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法治社會的基礎
⑴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1-4]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1-4]
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1-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1-4]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1-4]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1-4]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1-4]
⑵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指的什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
⑶ 誠信格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無信不立 ————孔子
沒有誠實哪來尊嚴 ————西塞羅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誠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碼,放上它生命不再搖擺不定,天平立即穩穩地傾向一端。
誠信是一輪朗耀的明月,惟有與高處的皎潔對視,才能沉澱出對待生命的真正態度。
誠信是一道山巔的流水,能夠洗盡浮華,洗盡躁動,洗盡虛假,留下啟悟心靈的妙諦。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莎士比亞
隱瞞真實,就是騙自己。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坦誠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說話,一言為定。
我要求別人誠實,我自己就得誠實。
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繆稱訓》
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喬叟
實話可能令人傷心,但勝過謊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羅素
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有算得了什麼呢? ————哈代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
真誠與朴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法治長城始於一磚一石,誠信文明凝聚一點一滴。
今天付出誠意,明天收獲信譽。
出局才懂誠信重,進『宮'方恨知法晚。
播種誠信,你收獲的就不僅僅是朋友的信任,還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誠信是在衡量自我得失時失去的。
誠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鑄誠信不妨從小事做起;法治健全是國家的堅實基礎,推進法治務必要領導帶頭。
誠信是社會的支撐點,法治是社會的生命燈。
誠信是你的存款,信用是你的抵押,名譽是你的帳號,承諾是你的支票,假如失去了誠信 ,你將是一無所有。
立身須以誠為本, 治國必以法為基。
誠信以心為上, 法治以公為魂。
誠取天地正氣問人間暖涼,法引規矩方圓律世間萬象。
誠信在心,法治在行。
不講誠信者必被社會所棄, 以身試法者必受國法嚴懲。
誠信凝聚力量,法治誕生希望。
誠信法治兩手抓,共鑄輝煌齊萬家。
誠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國之源。
誠信,人生最珍貴的無形資產; 法治,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
揚誠信風帆同度文明人生,樹法制大旗共展和諧社會。
賞罰分明, 市場經濟講誠信假一罰十; 寬嚴適度,法制社會護穩定懲教結合 。
誠信是社會的通行證,法治是國家的座右銘。
誠信是現代文明的晴雨表。
誠信與高尚同行;法治與正義相伴。
誠信有法治保障才有號召力,法治有誠信支持才有生命力。
樹誠信風尚,鑄法治長城。
謊言澆不開誠信之花,虛偽結不出幸福之果。
行必誠,言必信;法必依,治必嚴。
無信則人危,無法則國亂。
你誠信我誠信人人有威信 ,講法治護法治個個能自治 格言
對人來說,最最重要的東西是尊嚴。 ——普列姆昌德
珍視思想的人,必然珍視自己的尊嚴。 ——蘇霍姆林斯基
雖然尊嚴不是一種美德,卻是許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托姆
根本不該為取悅別人而使自己失敬於人。 ——盧梭
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
生命的尊嚴正是超等價物的一切事物的基點。 ——池田大作
哪裡有理性、智慧,哪裡就有尊嚴。 ——馬丹.杜.加爾
人的一切尊嚴,就在於思想。 ——巴斯葛
我們的尊嚴不在於我們做什麼,而在於我們懂得什麼。 ——桑塔亞那
人的尊嚴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錢、地位、權勢,甚至比生命都更有價值。 ——海卡爾
不要讓一個人去守衛他的尊嚴,而應讓他的尊嚴來守衛他。 ——愛默生
生命的尊嚴使普遍的絕對的准則。生命的尊嚴是沒有等價物的,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 ——池田大作
人必自悔然後人悔之,家必自毀然後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
―――《孟子》
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約翰?高而斯華餒
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盧梭
自尊,迄今為止一直是少數人所必備的一種德性。凡是在權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從於其他人統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羅素
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以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
―――蘇霍姆林斯基
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屠格涅夫
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驕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評精神的同義詞。自尊心強的人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而只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點。
―――伊?謝?科恩
人要想對自己的尊嚴有所覺悟,就必需謙虛。的確,人性是尊嚴的,但這樣說還是不甚明確的,也是不完整的。說人是尊嚴的,這只限於沒有私心的、利他的、富於憐憫的、有感情的、肯為其他生物和宇宙獻身的這種情況。
―――湯因比
尊嚴是文明,但又像一層貼在臉上的東西一樣容易脫落。
―――陳家琪
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生命轉借給我們的朋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轉讓尊嚴之名,把自己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這卻是罕見的。
―――蒙田
人們將永遠賴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嚴。-- 希臘諺語
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於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少不為不成。
貧莫貧於無方,賤莫賤於無志。
唯有贊美別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贊美的人。
性相近也,習相近也。 《論語•陽貸》
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法言•修身》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經》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
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榮辱》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
縱然用金杯盛起,毒葯終歸是毒葯。
物最寶貴的是黃金,人最寶貴的是良心。
道德•道義•仁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明•王守仁《傳習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尤其難上難,鍛煉品德純。 陳毅
用道德示範來造就一個人,顯然比用法律來約束一個人更有成效.
⑷ 法制誠信教育是什麼
和諧社會的提出是針對社會轉型期通常伴隨的社會內部沖突加劇這一狀況而言的,而在現代文明建設中,法治追求的價值准則和目標也是社會和諧,因此,在理論上法治與社會和諧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石。
1、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內在需求。
從和諧社會的內涵來看,學者一致認為,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是指與國家相對應的狹義的社會,指的是與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相區別的,以人的自下而上為中心的廣泛領域,即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中的社會。根據西方市民社會理論,法治是市民社會的內在必然需求,是市場經濟題中應有之義,是不證自明的命題。因此,法治也是和諧社會的內在需求和本質要求。
2、法治是實現和諧社會美好理想的現實訴求。
和諧社會就是針對當前社會轉型期矛盾沖突加劇這一現實而提出來的,尤其是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發,經濟發展已達到相當水平,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從國際社會的經驗來看,尤其是拉美陷階的例證,這是一個矛盾突顯期和社會危機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逐步完善,必然觸動原有利益格局,又催生了大量新型利益主體,不同利益產生不同權利訴求,多元化利益格局逐步形成,而這種多元利益訴求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引發沖突、人民內部的物質利益矛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解決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我們妥善處理各種顯性和隱性的社會矛盾,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在解決矛盾的各種方式中,法律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因為法律是天生的「利益調節器」,是定分止爭的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依靠法律來界定利益界限、確定利益歸屬,指導利益分醞,解決利益紛爭。通過在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法律,在全社會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進而實現社會公正、公平與和諧。因此,通過法治來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社會就是必然的訴求。
3、法治是消除不和諧因素的最有力武器
既然是理想,那就要高於現實,是對現實的揚棄;既然和諧社會是我們追求的理想,那就說明社會中存在著不和諧因素。因此,和諧社會就要掉不合理、不和諧因素,其中最大不和諧在於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學者提出社會排斥、斷裂、剝奪等概念來說明現階段階層關系的不和諧,這是我國目前體制轉換、結構調整和社會變革過程中的產物。這也應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著力點。和諧的社會在於能夠運用制度和規則力量來不斷化解沖突,彌合裂痕013]法律以其規范性、強制性等特點,在社會整合中其作用至關重要。通過立法和法律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消除不和諧因素,從而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和諧進程。「從一定意義上說,法律制度是對社會進行調控的防火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支撐點。只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和平的方式消除社會不安定、不和諧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會安定、人心安定。」
三、法治:和諧社會走向現實的必由之路
和諧社會不僅在理念上呼喚法治,而且在制度實踐上更需要法治的保障,是和諧社會由理念走向現實的必由之路。
1、和諧社會是法治保障的民主政治社會
民主與法治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缺少任何一個都不成為其自身。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和體現,這是亘古不變的命題,勿需多言。
2、和諧社會是法治保障的公平、正義的社會
公平、正義既是法治的價值追求,也是法治的應有之義。法治應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否則就不是善法之治。法治是良法之治,這是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關於法治的經典表述。良法就是公平、正義的准則,更應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同樣需要法治的保障。
3、和諧社會是法治保障的誠信友家的社會
誠實信用素有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帝王條款」的美譽,被奉為經濟活動和公共生活最起碼的道德准則。而這一體系同樣需要法律的規范、法治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法律來規范社會誠信體系,在法治的基礎上建立社會誠信體系,強制推行SA80000標准認證,實現黨的16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以道德維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誠信制度的目標。
4、和諧社會是法治保障的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
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注得激發社會活力」,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面的創造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這就要完善當前的知識產權法,通過法治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
⑸ 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內容是什麼
核心價值觀24字分別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概括,與黨的奮斗目標保持一致。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從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改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黨和政府不斷重視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會的公正和法治。
3、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社會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其涵蓋了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行為各個環節,貫穿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都應當樹立的基本價值追求。
(5)誠信是法治社會的基礎擴展閱讀:
核心價值觀意義:
1、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從適應國內國際大局深刻變化看,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和開放進程中,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迫切需要我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3、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
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引導人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
⑹ 如何看待誠信建設與法制的關系
誠信與法治的關系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法律秩序就有什麼樣的誠信秩序,遵守法律就是要遵守誠信原則,能夠恪守誠信,必能奉公守法;能夠奉公守法,必能恪守誠信。誠信和守法是相互統一的。在現實生活中,諸如問題奶粉、黑心棉事件、虛假廣告等現象,與其說是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誠信問題,不如說是公然違反法律更為確切。
首先,誠信問題典型的體現為契約和法律問題。失信行為實質上是調整社會交往關系法律規則的無效或者未被遵守。法治是規范誠信建設的基礎,對誠信形成具有科學導向作用。在誠信建設工作中必須做到科學規范誠信的內涵,應該充分發揮法律對誠信概念的導向界定作用。法律作為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最高維持者,直接規范了社會中每一個行為主體的具體行為,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因此,誠信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必須依靠法律制度作保障。
同時,誠信對促進法治活動發展,加強社會法治具有推動功能。從現代憲政理論的角度來看,政府在社會運轉中扮演的角色必須是符合經濟需求,並且在行政工作中盡量避免過多的干預行為和越位操作。這就要求更多的權力交由法律去約束,更多的義務交由法律去規定,更多的權利交由法律去保護。然而,法律實施的良性評價必須依賴人們的遵守,一個法律不管制定地多麼完善,如果不能得到人們的認同與遵守,將無法體現其價值。正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之景不是單單因為法律的強制規定,更重要的是依靠人們自身誠信思想的推動。
加強社會主義誠信建設,促進人民群眾的誠實守信品質的提高,加深人民群眾對法律的理解,營造良好的社會守法氛圍,對於法律的實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加強法治建設,構建誠信與社會主義法治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法制日報 王芳)
⑺ 人一定要講究誠心誠信,誠信是無形中最寶貴的財富!你說來,又沒來.對我來說,放鴿子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專無所不傾,若屬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你必須以誠待人,...
⑻ 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含義】: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重要作用】: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1-4]
從適應國內國際大局深刻變化看,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和開放進程中,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迫切需要我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引導人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
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行動向導,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更加嚮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強大的價值支撐。要振奮起人們的精氣神、增強全民族的精神紐帶,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就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精神。
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看,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這就要求我們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力量。 【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大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郁的節日文化。增加國民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分階段有序推進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移風易俗,創新民俗文化樣式,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相承接、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相互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