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說太上

道德經說太上

發布時間: 2025-07-27 07:57:56

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的作品出處

《太上,不知有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來自:道德經注意:此文來自藝術中國品茶讀書欄目,請勿轉載。
【悟道】老子這里是在講君主之道,說做一個君王啊,應該做到沒有自己。就是說我自己的生命不是為自己而生,而是為天下蒼生而生,處事才不失公允。看眾生要明了明察秋毫之道,比如說人世中的人有參政議政的;有畏懼政壇的,伴君如伴虎嗎;有藐視侮辱朝政的;有信任我但信心不足的;亦有根本就不相信我的。所以做君主要多觀察,思考,盡可能少的發號施令。只有老百姓能過上太平、祥和、富裕的日子,就是一個君王的成功,說明沒有逆天道而行,也叫自然而然吧。從修煉的角度講,無我是一個多高的境界啊,那麼宇宙就會給予得道者多大的得分,試想,這樣一個大德之士別說治理一個國家,就是治理人類又有何難。天道不變,人道自然。

Ⅱ 老子的「太上,下知有之」怎麼理解

「在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好的統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贊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輕侮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就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是那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等到大功造成,成事順利,百姓都認為:我們是自己如此的。

Ⅲ 道德經第十七章原文及譯文

春秋·老子《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翻譯: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孝搜絕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

他很少發號施令。

事情辦成功漏擾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賞析

誠信贏得誠信,老子從反面來說:「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所以商鞅變法中,商鞅認識到這一點,首先立木為信,馬上兌現諾言,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然後用嚴格的執行力來推廣變法就順暢得多,成巧姿為古代最成功的變法。

誠信生威。我們常常說威信,威來自於信,一個言而有信的人,言出必行,不怒自威,令人生畏。誠信以行為主。誠信不僅表現在語言上,更表現在行動上。少說多做,輕諾必寡言,言多必失,不易兌現。總之,這一章從不同角度強調了誠信的重要性,中心明確,重點突出,值得好好品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

Ⅳ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出自《道德經》第17章,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聖人施道,悠閑自在,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會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相關解析和哲理

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者根本不用費盡心力去治理百姓,他只需要有足夠的威信,悠閑自在地垂拱而治就可以了。而這種威信的來源正是「貴言」,即少發號施令。

太多的政令,朝令夕改只能讓人民更加困苦,讓百姓不知所從。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人民的權力機構,而只是調節人民、使人民做事順從自然之道的工具。平時政府和人民各安其是即可,人民不需要知道統治者的存在。

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不是真正的毫無所為,他所說的「貴言」,也不是「無言」。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治者減少對人民的干擾,避免讓政令擾亂人民的正常生活,但並不是對人民過於放縱。相反,對於作姦犯科之人應及時糾正,對於不合理的政策應及時調整。

Ⅳ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是什麼意思

語出老子《道德經》。
這段話通俗的講,就是說最好的統治者,老百姓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老百姓親近他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老百姓害怕他;更次的統治者,老百姓輕視他。
也有文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這句話翻譯時,除第一句不太相同外,其餘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最偉大的君主在行使統治權時,人民處處都能感到他的偉大存在;平庸的君主在行使統治權時,人民愛戴他、贊美他;糟糕的君主在行使統治權時,人民懼怕他;最糟糕的君主在行使統治權時,人民辱罵他。

熱點內容
北京大學勞動法作業 發布:2025-07-27 15:41:06 瀏覽:95
葯事法規新 發布:2025-07-27 15:34:20 瀏覽:116
2017會修改勞動法嗎 發布:2025-07-27 15:28:23 瀏覽:12
刑法競合形態 發布:2025-07-27 15:19:46 瀏覽:611
瓷磚銷售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15:10:54 瀏覽:342
法律法規規章的關系 發布:2025-07-27 15:09:54 瀏覽:427
社區慢性病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15:09:15 瀏覽:240
認繳期限公司規章 發布:2025-07-27 15:09:12 瀏覽:935
鹽酸備案規章 發布:2025-07-27 15:08:26 瀏覽:847
七八十歲的老人還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7 15:03:14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