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品質得H

道德品質得H

發布時間: 2025-07-31 18:15:09

㈠ 四川高考報名表上道德品質h是什麼意思

1、四川省高考報名表上的考生基本信息由考生本人在網上按要求輸入,考生評語(道德品質)等其它信息由報名點負責輸入。

2、考生須在2016年1月6日至15日在縣(市、區)招考辦或縣(市、區)招考辦指定的地點對報名信息進行現場確認,同時採集考生二代身份證信息,核對並校準考生網上報名信息,然後採集考生的面頰特徵及指紋特徵信息。
3、考生必須認真核對《報名登記表》上照片、姓名、民族、身份證號、戶籍地址、戶口性質、畢業學校、應往屆等基本信息,無誤後簽名確認,並對真實性負責。一經確認,考生基礎信息不再更改。因填報信息不準確或輸入、確認失誤造成的後果,由考生本人負責;未經確認,考生的報名無效。

㈡ 什麼是道德

行為5規范意義b上a的道德定義n 定義w3:由個i體自我意識為8起始,引4影到群體當中3,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8》宏觀性微略統一g,即為0道德。 定義l2:道德就是脫離人m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d的社會屬性。( 這里說的人a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j天d理的行為8規范。由於f人e類的智慧可以2掌握自然天u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m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o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x提高。 定義d6:道德是一a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o們共同生活及j其行為4的准則和規范。不c同的時代、不w同的階級有不p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w種道德是永恆不a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0」一s起談及l,良心4是指自覺遵從2主流道德規范的心3理意識。 道德不v是天y生的,人e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q的宣傳教育及h社會輿論的長2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p0:道德,指衡量行為0正當與v否的觀念標准。一n個i社會一m般有社會公5認7的道德規范。只涉及u個v人h、個g人o之p間、家庭等的私人s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p社會公8共部分0的道德,稱為2社會公8德。 道德和文8化6有密切6關系,有些時代又r打上p意識形態的烙印。人m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f過,不v同的時代,不s同的社會,往往有一n些不h同的道德觀念;不h同的文0化5中2,所重視的道德元h素及b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a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e相遠」,同樣一r種道德,在不e同文4化2社會背景中7的外在表現形式、風5俗習u慣往往也c相去甚遠。 以1下w原詞條釋義i僅3僅3是對行為1規范意義x上k的道德的一n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5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5規律,人d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k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t能健康和諧、人p才j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g會長2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1順應自然。社會和人a類需要發展。在不b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t,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n的事業。 也l是遵循不x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2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z類能長1久y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u到一j起就是道德,人y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20世紀20年代開n始查找道德的定義v,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i得到以1上j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f。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o,人n之u初,性本善,也d就是說人s一f生下l來只有本能(有不c少6本能會危害其他人m的生存),而不j知約束自己x。所以3,所有人i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0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v的本能中0企圖傷害他人a等對人c類社會有大e的危害的方3面;所以2,需要內4在約束(也p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1雖不e違法,但亦會對他人i(甚至是人v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4。 所以3,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b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e一j生下g來就有以7任何方6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j道德」),道德也o就是繼法律之v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d這種傷害的工w具。編輯本段道德的主要功能 一e個a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n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g不j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m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d個b方4面的主要功能:認8識功能 道德是引1導人z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r們認0識自己w,對家庭、對他人u、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q務,教導人g們正確地認2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6而正確地選擇自己f的行為5和生活道路。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y生活在社會中7總要和自己a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t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2俗習m慣、內3心1信念等特有形式,以1自己m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p人l們的行為0,指導和糾正人e們的行為2,使人t與s人i之g間、個v人x與y社會之i間關系臻於h完善與p和諧。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s奮進的引7路人k。它培養人w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8,樹立正 確的義p務、榮譽、正義a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4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k。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1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a種巨3大c的社會力x量和人e們內6在的意志力p量。道德是人j 以5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o種方6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6「善」與a「惡」而實現。平衡功能 道德不l僅0調節人s與w人i之e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a與i自然之q間的關系。它要求人r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3。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8德之r一l,它能教育人d們應當以7造福於d而不m貽禍於p子e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3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0遠利益出發,開l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3對自然環境的人r為8性的破壞,平衡人j與d自然之f間的正常關系。 zャむhnХuОs↓r侉tuОce⊙∏

㈢ 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的評價方式

綜合素質評價應以學生自評和互評為主,教師、家長參與。教師要全程指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引導學生客觀、公正開展評價,促進學生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使評價過程民主、真實、和諧;家長要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公正客觀評價自己的孩子。
學生成長記錄是對普通高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依據。學校要引導學生以事實為基礎做好成長記錄,如實反映學生在基礎性發展目標上的各方面表現,其中應重點包含學習情況的記錄,如選修課的修習及所獲學分的情況、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加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以及學校社團活動等基本信息。要特別鼓勵學生收集和保存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和個性特色的重要實證性材料,真實、准確地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學生成長記錄應主要由學生自己收集和整理,引導學生在收集成長記錄材料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1、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的評定
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的評定採用「合格」(記為H)、「尚需努力」(記為S)形式呈現。學生行為表現符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基本要求,無嚴重違反校規校紀行為,具備一定的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應評為 「合格」。有嚴重違反《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基本要求,經教育仍不改正的,可評為「尚需努力」。
2、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的評定
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的評定採用 「優秀」(記為A)、「良好」(記為B)、「合格」(記為C)、「不合格」(記為D)四個等級呈現。凡符合相應標准、成績優異、表現突出的,可評為「優秀」等級;凡符合相應標准、表現較為突出的,可評為「良好」等級;凡基本符合相應標准,可評為「合格」等級;凡不符合相應標准,應評為「不合格」等級。
綜合素質評價等級評為「優秀」的,應有充分的實證材料。評為「尚需努力」或「不合格」的需註明原因,應有相關證明材料。

㈣ 德育原則有哪些

一、德育原則有:

1、連貫性原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2、疏導原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導向性原則: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

4、結合原則: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5、因材施教原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因素原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7、實踐結合原則: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8、教育原則: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9、正面教育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二、德育原則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劃,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

(4)道德品質得H擴展閱讀:

1、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代表一定的階級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德育原則。

2、中國現在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現在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3、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㈤ 道德品質等級s和h是什麼意思

道德品質h的意思是道德品質的等級。道德品質指的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
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品質(Moralcharacter),又稱德性,指的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釋義】:也稱「德性」,簡稱「品德」。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㈥ 品德的英語

一般用morality
moral character也可以

熱點內容
經濟法碩士畢業論文選題 發布:2025-08-01 15:02:05 瀏覽:592
行政訴訟法代表人 發布:2025-08-01 15:00:34 瀏覽:661
民法140條 發布:2025-08-01 14:59:26 瀏覽:730
青浦區法院 發布:2025-08-01 14:59:21 瀏覽:459
經濟法基礎經典案例 發布:2025-08-01 14:59:18 瀏覽:814
遼寧2014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8-01 14:54:39 瀏覽:676
知識產權經濟法概念 發布:2025-08-01 14:35:20 瀏覽:304
違反婚姻法的協議 發布:2025-08-01 14:34:24 瀏覽:519
臨時工符合勞動法 發布:2025-08-01 14:33:36 瀏覽:941
黃子辰法官 發布:2025-08-01 14:27:28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