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政黨對法治的作用

政黨對法治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1-14 11:19:07

A. 憲法對國家法治建設的作用是什麼

憲法對國家法治建設具有指導性作用,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回、行政法規和地答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憲法》
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B. 怎樣理解黨的政策和法治的關系

法律與政黨的政策有著很大的差別,體現在:1、產生的渠道不同。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或由社會慣常行為形成或由司法判例形成,在我國是前者,而政策是由政黨組織制定或由政黨領袖確定。有的學者忽視政黨領袖在政黨政策制定上的作用,或者認為政黨領袖僅僅是作為政黨的代表提出某項政策並且是以政黨的名義發布,因而還應當認為是由政黨組織制定的。但實際上有些政策是由政黨領袖個人意志決定的,因此我贊同兩源說的觀點。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的表現形式有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權威性理論等,政策的表現形式有宣言、綱領、決議、聲明、口號、領導人講話、黨報社論、黨內文件、通知等。3、調整的范圍不完全相同。他們屬於交叉關系,既有共同的調整對象,也有各自獨立的調整對象。4、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律由公權力機關貫徹執行和公民自覺遵守,政策則由政黨貫徹執行和黨員自覺遵守。但在我國政策的適用大大超出這一范圍。另外我認為政策和法律的區別還在於一是法律更具有穩定性,政策具有多變性。法律有嚴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而政策形式多樣,來源廣泛,國家和政黨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會作出不同的政策調整,政黨更可能會因為種種因素包括領袖的更替而改變自己的政策(政黨領袖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國家是其他國家的政黨不可比擬的)。二是法律更具有統一性。法律能夠在全國或特定的大多數地區施行,而政策會因為地區不同、時期不同較隨意地作出調整。

法律和政策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力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在法治國家,政黨以政策影響立法過程,以實現政黨利益;另一方面,在社會控制系統中實行法律至上。也就是說,政黨總是立圖在立法中體現自己的政策,但在實行社會管理時又嚴格遵守法律。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政策與法律的關繫上走了曲折的道路,重政策輕法律,甚至以政策代替法律,客觀上造成了社會的巨大動盪和法治文明的倒退。本文力圖從我們黨成立以來法律與政策的歷史沿革中省視政策至上對國家法治進程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從歷史發展看,我們歷來把政策置於無可替代的地位,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走了曲折的道路,甚至有沉痛的教訓。近幾年來,黨和國家看到了國外法治對國家管理的良好作用和國內無法避免的矛盾沖突,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理念。這種理念好象又成為一項新的政策。不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來確立法律的最高權威,而且國家立法機關事實上也難以確立法律的最高權威。這些都是長期以來政策至上所遺留的後遺症。它對我們國家的法治進程造成了消極影響。

1、對執政黨來說,影響了建立合理的國家權力結構體系和政黨自身組織的健康發展。我們黨代表了廣大民眾的利益,得到廣泛支持,才逐漸壯大力量,奪取了國家的政權。作為唯一的執政黨,在長期的政策至上的施政過程中,國家權力相對過於集中,有限的監督機制又難以發揮作用。對自己的決策也不習慣於接受合理性正當性評價。缺乏合理的監督機制和評價機制,政策的隨意性大,很多不合理甚至損害民眾利益的行政行為在政策的名義下實施,造成決策的不民主、不科學,甚至權力的濫用而導致腐敗,客觀上影響了政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某些不合理政策的實施給政黨或權力機關帶來利益,而缺乏競爭機制,本身也影響政黨組織建設和對自身政策的省視。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任何政黨只是國家的政治派別或政治力量,必須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但長期以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雖然早就提出黨政分開,但政黨對所有國家權力機關擁有控制權,黨所制定的政策是指導國家立法、社會事務管理的靈魂,長期以來發展政策系統忽略立法又影響了立法的發展,降低了法律的權威性。作為法治國家,政治力量需要均衡,而任何政黨都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其所制定的政策只能是在執政期間用以實現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管理,以保障國家利益,獲得民眾的支持。中國是一個缺乏法律民眾基礎的國家,傳統皇權思想根深蒂固。領導人將自己的思想理念提升到政策高度,並影響立法以及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黨中央領導集體普法是給了全社會一個學法守法的楷模。歷史上的一些變革也是依靠領導人的權威突破法律、突破政策,帶給了中國人新的發展之路。比如創立特區、實現市場經濟對整個中國的改革開發起到了導向作用,但從法治理念上來說是法律是滯後的,或者說是他們突破了法律

C. 政府對於建設法治國家的作用

主導作用

D. 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有哪幾面

序是社會存在的條件,和諧是社會的價值目標。對於和諧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內文化做出了不同的容設計。法治(而非法制)源於西方,在全球化過程中被世人接受,成為設計社會秩序進而追求社會和諧的最優方式,也因此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價值。 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後,法治自近代以來再次成為國人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建設當代中國法治也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法治理論的指導,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法治觀對國家的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國共產黨法治觀就有著重要的理... 展開 秩序是社會存在的條件,和諧是社會的價值目標。對於和諧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文化做出了不同的設計。法治(而非法制)源於西方,在全球化過程中被世人接受,成為設計社會秩序進而追求社會和諧的最優方式,也因此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價值。

E. 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作用

1、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思想領導。
2、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領導。
3、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組織領導。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
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F. 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什麼作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我們要積極發揮廣大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四中全會)於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本次四中全會首次專題討論了依法治國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我們要積極發揮廣大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的有序開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黨的基層組織最多,基層黨員數量最為龐大。根據中組部2012年底數據,我國共有基層黨組織420.1萬個,共產黨員8512.7萬名。我們必須依靠基層黨組織,團結廣大基層黨員,使廣大黨員在思想上、行動上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依法治國要重行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依法治國,立法很重要,但關鍵在執行。一部法律再好,被束之高閣,得不到有效執行也是廢紙一張。在這方面我們必須要加強。法律得不到有效執行,難點也在基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了。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作用需要加強。
三、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的自覺守法意識。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有13.7億人口。提高這么龐大的人口的守法意識,做到自覺守法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加強宣傳,任重而道遠。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G.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


小題1:B
小題2:D

H. 建設法治政府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一環。如果我們的政府不夠法治,那麼將會對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產生負面的影響。相反,我們如果我們的政府能夠做到帶頭。守法。那麼將會為整個社會樹立起積極的榜樣作用。

I. 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應該如何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一是要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歷史反思、現實考量和戰略謀劃三個維度表明了中央的考慮和意圖,想得很深、看得很遠。過去我們黨是革命黨,現在是執政黨,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必須走向法治。法治是執政黨執政帶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保障。要清醒認識到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突出位置,進一步增強推進法治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要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以往「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雖然只有一字之變,但含義不同,表明依法治國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都納入其中,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心,從以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為主,逐漸轉向完善法律體系和加強法律施行並重。
三是要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三個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個一體建設」。「三個共同推進」相互融合、緊密聯系,體現了法治的全局性和整體性;「三個一體建設」在本質和目標上是相通的,體現了法治的協調性和配合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協調、相適應。
四是要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個堅持」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只有牢牢把握好這五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法治國家。
五是要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就是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四大任務中,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礎,四者相互聯系、環環相扣,構成了我國新時期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衡量標准。
六是要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就是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180多項改革措施,加強立法、執法、司法三支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確保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的落實。

熱點內容
法官龍井 發布:2025-05-15 21:54:47 瀏覽:464
民法典企業培訓 發布:2025-05-15 21:37:16 瀏覽:142
婚前房產婚後公證給女方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5 21:35:56 瀏覽:533
文化和道德關系 發布:2025-05-15 21:24:04 瀏覽:207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施行細則 發布:2025-05-15 21:23:28 瀏覽:94
刑事訴訟法第7條 發布:2025-05-15 21:23:05 瀏覽:427
井研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20:50:58 瀏覽:437
高景芳法學 發布:2025-05-15 20:43:03 瀏覽:919
社會法是指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5 20:35:24 瀏覽:328
經濟法著作權特徵 發布:2025-05-15 20:34:27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