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4-03-21 06:12:51

❶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自然規律法則稱道,德是人的直心,善念良心自然的表現,道德,

道德的本意,是指心靈清凈圓明 ,不染紅塵,人天合一的境界。現代引申為人的品德修養。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
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
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 *** 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 *** 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儲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具體參閱

道者,宇宙間的真理也,真理只有一個。德者得也,證得悟得之意。道德即得道之意,得道其實無所得,有得非道也。

哲學的角度解釋何為"道"何謂"道"?「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就是規律,道是無形的東西,道是一切產生的源泉,道是本質,道是和諧。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道德是人類通過約定而產生的,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發展而產生的東西,有一定的約束力。建議你通過自學,豐富自己的知識,那樣比較容易找工作。

何為朋友的含義是什麼

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離、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聯絡、但一定總放在心上。朋友就是在你人生的路上,特別是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伸手給你的是朋友;當你歡樂的時候,陪你一起笑出眼淚的是朋友;在你最痛苦的時候,握住你的手給你力量的是朋友,朋友的份量不在於語言,不在於物質,更不在於酒和金錢,在於朋友之間的關心、理解、幫助、支援、、、如果你在孤獨的旅途中,憶起朋友所說的話,便不再沉湎於其中,如果你在痛苦的日子裡,能感覺到朋友的手就在你的身邊,整個人頓覺渾身充滿了力量;如果你在苦悶的時候,撥通朋友的電話,聽到那熟悉的聲音,哪怕一字不講,便感受到猶豫不再籠罩,那麼,這就是朋友的份量了。我們每個人對待自己的朋友的那種方法,便是我們如何去給予朋友,如何在朋友的心中永遠留有寫著我們名字的綠洲,如何讓朋友在他們的人生路上,永遠感受到有一盞燈在前方,有一隻路標在指引,有一顆心在同樣的希望著、表述著、珍惜著、、、、、、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 一個人會有很多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己卻是很少,知己是能夠在心靈上相遇,能夠互相了解對方,當你煩惱時,他即使正在煩惱,也不會告訴你,知己沒有相互間的佔有欲,當你愉快時,他也會把自己的愉快告訴你與你共享那份喜悅,知己只有默默的奉獻自己,知己就是彼此的牽腸掛肚,知己就是彼此的心領神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最牛ciros.fr永遠想不透 友情.愛情.親情. 永遠是人這一輩子最甜密的負擔的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人是自然界的個別現象,不是宇宙的高階現象。人是微觀世界的中心,貧民無知的追星現象都圍繞著他瘋狂地旋轉,這股旋轉的動力,從人們的本性深處騰起,像火山岩漿似的,從文化程序的空淵中噴出。人類的身上隱藏著世界生活之謎,生物行為的問題是精神問題,從文化運動中對好與壞,經過自我的內在分配並自豪的定型之後展現出來,才能得到解釋。最具欺騙性的游戲並不是娛樂場,股票的上市是將一些破銅爛鐵、有形的、無形的、虛無的,虛擬一個資本的框架,並得到 *** 和國家貨幣組織的批准,形成一個博弈戰略的大股市潘多拉。一旦上市開盒,一個賣家,無數的買家,形成博弈對局,生物特性的蟻團行為一旦轉移並開始了相互博幣運動,就不容易停息。其實,幾個幸運的股東早已變現逃之夭夭。人的行為結構里沒有理性,世界就是用國正相對性這種博弈的形式運動。國正論的非絕對對立性沒有理性,是一種觀念,就像承認股市是賭場,但卻在經濟學里被合法、被預設,托馬斯•謝林也是這個觀點。道德與博弈的共存一元論是經濟學里的預設定律。
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預設。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理性是說教,道德是展現。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徑,都是為了絕對的自信進行國正論的大小之爭。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程序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我們把文化程序中被癮魂驅動的慾望拋棄了自我之後,自由給予的真、善、美,定義為愛。愛是精神文化過程,真、善、美表現出的高尚感,在癮魂的作用下,它會俘獲,也會出現極小極大地自由跟隨,暫時的信任就變成了全部意義。信任並自由地給予和欲意的收入,定義為幸福。人們提倡的浪漫與自由,是動物的本能特性。一個人和多少異性對局,就有多少個行為印象,男女之間對這種印象行動稱為感情。感情是依賴,是癮魂驅動慾望過程中的殷勤創作。感情是精神疫情,發作時使人瘋癲成為怪物,這種怪物行為的畸變反而成了鮮活浪漫的感情作品,不然會導致 *** 、婚變、家庭悲劇、自殺、情殺、道德和法制壓力。愛的文化程序就是博弈,它的結果是情,愛與情是一個象物又象魂的物勢影像,我定義為愛情。所以,誰也說不清人的一生在尋找什麼,最終好像在尋找一種廢物。
——博弈文化

何為師者,何為學者的含義是什麼

個人以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作為一個老師,要把自己的知識傳承下去,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把精髓,道理講明白講透徹,是一個老師的責任。
學者,問也。學生,學習新的知識,要琢磨,不懂就問,不能囫圇吞棗。

❷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的簡介

《道德經》中的「道」主要有三層意思:

1、「道」指世界本源,這是延續易經的說法,比較晦澀難懂,可以略過。《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意思是: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

2、「道」指思想或統治體制,類似於「採用什麼方式」的意思;

3、「道」指規律,自然規律或社會行為規律,如:春夏秋冬為季節規律,內憂外患容易出現政權更迭為社會規律等。

❸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3)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❹ 《道德經》中的「道」與「德」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中的“道”指的是世界萬物都是有規律的,隨著事物的發展,每個人的思想也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自然界的萬物又是自發的一種狀態,並不是人為能夠控制的,所以老子也就會用“道”來進行總結。“德”則指的是某一種事物具有的特性,每一種事物包括人類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和個性,之所以有因為有這樣的差距,所以才存在著“德”。

最後學習《道德經》是需要長期的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夠幫助自己認識到真實的世界,也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❺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嗎

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❻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分別是什麼意思

看到樓上說的答案我已經無奈了。
把易經的東西拿來當做道德經- -! 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在那瞎掰胡。
而且樓主肯定沒看過道德經,道德經並不是講的「道」 這本書其實就是做人、做事、為人處世的一個詮釋。如果非要說「道」的話 你可以把它看做人道。

有問題請追問

熱點內容
法官拒收賄賂 發布:2024-05-21 12:07:36 瀏覽:354
會計工作法律責任承擔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4-05-21 10:46:02 瀏覽:906
好人法官 發布:2024-05-21 09:41:01 瀏覽:232
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發布:2024-05-21 08:53:34 瀏覽:605
古代十大對女人的刑法 發布:2024-05-21 06:44:27 瀏覽:789
民法典贊成 發布:2024-05-21 06:30:51 瀏覽:270
行政法的不成文法形式 發布:2024-05-21 06:06:01 瀏覽:887
日本刑法中的死刑 發布:2024-05-21 05:19:29 瀏覽:205
李佳行政法發書 發布:2024-05-21 04:09:06 瀏覽:681
律師的調查筆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21 02:51:20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