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立法機關的功能
㈠ 簡述現代立法機關的基本權力
立法許可權是指有權制定法律的各級國家機關如何劃分立法權的版問題。中國憲法對此作了權原則規定。
根據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許可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修改憲法。在中國,憲法的修改要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大以全體代表 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代表通過才能進行。二是制定和修改刑事和民事方面的法律。三是制定和修改國家機構方面的法律。國家機構方面的法律一般是指各種組織法。四是制定和修改其他的基本法律,如選舉法、國籍法和婚姻法等一些重要法律。
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權,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其立法許可權可具體分為:制定和修改除應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它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進行部分的修改和補充,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解釋憲法和法律;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議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
㈡ 簡述我國立法機構的構成
我國的立法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地方人大、地方人大常委專會(這里的地方是指省級屬人大、省級人大常委會、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和常委會)、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國務院各直屬機關等。
㈢ 簡述憲法解釋制
《憲法解釋》是指一定主體對於憲法內容、憲法含義、憲法條文內涵外延及其法律邊界所作出的一種說明,其最終的功能主要在於闡釋憲法的基本精神對憲法進行補充或者對憲法的適用進行統一性要求。
㈣ 我國各立法機關及其所制定的法律法規的層次包括哪五個
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際條約與協定。
憲法的內立法機關是第容一屆全國人大的第一次會議,具有最高效力。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基本法只能由全國人大制定,效力低於憲法。國務院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效力低於法律。
民族區域自治以及特別行政區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港澳特別法,屬於對法規和法律的變通性規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規章,國務院部門也可以制定部門規章,效力低於法規。
(4)簡述立法機關的功能擴展閱讀:
廣義上的法律有憲法(具有最高效力)、法律(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地方性法規(省一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行政規章(省一級政府)、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括弧內為立法機關。
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三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保障。
㈤ 簡述世界各國國家審計機構的主要類型
國家審計體制的主要類型
1.立法型審計體制
立法型審計體制下的最高審計機關稱國家審計署,它獨立於政府部門,隸屬於立法機關議會,並對其負責和報告工作。立法型審計機關的主要職能是協助立法機構對政府進行監督,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立法機構的決策。它依法獨立履行職責,完全不受政府的干預。
2.司法型審計體制
司法型審計體制下,最高審計機構稱審計法院,屬於司法系列或具有司法性質。在這種審計體制下,審計機關擁有最終判決權,有權直接對違反財經法規、制度的任何事項和人進行處理。其審計范圍包括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等。司法型審計體制將審計法院介於議會和政府之間,成為司法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處置和處罰的權利,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3.獨立型審計體制
獨立性審計體制下,國家審計機構獨立於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之外,它與議會沒有領導關系,也不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在審計監督過程中,堅持依法審計的原則,客觀公正地履行監督職能,只對法律負責,不受議會各政黨或任何政治因素的干擾。但對審計出來的問題沒有處理權,而交與司法機關審理。
4.行政型審計體制
在行政型審計體制下,審計機關隸屬於政府行政部門或隸屬於政府某一部門的領導,如泰國和中國的審計署是在總理領導下工作的。審計機關根據國家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對政府所屬各部門、各單位的財政預算和收支活動進行審計。它們對政府負責,保證政府財經政策、法令、計劃和預算等的正常實施。行政型最高審計機構時效性強,但其獨立性不如以上三種國家審計類型。
㈥ 這道歷史題。根據材料三,簡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答案上有一點是: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請問材料
國王無實權,從君主向議會商量稅收徵收開始
㈦ 簡述我國各例法機關及制定的法律法規層次
憲法的立法機關是第一屆全國人大的第一次會議,具有最高效力。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內其常委會制容定,基本法只能由全國人大制定,效力低於憲法。國務院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效力低於法律。民族區域自治以及特別行政區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港澳特別法,屬於對法規和法律的變通性規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規章,國務院部門也可以制定部門規章,效力低於法規。
㈧ 從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看,德國屬於什麼國家管理形式簡述這種管理形式的特點。
不是德國,德國是內閣總理制,總統只是名義上的,沒有實權
㈨ 法理學的課後作業,論述題:簡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與我國法制體系的關系,要求不
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要著重把握和遵循以下重要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賦予黨治國理政的責任和使命。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管黨治黨的總章程,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員必須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它以執政黨的綱領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反映人民意願、充分實現人民權利、充分保障人民權益,是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新形勢下完善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
3.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要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相適應。根據內外環境、條件和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進行立改廢釋。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吸收人類法治文明成果,借鑒國外立法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抄照搬。
4.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要努力把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對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5.堅持憲法的核心地位,通過完備的法律推動憲法實施。要在法治的實施、監督、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樹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的觀念。
《決定》部署了新形勢下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如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編纂民法典等;完善立法體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等;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等。
嚴格執法: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決定》提出,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決定》明確關於法治政府的六項標准,即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表示,在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舉措方面,《決定》有5個亮點。
1.明確提出要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這意味著今後要通過立法而不只是行政機關自己制定的「三定方案」「權力清單」等來行政,真正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2.確定重大行政決策的五項基本程序: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防止一些地方和部門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式決策」可能給社會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3.提出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的具體措施:依事權與職能配置執法力量,推進綜合執法,理順行政強制執行和城管執法體制,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這對解決「釣魚執法」「臨時工執法」等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
4.明確對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的八種形式: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明確對政府內部權力制約的五種具體方式: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和強化內部流程式控制制,嚴格防止行政權濫用。
5.具體規定政務公開的五方面范圍: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明確公開應包括六項內容:政府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許可權、管理流程和監督方式,以保證「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
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決定》提出,要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並對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作出新部署。
1.依法獨立公正審判。《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並要求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從體制和機制上杜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干預審判權和檢察權獨立行使的可能性。
2.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決定》要求,完善司法體制,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辦理跨地區案件,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完善審級制度,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等。此外,要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這是首次明確提出「四機關」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對我國司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