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依法治國
『壹』 如何在四個全面的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意義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
「全面依法治國」有標志性意義
治國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轉變
「我們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轉變。」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王公義認為,這是我們治國理念和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他向記者談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造,因為從過去重視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會,到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轉變。同時,他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以法治來治理社會取得重要進展,因為中國歷史上雖然也講過依法治國,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現在講全面的法治,這是歷史的很大進步。
全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重點把握四個關鍵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作用,甄貞認為,可以從四個關鍵來理解和把握。首先是中國特色,因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成果,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我們黨選擇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各個國家在治國的理念上選擇依法治國是理念的一種進步,但是具體方式應該結合各國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所以,我們國家要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第二個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整個依法治國在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這五大任務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這次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從問題入手,要從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入手,使得依法治國更加深入。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這是需要把握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所以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私權力對公權力形成制約和監督,治權應該是依法治國的根本。
最後一個關鍵體現為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責,而且《憲法》對國家的檢察機關也是這樣定位的,它是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於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也是讓依法治國之路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
「四個全面」相互促進
重點打好依法治國之「基礎」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與其他三個全面之間的關系,王公義在訪談中談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兩個同時發展才能夠推動社會前進,小康社會才能實現。
如何認識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二者關系,他認為,它們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也是「四個全面」之魂,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這「四個全面」很難實現的。所以沒有全面嚴格依法從嚴治黨的話就不會有全面依法治國,當然沒有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做到全面從嚴治黨,這是相輔相成,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領導的核心是先鋒隊,中國能不能建設好關鍵在黨,依法治國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底線最基本的要求,而治黨一定比依法治國要求要高。
「中國的事兒要辦好,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黨率先從嚴治黨、依法治黨的話,中國的建設是很難辦的。」王公義談到。依法執政非常關鍵,從嚴治黨才能保證依法執政。從嚴治黨治好了,依法執政搞好了、依法治國才能實現,否則這是實現不了的。談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他認為,依法治國、深化改革、從嚴治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基本動力、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支撐,如果沒有全面的依法治國實現不了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可設想一個全面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法治社會,是一個秩序比較混亂的,那不是小康社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基礎。 他們內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都是有影響和促進的。
『貳』 「依法治國」與「四個全面」是什麼關系
全面依法治國來與全面深化改革源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全面依法治國是引領、促進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和路徑依賴,要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統一,充分發揮立法的引導、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應當先修改法律,先立後改;可以通過解釋法律來解決問題的應當及時解釋法律,先釋後改;需要廢止法律的要堅決廢止法律,先廢後改,以保證各項改革依法有序進行。
『叄』 「依法治國」與「四個全面」是什麼關系
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布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僅是「四個全面」重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重要制度的基礎和法治保障。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階段性的奮斗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奮斗目標和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路徑、關鍵一招、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奮斗目標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是引領、促進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徑依賴。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最根本的保證。只有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才能使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發揮領導核心和根本保證作用。
李林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然包括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國的「法治小康」戰略目標。法治小康既是全面小康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順利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法治保障。法治小康,在價值層面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幸福博愛、和諧有序,充分實現人權與人的尊嚴;在制度層面追求的是人民主權、憲法法律至上、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權,努力建成法治中國;在實踐層面追求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依法辦事,努力實現良法善治。與此同時,法治小康又通過依法治國特有的制度安排、規范手段、教育強制功能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有效的法治保障。
李林說,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全面依法治國是引領、促進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和路徑依賴,要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統一,充分發揮立法的引導、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應當先修改法律,先立後改;可以通過解釋法律來解決問題的應當及時解釋法律,先釋後改;需要廢止法律的要堅決廢止法律,先廢後改,以保證各項改革依法有序進行。堅持在現行憲法和法律框架內進行改革,充分利用憲法和法律預留的改革空間和制度條件,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對確實需要突破現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改革試點,如果通過解釋憲法,通過法律的立、改、廢、釋等措施不能解決問題,也可以採取立法授權試點改革的方式,經有關機關依法授權批准,為改革試點工作提供合法依據。
李林介紹,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方略和法治這個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守法、帶頭守法。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過程,落實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以及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各方面,堅持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高度統一,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堅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
『肆』 如何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全面依法治國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內革、全面依法治國容、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1、「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3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適應經濟新常態,把握穩與改的張力,保持質與量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方法論;
3、讓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以法治思維推進改革、以改革魄力完善法治,需要縝密的辯證法;
4、讓經濟與生態價值合流,在量化的標准中體現出人的尺度、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自然達成社會財富的累積,這是深刻的發展觀;
5、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中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包蘊著寬闊的歷史視野、睿智的哲學判斷。
『伍』 如何在四個方面全面理解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2014年歲末,「漢語盤點2014」活動評選結果揭曉,「法」字榮膺中國年度漢字,反映出全社會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關注。這一年,必將因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在中國法治建設史上鐫刻下閃光的歷史標注。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個總目標,是貫穿全會精神的一條主線,描繪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美好前景,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
一 為何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法治建設問題,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這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以此為里程碑,行進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進入全新的「法治時間」。為什麼要把法治建設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呢?
這是歷史的深刻啟示。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較好地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相反,一些國家陷入這樣那樣的「陷阱」,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門檻,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不少國家沒能解決好法治和人治的問題,沒能跳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從我們自己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既吃過破壞法治的苦頭,也嘗到了法治昌明的甜頭。歷史深刻啟示我們,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准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這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中國正經歷空前深刻的社會變革。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穩定的秩序,在各方競逐的市場領域維護公平的規則,在意見碰撞的觀念世界堅守文明的底線,必須織密法治之網、強化法治之力。「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只有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才能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這是長遠的戰略謀劃。現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5年時間,只要國際國內不發生大的波折,經過努力,這一目標應該可以如期實現。但「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後,我們還要向著「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前行,還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還將應對可能更為復雜的局面和問題。之後的路該怎麼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只有靠法治,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我們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後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事關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們應該從這樣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高高揚起依法治國的旗幟。
二 怎樣把握總目標的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個總目標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我們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為我們繪制出路線圖,指明了具體路徑。這兩句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離開了哪一句都不行。
如果把建設法治中國看作建設一座恢宏的大廈,我們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豐富內涵,就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三大基石」。這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句話,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力量、制度基礎、理論指導,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實現總目標必須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東西。
二是構築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五大支柱」。這就是形成五大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這個「4+1」組成的五大體系,涵蓋了法律制定與法律實施、法治運行與保障機制、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等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展開和有力支撐。
三是設計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施工方案」。這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家治理、執政、行政等問題,涉及黨、國家、公民等不同的行為主體,應該如何推進、如何實施呢?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更加重視法治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更加重視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是描繪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效果圖」。法治建設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轉」,也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公轉」。通過法治建設,我們要取得什麼樣的效果呢?從法治建設本身看,就是要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標;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看,就是要著眼於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中國大廈的地基夯實了,支柱立起來了,按照施工方案科學操作、加緊推進,美麗的「效果圖」就一定能變為現實,這座恢宏大廈必將巍然聳立起來。
三 提出總目標的意義何在
目標猶如一面旗幟,旗幟高高揚起來了,才能凝聚人心、引領方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只有總目標明確,才能匯磅礴之力、收長遠之功。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法治建設新征程,到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依法執政確立為黨執政的基本方式,到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黨對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了更加完整系統的規劃,對治國理政的規律有了更加准確的把握。
它是凝聚思想共識的法治航標。這個總目標鮮明回答了我國法治建設將往哪兒走、怎麼走這一根本問題,向黨內外、國內外釋放了明確的信號。這有利於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和歷史任務,有利於統一思想、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法治上的共識,也有利於回應國際社會各種質疑,澄清各種模糊認識,保障依法治國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它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千頭萬緒,涉及方方面面,必須有一個總抓手來總攬全局、牽引各方,使各項工作協同推進、形成合力。總目標明確了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它既切中時弊,直指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又對症下葯,體現了推進各領域改革發展對提高法治水平的迫切要求。
它體現了國家治理總體戰略的完善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在時間軸上的順序展開,兩者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共同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必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微評
◆ 法治是指引中國改革這艘航船在風雨中不變航向的燈塔,是守護30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蠶食的衛士。
◆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全方位部署,這無疑是依法治國的「升級版」。
◆ 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籬,以法治減少社會震盪,是適應新常態、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基本保障。
聲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有機的完整體系
姜 偉(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體現了法治的整體要求,通過「五大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建設,使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讓全黨全國人民「看得見」「可操作」「能感受」「易評價」,可以成為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
四 實現總目標須有哪些遵循
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已經明確,也就是說,目的地在哪兒,已經「定位」完畢,接下來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正如人們在道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規則,要看紅綠燈、走斑馬線,確保法治建設始終朝著正確方向前進,也離不開一些作為遵循的基本「規則」。
為順利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必須堅持的五個重要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個重要原則,回答了社會普遍關心的法治領域許多重大問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遵循。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個原則強調的是政治保證問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要切實做到「三統一」「四善於」,把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個原則強調的是力量源泉問題。人民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原則強調的是價值追求問題。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方面,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要以約束和規范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個原則強調的是精神支撐問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兩者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良法和美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通過法律強制力來確保道德底線,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的促進作用。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個原則強調的是現實選擇問題。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實現什麼樣的法治目標,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為根本遵循,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認真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建設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藍圖已繪就,目標在召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只要我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依法治國、厲行法治,就一定能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開創法治中國的新境界。
『陸』 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七個方面
依法治國應從七個方面做起
一,實行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如果以各種理由拒絕實行這一制度,依法治國就是假話。
二,落實民眾的各項憲法權利。如果憲法被束之高閣,那就是假依法治國。
三,在人口教育素質相對較高的一兩個大城市試點直選市長。候選人可以全是中共黨員。選舉制未必就得由多個政黨的人員成為被選舉人,被選舉人全是共產黨員也沒有什麼不好,核心是選舉,被選舉上去的官員,才更敬畏選民,從而對選民負責,而不是對上級負責。鑒於實行了很長時間的縣級以下直選已經失敗,所以,是時候改革或者廢除目前的縣級以下直選了。在大城市試點直選,是漸進式實現中國直選的好辦法,又對中共有百利而無一害,希望這一實驗能盡快展開。如果不敢或者不願試點大城市直選,那依法治國不過也是空話。
四,教育上,廢除各種容易滋生腐敗的加分制度,並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加以規制。
五,文化上,要立法容許文藝界創作、演出、播放批評執政黨和政府以及政府官員的文藝作品。如果不敢或者不願這樣做,依法治國也不過是一個虛假的口號。
六,立法保護新聞記者獨立報到新聞的各項權利。允許民間自辦報紙電視台等媒體。如果不敢或者不願意這樣做,依法治國就失去了新聞輿論的監督和支持,一切皆為空談。
七,依法治國必須先依法治黨,因此必須盡快制定一部政黨活動法,主要規定政黨活動的經費來源,任何政黨都不能從政府財政中拿錢來舉辦會議等各種活動。如果不先依法治黨,依法治國也假。
『柒』 黨的18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新四項要求是什麼
黨的十八來大報告指出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十八大對依法治國的最新闡述。對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檢察機關來說,它是新的目標、新的追求,更是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如何在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更好地發揮檢察機關的職能作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捌』 請詳細敘述依法治國的四個要點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四點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力保障)。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實現這四個方面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保證。
依法治國目的: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主體:廣大人民
依法治國重要環節:依法行政
依法治國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國中心環節:有法必依
依法治國關鍵:執法必嚴
『玖』 四個全面是指哪四個全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全面深化改革;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4、全面從嚴治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的提法,最早可追溯至1979年12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的「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199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時任總書記江澤民的報告中出現「建設小康社會」的提法。
到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這一提法改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在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提法。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覆蓋的領域要全面,覆蓋的人口要全面,覆蓋的區域也要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
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被提出,即改革開放。2012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上,時任總書記胡錦濤的報告中出現「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而在2013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被簡稱為「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首次完整提出法治建設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他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被視為依法治國的開端。
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明確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從此被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而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第一次出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法。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和任務。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會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
1、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
2、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3、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
5、 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全面從嚴治黨
1956年時鄧小平就已經指出,要「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於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而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便成為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和具體實踐。
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把「從嚴治黨」作為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堅持從嚴治黨」修訂入黨章。而「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通常被認為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成形的。 全面從嚴治黨重點在這幾個方面:抓作風;抓反腐;抓幹部;抓制度。
(9)四個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意義
1、 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
2、 從當代中國的現實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集中體現了時代和實踐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
3、 從事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