂得法律的,卻每個人心中都竟然雪亮著:錢多找個「好」律師與沒錢只能靠「壞」律師,其間,雖然還是同一法律同一被告,其結果卻往往會就因為「好」律師與「壞」律師間的「這么講來講去」之有所不同而差了天壤之別,有的時候,甚至更是生死之分!

法律,本該是用來伸張包含公平、公正在內的正義的,這一點大抵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然而,現在居然被搞得非只是模糊且具彈性,最後更使得神聖不可侵犯的正義也反而受其拖累而成了貧富立判的待價而沽之商品,——在老實巴交的老百姓面前,堂而皇之地把至高無上的正義,通過所謂的「法律」「光明正大」地給徹底扭曲了,——使得法制也陡然變成了人制與錢制!或許,這聽上去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更似乎像是個天大的笑話或者諷刺,但事實上這卻正是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公認的治理社會之無上法寶了。

究其惡醉強酒之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與體制決定了其無可奈何只得緊抓著這根「救命稻草」,明知於事無補卻也不得不然,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都是以錢來說話,錢凌駕於正義、真理之上,人人都渴望著自己能夠盡量剝削壓迫別人,最終成為剝削階級把正義、真理掌握在手裡聽憑自己玩弄,因此,資本主義社會根本就無法做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對道德、思想的重視!

所以,清楚並明確了法律與道德、思想間的關系,也知道並肯定了本末位置的重要,更明白且確定了只有在道德、思想的引領下法律才能夠真正成為正義的之一工具,我們就不難看出那些外表道貌岸然,刻意不談道德、思想而大喊大叫唯法律、法制能救國、治國,實質卻正是在企圖敗壞人們的道德、思想,使得社會禮壞樂崩人慾橫流,導致法製成為人制與錢制,以便達到其徹底毀壞法律、法制目的之人的居心了。

也因此,倘若今後再有人擺出了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一看就知又來哄騙老百姓了,故意繞開或撇開道德、思想大談法律、法制,那麼,有了一份清醒認識與警惕的我們,或者就能即刻透過裝模作樣的外表,直視其心底之險惡了。

『叄』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

摘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政府的權力來自法律的授權,政府的一切行為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人員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行政權力,從而保證依法治國方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

一、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內涵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了憲法。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重大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國的科學含義,明確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這是新時期黨的治國方式和領導方式的重大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其中,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依法行政的根本含義,就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必須有法律的授權並且依據法律。法律是行政機關活動的准繩,也是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的依據。首先,依法行政是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在法治國家裡,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但首先是要求政府守法,依法行政。國務院1999年在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強調,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第二,依法行政的內容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務事務,一要有法律授權,二要依據法律的具體規定。同時,必須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而對行政機關進行監督的標準是法律,監督的機制、手段也是由法律規定。第三,依法行政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公民的權益。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第四,依法行政的機關,包括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也包括經法律、法規授權行使權力的組織。

二、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依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原則和制度的總稱,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全方位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這一系統工程,主要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監督、普法、依法治理以及基層民主建設等幾個組成部分,只有全面規劃、整體推進、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整體效應。依法治國是通過各部門、各行業、各地方實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依法治理來實現的。依法行政是以各級、各類國家機關為主導,公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在黨的領導下,依據國家憲法和國家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的法制實踐活動,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項事務,在法制的調整、規范、引導下健康有序地發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依法行政是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依法治國方略的確定,為實現依法行政開辟了道路,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權力機關加強立法和必要的授權,需要司法機關的保障,需要全國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及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等等。沒有依法治國的大環境,就談不上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五大報告在論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時,明確指出,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依法治國,對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目前,在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程中,由於傳統的黨政不分,政府包攬一切的思維合理模式不會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行政權的過分強大仍然是不容迴避的事實。首先,代表人民意志所制定的法律,80%以上是依靠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依法治國中擔負著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務。其次,行政權力具有運用資源的最大力量,具有積極主動干預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私人活動的特性。在國家的所有權力中,行政權總是最龐大、最直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影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自由的力量。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其次,依法治國要求全體公民和國家機關都奉行「法律至上」的信念,以法律為行動的准則。但從某種意義上,政府守法比老百姓守法還重要。因為,老百姓違法只是搞混了一攤水,而政府如果違法,則把水的源頭也弄臟了。

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國的難點所在。首先,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行政權都具有自我擴張的特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充分地使用權力,直到遇到它的邊界方才罷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既道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也暗示了依法行政的艱難。其次,行政機關先例行政權力的特點之一是首長負責制,是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命令與服務。行政事務的繁雜性和緊迫性,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強調行政效率,為此,賦予政府人員行政優先權和行政用益權,承認他們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具有公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並給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些特點使行政人員習慣了按個人意志辦事,忽視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再次,在法治過程中,公民守法和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一對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就無法要求被管理者守法。公民的守法並不難,難的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

我國當前推行依法行政的艱難還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面臨一些特殊困難。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行政權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社會。過多的行政權窒息了企業的活力,侵犯了個人的自由,以致我們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從「簡政放權」開始,以行政權部分地退出社會為標志的。然而,我們處在一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到開放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還面臨著「致富奔小康」、「趕超世界」的發展的壓力。這要求政府積極引導,乃至主動干預。而轉型時期積累起來的社會問題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面對「社會穩定」的嚴峻考驗。所有這一切,決定了當代社會行政權仍然強大,也決定了行政權的行使在相當長時期內還不可能完全有序化、規則化。即使已經制定的法律規范,也可能因為自身無法應付過於復雜的社會現實以及執法者的玩忽和怠懈而被虛置。正因為這樣,濫用行政權而侵犯個人權利、損害社會利益的現象,也觸目驚心,不易控制;也正因為這樣,實現依法行政,規范行政權力行使,控制權力濫用,才顯得那樣的重要和迫切。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根據依法行政的自身特點,我們可以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歸納為「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責任政府」,即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法律,行政違法同樣應當承擔責任。在這三項基本要求之下,還有一系列的法律原則和具體制度,共同構築起我國行政法的體系。

(一)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

依照民主和法治的理念,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而人民的意志又集中體現為法律。因此,政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的授權。「無法律即無行政」,這一經典的法治理論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至少在涉及人民權利的領域,沒有法律的相應授權,行政機關不能作出任何可能損害公民權利的行為。這就是「職權法定原則」。

政府的職權與公民的權利是不同的。對公民而言,公民的權利是無限的,除非法律禁止;對政府而言,恰恰相反,除非法律授權,否則就無任何權力。

現實中,一些行政人員乃至領導幹部缺乏「職權法定」的意識,以為自己只要是「為公家的」,就什麼都可以干。當前一些恣意妄為、觸目驚心的事件往往與此相關。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行政人員第一個考慮的就應當是:「這件事法律有規定嗎?」

在現代社會,立法權呈現分散化,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在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依法選舉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其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在該地方實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該民族自治地方施行。但是,由於社會事務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單靠立法機關已經無法勝任立法任務。為此,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授權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授權國務院的各部委以及一定層級的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此外,各級人民政府都可以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規定行政 措施 。

(二)行政行為必須遵守法律

由於政府掌握著巨大而廣泛的行政權力,它與公民在實力上是不平等的,但政府同樣應當遵守法律,政府的一切行為應當服從法律。我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換句話說,依法行政就是「法律高於政府」。

關於政府守法,有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行為合法的條件;二是如何對待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

行政合法的要件:①主體合格。通常情況下,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是依法成立的享有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其中主要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或者列入國務院編制序列的行政機關。某些情況下,經過法律、法規授權,一些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也取得行政管理職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委託,一些非行政機關也可以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除此之外,其他的組織和個人都不是實施行政行為的合格主體。例如,臨時機構、行政機關的內部科室,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②具有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享有相應的職權。不在該機關的法定職權范圍以內的行政行為,就是「超越職權」,構成違法。超越職權既可能是平級部門之間的職權跨越,也可能是下級對上級的僭越。③內容合法。指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關於行為內容的要求;制定行政規范,必須符合高層級法律規范的規定和精神。④程序合法。行政行為不但要求內容合法,還要求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 方法 、步驟順序和時限,做到程序合法。

程序違法往往導致結果的錯誤。《行政訴訟法》第54條明確規定,「違反法定程序」是一種獨立的違法情形,應當予以撤銷。據此,一個行政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問行為者動機是否善良,不論其是否可能影響結果的公正,也不管其結果是否「正確」,都屬於違法,應當予以撤銷。

行政自由裁量行為的准則:①行政行為需出於正當的行政目的,不能考慮法律上無關的因素。這一條是從主觀上反對假公濟私,打擊報復,或者摻雜私心雜念。②講求誠實信用。在民事交往中,誠實信用是一條基本原則,並被我國民法奉為基本原則。在行政行為中,誠實信用也是起碼要求。如果允許政府誆騙百姓,或者出爾反爾,即使一時得逞,最終必將損害政府聲譽,導致政府行為喪失公信力。③遵循正當程序。由於我國行政程序制度還很不健全,法律對許多行政行為沒有明確、具體的程序規定。在此情況下,出於對程序公正的期望,行政機關應當自覺奉行公認的或者起碼的程序准則。④平等對待。同類情形同樣處理。涉及雙方爭執或者多方競爭的,應當公平對待。⑤行為適度。所採取的行政措施、處理決定應當與想要達到的行政目的相稱,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兼顧。

(三)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

行政機關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內設機構以及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和個人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從法律後果上歸屬於該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對後者違法行使職權的後果承擔責任。行政機關發現自己的行為違法,應當自動糾正。如果行政機關拒不糾正,後者對是否違法有爭議,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途徑解決。行政機關承擔責任的方式有: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必要時可以重新作出或者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對於行政機關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違法(法律上稱為「不作為違法」),可以限期履行;某些情況下,撤銷或者限期履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則可以採用「確認違法」的形式宣告該行政行為違法;如果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行政機關則應當根據《國家賠償法》予以賠償。

對於經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確定行政機關應當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侵權責任,而行政機關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四、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依法行政的關鍵在於各級領導幹部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有效提高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必須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一是憲法至上的觀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各種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居於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凡與憲法抵觸的則無效。行政公務人員應做遵守憲法、實施憲法、維護憲法的模範。

二是尊重人權的觀念。我國現行憲法第4次修改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突出地強調了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和權力這一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國憲法的人權關懷。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增強人權觀念,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自覺尊重和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避免發生行政機關隨意侵害公民平等權、財產權、人身權的事件。

三是行政許可權的觀念。行政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的公權力,具有無限擴張、易於濫用的特性。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必須具備權力界限的意識,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一些地方政府首長責令當地人民法院採取不予立案、強迫原告撤訴等措施來配合政府搞土地開發、強制拆遷,這些做法就擺錯了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的位置,嚴重侵害了公民權益,大大損害了政府形象,這是缺乏法治主義觀念特別是權力界限意識的表現。

四是行政民主的觀念。行政民主是一種世界性潮流,它呼喚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為行政相對人參與行政管理過程提供更多機會。在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諸環節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規范。例如,行政立法過程中的座談會、論證會,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聽證會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申辯理由,行政相對人評議行政機關與行政首長,採取具有協商性和可選擇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柔性靈活的方式實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當充分了解並積極推行。

五是行政服務的觀念。隨著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課題。行政公務人員應當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由原來的管理行政、指令行政轉向服務行政、發展行政、指導行政,積極向行政相對人提供信息、政策、專為技術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以及各種公共服務。

六是行政程序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逐步克服法律虛無主義之後,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問題逐漸凸現出來,行政程序違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會影響惡劣,教訓非常深刻。因此,必須增強程序法治意識,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驟、順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規定來實施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必須依靠證據鏈條來支撐法律事實和權利主張。同時,行政信息以公開原則,增強行政公開觀念,尊重並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

七是政府誠信的觀念。政府應是最講誠信的正式組織機構,政府機關的行為應有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不能朝令夕改,即便出於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需要徵用財產、調整政策、改變行為,例如,收回政府機關頒發的許可證照,也應按照依賴利益保護原則,給予權益受到影響的行政相對人公平補償。因為行政相對人出於對政府機關的信任,按照政府機關的意願去行動,難免付出一定代價,而且會形成一種依賴利益,這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

八是監督責任的觀念。有效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關鍵;責任機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頑強傾向,必須加以有效監督和約束。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必須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外部監督,以及上級監督、監察以及審計監督等內部監督,通過監督來判明責任,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義責任。不言而喻,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還必須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依法糾正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努力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九是權利救濟的觀念。行政管理工作難免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有損害必有救濟,這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後的現有救濟 渠道 ,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在此基礎上拓展和完善救濟渠道、樹立權利救濟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社會救助機構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和實施不到位的問題,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者:方世榮。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張明傑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

3、《社會主義法制理論讀本》。作者:張福森、劉一傑。人民出版社,2002。

4、《法治系統工程參考資料》。作者:常遠。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

5、《中國憲法教程》。作者:廉希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 文章 :

1. 2016關於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2. 依法治國的相關毛概論文3000字

3. 淺談依法治國的毛概論文

4. 關於一帶一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5. 本科法學專業論文

6.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肆』 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

法律與人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法律是維護秩序,規范、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法律論文 範文 80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篇1

淺析憲法在依法治國中的重要作用

論文摘要:依法治國就是依完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規定了整個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運行機制,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加強憲法的實施,必須改進全社會的憲法觀念,加強憲法的宣傳,憲法實施的監督,憲法的司法化等工作。

黨的十七大 報告 強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依法治國,概括而言,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就是依憲治國。這是因為以憲法為最高法的完備而優良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一、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一)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藉助於國家權力所具有的強制力和約束力,它的高低、大小是衡量一部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地位的重要標志。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已為世界上各成文憲法國家所公認和接受。如日本國憲法規定,憲法為國家最高法律,凡與憲法條款相沖突的法律、法令、詔敕等一律無效。這說明:第一,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據和立法基礎,沒有憲法依據和憲法授權,則不能制定法律;第二,即使其他法律有憲法上的立法依據,但其內容和精神也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條文相抵觸,否則無效或部分無效;第三,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遵守、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我國現行憲法也規定了自身最高的法律地位。

(二)憲法規定了法治匡f家的基本制度。

憲法規定的內容是國家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例如我國現行憲法包括四個修正案

(1)全面、准確地體現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規定:“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雜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2)規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我們的國體,它確定了我們國家的性質和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還有其他勞動人民,把國體確定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3)規定了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定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從中體現出我們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4)規定了我們國家在政治、經濟、 文化 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再如美國1789年憲法第一條就規定了代議制度,其中包括美國國會的組成、職權、活動原則及其與總統、聯邦法院的分權制衡關系等等。

(三)憲法規定了整個國家的法律運行機制。

憲法規定了憲法和法律的監督、解釋體制。我國憲法在 總結 建國以來的實施 經驗 和吸收各國憲政發展長處的基礎上,確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憲法的實施,這既保證了“議行合一”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貫徹執行,又兼取特設專門機關監督的優勢,使憲法實施的監督真正落到實處。國家立法機關所制定的一般法律以及其他國家機關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必須遵循憲法,同憲法的原則精神相符合,否則勢必會損害國家的根本利益,影響國家的法治建設,因此,各國憲法對於憲法實施的監督都做了規定。如,我國憲法就明確規定由立法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憲法實施。

(四)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基本權利表明了公民在—個國家中的憲法地位,是公民行為合法性的依據。自憲法產生以來,公民的基本權利就是憲法的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現行憲法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作了廣泛的、充分的規定。首先強調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是我國公民的一項權利,也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條基本原則。還規定了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人身權利和自由,社會經濟權利,監督權,老人、婦女和 兒童 等特定主體的權利等等。

我們不但在憲法中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而且在許多方面還有保障:(1)物質保障。我們國家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廣大勞動人民直接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為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2)政治保障。我們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決定了全力維護廣大勞動人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核心職能之一。(3)法律保障。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體現,因而它不僅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而且通過依法制裁侵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行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

憲法所規定的這些制度,不僅為法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法制的完整提供了保證。如果沒有憲法,各種法律和法律制度就沒有統一的依據,法制的內部一致性就沒有了根本保證;同時,也只有在憲法制定和頒布之後,其他法律以及整個法律制度才能獲得賴以產生的基礎,有關立法、執法、司法和監督憲法等機關的組織,才能根據憲法的知道原則而被確立下來。

二、改進憲法觀念,加強憲法實施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但是只有把紙上的憲法轉化為社會主體的行動指南,憲法才能真正成為物質力量,立憲的目的、憲法價值才能實現。因此我們需要在全社會進一步普及憲法知識,提高憲法意識,培植憲法信仰,使憲法銘刻在公民的心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首先,加強憲法的宣傳工作

我國憲政建設缺乏先天的內在因素,憲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家或政府推動的,是通過國家或政府來組織實施的。加強憲法的宣傳工作,重要的是要對各級國家機關的領導幹部及其工作人員進行憲法的普及、宣傳。目前,在相當多的黨政幹部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頭腦中,並沒有憲法至上的觀念。人民主權是憲法的原則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來自於人民,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國家機關的黨政幹部、工作人員具備了較高的憲法意識,憲法在實施過程中就不會因遇到法盲而侵犯公民權益。加強憲法的宣傳工作,還必須向公民宣傳憲法知識。讓公民了解憲法最根本的精神就是限制權利、保護權利,國家機關只是受人民委託,為人民服務的機構,應該置於人民的監督之下,國家權力應該時刻以保護公民權利為己任。不懂憲法,就意味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很好地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其次,加強憲法實施的監督工作

一個國家法治狀7兄和法治水平如何,與該國憲法的規定在實際中得到實現的程度密切相關。如果憲法得不到有效地實施,就不可能實現法治,至多隻能造就人治形式下的法治,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所以,保證憲法的實施就成為一國法治建設最重要的任務。加強憲法實施的監督,就要加強監督機構監督憲法實施活動的法律效力。通過法律和規范性法律文件將違憲的概念和含義確定下來,注重違憲與法律責任制度的銜接和關聯,同時設立違憲責任形式和違憲責任所對應的法律制裁 措施 。對於此類工作,如能持之以恆,如能制度化,就可以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樹立憲法的權威地位。還要加強社會公眾對憲法實施的監督。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公眾對憲法的監督是人民對國家進行監督,對憲法進行監督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是通過憲法賦予公民的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和檢舉權,通過制度的手段對違憲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監督。二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也就是社會輿論和新聞批評的方式來實行對憲法的監督。

最後,加強憲法的司法化

長期以來,一些同志認為憲法作為根本法的作用,不是通過憲法條文的規定直接實現的,而是通過其他部門法來實現的,所以,憲法規范對人們的行為沒有直接的法律約束力。這種錯誤認識是憲法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調控手段造成的。加強憲法的實施關鍵還在於加強憲法的權威性,最突出的就是憲法的司法化。為此,必須賦予憲法的可訴性,使憲法直接進入司法活動當中,人們從自己周圍發生的各種案例中體驗到憲法的價值,在利益關系中實現憲法規范。公開取締、撤銷違憲立法,禁止、杜絕違憲行為,依法追究各種違憲責任。建立、健全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強化全國人大及其會的機構建設,強化普通法院的行政庭建沒,規定審查違憲案件的許可權,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規等,對違憲法律、法規宣告無效或者拒絕適用。通過彈劾、罷免等方式追究違憲行為的責任,直至追究法律責任。我們欣喜地看到2001年8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山東“齊玉苓案”的批復,開創了將憲法引入司法訴訟的先河,這意味著任何公民的權利都會受到憲法的保護,從而使公民從心理上產生了對憲法的神聖感與崇敬感。

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篇2

淺析輿論對刑事審判的影響及規制

一、輿論影響刑事審判的形式

法院是刑事裁判的唯一主體和權力行使者,但由於媒體報道產生的社會效應,使其在刑事審判中掌握了主動權,成為引領刑事判決的風向標。目前,我國輿論影響審判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於傳媒報道了具有爭議性的司法案件,引起了民眾大規模的熱議,然後傳媒以公共討論平台的身份發布這些爭議,致使形成了輿論與法院之間觀點的對峙;[1]另一種是網民為引起廣泛關注,在網路媒介上發布了爭議性的案件,導致了大量的評論和轉載,各家媒體也開始聞風爭相報道,輿論在所謂情理的參與下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給法院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媒體在對進入司法程序中的司法案件進行報道時,搶先對案件進行討論、分析,甚至攻擊、侮辱與案件有關的法官、當事人及 其它 訴訟參與人,得出預測性結論,令受眾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造成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法院審判的現象。[2]

二、輿論影響刑事案件的特徵

(一)當事人身份特殊。

涉案當事人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社會名人往往是媒體吸睛尋求關注的出發點,為了防止具有特殊身份的涉案人員獲得特殊法律待遇,對案情進行大肆報道,引起民眾的廣泛監督。法官在民眾的監督下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會威嚴掃地。

(二)具有間接性和代理人效應。

輿論以其明顯的傾向性引導大眾,生成了一種足以影響法院獨立審判的輿論氛圍,從而使得審判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其應有的公正性。[3]而另一方面,一方當事人為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試圖從輿論方向影響司法審判,主動要求媒體介入報道,媒體對當事人的一面之詞先入為主作出傾向性的報道,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形成輿論觀點,對法院的審判評論和干預,法院的中立地位受到威脅,被傾向性觀點開始引領,大大影響了司法審判公正度的最大化。

(三)影響被告人的定罪量刑。

我國刑法為實現量刑的合理合法化,針對不同的案件性質和事實,規定了不同的量刑情節。在實踐中由於媒體等輿論的傾向性報道和評論,使得一些本應具有減輕,從輕量刑的被告人因其身份特殊而受到限制,法院在權衡下,選擇了妥協民憤,舍棄了司法審判原則,犧牲了被告人的利益。

(四)影響司法公信力和權威。

隨著輿論對審判影響的日益嚴重,使人們不得不懷疑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公平正義是法律追求的重要價值,是人們信服司法和法律的根本,司法的權威性才能牢樹於民心,然而,政府部門為了平息民憤對司法進行大肆干預,嚴重威脅司法的獨立性,使法官妥協於社會輿論,致使本已明確審判方向的在審案件被迫改變初衷,作出迎合輿論的裁判,已經生效的判決也再次被掀起再審風波。司法的權威性盪然無存,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不再信賴和尊重司法,反而遇事直接訴諸輿論或信訪,司法名存實亡。

三、輿論影響刑事審判的規制

(一)提高媒體素質。

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中,媒體的報道和評論往往具有很嚴重的傾向性和針對性,無法以法律的角度作出客觀的評論,經常以道德的名義對案件情況進行傾向性報道,在案件沒有作出判決前,提前給涉案人員定罪量刑,扣上犯罪的帽子。所以,媒體應首先做到對案件的相關情況做到保密,尤其是被告人的隱私。其次要時刻維護司法尊嚴,客觀評價司法行為,充分考慮報道的時機和場合,適時適度的對案件進行報道,正確引領輿論方向,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豐富 法律知識 ,培養法律思維,從法律角度出發,與司法部門進行溝通,避免觀點分歧。

(二)推動司法公開。

輿論之所以相悖於司法,正是由於司法的不公開透明,才會引起民眾對司法正義性的質疑,對法院產生誤解。司法公開是人民真正理解司法活動公正性,避免誤解性輿論泛濫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司法公開 渠道 和機制 [本文由WWw.lw54.com提供,第 一論 文網進行論文代寫和論文發表服務,歡迎光lw54.com 聯系方式QQ 712086966],使人民大眾時刻能夠了解和掌握自己所關心案件的進程,全程見證司法活動的公正性,如完善人民陪審制度,推廣司法文書公開和庭審公開渠道,及時答疑解惑,澄清有關事實真相。使人民大眾信服司法,揚威司法,依賴司法。

(三)提高法官水平。

法官是裁量權的最終行使者,其裁判結果是否令人信服,不僅僅是依法裁判,更是取決於其判決理由的充分性和邏輯嚴密性,民眾主要通過判決理由對案件提出評判,所以法官需要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向民眾就裁判結果作出解釋說明,而這最終要求法官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能夠站在法律思維的角度,向社會作出普遍接受性的發言。

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向來是情、理、法的並重結構,所以說,規制輿論影響刑事審判的任務仍艱巨曲折。

參考文獻:

[1]周福興.新時期“媒介審判”現象的深層機制[J].新聞窗,2009,(2):18

[2]付松聚.我國“媒介審判”現象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09.

[3]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9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

『伍』 有關如何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一:《略論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時地提出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實踐證明,這種結合是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通過對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概念界定,闡明「法治」與「德治」的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並指出了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辯證統一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黨中央在借鑒和 總結 中外歷史 經驗 ,並結合我國社會實際提出的治國方略。對於「德治」和「法治」的探討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是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種治國方略結合起來是中國治國理論的一次創舉,二者的結合有利於促進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概念界定

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緊密結合,首先必須要正確地理解和界定二者的概念。對於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提法很多人抱以懷疑態度,特別是以德治國的提出,認為是對封建「人治」落後思想的繼承。殊不知,中國歷史上儒家和法家對於德治和法治的爭論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專制基礎之上的,是探索「人治」的治國 方法 ,而當今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時提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已經擺脫了封建君主專制的背景,是在民主基礎上的德法之治。

中國現階段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著區別於任何時代的深刻內涵,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 文化 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所謂「以德治國」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

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關系

以德治國屬於思想范疇,依法治國屬於政治范疇,二者在治理國家的手段和方式上不盡相同,依法治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是以國家的強制力保障社會的有序運行和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它要求任何人和組織不得逾越法律,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所有違背法律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是外在的「他律」。以德治國則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等無形的力量的維系,通過說服、勸導、感化、教化等形式來指引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通過內心的引導達到社會治理的目的,以德治國是內在的「自律」,通過自律從而實現真正「治本」的目的。

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相互區別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一致,相互促進[1]。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對於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1.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道德基礎。道德先於法律產生,德治是法治的源頭,絕大多數的法律都是從道德中提煉出來的,法律是道德的升華。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道德基礎,體現在法治的各個階段。首先,在立法階段,道德為立法確定了方向和指導思想,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標准和出發點;其次,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需要執法者和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標准,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同時,道德的評價作用為執法和司法工作提供了輿論監督,有利於執法和司法公正嚴明;最後,在守法階段,道德為公民守法做好道德和思想基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加強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從而使公民從心底願意服從法律的制約,自覺守法。

2.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法律保障。在維護社會穩定、經濟有序和文化繁榮等方面,僅僅依靠以德治國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對於嚴重違法行為和缺乏道德觀念的人來說,依法治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特別必要和關鍵的。正所謂「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通過對嚴重違反道德而觸及法律底線的違法者進行嚴懲和對合法權益的保障,培養公民遵紀守法的習慣,同時也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保障以德治國的順利實施。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法律具有局限性和滯後性,無法調節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且法律制定需要一定的時間,對社會出現的新問題不能及時調整,而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彌補法律空白。同時,由於道德的任意性和無強制性的特點,使道德在受到破壞時無法自助救濟,這就需要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的保障。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依法治國需要以德治國的補充,以德治國需要依法治國的保障,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法治目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德治目標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2]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和諧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體系,而由於法制建設還需繼續完善,很多方面未能納到法律調整的范圍內,在這個階段提出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分必要的,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有利於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1.社會主義政治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二者的結合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方略,為政治和諧奠定了制度基礎。政治和諧首先要求政治民主,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民主政治實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為政治民主提供了實現途徑,以德治國為政治和諧做好監督、評價和宣傳,使民主政治深入人心。同時,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為和諧政治的建立培養優秀的領導幹部,用道德提高其德行素質,用法律來規范其言行。

2.社會主義經濟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同時也需要道德的規范制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成績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尚需進一步完善,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的「分化」和「西化」,很多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和考驗,出現見利忘義、坑蒙拐騙、權錢交易等現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蔓延,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用法律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懲罰違法亂紀行為,用道德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其道德水平,以抵禦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不良思想,從而建設一個公平、誠信、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社會主義文化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文化建設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離不開和諧文化。劉雲山同志指出:「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2]可見,思想道德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建設需要依靠以德治國來實現,同時,和諧文化建設也需要依法治國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才能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和諧文化建設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使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民主法治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公民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4.生態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為了發展,以生態破壞為代價,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采,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自然災害增多,如今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全球各國共同應對的一大難題。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和諧自然必不可少。要實現生態和諧首先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將生態保護納入到法律調整的范疇之內,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行事,對違反法律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組織依法追究;其次,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作用,引導公民進行生態和諧建設;再次,注重公民的生態道德 教育 和宣傳,建立公民生態理念,為生態和諧打好基礎。

四、如何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而如何才能將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1.要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首先要正確認識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內涵,將其與封建「人治」背景下的「德治」和「法治」區別開來,只有這樣才能破除人們長久以來對於以德治國思想的誤解,使人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

2.發揮黨員幹部作用,使其成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的推動者。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賦予人民以國家主人的地位,人民是治理國家的主體,而作為具體實施權力的黨員幹部是從人民中選出來的一些優秀代表,代替人民治理國家行使權力,黨員幹部是人民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民眾,只有他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並成為促成二者結合的推動者,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紀守法、崇尚道德的好風氣。

3.要發揮輿論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理念,加強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讓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讓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既需要法治的保障,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鎮江,唐昌宏,易景生.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1,(4):20.

[2]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淺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摘 要]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法治;德治;關系

在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後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涵

(一)法治的內涵

以法治為特點的現代國家的形成,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縱觀人類發展史,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活動封閉、保守,倫理規范是社會通行規則,政治生活則趨於專制獨裁。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有「德治」,但這種「德治」實際上是家庭倫理道德的放大,本質為人治。法治則截然相反,它根源於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文化生活發展的內在需要。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帶來的經濟發展使人有了成為獨立平等的權利主體的要求。反映到政治等上層建築上,民主、正義、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取代把血緣情感、倫理規則等觀念絕對化的倫理體系,體現在法律之中。正如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所言:「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和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義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這段話以「良法」與「普遍服從」兩個特定概念的鏈接,建立了法治的基本內涵。

(二)德治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同家的德治與中外歷史曾存在上的「德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需要明確以德治國與傳統「德治」的界限。傳統「德治」的核心,是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寄於統治者的個人素質上。其重大缺陷是是統治者擁有最大權力而不受任何制度制約,本質上是「人治」理念。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當權力不受任何強制力約束時,一定會導致政治不穩定與社會不平等。在中國歷史上,主要寄希望於從思想方面遏制權力的變異,但這種方法無法從政治制度上解決權力缺乏制約的問題。這一歷史教訓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有現實意義。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的教訓時就深刻指:「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丁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鄧小平十分強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德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范疇。今天的「以德治國」作為一種治理方法,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統一性;而傳統德治則行人治之實,與民主、法制皆不兼容。兩者的社會基礎、性質、特點是完全不同。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在治理的手段上法治帶有權威性和強制性保證社會生活有序運行和人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德治則更多地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通過說服、勸導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兩者雖然形態各異但內容上相互滲透目的上也一致相同,因而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三、在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時要防止幾種片面認識

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意義,在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江澤民同志講話是在闡述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重要性時,使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概念的。很顯然,「依法治國」、「法治」,使用的是其狹義的概念,即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而「以德治國」、「德治」,本質上即指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法治與德治並舉,是對我們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思想的運用和發展,也是我們正確認識和領會以德治國重要思想,正確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出發點。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法治社會的必然選擇和根本途徑,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鑒別國成功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睿智的抉擇。我國憲法也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對此加以了確認。治國方略層面上的以德治國即德治,也即傳統社會的人治,法治與人治是截然對立不能並存的,這是已達成的共識。

從治國手段上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齊用,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不可偏廢。鄧小平同志早就強調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而江澤民同志在講話中也明確指出「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我國的奮斗目標是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兩者缺一不可。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保障著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事業為依法治國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環境,並推動依法治國順利進行,加快依法治國的進程。

總之,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們正確認識、認真貫徹這一重要思想的基礎,也是有待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試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促進我國法制建設事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並研究了開展法制教育工作的策略與實踐。

一、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於容易沖動的時期,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只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因一時沖動犯下嚴重的錯誤,甚至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很多高職學生由於高考失誤,具有較強的心理失落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社會人員的引誘,極易誤入歧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高職學生的法律觀念薄弱,遇到問題喜歡拉幫結派、意氣用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普及 法律知識 ,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減少校園內的犯罪率。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並養成較好的 邏輯思維 和 理性思維 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學生屬於國家培養的專業性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建設者,只有讓他們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讓他們承擔起推進依法治國的重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科學

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課內完成的。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置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比較重視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容易忽視同樣重要的法律基礎課程,導致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同時,很多高職院校為這門課程安排的課時是一周兩節,甚至有的學校只安排了一節課,導致教師的上課時間不夠。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得不選擇壓縮課程或者直接忽視法律基礎部分內容。

(二)重視度不高

雖然教育部鼓勵高職院校開設法治課程,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尤其是技術類學校,過分注重專業課教學,忽視了法制教育。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忽視。同時,由於高職類院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就業時面臨著重重困難,很多高職院校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就業率上,鼓勵學生考證、實習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忽視了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三)缺乏優秀專業教師

大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負責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法制教育需要對法律知識比較了解的、專業的法律教師。這就導致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教師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只會引用法律條文、國家領導人講話,課程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也影響了學生們對法治的認知。

三、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措施

(一)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課程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學校應從理念上重視這一課程,適當增加課時量,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時間。同時,教師要適當減少思想道德教育在課程中所佔比例,增加法制教育比例,將道德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基石,在培養學生三觀的同時,樹立學生的法治理念。

(二)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必須要打造專業的法治教師隊伍,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師都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照搬法律條文,讓學生失去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同時也達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引進專業的法律人才,必要時可以聘請律師等專業性人才。同時,讓校內的法治教師定期參與培訓,並定期考核,逐漸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增強他們的教學水平。

(三)改變 教學方法 和教學內容

傳統的法制教育課程過分死板,教師在講課時,往往照本宣科,給學生宣讀法律條文、政策規定、領導人講話等,這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便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去附近的法院旁聽,讓他們接觸現實案例,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同時,在授課時,教師除講解重點法條,還需要引用真實案例,比如最近網路上的 熱點 ,以及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校園犯罪案件,如復旦投毒案,在授課時,可以還原案件過程,剖析林森浩的犯罪心理,讓學生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之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並且在進行法制教育的同時,也進行了道德教育,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創建法制教育環境

要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在高職院校創建法制教育環境。舉例來說,在政法類院校,即使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也會受到校園環境的影響,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而在非法律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相對較差。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學校可以定期與政法類院校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同時,可以組建法治宣傳團隊,定期選擇優秀學員進入團隊學習並宣傳法律基礎知識;舉辦法治講座,普及法律知識;舉辦法律 辯論 會,選擇熱點話題,展開辯論,讓學生在准備及參與辯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而旁觀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可以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案例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盡量選擇真實案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法治理念。

(五)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要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必須讓學生對國家的法治充滿信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讓學生從理念上重視國家法治,並逐漸養成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將法治理念根植於自己的內心深處,並且將實現依法治國作為自己的信仰。當學生們 畢業 進入社會後,也有著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

總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推進法治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而開展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創建法制教育環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建設法治中國。

猜你喜歡:

1. 淺談依法治國學習心得體會

2.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3. 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4. 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陸』 法律論文範文:黨校如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發揮作用

隨著我國黨校教育的深入開展,領導幹部的素質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素養。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領導幹部要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提出了建設法治強國的目標。隨著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提出,領導幹部對法治有了更加本質的認識,要求領導幹部在執政理念和方式及行為准則上更加貼近依法治國的要求。現階段,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需要運用法律武器去解決問題、深化改革、推進發展等。隨著時代發展,黨校法治教育不能照搬以往的培訓方式和內容,應該要有所創新和突破。
一、黨校法制教育要以培養領導
幹部的法治信仰為前提領導幹部在形成法治思維和法律方式之前一定要先形成法律理念,因為理念對思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法律理念是指在依法治國前提下的與此相關的觀念、信念、價值觀的總和,它對立法、守法、用法起著指導和調節的作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公民和領導幹部,培養其法律理念是進行依法治國的基本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要形成強大的法律信仰,要使公民從內心對法律的效力和解決問題的效果產生信仰,尊重法律,切實地將法律當作法治國家的靈魂和支撐。法律信仰是形成法律思維和法律方式的重要前提,是領導幹部重要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是形成法治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
近些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果,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政治與經濟健康的發展,但是各級政府幹部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時候與人民的期待和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還存在著差距。極少數領導幹部經常無視法律的存在,利用非法律手段參與政治和經濟事務的管理,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領導幹部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效力和功能價值。
因此,黨校法治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進領導幹部形成法律信仰,能夠是領導幹部通過法治思維充分發揮其執政作用。在黨校法治教育中要幫助領導幹部樹立起以人為本、以法為尊的價值觀念,在追求公平正義的基礎之上能夠自覺運用以憲法為主要內容的法律體系當作行為規范,能夠運用法律頭腦和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前進,自覺擁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權威,做遵守法律的領頭人。
二、黨校法治教育要以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為基礎
領導幹部法律思維形成的標志是指能夠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能夠善於運用法律的手段維護國家的尊嚴、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能夠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標准。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只有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夠不斷地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之上,深刻把握執政規律,在執政能力能夠做到高級自覺性。
同時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結合的強弱直接影響黨的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黨校的法治教育中,法治思維具有一定的特徵:首先,法治思維具有一定的規則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眾人的意志和社會認可的行為規范。規則性思維強調了普遍性要優於特殊性,同樣的法治思維要求運用法律規則來處理事務,要求眾人服從明確的行為規范和行為底線。其次,法治思維要求執行者具有權利義務思維,要求執行者要站在權利和義務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性思維,要求處理事務的過程中要符合公開透明的規則和程序,以保證在程序規則上能夠最大程度的維護公平正義。
領導幹部通過黨校法治教育的培訓,能夠做到在實際工作中有效地運用法律武器和進一步培養法律思維的能力。對於廣大領導幹部來說通過黨校的法治教育學校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擁護法律制度的權威,保證做到公平正義。另外,領導幹部要以實際行動維護法律和行為規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堅決守法護法,不搞特權和專制。
最後,領導幹部要帶頭普法學法,努力弘揚我
國的法治建設。
三、黨校法治教育要以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為內容
黨校法治教育要明確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結合起來作為提高領導幹部法制性的平台,黨校的法治教育在擴展其廣度的同時還有賦予法治教育的內涵,從而進行深度地法治推廣。黨校法治教育要以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為內容,一是注重黨校法治教育的總體設計,注重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確定工作制度保障,形成法治教育的常態化,同時要形成失效理念,避免培訓的形式化和過程化。二是優化黨校法治教育的內容,注重其時代性的提高,著重介紹當前的相關法治領域的發展趨勢,擴充領導幹部的發散式思維。三是進行教育模式的創新,針對領導幹部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層次的不同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要注重導向型、參與型和滲透型課程的設計。四是強化黨校法治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發揮黨校專製法學教師的作用,加大教師的政治意識和發展意識的培養,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不斷充實教師隊伍,同時可以建設專門的法律顧問團,發揮將其作為領導幹部助手的作用。
總之,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進一步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是必然性的要求。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得到社會重視和推行的潮流中,我國黨校法治教育應該要與時俱進,通過法治教育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信仰,促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有效結合。因此,我國黨校的法治教育必須嚴抓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師資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建設法治強國。

『柒』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論文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目前中國治國方略的科學總結,對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國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一

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形勢下,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當前必須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課題。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同志關於“四個全面”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從“四個全面”的邏輯聯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四個全面”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現階段事業發展,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四個全面”不是簡單並列的關系,而是有機聯系、相互貫通的,既有目標又有舉措,既有全局又有重點。從“四個全面”邏輯聯系的高度,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意義。“四個全面”是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把握全局、深謀遠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的承前啟後的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從理論創新的起點看,“四個全面”彰顯了鮮明的事業導向、問題導向和改革導向;從重大主題的關系看,“四個全面”有總有分、層層深入;從邏輯演繹的過程看,“四個全面”有破有立、對立統一。“四個全面”是一個辯證統一體,統一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統一於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我們黨探索執政理念和治國理政規律的重大理論創新。從“四個全面”的邏輯聯系看,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在於:一是法治保障的基礎地位。其他三個“全面”同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本質上是現代化與法治化、改革與法治、黨和法的關系。沒有法治的保障和支撐,其他三個“全面”就難以落實,“四個全面”的理論架構也會出現缺陷。二是法治價值的定向作用。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綜觀“四個全面”,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基礎,全面小康社會就如鏡中花、水中月;沒有法治精神的引領,改革就會迷失方向;沒有法治信仰和法律制度,黨的宗旨就難以實現。

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意義。“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標志著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思想日臻完善,國家治理的戰略格局日趨定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三個戰略舉措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

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

推進每一個“全面”,都既要考慮具體情況,更要從“四個全面”的大局來統籌謀劃。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有助於我們准確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特徵和深刻內涵。

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依法治國是目標與措施、目的與途徑的關系。戰略舉措服從戰略目標,戰略目標依託戰略舉措。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同步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依法治國。從現代化進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步,法治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在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法治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選擇。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二

一、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發展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共同努力的結果。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確立為我國的政治發展目標,並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理念載入憲法。這是中國首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開向世界表明,中國將逐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把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任務。提出從制度上、程序上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2012年11月,黨的報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關於依法治國要求和精神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方略提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黨的報告關於“依法治國”的論述和要求,重點集中在兩個字上,即“全”和“快”。“全”是對“依法治國”的“空間”要求;“快”是對“依法治國”的“時間”要求。全面回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總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成功實踐,對於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新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社會矛盾糾紛持續高發和多發的時期,如果一些領導幹部在工作中,缺乏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意識、能力和責任感,就很容易造成對一些事件處理失當、使社會矛盾糾紛進一步激化並且有可能演化成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要使我們這樣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全面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根本的措施還是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進和落實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只有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但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觀念變革,也是一次全面的社會制度創新。人們在思想觀念方面的變革容易受到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影響與束縛,在變革的過程中容也易出現停頓、反復甚至逆轉的現象。為了把我們的思想從各種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傳統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我們需要要把法治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和基本方式,通過制度供給、制度導向、制度創新等形式,有效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制度方面的空白、缺陷和沖突,切實把科學發展這一重要理念做到制度化、法治化,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和制度保障。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迫切要求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也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一面光輝旗幟。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們黨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所以我們才有力地保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保證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保證了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我們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則,不斷提高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黨的明確提出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並把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進報告,成為全黨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視的進程,體現著我們黨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執政使命的勇於擔當,對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自覺,這也意味著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 三、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是要加強立法,切實做到有法可依。經過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使我們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法律的基礎是實踐,隨著實踐的發展,法律當然也要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對科學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自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變化,不斷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

(二)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應當在繼續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工作的同時,把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我們要在全社會營造一個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各級行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要帶頭嚴格執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為全社會作出表率。要著力提高在工作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力爭在社會主義法制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三)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切實保證司法公正

司法權威是法制權威的重要體現。要堅持以公正樹權威,以公正促和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職能作用。我們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夠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各級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自身的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為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努力建設法治社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和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工作,推動“六五”普法規劃深入實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要著力引導全體人民自覺遵守法律,使人們在全社會形成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氛圍。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三

深情闡述中國夢、布局深化改革藍圖、厲行法治治國、鐵腕正風反腐……兩年多來,以為的黨中央,從黨的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依法治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清晰展現。

夢想承載希望、成就未來,是一個國家、民族奮然前行的精神火炬。無疑,中國夢一經提出,迅速點燃了億萬華夏兒女心中的激情,凝聚了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說,中國夢是軸心,那麼“四個全面”就是軸距,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所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科學思維,站在時代和全局戰略高度,統籌偉大事業偉大工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實踐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抓住發展新課題,提出並形成的重大戰略思想。“四個全面”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行動指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所謂發展,就是要適應經濟新常態,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發展方式上來,在合理區間內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所謂全面,就是盡快補齊短板,不讓一個人掉隊,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擴大人民民主,同時享有藍天綠水,享有健康身心,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習曾強調:“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上,既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以果敢、堅忍、苦幹、實乾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於改革的先鋒和善於改革的表率;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覺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做一名關心社會改革發展的 “積極公民”,成為改革發展事業的建設者、推動者、主人翁。

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法治是繁榮穩定的基石,法治是執政興國的支撐。在新的征程中,法治會越來越被重視,依法治國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在全社會范圍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圍,廣大群眾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鑄就“中國夢”的基石。總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個國家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這已經不僅事關人民的福祉,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命運。全面從嚴治黨,不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起著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作用,而且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因此,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以嚴明黨的政治紀律為重點加強紀律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當然,“中國夢”的實現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圓夢的征程中,還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可能會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壓力,需要趟過深水區、踏過地雷陣,但只要不動搖、不折騰、不倒退,用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寸接著一寸進,積小勝為大勝,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人治與法治是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兩種對立的治國理念和制度。中國歷史上的人治與封建專制、小農經濟相聯系,強調當權者個人作用與權威,“皇權至上”、“君言即法”、“口含天憲”。人治社會也是有法律的,封建思想家曾提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發者弱則國弱”但那是約束普通民眾的法,皇帝個人權力不受任何法律制約。在人治社會里,社會的穩定、進步完全取決於當權者個人的賢明。所謂法治即法的統治,強調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要求用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國家、約束全體社會成員。現代意義的法治是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正是資產階級法治才保證了資產階級民主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創造了近代西方文明。盡管人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維護封建秩序不失為一種方法,但從歷史發展長過程看,法治優於人治的結論無需爭論。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社會進步,一個重要原因也在於此。與人治條件下統治者個人意志至上及其多變性、隨意性相反,法治則強調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以此作為社會治理的最高規則。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作用,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進行,人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是法治的內在要求和與人治的最大區別。歷史上,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於資本主義不發達、封建影響根深蒂固,加上在進行革命、奪取政權的斗爭中實行高度的集中統一領導,領導者人的個人作用往往顯得很突出,勝利後這些傳統延續下來,沒有及時發展黨內民主、人民民主民主並使之制度化,因而幾乎都存在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從權力過於集中於個人、個人崇拜滋長開始,發展到後來,就是人治取代法治。這種情況在中國也發生了,1950年代後期國家經濟、政治上的一系列錯誤,都與此有關。痛定思痛,鄧小平於1992年以質朴的語言講道,“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曲折之後在認識的巨大飛躍。歷史表明,一般性地承認法律重要還遠遠不夠,只有時刻警惕以人治取代法治,牢固樹立法治的至高權威,在法治基礎上發揮人的作用,才能把依法治國方略貫徹下去。

『捌』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的範文(2)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範文篇三:《試論高校依法治國教育現狀及提升策略》
一、當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現實需求

(一)大學生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犯罪率有不斷上漲的趨勢。資料顯示,「全國各省市在校大學生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2003年比2002年上升了65.3%,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比2004年又增加了97.1%。」尤其2010年的「葯家鑫案」,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這充分說明了提升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迫切性。

(二)國家當下對公民法治意識要求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大學生不僅是社會公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未來中國法治建設的主要推動力,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國家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學生依法治國理念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學生依法治國理念教育現狀的調查

為更好地了解當下高校學生對依法治國理念的認識情況,筆者以浙江海洋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的學生為調查對象,每所學校調查對象為300名。

1.對是否知道國家憲法日日期被選項所佔比率(%)

可見,高校學生對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的關心程度不足,即使文科學生也只有50%的人知道。

2.對了解 法律知識 渠道 被選項所佔比率(%)(多選)

該問題為多選,從結果中可看出,學校的法治宣傳教育是高校學生了解法律知識渠道的首要途徑,其次是社會宣傳、自身的學習和經歷。

3.對法律知識是否足夠被選項所佔比率(%)

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還需要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剩下的則基本認為他們的知識已經夠用,應當說進行更多的法治教育還是符合多數學生的需要的。

4.對購物時是否會主動索要發票被選項所佔比率(%)

這道題體現的是高校學生預防維權的意識。從結果可看到,大學生的預防侵權意識還比較薄弱。

5.對法律是否信仰被選項所佔比率(%)

絕大多數學生相信法律但表示並不信仰,沒有深刻了解到對法律保持絕對信仰的重要意義。

6.對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被選項所佔比率(%)

絕大多數高校學生認可法律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它是一般重要,而認為不重要的更是少之又少,顯示了大學生群體對法律重要性有很好的認識,對他們以後的依法治國教育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

7.對大學里加強學生法治教育的方式被選項所佔比率(%)(多選)

從結果看來,學生們對大學里的各種法治教育形式都是比較歡迎的,相對來說選擇「在思政課中增加相關內容」的人數較少,筆者認為,除老師個人魅力以外,或與思政課的一些客觀不足也有關系,筆者也將在下文進行相關討論。

8.對目前學校課余的法治教育活動存在的不足被選項所佔比率(%)(多選)

該結果顯示了高校課余的法治教育所存在的不足。次數少、宣傳形式單一、宣傳內容無針對性依次是當下高校學生普遍認為的宣傳教育中的三大弊端。

9.對你權利受到侵害時的做法被選項所佔比率(%)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在遇到侵權時,都明白該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二)高校學生依法治國理念教育現狀的分析

通過對以上問卷調查數據結果的統計,筆者對當下高校學生依法治國理念認識現狀得出以下結論:

1.明白法治的重要性,但對法治建設的關心度不足

絕大多數學生相信依法治國建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問題6),但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卻對我國法治建設關注度不夠(問題1)。所以可以說,高校學生在思想意識上關注法治,但這種意識在現實實踐中卻沒得到體現。 2.明白用法律武器維權,但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足

大多數高校學生知道應當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問題9),但在預防犯罪和證據保留這方面缺少必要的教育(問題4),這一點我們從只有28.0%的大學生會主動索要發票可以盾出,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問題3更是表達了高校學生自身對進一步學習法律知識的訴求。

3.相信法律的重要性,但自身對法律的信仰不足

公民對法律的信仰是保證法治社會建成的重要前提。調查顯示,大多數高校學生相信依法治國在現實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問題6),可見大學生有著一定的法律意識,但是我們應當看到高校學生對法律的信仰還是有待加強(問題5)。

4.有進一步學習的意願,但缺乏良好的學習渠道

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有進一步學習法律知識的需要(問題3),而且他們認為學校宣傳是幫助學習了解法律知識的最好途徑(問題2),但是調查的另一方面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學校的法治教育活動還存在許多不足(問題8),如次數少、形式單一、內容寬泛等等。

三、當下高校依法治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剛才高校依法治國教育的現狀及其問題中,我們不難看出高校學生依法治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思政課教科書相關內容上的不足

除法學專業外,學生在大學所能學到的法律知識大體來源於思政課,但在該課程的教科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3年修訂版)一書中,法律內容所佔比例偏小,在整本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只佔不到三分之一,且相關內容絕大部分都採用宏觀論述,缺少對實用類法律知識的講述,現實指導作用不足。

2.法學專業的師資力量不足

對於沒有法學專業的高校,該課程只能由其他專業教師或輔導員擔任,這樣一來,授課結果必然會打折扣。即使是有法學專業的高校,也幾乎不會讓該專業的老師去講課,所以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想在課堂上學到法律知識是很困難的。

(二)課余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課余法治教育活動數量的不足

高校的課余宣傳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對依法治國理念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從調卷問題8看來,高校課余宣傳教育主要存在次數少、時間短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高校對學生課余的法治教育宣傳活動沒有足夠重視,同時也反映了學生們對當下課余宣傳教育活動的不滿、期待它的進一步改進。

2.課余法治教育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過泛

誠如剛才所說,高校的法制教育除了課堂教育之外,課余宣傳教育也是促進大學生對依法治國理念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從調卷問題8看來,高校課余宣傳教育存在著宣傳形式單一、宣傳內容過泛、受眾面窄等問題。因此,應該增加和豐富課余法治教育活動的形式,使課余法治教育活動的內容更具針對性。

調查結果顯示,影響高校學生依法治國理念認識的關鍵在於學校教育,而當下高校的法治教育還存在大量不足,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要,因此在還無法有效改善課堂法治教育的前提下,增強高校的課余法治教育宣傳,是滿足當下國家法治建設需要和學生需要的重要方式。

四、高校依法治國教育提升策略

在這里,筆者嘗試提出建立高校法治宣傳教育的三級體系。

(一)樹立依法治國教育培養理念

1.學校層面樹立法治宣傳教育理念

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涯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其對大學生的依法治國理念認識的形成有著最直接、最基礎的作用,對大學生今後法治觀念的形成有著莫大的影響。高校層面應認識到大學生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確立對學生法治教育的培養方針,堅持落實對學生長期的法治教育,把對學生的法治教育視為人才培養的一項基本方針。

2.培養學生個人樹立法治價值觀

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受教本體是大學生本人。能否培養出具有法治意識的當代大學生,其根本還是在於大學生本人是否認識到依法治國的意義,是否有正確的法治價值觀。

學校幫助學生明確國家當下的法治建設成果,明確學習依法治國理念對其今後發展的意義,可在開學時組織班會進行相關教育,在思政課上強化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上進行相關就業法律的學習,在平時通過課余宣傳進行補充強化學習。

(二)進行高校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建設

1.使高校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制度化

把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提升為對學生的基本培養方針,規定每學期要完成的法治教育工作內容;設立大學生法治宣傳教育 規章制度 ,將其列入《學生管理規章制度匯編》,把學生的法治意識考核作為入黨、評先進、評獎學金的標准之一;每學期開展大學生法治認識調查,找出其認識的薄弱處,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宣傳教育。

2.使高校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體系化

要長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就必須要形成一個管理隊伍,要形成網路,隊伍要有職責,分工要有邊界,但同時要保證相互配合。在此,筆者提議「學校統領,思政部帶頭,教務處監督,社團協助」的管理實施機制,通過以思政課為代表的專業課堂進行專業教育,以學生會、普法學會為代表的社團組織進行廣泛宣傳和補充。

(三)落實高校法治宣傳教育措施

1.增進第一課堂法治教育形式

(1)加強思政課的形式創新。可運用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感受教學法等教學方式實現師生間的互動。可模擬課堂法庭,使學生了解法庭審判的相關程序;可布置小論文形式的作業,在資料查閱和寫作中明白相關知識,通過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習。以彌補當下思政教科書法律內容相對偏少及法學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的現實情況。

(2)加強大學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大學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可設立心理咨詢辦公室,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這些舉措,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校園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營造出一個和諧和平的校園環境。 2.加強第二課堂的建設

(1)設立專門的校園法治宣傳教育組織。如成立普法學會,專門進行校園普法可在學生會等組織的主導下每月開展普法活動,確保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態化。

(2)豐富普法形式。在堅持以往的宣傳教育基礎上進行創新,如專門策劃舉行有關法治理念教育的各項活動,比如法治理念講座、法院參觀活動、模擬法庭、法治情景劇表演等;也可以通過參與面向社會的義務維權實踐活動來深化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效果。有法學專業的高等院校還可通過編輯出版法治教育校本教材,通過學校、學院、專業、班級等各個組織層面進行傳播、宣傳和推廣。

(3)利用學校自身的各種資源。如可利用校友資源,請從事相關法律行業的校友回校做宣傳講座;可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業講座教育;可聯系校外機構進校宣傳;可倡導學生進行相關社會志願服務,在實踐中學習。

3.利用現代媒體進行宣傳教育

新媒體能夠「構造並呈現給公眾一個擬態環境,而這個擬態環境極大地塑造了公眾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比起其他宣傳方式,媒體具有宣傳面廣、影響范圍大、宣傳持續時間長的優點。如何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教育,筆者在此具體提出以下幾種措施:

(1)利用校園電視廣播。對於有條件的高校,可設立相關的電視廣播宣傳節目,每天特定時間開播,每次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法治教育中某一方面的宣傳,這有效地彌補了原先法治宣傳教育時間短、次數少、范圍小的缺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進行宣傳教育。當下開通微博、微信的大學生數量驚人。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不僅具有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優點,還能很方便地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對了解學生的依法治國理念認識提供了方便。

猜你喜歡:

1. 淺談依法治國學習心得體會

2. 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3. 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4. 依法治國學習心得體會

5.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玖』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論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關鍵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法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指引下,開始各領域的立法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不但要求我們按照法律條文辦事,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作為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與民主結合起來,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含五個具體的體系,即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

四、堅持「兩個堅持」,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並且把「法治中國」歸結為「三個依法、三個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為徹底否定人治、全面實行法制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一要求被稱為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這是我們法治工作的布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准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點和保證,法治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法治能力是重點

『拾』 依法治國1200字論文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上層建築組成部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 是保持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進步、保障人民福祉、促進經濟繁榮的關鍵所在。以德治國是根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繼承和發揚了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發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關鍵所在。首先依法治國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法、司法態度。依法治國須有法可依;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其次以德治國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德治觀」。社會主義的「德治」把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社會主義「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加強道德建設,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作為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主義的「德治」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道德准則。第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與德治,一個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和威嚴來起作用,一個靠人們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起作用,二者其目的都是要達到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對於一個正常社會的健康運行,各自起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之上,並為經濟基礎服務,都以權利和義務為調整內容,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機制和手段,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第四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道德守則、公約,法律對這種活動則給予一定支持;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成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成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有力推動者。

熱點內容
2003年司法考試 發布:2024-05-13 11:13:08 瀏覽:84
杭州桐廬法院 發布:2024-05-13 09:05:47 瀏覽:673
長樂律師網 發布:2024-05-13 08:25:46 瀏覽:277
民法總論講稿 發布:2024-05-13 07:47:40 瀏覽:17
道德素質英文 發布:2024-05-13 07:29:35 瀏覽:567
重慶書法學校 發布:2024-05-13 06:39:29 瀏覽:306
青島市建築日照檢驗規章 發布:2024-05-13 06:00:54 瀏覽:580
上海車輛處罰條例 發布:2024-05-13 03:05:18 瀏覽:796
糖尿病有沒有辦法治好 發布:2024-05-13 01:14:57 瀏覽:937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期末考試卷 發布:2024-05-13 00:46:56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