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法治文化體系
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什麼工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工程。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來源於人民,因此必須受人民的監督。必須轉變法治理念,從以法治民、以權治民轉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權。
(1)中國的法治文化體系擴展閱讀:
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大動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體制,這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於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
改革要符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文化產品具有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❷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構成:
中國的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版統領下的憲法權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相關法是與憲法配套、直接保障憲法實施的憲法性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民族區域自治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立法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國旗法》、《國徽法》等。
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同志向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庄嚴宣布,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三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❸ 為什麼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開欄語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大部署,為「法治中國」建設描繪了新圖景、確定了新方向,在我省社科理論界引起強烈反響。日前,在省委宣傳部組織召開的全省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景俊海要求全省社科理論工作者要認清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加強思想宣傳和輿論引導,確保全會精神在我省落地生根。為全面落實中省部署,本報特別開設「學習四中全會精神大家談」專欄,精選並推出一批專家學者的優秀理論成果,旨在廣泛深入地學習宣傳好、全面准確闡釋好全會精神,引導和推動我省廣大幹部群眾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
道路是方向問題,帶有根本性。走什麼法治道路,是中國法治化進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是根據中國發展的實際需要,能夠解決中國在發展建設過程遇到的社會問題的法律治理的途徑和模式。就是不照搬照抄但卻可以學習借鑒任何國家法治經驗的中國法治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黨的領導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這條法治道路的具體標志是「四個堅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從根本上保障人民權益,是本質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基本原則;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基本方式;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與國情相適應、與社會相對接,是基本前提。
二、為什麼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因為自己的路必須自己走,別人不能代替;因為這條路適合中國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1.中國的歷史選擇——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制
中國歷來是走自我發展道路的國家,無論歷史上發生多少變化,多次被外族侵略、統治,最終還是能夠自我救治,無論經過多少分裂,最終還是選擇了統一。在選擇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中國近代各種勢力、各種黨派都扮演過救國、強國和治國的角色,最終只有中國共產黨帶領民眾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才有今天的國富民強。所以,中國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歷史的必然。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是黨中央的決定,黨是法治的設計者和領導者,黨和人民的意志是統一的,其一致性在法律上得到了體現。所以,中國在政治上不搞多黨政制,在法治上沒必要搞三權鼎立。
2.中國文化選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結合產生了獨特法治文化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釋文化,是一種內斂的自我完善文化,不同於西方的競爭文化。中國文化對人性的認識是人之初性本「善」,西方認為是人有原罪,性本「惡」,所以,管理人的出發點不同,中國用仁義禮智信去感化引導,西方用強製法律去規范。這種文化導致了我們的法治道路不同於其他國家,在近代商品經濟下顯得落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的進入改變了傳統文化既定思路,二者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從我國實際出發,尊重和保留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完成文化改造,形成改革開放,自強自立,民族復興,擔當負責的文明大國文化,也包括形成獨特的法治文化。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禮法文化,追求的價值是綜合復雜的、具有倫理的、實質的公平正義,現代法治文化是以西方為代表的以權利為本的權利義務體系,是簡單、剛性、標准化的行為規范。我國人民在傳統文化中對情理法的關系有獨特認識,注重三者關系的協調,遵法不背理,理法能容情。這樣,就造就了我國法治的特殊局面,在立法、司法體制中不能簡單化對待社會問題,更要防止極端偏激激化社會矛盾。
指導中國法治建設的法治文化是最大限度代表人民利益和訴求的法律治理文化,最有效調整社會矛盾和實現權益平衡的和諧文化,最徹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平等價值文化。轉化為法治理念就是在黨領導下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體現法治為民根本,顧全國內國際大局。
3.中國經濟制度發展的選擇——市場規律決定法治模式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歷史得益於法治的保障,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由於我國市場形成和發育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差異巨大,所以,規范市場的法治也具有特殊性。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必須運行在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上,才能得到法治的保駕護航,形成正面互動。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是同步進行的,已經驗證了這一點。凡是從實際出發尊重我國市場規律制定的法律就能促進經濟發展,凡是盲目照搬國外立法、司法模式就要付出慘重代價。
4.我國人民的選擇——和諧統一的社會,強國富民的理想,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保障人民主體地位是我國法治根本特徵之一,要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權益,保障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全過程,人民是法律的制定者、實施者和遵守者。所以,人民也是法治道路的選擇者。在這一點上任何國家的民眾都是相同的,中國人民選擇了能夠反映自己訴求的社會主義政治法律制度和這一制度的領導與建設者共產黨。
5.中國對外開放的需要——選擇正確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廣泛參與各種國際事務,擔當大國角色,國際通行規則是國際法制,如果我國沒有健全的國內法治,就難以在國際上有獨立主體地位。如果照搬他國法治就會在國際事務中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只有走出自己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爭取話語權,參與全球秩序的法律治理,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維護我國根本利益。
三、不走中國特色法治道路的後果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今後我黨治國理政指明了總方向。如果簡單照搬西方世界的法治模式,摒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其後果將是破壞性的。
1.照搬照抄,法不對症,解決不了中國現實問題
西方法治模式是為他們自己國家設計的,即使西方不同國家的法治也是有區別的。如果套用到我國的現實問題上,由於治理模式與問題指向不能完全對接,致使法治原本的價值——秩序、自由、正義等難以實現,法治的理想狀態無法「變現」。
2.盲目崇洋,不接地氣,影響我國正常法治秩序
如果盲目崇洋,我們就無法正視和認真研究中國社會現狀,吸收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果,解決中國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會使已經取得的良好法治秩序受到影響。
3.只講普世,不要特色,不能實現公平正義價值
只重視普世價值,不要本國特色,在理論上是幼稚的,實踐中是有害的。因為只有特色才具有針對性。如果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成果棄而不理,追隨普適性的(即西方世界的)法治道路,我們的法治進程不會取得實質性突破,甚至會在原有基礎上出現倒退的現象。我國人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價值就無法實現。
當然,我們不反對要在借鑒一切世界法治文明和成果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但要有主有次,一定是我國特色為主,吸收對我國法治文明有益的他國因素,同時融匯在我國特有的法治現實基礎與歷史沉澱中,堅持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永不迷失方向。
❹ (文化多樣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吸收國外法律文明成果,借鑒經驗,但不能照搬。分析
這題目本身出的就不合理,世界上所有國家在學習外國經驗的時候沒有一個是照專搬過的,怎麼偏偏屬中工在要不要學的問題上老是糾結「不能照搬」???不如換個題目,哪個國家完全照搬過另一個國家的體制和法律?基本所有國家都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了與本國國情相對應的改變,這和一個人覺得某種衣服好看,但買的時候也肯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高來買相應的款式吧,這叫常識。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不能照搬來作為不改革的借口,這就是在欺騙大眾。
❺ 從依法治國和文化強國的角度,談談我國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
你好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版法治文化建
設,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客觀需要,是建設權社會主義文
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義。
❻ 中國石化法治文化理念是什麼
中國石化法治文化理念是:依法、合規、公平、誠信!
❼ 中國媒體的環境,從政治,法制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越詳細越好。急需幫忙,謝謝了!
新的學術化導致了學術研究的顯著增長,然而政治經濟學佔有一席之地的院系並不欣賞觀念獨霸,以及大學外的批評者對討論的干預。盡管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再度興趣范圍寬廣,但還是趨向於圍繞於幾個關鍵領域。
首先,多媒體匯合的興起加上一系列公共傳播部門的利益相聯使得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再次被提出:所有權模式的可能聯系,公司控制的結構,文化產品的范圍和差異。這也引發了一些對新構架的探索研究。通過象本·巴迪齊安《媒體壟斷》一樣的作品,對新興結構意義的討論在學術圈子外也找到了讀者。
其次,通過研究主要媒體部門內生產過程組織的對照方式,尋求它們對於創造性勞動和文化生產范圍與形式的意義,分析家們嘗試改進「文化產業」的總體觀念。法國學者們的創見在創立這一研究領域格外突出,如帕特里克·弗里奇1980年出版的《想像產業》與伯納德·米亞格與他的同事於1986年出版的《視聽產業化》。
第三,由於哈貝馬斯公共空間觀點的影響,學者回到了政治經濟學對綜合民主構建的中心關注。哈貝馬斯認為的公共空間是指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它位於國家與資本之間,卻對兩者相對獨立。這在英國和歐洲引發了眾多批判性的分析,以回應有些批評家擴大電視市場門類的呼籲,堅定地維護將公共廣播服務作為調節公共空間的基石。對市場驅動廣播的批判在美國早有發展,這一思想最先由前聯邦通訊委員會經濟學家達拉斯·斯邁茲提出。五十年代,其他政治經濟學家起了重要作用,成功地在十年後游說引入公共廣播體系。
第四,學者們超越了由國家媒體變動狀況所引發的問題,開始思考新興跨國傳播體系的重新構成。正當最後一塊前殖民地獲得了政治獨立,成為自治的民族國家,赫伯特·席勒在他1969年出版的《大眾傳播與美帝國》,在他的帶領下批評家主張,新興的民族國家正在被納入新的帝國主義體系,這一體系不是基於相鄰的領土,而是由美國媒體和娛樂企業推行侵略性的消費主義進行的文化殖民。
第五,地下報刊、社區廣播和60年代中期以來的一系列另類和抵抗性媒體的快速增長促使批判研究者開始研究非主流與激進媒體的政治經濟學。這些作品受到了來自不同知識傳統的文化分析者的廣泛批評,他們指責政治經濟學將文化生產簡化為經濟動力。這些批評是誤置的。政治經濟學試圖展示經濟生活的潛在動力如何通過分配行動所需的物質與象徵的資源,從而影響傳播實踐;對資源控制和分配的不對稱如何構成文化產品中創造力的狀況和獲取參與文化消費的狀況。它關注資本主義動力如何幫助組織日常社會行為發生的游戲場,如何制定游戲規則。從認識論上說,它植根於批判現實主義而不是闡釋模式。它並不否認,在某些特例中,行為的趨勢被標上有創意的、即席的偶爾還是對立和抗爭;但它主要關注的不是事件,而是潛在結構的構成以及它們促使和抑制行為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它興趣特別濃厚的是,核心資源分配與控制的不對稱如何使文化行為侵害民主的活力。
❽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①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A.理想建設,理想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分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兩個層次。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B.道德建設。道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內容。可分為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兩個層次。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誠信是規范、制度、人品)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C.紀律建設。紀律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保證,同時也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② 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覺悟的重要條件。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
駱召屯烏依營進轍遒社玉泯存凌瀟然謂約麾貴焦
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以下的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治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認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可實施性,不具有實施可能性的法律規范無疑會加大實施成本,甚至即使執法司法人員費盡心機也難以實現。因此,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任務艱巨而繁重,如果缺少配套的保證體系作為支撐,恐難以持久。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缺少整體規劃,缺乏頂層設計,黨內法規存在「碎片化」現象。
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培育法治文化的歷史進程是主要經驗有哪些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加快了法制建設的步伐。我國不僅頒布了1982年憲法,還版對它進行了多權次修訂,並且相繼出台了《選舉法》《刑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逐步形成了完備的法律體系。
1997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1999年,把「依法治國」正是寫入憲法,中國進入建設法治化社會的新時期。這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又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