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人
A. 法治社會好,還是人治社會好
法治社會更好,因為法治社會是以法律為標準的是有客觀性的,也更容易法律操作,使得人們可以很清楚的在心理上有一個底線;而人治則沒有以上的優點,容易使得社會混亂.中國的現狀是以法治為名,實為人治.
B. 論法治社會和人治社會的區別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專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屬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並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並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
C. 法治和人治,的優缺點各在哪裡
1. 法治的優點
法治的社會中,法具有絕對的權威,一切的行為與交往都有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們憑借法律的指引來確定自己的行動,人們憑借法律可以預見他人的行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為的結果。人們合法的預期利益可以得到實現,人們權益的受損可以用法得以補償。許多的社會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地穩定地進行著,人們享受法所帶來的穩定與安全。
2. 法治的缺點
法雖可以確立一種人們普遍遵循的一種社會秩序,但是正是它的優點往往成了它致命的缺點。秩序一定的穩定性、持續性、連續性往往意味著一定的保守性和滯後性。社會生活的繁紛復雜,以及社會的變動不居,有限的條條框框是不能完全框定多彩的世界。既存的社會規則往往因為社會的變化變得不合時宜,新情況的出現往往在以前的本本里找不到應對的辦法。
1. 人治的優點
人具有的主觀能動性,正是認識不斷變化世界良方。社會不斷在在進步,人也不斷在發展。雖然,過去的規則不能應對現實的需要,可人能及時因時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認識與現實的一致。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可以針對現實生活的千變萬化和適用對象的不同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個別正義,從而使法律規范所追求的社會正義獲得有效分配,有利於緩解法律規范穩定性和適應性之間的內在的緊張關系使法律更具活力,在這方面判例法國家通過官造法以及判例法內部衡平法對普通法的特殊補充機制而保持了很好的社會適應性。規則的形成和制定需要復雜的程序和長期的時間,因此法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變得色彩暗淡。「船小好掉頭」個人對社會變化的反應總是敏感的,個人的反應總是迅速的,個人的意志總是集中的。個人的決策不需要復雜的程序和時間,能夠緊扣時代的變遷。
2. 人治的缺點
作為社會的一種治理的模式,則應當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認可。人治,必竟是一種個人表達的意志,這種個人意志和眾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個人與眾人總是存在差異的,個人的決定未必就符合縱人的需要。人治的社會里眾人的命運被系於個別人的手中,許多人的命運常常因為有權者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改變。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前途沒有了合理的預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掌權者的號令朝令夕改,人們的行事則完全憑著對掌權者個人意志的猜測作為指導。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滿著危險,人治往往有走向專制,人治往往損害人們的合理預期,人治也往往與人們追求穩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
D. 中國是法制社會還是人制社會
別處拿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越來越紛繁復雜,傳統的經濟管理手段越來越不能適應需要,以法治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已是勢在必行。
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為政在人"的積習很深,如果不對人治和人治思想進行徹底的清算,我們很難真正樹立起法的權威,所謂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就只能是紙上談兵。許多問題的是非曲直,不是依靠法律條文,往往得由領導人來裁決,從而也造成了許多問題上爭論不休。
作為一個封建統治歷史悠久的國家,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有些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都要惟命是從,甚至形成了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系。這種家長製作風,除了使個人高度集權外,還使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家長制就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陳舊社會現象,是人治的表現形式之一。所謂人治,最基本的特徵是當權者的個人意志超乎社會之上,處理事務和管理社會生活,完全以個人的意志、願望、能力、政治素養、知識水平、道德品質為轉移。實現這樣的統治,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很強的專橫性。
人治的一個重要特徵,從歷史上看,就是每朝最高統治者無一不總攬全國軍事、政治、經濟、司法大權,所有政事聽憑這個人獨斷專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唯予一人有佚罰","聽予一人之作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為了防止大權旁落,歷來的君主帝王一再削弱宰相的權力,致使"三公九卿,形同虛設"。人治的另一個特徵,是實行"親貴合一"的組織原則和推崇"忠孝"思想。由於皇權至高無上,與皇帝有血緣關系的皇族和外戚分享著特殊尊榮。漢、唐、明等朝代都有宦官專權和外戚干政的現象。"任職終身"、"蔭澤子孫",是人治的又一特徵。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政治的變故和權力的傾軋外,沒有哪位皇帝是活著時就主動讓位的。至於每一朝代的各級官吏的選拔和委任,無論是分封制、薦舉制、九品中正制,還是後來的科舉制,幾乎無一例外地保障他們終身乃至世代為官的特權。人治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常常混淆道德與法律的區別,"以禮斷獄"、"以言代法"、"以人代法"、"重德輕刑"。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解決"人治"問題上採取了各種措施,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制度還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場,人治是中國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經濟現代化要求必須實行法治,徹底摒棄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動了西方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自由競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權、利關系;必須實行商品的等價交換,保護企業之間的競爭;必須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譽;必須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國家、經濟、企業、社會……所有這些,都必須實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所要求的。
人治與法治,並不是簡單的領導制度的區別,而是判斷一個民族是否加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應當指出,我們至今對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義的認識都還不夠全面深刻,這也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人制與道德,法制與法律各為體系,兩者辨證同一,密不可分。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這個系統靠兩個相互矛盾,卻又缺一不可的規則來維系,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兩者的辨證同一。
我們現在的一些海歸們一再標榜的西方法制社會是一個完全法制而忽視人制的社會,這個社會在短暫的繁榮後,其致命的弊端;已經顯現,並將伴隨他走向滅亡。
為什麼呢,法制社會故然美好,但是他畢竟是死的沒有生命的東西,現在西方對機器的盲目崇拜已經不可挽回的將他們帶入了死胡同。古板,僵硬的照搬法律,各個執法部門之間相互牽制,無休止的開庭與辯論,使其社會陷入的僵化和死氣沉沉。忽視了道德的作用,就會顛倒黑白,是壞人得不到懲罰使國家領導人被細化的條款所籠罩,使他們成為一個個戰術家,而不是戰略家,成為一個個法律家,而非有血有肉的國家元首。
盲目崇拜西方法制社會的人,不但放棄了我們古老的文明成果,更可怕的是陷入了西方即將滅亡的機器理論時代。。。
E. 這個世界有真正的法制社會嗎法治社會,壞人真的就跑不了嗎有錢人,真的就不能逃避法律嗎
首先,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法制社會嗎?我認為沒有,因為只要是人執法,必然在過程中存在徇私舞弊的行為,而對於執法者的懲罰,可以參考「官官」二字!何況,現在執行的大多數法律,針對的目標,嗯,不好說,畢竟造謠生事也是一種罪。
其次,法制社會,壞人真的就跑不了嗎?不可能的,除去執法人的因素,法治或者法制仍會存在漏洞,這個漏洞會不斷地被犯法者或者其辯護律師找出來,就像系統的bug。遑論壞人,只要人人在法律面前真正平等,我們就該謝天謝地了,憑本事,找漏洞跑出來的,那真的無所謂。
最後,有錢人,哦,天哪,我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錢是什麼?一般等價交換物!用它來找漏洞,走後門,腐蝕執法者製造漏洞,這么鋒利的寶劍,你確定在生死關頭不使用嗎?
F. 中國是法治社會還是人情社會
中國是法制社會。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也是講人情道理的。
G. 法制社會還是法治社會
法制社會,指的是社會是依法的,講法的,是有法律制度的。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區別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H. 法治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法治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是公平的環境,不過實施起來必須要有龐大的監督和問責體系才能達到,大家都是監督體系的一員,希望大家拿起自己的權利,為公平而努力。
I. 秦國是法治社會嗎
秦國法治及秦帝國法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覺的古典法制時代,在中國文明史上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秦以前,中國是禮制時代。秦以後,中國是人治時代。只有商鞅變法到哦秦始皇統一中國的160年上下,中國走進了古典法治國家。這是中國原生文明乃至整個古典文明時代都具有的歷史進步,其總體的文明價值是沒有理由否定的。
二,認識秦國是戰時法治特質
秦國基於戰國社會的「求變圖存」精神而生,是古典的戰時法治,而不是常態法治。也就是說從商鞅到秦始皇一統中國,中國都處於戰時法治的狀態,一種戰時法治能穩定持續百餘年之久,這意味著這種戰時法治的成熟和有效。
三,認知戰時法治的秦法特質
1.注重激發社會效能
2.注重維護社會穩定性
3.注重社會群體的凝聚力
4.注重令行禁止的執法力度
5.注重發掘社會創造的潛力
因此可知秦國法治的創造性無與倫比
第一效能,秦法創立了「獎勵耕戰」的激賞軍功法,使得軍功爵位不再僅僅是貴族特權;
第二效能,秦法確立了重刑原則,著力加大對犯罪的懲罰,並嚴防犯罪率的上升;
第三功效,秦法創立連坐相保法,著力是整個社會同過家族部族的責任連接,形成一個榮辱與共的堅實團體;
第四功效,秦法確立司法權威,極大加強了執法力度,不使法律流於虛設。
第五功效,秦法確立了移風易俗開拓稅源的法令體系,使得國家的財力戰力在刻意不依靠戰爭掠奪的情況下,不斷地獲得自身增長。
重賞,重罰成為戰時法治的永恆特徵。我們對諸如連坐法等最為後世詬病的秦法,自然會有一定的歷史間接。然而後世為何到近代才將連坐法消失呢,期間意義何在?何以歷代皆斥責秦法,而又對秦法最為「殘苛」的連坐制度繼承不駁呢,這種公然以秦法為犧牲而悄悄獨享其效能的歷史虛偽,值得我們今天肯定嗎?
四,秦法的社會平衡性,使其實現了古典時代高度的公平和正義原則
激賞與重刑平衡,尊嚴與懲罰平衡,立法深度和司法力度平衡,改進現狀與發掘潛力平衡,族群利益和個人責任平衡,國家榮譽和個體奮發平衡。法治平衡的很直,是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正因為秦法具有高度的社會平衡性,所以才成為樂於為秦人接收的良性法治,才能成為具有高度凝聚力與激發力的法制體系。
在一個犯罪成本極高,立功效益極大的社會中,人們沒有理由對犯罪的壓力懲罰,而對整個法治不滿。否則,無以理解秦人何以能在一百餘年中持續奮發,並穩定強大的歷史事實。荀子雲:「秦四世有勝,數也。」何謂數?不是法治公平正義之力嗎?在中華文明史上,有過以罪犯成軍平亂的歷史事實嗎?可是在秦國,卻發生了在70萬罪犯中遴選數十萬平叛大軍的特異事件。而且後來事實是:章邯這數十萬刑徒軍戰力非凡,幾乎和秦軍主力相差無幾,以致被項羽集團認為純正的秦軍而坑殺。
這一歷史事實。說明了一個法制基本現象:只有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法律,才能使被懲罰者的對立心態消除。罪犯並不因為自己伸手重刑而仇恨法治,只有在這樣的法制下,他們可以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拿起武器,維護這個種種懲罰了他們的國家。
J. 為什麼法治社會比人治社會更好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
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
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10)法治社會人擴展閱讀
歸納起來,人治論者的基本假設大致有以下幾點:
1、社會決策中為了法治所需付出的溝通成本高於個人決策的風險成本。
2、社會和國家的統治說到底最終要通過個別人來進行,特別是賢人和智者。
3、社會中會產生這樣的具有高尚道德和高度智慧的人。
4、社會應當有而且確實有辦法將這些賢人智者選拔出來,賦予他們以決斷事物的最終權力。
人治論者從經驗中看到,人的智力和遠見事實上是有差別的,人的道德水平和責任感也是不同的。人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一些賢人智者來指路,並且人們也往往非常信賴、高度尊敬這些賢人智者。賢人智者的判斷往往確實比常人的判斷更好,更可能正確。
此外,這種決策方式往往可以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省去了其他許多麻煩。社會治理盡管需要法律、規章,但是任何完備的法律總是會存在許多照顧不到的地方,因此僅僅有法律,即使是好法律也不能保證結果就好,還必須有賢人和能人來運用法律。
因此,最好的治理方式,在人治論者看來,是賢人的政治。事實上,人治論者並不完全否定法律規則的重要性,例如,被列為中國「人治論」的代表人物的孔子就非常強調「禮治」,認為「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實際就是強調遵循規則、制度和法律。
但是,所有的規章制度,最終還必須通過人來治理。「徒法不足以自行」。最極端的人治論者可能是《理想國》中的柏拉圖,但他的基本假定是可能培養或發現一個無所不知、通曉一切的哲學王來治理國家;其實,他強調的是知識的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