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的立法亮點
Ⅰ 民法典修改亮點及解讀
法律分析:總則編亮點:1、胎兒享有繼承權;2、八周歲孩子可以「打醬油」;3、失能老人須監護;4、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5、個人信息和網路虛擬財產受保護。
物權編亮點:1.新設添附制度;2.三權分置——土地經營權來了;3.完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4.細化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自動續期規則。
合同編亮點:1.電子合同開啟無紙化時代;2、有理有據,向霸座者說不;3、對商家的霸王條款」說「不」;4、物業糾紛不用怕,物業服務合同來維權。
人格權編亮點:人格權獨立成編即是《民法典》的核心亮點,以凸顯對人格權的保障。1. 確立器官捐獻的基本規則;2.預防性騷擾;3. 姓名權、名稱權的擴張保護;4. 禁止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六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二條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三百二十二條 因加工、附合、混合而產生的物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規定;法律沒有規定的,按照充分發揮物的效用以及保護無過錯當事人的原則確定。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或者確定物的歸屬造成另一方當事人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或者補償。
第五百一十二條 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路訂立的電子合同的標的為交付商品並採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貨人的簽收時間為交付時間。電子合同的標的為提供服務的,生成的電子憑證或者實物憑證中載明的時間為提供服務時間;前述憑證沒有載明時間或者載明時間與實際提供服務時間不一致的,以實際提供服務的時間為准。
電子合同的標的物為採用在線傳輸方式交付的,合同標的物進入對方當事人指定的特定系統且能夠檢索識別的時間為交付時間。
電子合同當事人對交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方式、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Ⅱ 民法典新規定特色亮點
法律分析:
民法典對虛擬財產作出規定在世界上系首個,第一,制定民法通則的時候,規定民法的調整對象是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就是把財產關系放到前邊,人身關系放在後邊的位置。民法典總則編把這個調整范圍的規定反過來了,調整為人身關系、財產關系,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特點和立場。第二,在分則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規定了人格權編,這是中國民法典最具特色也最有亮點的一部分。第三,在人格權編中,草案特別強調人格尊嚴的地位,保證每一個人享有人格尊嚴,在社會當中有自己的獨立的地位,這也很重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Ⅲ 民法總則體現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Ⅳ 民法總則的亮點有哪些
亮點1胎兒有繼承接受贈與權利第16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解讀:比如母親懷孕時,胎兒遭受了人身傷害,此條法律賦予了胎兒在出生後提起賠償的權利。亮點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為8歲第19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解讀:這意味著年滿八周歲的孩子可以做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事情。比如打醬油、贈與東西,以及在父母離異時,自主選擇跟父親還是母親生活。亮點3成年人可協議確定監護人第33條: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解讀:按照這條法律,成年人在自己身體健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日常生活、醫療護理、財產管理等事務提前以協議的形式,將監護人確定下來,監護人在受託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既可以是親友,也可以是社會保障機構。這對於無法依靠子女監護的老人和失獨老人,多了一條合法現實的養老途徑。亮點4民政部門可擔任監護人第32條: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解讀:這將促使民政部門真正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承擔監護監督責任。亮點5居委會被賦予法人資格第96條: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解讀:居委會、村委會被賦予法人資格,意味著可以獨立簽訂合同,到銀行開戶,遇上糾紛,可以獨立地起訴、應訴打官司。亮點6網路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第127條: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解讀:這意味著「Q幣」、「網游裝備」等網路虛擬財產,都將成為民法意義上的私人財產,受法律保護。亮點7倡導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解讀:這是為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後顧之憂,倡導培育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風尚。亮點8一般訴訟時效增至3年第188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其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解讀:針對各界提出訴訟時效過短問題,民法總則將訴訟時效期間從2年調整為3年,提醒權利人要及時行使權利。根據以上信息,民法總則時效執行的規定進行了延長,由此也可以知道,我國的社會環境已經復雜化,自己的權益在受到侵害之後,需要在訴訟時效范圍之內提出訴訟請求,否則若之後上訴之時,不能提供可靠的證據,是會受到司法處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